读《道德经》,你都获得哪些感悟呢?

水西散人


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活在当下的我们,面对经济发展、物欲横流,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问“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中提得最多的是“道”,还数次提到水,“水”成为这“哲学长诗”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开头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我们应该学习水的“道性”利万物而不争,才能“海纳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字字催人深思,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丧鬼少年J咎


《道德经》和老子一样,神秘而睿智,不知道古人在科技水平那么低的情况下,是如何获得的那些智慧的,以至于现代物理学也是建立在老子的“无”理论基础上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感慨:“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接触《道德经》不到一年的时间,许多朋友说已经研究老子和他的思想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尚在门口徘徊,当时还不以为然呢。一年来,我对《道德经》越来越痴迷,越读越觉得它深奥而平民化,从开始的文字解读到后来的逐渐领会,越走越对老子充满敬意,越走越觉得古人的神秘和伟大!

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仰望星空”的智者族群。而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能知道的都是基于生活的常识和对社会人世的基本了解。对于玄之又玄的天之道,地之道,他受到了什么启发?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对于刚刚脱离蒙昧状态的古人,老子独辟蹊径,单单开启了终极追问之旅,他的思想来源何处?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古老的伏羲八卦吗?那么伏羲的思想又源于何处?为什么伏羲只研究了“象”“数”的关系,而老子却形成了完整的“道论”和“德论”体系?

这样的问题,让我常常心生敬慕和追究念头,因此老想探究他的思想的根源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以我目前的能力,实在是只敢想想而无从得知,只能慢慢学习慢慢积累,先丰富再提高,争取尽量多地汲取他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一年里,自我感觉比去年有明显进步,不仅表现在对《道德经》的理解上,更主要的是对于人生认识更准确,对于为人处世的态度更加端正,主要表现在自己的了解更深透一些,修为上更加有礼有节,个人的所谓脾性得到有效控制,从前感情用事的毛病改掉许多,谦和包容的心态明显好于从前。

其实改变是多方面的,因为知道了很多的道理,比如荣辱、得失、美丑、是非、善恶等等,以前只是单纯地看待这样现象,把事情看得极具个人色彩,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于是喜怒发之,褒贬加之。现在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具两面性,好不好都是自己附加上的,自己以为好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自己以为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吗?不见得。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法自然”的,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顺应了它自己的发展运行规律,好不好都是人们强加给它的,这件事是自己亲力亲为的,要说不好,也是自己没有把握好事物的运行规律,干扰了它的正常运行方向,俗话说,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他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别怪事物,这个“因”是自己种下的,因此它就只能结这个“果”。因此,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可埋怨的?一个过程而已,要说不符合自己的理想,那就总结经验,积淀思想,慢慢转化成智慧。

人们,谁没有攀比之心,张家长李家短,总是爱比较,拿自己的尺子量别人的鞋,总看人家比自己好,其实都一样的。“道生万物”“天道无亲”,万物具有了道的德性,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哪里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自己所以是自己,就是因为自己是唯一的,万物平等,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能一样呢?所以不要攀比不要琢磨别人如何,应该为自己而庆幸、而喝彩、而自豪!

就说这些吧,想哪说哪,不成章法,一点感慨而已。


问道黄老


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徳经》是有意图的,当时周室衰微,争霸时代来临,再也没有尧舜禹时的大同世界。

老子因此作文醒世,反对強权霸道,強调宽柔无为,顺天应民。所以,看似道理艰涩,

其实也不过寓言,万不可以象(相)失意。

比如开篇即是争议纷纭。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我们一般喜欢将前两句一以贯之,因为它的句式一致,但从实际而言,后面的全是讲名,而不再言道,虽然总体是讨论道的言说与命名(名相)。

"道,可道,非常道。"

应该是开篇的序言,因为关尹要求老子写点治世之道的文章,因而有五千言的《道德经》,老子说."好吧,我就写一写,不过,先要申明的是,我虽然这样谈论道,但真正的道并不就只是我说的这些,因为道是有但没有固定的名(相)!"

所以《道德经》也只是寓言,不过没有写得像庄子那样汪洋恣肆!这点像孔子与孟子之比较。

接下来,既然道无可说无定名,又得说就必依名,所以老子很自然说,我用的这些名(相、言)跟道一样不是固定的,所以大家不可执于名(相、言),有点如佛陀说他讲法四十九年却并未说法。

后面就好理解了,有名无名皆是不可名,举个例子而已。如此难以确言确道的文字,一般人理解起来,不就显得玄妙么?而一般的说法,似乎关注所谓道之玄妙,而非言说的玄妙。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你看到的是褐还是玉?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开篇由道而名(言),结尾则由言而道,莫被天之道与圣人之道迷惑,其实无非一个道,利即为(圣人其实无为),不害即不争,互文结构,毕竟祖先崇尚天人合一!

有个深刻的印象,老孑讲了很多道的相道的用,但对达道的修为似乎只是无为两字而已,此中当有深意,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能法何为?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以为。

儒家与之不同,他借诚来打通天人:"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详见我的(《中庸》的读法)

天之道,利而不害,其实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实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是皆无有成心,法而已。

回到言与道吧。与开篇的"无"相应,结尾全是"不",何以?开篇言无,但毕竟说了五千言,这些话说完了,又当如何理解?老子大概很在意他的名言,言简意赅,言浅旨远,并以圣人相自许:我就说这些了,余下的自已去理会,但别以为我有什么玉,其实只是抛块砖,因为我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圣人何为?天何言哉!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一,《道德经》这本书是有争议的,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明,《道德经》在汉代应该叫《德道经》,德在前,道在后。

二,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的身份也是不确定的,他不像孔子,不像庄子,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但有关老子的记载并不那么准确。

三,《道德经》的主体思想是从君主到百姓都“无为”,达到天下“无为而治”。比如:“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等观点。

四,《道德经》的道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充满了批判:认为儒家思想违背了人性,因为人性是天然的,而儒家思想非要强行规范。

五,《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被后来的法家所继承,比如韩非 ,商鞅,李斯。法家思想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实行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发展成为战国七雄的超级大国,其他六国无法单独与之抗衡,尽管六国才用了“合纵”的战略战术,但仍然无法抵挡强大的秦国。

六,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更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大大发展了法家思想,当时的秦王嬴政正是以韩非的法家思想为指导,导致的结果就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七 ,总结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无为,其实是假无为,其终极的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

八,我们在学习《道德经》时,不能片面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要有继承、有发展,结合实际,正确理解、正确实施。




德馨先生


以前看过《道德经》,却一点也看不懂道德经这三个字的意思,久而久之无意看得通了《周易八卦经》了之后,就又看得通了道德经这三个字的意思了,原来《周易八卦经》是一部解释为:谁能看得通了乌龟背壳上的八卦知识,他所理解宇宙世界中所有万事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一切自然产生的运行规律就会周到而又容易得多的了!而老子看通了《周易八卦经》了之后,就写出了一部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其《道德经》的解释为;

道:道理,道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原理的意思!

德;德高望重,高尚,高级,懂得,知道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一切产生的自然运行规律!

经:经文,书籍的意思。

总结;道德经就是一部理解宇宙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一切产生的自然运行规律的根源。若社会上的统治者懂得了宇宙世界中万事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一切产生的自然运行规律的根源,则社会上的统治者在用这种高尚,高级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方法,用来管理社会上的人民生活,则人民在社会上的一切生活就得到了怡然自得的安宁安全了!


九洲灵能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能深刻感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道”与“德”。“道”即是天道、人道。天道是天理和良知,做人处事当然应“道法自然”;人道即方向和目标,人应讲规则守纪律,坚持道路自信。“德”即约束自己的品德。

 

崇天道,法天地精神;讲人道,正行正念;道法自然,尊道贵德。这是《道德经》传达出的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的最为宝贵的价值内涵,值得世界全人类学习、修炼与感悟。



若水商道


天下至柔克天下至坚,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故物极必反。

治大国如烹鲜,因而大事必作于细微。

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争。

至虚极。宁静笃。(这是内功)

王者无剑,佳兵不祥,故人不可凶。

等许多。


默玄吟雷


巜道德经》通篇论述道与德、善与恶、仁与义、美与丑、天与地等之间的关系,奉劝人们认道识德,从善如流,仁义待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通过道德认识天地人之间的共生共存,其中著名的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殿忠杂谈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读了《道德经》,才知道什么是道?道与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宇宙间的真理真相。

原来宇宙之所以能存在,都是有无形的规律可循的,只是我们凡夫不懂而已: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治国、治家、治身、治世、养生等各个方面都有其道可循,若不然则乱成一锅粥,可是宇宙的神奇之处就是将各道运营的井然有序,长达几十亿万年,不慌不忙不表功不恃傲,自性的默默无声。真的令人佩服感动😹,发誓要好好学习探索宇宙奥秘,帮助更多迷茫无助的人回家,才不枉此生来一回。

谢谢🙏我的回答完毕。



纯粹的灵魂王钰潼


我读《道德经》近二十年了,感悟良多!不过种种感悟,也是不断改善中,目前基本上定型的就是,养生之道,第一吃喝,多年的实践探索,我知道自己对营养的真正需求量,尽量不贪吃,也不少吃,也就是不饿不吃,不渴不喝。并且根据一天的运行习惯来安排进食,早上起来要工作,就尽量吃饱,肉类也安排在早上,中午也尽量吃饱,一天的营养就补充得差不多了,晚上要休息了,晚餐就安排少量食物,大约是一天总量的五分之一。夜宵基本上不安排,除了偶尔应酬,晚餐后基本上就不吃不喝了。这样子的结果,每天味口都非常好,近乎不存在不好吃的食物。

为了保持心态平静安宁,我尽量做自己能做的事,管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包括妻子孩子,管不了就由他们自主。在加不胡思乱想,不幻想妄想,心态就能长期保持平静安宁了,偶尔遇到问题难题,一律遵循正道来解决处理,努力争取好的结果,只要尽了全力,就不存在坏的结果了,尽量结果令自己有亏损,也会因为没发展成大的恶果,而感到庆幸,平常心接受一切不可逆转的现实情况。

最后一条就是长期保护敏感的警觉性,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

这样子一来,时间长了,慢性病全消失不见了,其实我也知道病还是在那里的,只是症状不发着了而已,如痔疮,只要我不小心乱吃贪吃,第二天早上就有反应,赶紧回归正常饮食,症状很快就消失了。心态平静安宁了,也就没有烦恼,焦虑恐惧症等负面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