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将军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人将军辛弃疾

辛弃疾的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渲染阅兵的浩大声势,主帅的庄严装束和飒爽英姿,阵容的雄壮气氛,战争的速战速决,气势磅礴,充分显示出作者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和英雄韬略。末句"可怜白发生",一语点破幻景,由梦境回到现实。这就把作者梦寐以求的"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理想,以及闷饮酒、醉抚剑、白发生而北伐无期的现实,作了尖锐的对比。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又反映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斗争锤炼了他的民族意识,陶冶了他的豪迈性格。在斗争中,他刚正不阿,豪放不羁,"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他"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在主和派得势的当时,他的处境很困难,这从1179年他上奏宋孝宗的《论盗贼札子》中可以看出:"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文人将军辛弃疾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众人",便是那些不思恢复、一味主和、屈膝求让一类的权奸佞臣。正如黄勉斋《与辛稼轩侍郎书》中所指出的,南宋统治集团是"黑白杂糅,贤不肖混淆,佞谀满前"的,是一个最没有生气、最腐败的集团。赵宋王朝弄到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地步,正是这帮家伙左右了政局的结果。辛弃疾对投降派恨之入骨,多年来,他幻想着除掉他们。1174年中秋节,他写了一首别具风格的《太常引》词。这首词汲取了与月亮有关的民间故事,采用想象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意境:"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文人将军辛弃疾

在一个中秋之夜,他幻想乘风高翔,巡视祖国万里江山。这正是作者"整顿乾坤"这种抱负的艺术体现。为实现这一宏大抱负,他提出要砍去枝叶婆娑的月中桂,抹掉那遮蔽清光的阴影。"桂婆娑"可能就是作者对盘根错节的投降势力的艺术概括。在他写的另一首中秋词《满江红》中,他关切地询问月中嫦娥,是不是她也愁白了发髻?诗人急切地呼唤人们:"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担心阴暗势力猖獗的心情。辛弃疾笔下的桂影、浮云等象征的是某种政治势力,正如《文心雕龙·辨骚》指出的:"虬龙以喻君子,云蛻(霓)以譬谗邪。"辛弃疾憎恶这些阴暗势力,幻想将其扫除,以便实现自已抗金复国的夙愿。

文人将军辛弃疾

辛弃疾词的豪壮,可以说是诗人和时代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这就应该就是"有其人必有其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