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挖水库挑泥巴挣公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每日新况


那时候的事啊,不是现在的人能想像的到的。五八年我们这里修水库,全县的人都来干。那时候也不说钱,也不论你能不能受益,都得来干。伙食又不好,但人人争先恐后,不分昼夜地干。白天红旗招展,遍地歌声。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力。推个独轮车还是木轱辘,有的人在轮子上钉一圈胶皮,那就像现在的宝马一样稀罕人了。每个小车上放两只土筐,至少有五六百斤重,上面插个小红旗,跑的都是一溜烟。坝基全靠人工夯打,夯是用碾场的石磙改造的,每个约三百斤重,四个人抬起,扔的一人高再落下来。旁边还有一个喊号子的人,嗓门宏亮,多能编些新词。到了晚上,点上汽灯,远看星星点点,很是壮观。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东西。学生们也要来参加义务劳动,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来干,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央办公厅来了几个工作人员,每天一样干活。记得有个姓刘,三四十岁,中等个,黑黑的,戴个眼镜,没干过活,每天累得东倒西歪。小孩子们编顺口溜出他的洋相。有一个女的住我家,二十来岁,白白净净的,扎俩短辫,穿灰色的列宁装。有时候想起来,也好怀念那个时代纯朴的人民,和人民同甘苦的干部,那时候人民的思想境界和劳动干劲。


花甲童心1


出集体工场面热火朝天,但这个工分挣起来很累。[灵光一闪]


龙之杰19


六七十年代挖水库挑泥巴挣工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可是我们这些老农民的亲身经历。现代的新农民体会不到,城里人更是体会不到!甚至是想象不到。

那时我们国家刚从一个三座大山压迫下挣脱出来,建立新中国,国家很非常贫穷,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太薄落了。又加上西方帝国主义要掐死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从政治,经济都掐我们的脖子,想把社会主义消灭掉。到现在美帝也还在高科技上掐我们吗!

所以毛主席才提出我们要走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道路。全国人民意气风发,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我知道我们这里修了几座水库都是国家只拨水泥钱,人工费用都是我们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出人工修建。

当时我们农民没有怨言,知道并理解国家的贫穷。是共产党毛主席从旧中国把我们人民觧放出来,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解放,我们没有理由跟国家谈条件,知道是为了将来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全国人民特别是翻身农民掀起了轰轰烈烈地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家园的高潮。知道让国家省出钱来好建立国家的工业体系,发展国家的工业,科技,军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国家是忘不了我们这一代农民所做出的贡献的。





农家评述122


当时不分男女满十五周岁的都要去挖河, 那时候 中央下令 一定要根治海河。我去挖河时一明到达目地地,中午集体送饭,记得有一次按人分 段挖。每人一米,可公分不一样,我那时每天四分五,一个男劳力八分,女的最高七分。挖同样多,心里很委屈,可是每天还是照样完成任务。


顺顺心心618


一九五六年我十七岁,直接参加了我县的谷口水库修建,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万人上阵干劲冲天,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大广播震天响,应时地播报工地先进生产者,人人生怕落后,先进赶先进…几个文工团女同志下生产队用快板形式表先进鼓干劲!记得当年工地一姓贺的牛高马大挑土石出了名,一担三百多斤坚持不停,整个工地第一大力士!此人饭量也大,一顿可吃二十多个馒头,水库修好后几十年本县人还忘不了这位大力士,此人给我印象很深,但十多年前已去世了,据说儿子不孝气得自缢了!英雄也不料老年悲啊!无论如何当年的谷口水库至今仍在发挥着发电和瀼溉作用,当年修库的农工们大多己八十左右,不少人已作古长眠了!故,国家别忘了仍健在的这批农村老人呀,在条件允许时应挤出一些钱让他们晚年更幸福点!(本人已退休近二十年,月三千多尚可,但回想当年工地上的民工兄弟仍记忆难忘!)


写评论表感受


悟空同志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动了我的记忆。记得六.七十年代,这样的工作,是农村社员的家常便饭。每年的农闲季节,县.公社就会组织大修水库.兴修水利的浩大工程,任务分配到各大队及生产队,生产队就组织社员奔赴各自的地段进行施工。卷起被铺一去就是几个月,工程艰巨,全凭手工劳作,肩挑背托,吃的是粗粮加红薯,喝的是山坑水,几个月的辛苦劳作,社员们都成了非洲黑人啦!大家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鹤山四堡水库,鹤山大水坑水库,鹤山井头水库,确保了当年鹤山粮食生产的旱涝保收!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永远值得回味的年代!

至于谈到工分,这是社员们的劳动报酬,(相当于现在的工资吧),为了挣得工分,社员们都争取满勤,一级劳力10分,女工一般8分,一年生产队结算一次,全年生产队的总收入(粮食收入丶花生收入,红烟收入,鱼圹收入)除以全年生产队社员的总工分,得出工值,就是社员出勤一天(以10分算)应得的报酬。可怜社员辛苦出勤一年总收入只得几十元(工值只有8分钱),国家是沒有补助的,都是社员自食其力的。这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擎起共和国的一片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由千千万万农民伯伯.工人叔叔.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所铸成!


用户93096314582


在生产队的时候几乎每年都有修堤改河等各种活,当时叫出民工,由生产队拿粮柴统一吃饭,因为离松花江近所以多数修堤,50一60年代是用人挑,大队出一人当领导,活比在生产队的累多数是抓阄,70一80年代用马车也有人担,76年也就是毛主席去世那年的引拉水利,就是在天然的岗下面修一条几十公里长的宽堤,把河水改道,每个生产队分一段,百分之八十多男女劳力都去了工地,学生也去了,当时口号是亅吃饱饭,不死人,人担马拉起早贪黑,通宵夜战,各生产队之间,凡是能发挥的的能想到的办法都发挥极致,隔几天就有因为种种原因被派出所押着挂牌子游斗们捣蛋份子,一眼望去,工地全是忙乱的人,住的地方地上補柴草,已到深秋人就睡在上面,


生不逢时566


提起六七十年代的劳动场面,确实与现在无法想象。那时是生产队长负责制,干活凭力气,听说要实行农业机械化,可全乡(那时是公社)没有一台机械设备,种地二牛抬杠或人拉播种。工程全凭人背或挑,记得改河道两个乡合建,建护岸清理地基,八米深的基坑凭人背开,由于直陡无法挑,只有背。一天十分公,一个工背八十背娄,(当时一个工是八分钱),一背娄约七十到八十多斤。别说苦,吃得是玉米面土豆,难得见肉食。但是,不知为什么人们的思想境界,相当高。聚时高高兴兴,干时快快乐乐。很少争吵或发生偷盗现象。

多数人集体观念占领一切,认为集体的事就是个人的事,为集体出力就是干社会主义。随着生活不断提高,责任制实行,吃得好了,力气少了,不给报酬不干了。机械代替了人力,还不知足,总想在小处占些便宜,私心充满了头脑。所以,社会需要正能量,树新风,扬正气,使社会成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场面。





李尔勋1


我也是修过水库渠道的人,当个生产队会计。那时劳动是非常自觉的,很少人偷懒耍干,一到冬天,主要劳动就是修水库,修渠道。根据水库所属组织劳动力,区属的就组织全区的劳动力,公社的就组织全公社的劳动力,到了县属的都是抽劳动力,每个生产队抽2至3个人。那时很少机械,大都是人拉肩扛,每个工地,成千上万人,红旗招展,高音喇叭放着进行曲。工地还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大家你争我赶,川流不息,谁也不甘落后。劳动报酬就是生产队记工分,男一等劳动力每天10分,二等9.5分,依次递减。女一等劳动力每天6分,二等5.5分,依次递减。年终结算时,根据全生产队收入,将工分折算成钱粮。收入好的生产队每10分0.5到1元,一般的是0.2到0.3元,少的只有8分钱左右。那时农村比较贫困,没有几个地方能吃饱饭的。冬天一般是番薯、南瓜伴饭。但大家劳动热情很高,也不计较报酬高低,评工分时,先自己报,再大家评,大家报分时,都压低自己的等级。我那时是负责打炮眼放炮,带有一点技术和危险,自己只报二等,大家坚持要评我为一等。由于设计规划都欠妥当,很多那时建的水库都成了病险水库,那时的汗水也白流了,现在都加固或重建了。


戴训德退休教师


六七十年代我们那是“根治海河”高潮时,我队让青壮年自动报名,队委会研究后批准公布谁去。那时家家粮缺不够吃,修海河口粮由集体出、工分给计满分、高筒雨靴、钢锨等都是集体包管。完工后根据挖拉的土方多少还能分到几十元钱。所以我队的青年都争先恐后报名争取被批准。 到了海河工地上,能放展肚皮吃,食堂经常改善在家中吃不到的炖肉、炒粉条豆腐菜、炸油条、大米干饭……,活虽艰辛,但小伙伴们都吃饱了个个生龙活虎人欢马叫地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