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戰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斬,為何無一善終?

前度再見


唐朝做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王朝,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唐朝不排斥外來文化,而且對外來文化有強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時期的萬國來朝的壯觀氣象。這個特點當然也包括對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賢,而不是用人唯親唯近。只要你是個人才,只要你能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會用你。比如當時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詔人、高句麗人、波斯人等,都紛紛來到唐都長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頡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新羅人崔志遠,甚至還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僅對於文人如此,對於武將也是如此。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將都是“外族”或者外國人。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級別的名將都不是漢人,他們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都曾立下功勳,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後來卻一個投降,一個反叛,一個過早病逝,一個被斬,竟無一善終。那麼大唐中期這四位非漢人戰神級名將,皆戰功赫赫,為何無一善終?


(一)被斬的高仙之

按照四大戰神死亡時間順序,先說被斬的高仙芝。高仙芝不僅不是漢人,而且也可以說是外國人,他是唐朝時期的高句麗人。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組成,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等,其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

高仙芝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至到安西(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他相貌俊美,善於騎射,作戰勇猛,在20歲時就被授予遊擊將軍,後被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提拔重用,成為一代戰神級名將。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稱為大唐的“帝國雙壁”,一生戰功赫赫,威震邊疆。主要戰績有攻伐小勃律國、石國、大食國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率軍遠征小勃律國最為著名。此役戰果輝煌,滅了此國。但被後世讚譽的是高仙芝創造了一個行軍奇蹟。此次遠征要翻越雄偉的蔥嶺,在海拔數千米的帕米爾高原上行軍,難度極大。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胡秋原先生對高仙芝評價極高,把他與世界著名軍事統帥拿破崙等相比:“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千倍。”

高仙芝對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的征戰也取得了重大勝利,俘虜其國王和許多部眾。後在同大食國的怛羅斯之戰中失利。高仙芝以善於行軍和長途奔襲而著稱於世,但後來卻被朝廷冤殺。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名將封常清初戰安祿山失利退守潼關,同高仙芝暫避敵鋒,共駐潼關拒敵,本是正確的戰略方案,但卻受宦官監軍邊令誠的牽制。後者不懂軍事,胡亂指揮,後來又向高仙芝索賄被拒,於是他誣告高仙芝無故放棄陝州土地、貪汙軍糧,唐玄宗聽信讒言,便冤殺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亂拖入深淵。


(二)投降安祿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漢人,他是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驍勇善戰之人,他文武雙全,仗義重諾。跟高仙芝一樣,也是戰功赫赫威震西域邊境的戰神級名將。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民間曾對戰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戰績輝煌,他作戰勇猛,經常身先士卒,善於打硬仗,成名於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戰;天寶八載(749年)與吐蕃的石堡城戰役中一戰封神。石堡城雄偉堅固,易守難攻,一向為吐蕃軍的前沿陣地。吐蕃動用全國之力防禦石堡城。唐軍曾多次試圖奪回此城,都未成功。這次唐玄宗以傾國之力出戰,下令必奪之。此戰由哥舒翰全權指揮,他以犧牲數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戰果,舉國震驚,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大讚。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樣,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亂初期,並且也是在潼關“隕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殺,而哥舒翰是在此戰敗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殺之後,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軍。他帶病出徵,統領20萬大軍。英雄所見略同,哥舒翰面對安史叛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是採取以守為攻的戰略,就是據守潼關,以待戰機。這都是正確的做法。當時遠在朔方的郭子儀也是這樣主張的。無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錯誤判斷,唐玄宗聽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楊國忠的讒言,強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叛軍。結果哥舒翰中了叛軍崔乾佑的埋伏,在靈寶大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戰敗後,哥舒翰被部下捆綁到安祿山跟前獻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祿山。但當時他年事已高,並沒有被安祿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陽。次年(757年)安祿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慶緒所殺,可謂是窩囊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沒有善終。


(三)憂鬱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在武則天時期歸順,以驍勇善戰出名。李光弼為人嚴肅,性格深沉而剛毅,擅長騎射,他治軍極嚴,頗知兵法,是位著名軍事家。他少年即入軍旅,同哥舒翰一樣,都曾在名將王忠嗣麾下效力,屢立戰功。


做為平定安史之亂中僅次於郭子儀的第二號人物,“戰神”對於他也絕對是實至名歸。事實上,在整個大唐近三百年曆史中,他也是數得著的幾位最著名的軍事統帥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於安史之亂之前,他們對大唐的功績主要是在開疆僻壤、鎮守邊境中所立下的戰功,而李光弼則主要是在平定安祿山、史思明這次舉世罕見的叛亂中居功至偉。他在這長達8年的戰亂中,率領唐軍打下了無數次戰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戰、太原之戰、河陽之戰、懷州之戰以及鄴城之戰的局部會戰。

尤其是以757年初進行的太原之戰最為著名,當時他以1萬守軍大敗史思明10萬精兵,此戰他利用了地道戰等各種神奇戰法,創造了中國甚至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而它的戰略意義尤其重要,因為當時是安史之亂的初期,叛軍氣勢逼人,安祿山在唐朝核心區勢如破竹,洛陽、長安相繼淪陷,大唐處於危機之中。而李光弼此戰大大動搖了安史叛軍的根基,可以說是牽制了叛軍的幾乎半壁“江山”,令叛軍銳氣大減,使朝廷在戰略上扭轉了頹勢。

事實上,若論具體的戰功,李光弼是大於郭子儀的,所以戰後他也被評為“中興戰功第一”,《舊唐書》裡甚至把他同歷史上的著名戰神軍神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相提並論。


但就是這樣一位蓋世名將卻只活了56歲(而郭子儀則長壽85歲),沒有善終,為何?這裡面原因眾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樣,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擊陷害。比如魚朝恩、程元振等都脫不了干係;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跟他的個性有關。李光弼不像郭子儀那樣心胸豁達,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進能退;李光弼治軍很嚴厲,對別人要求很嚴厲甚至苛刻,有種眼裡揉不進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魚朝恩等人嫉恨時顯得很愚笨和無奈。當他看到郭子儀被擠兌受打壓時,乾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亂還沒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剛繼位皇位未穩之時,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代宗倉皇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勤王。但李光弼卻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後來還是郭子儀出面才趕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長安後,又兩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憚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長安見駕。

這樣就導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諸將之中大損,他自己也感到恥辱、慚愧,致使憂鬱成疾,於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謂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僕固部人,僕固家族是鐵勒九大姓之一,僕固懷恩是僕固首領僕骨歌濫拔延之孫。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部歸降唐朝。僕固懷恩是歷史上唯一的僕固部族的唐朝將領。他自幼習武,勇猛無敵,且為人忠義。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樣,期初都曾在名將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經常衝鋒陷陣,特別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亂爆發時,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常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也是一位戰神級別的名將。他曾在唐朝收復長安之戰中表現突出,並擊敗過叛軍名將崔乾佑等。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後期表現十分搶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復洛陽的戰役,此役他率領唐朝和回紇聯軍殲敵10餘萬,隨後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全殲史朝義叛軍,可以說是他終結了安史之亂。僕固懷恩滿門忠烈,在平定安史叛軍中,其家族46人為國捐軀;並且他為了給大唐尋找援軍,就是到回紇借兵,為此他付出很大犧牲,曾先後把3個女兒嫁到回紇。

但一代戰神、一代忠烈僕固懷恩最後卻不可思議地成了大唐的叛將。為何?這個首先還得怪宦官,這次是宦官駱奉先。763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女婿即回紇的登裡可汗)回漠北時,駱奉先誣陷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圖謀不軌。當然僕固懷恩也跟李光弼類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夠心懷坦蕩,他自己雖然覺得很冤,但他卻無法申辯,或者不敢為自己申辯。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說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樣,害怕去朝廷見皇帝,恐怕再次受駱奉先陷害。因為當時有一個叫來瑱的將軍,也是平定安史叛軍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殺。然後僕固懷恩更是被部下蠱惑,說是朝廷已經不相信他了,於是乾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共十萬人來犯唐朝。不過他的造反也沒有什麼結果,因為數日後他就暴死於進軍途中。一生英明的僕固懷恩就這樣落了個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終。

縱觀以上四位非漢人戰神級名將的人生結局,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點是,都沒有善終。高仙芝純屬冤枉,令人唏噓,不過他至死忠於大唐,可謂此生無愧;而哥舒翰晚節不保,令人鄙視;李光弼憂鬱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僕固懷恩的晚節不保,則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應了那句話,命運是一種神秘的東西,誰也無法把控。或者像蘇軾所云:人生如夢。

不過真要找原因,除了命運的不可控以外,還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邊令誠誣陷;李光弼的早逝與魚朝恩、程元振有關;僕固懷恩則是同駱奉先有關。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楊國忠的迫害不無關係。

唐朝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開始,出現了宦官監軍制。在一個軍營裡,主將往往不是最高統帥,掌握最終大權的是監軍,這個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擔任監軍一職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職務的人,大多懂點軍務;可自從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即732年開始,全面實現宦官監軍制。而宦官大多廝混在宮裡,有幾個懂軍事的?所以這些白痴們說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來監視主將的,就造成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弊端,這樣比較有個性或者原則性很強的許多主將,都不可避免地跟監軍宦官產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樣比較善良或者通情達理的宦官還好一點,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雞腸、鼠目寸光、心如蛇蠍、其蠢如豬、其犟如驢的宦官(事實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麼你就慘了,等著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這些宦官監軍,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說白了高仙芝、李光弼、僕固懷恩他們的被誣陷,歸根結蒂都是宦官監軍制惹的禍。宦官權力過大也是導致大唐最終衰落以至於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於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楊國忠,他對大唐的危害眾人皆知。

總之,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這種包容現性,才會用這麼多非漢人名將;後來因發生安史之亂,而安祿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漢人將領,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開始對這些非漢人名將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對“外族”人用的越來越少了。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僕固懷恩四大非漢人戰神無一善終給後人帶來的啟示。


周言昨日


唐朝戰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是李光弼、僕固懷恩、郭子儀幾人,僕固懷恩自然是那個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儀卻享有高壽、千古榮光。以下都按著時間順序介紹。

一、安祿山從范陽起兵,不到兩個月就攻下洛陽,唐玄宗臨陣斬殺大將封常淸、高仙芝

臨陣斬將,用兵大忌,人家唐玄宗偏偏就這麼做了。原因是封常淸在洛陽大敗,丟了東都,與高仙芝會合後又一路後退,喪城失地。正好負責監軍的宦官向玄宗打小報告,甚至說高、封二人貪汙軍餉之類的,於是二人被斬殺,丟在草蓆子上示眾。

其實這二人對平定安史之亂沒立下什麼功勞,但卻最讓人惋惜,讓人覺得世道蒼涼。安祿山剛起兵時,兵鋒甚銳,從北邊一路南下,迅速渡過黃河。唐玄宗身邊根本無可用之將,也無可用之兵。正好到朝廷述職的封常淸(本是安西副都護,在如今新疆)自清帶兵平叛,臨時招合二十萬市井之徒,以對抗安祿山的十五萬狼兵,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封常淸本是高仙芝的副手,兩人一人平小勃律、一人平大勃律(都在今克什米爾),都算是一時名將,卻因為一戰失敗被唐玄宗下令處死。說起來,兩人起家都屬不易,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黃沙百戰而位列封疆,一腔熱血主動請求帶兵平叛,卻得了草蓆曬屍的下場。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在安西節度使(今新疆庫車)夫蒙靈察帳下效力,因為立下平小勃律的大功,反倒被夫蒙靈察嫉妒,罵他是“吃屎的高麗奴”。封常淸也出身微賤,靠著主動給高仙芝當家奴,隨著高仙芝的發達一步一步升上來,靠的也是軍功。

高仙芝臨死前,看著封常淸的屍首嘆道:“你隨著我一步步走上來,我任個新職,你就接替我的舊職。封二(排行老二),如今卻與你同死。”然後憤怒地說:“打了敗仗,死沒啥說的。可說我貪汙軍餉,將士們都在這裡,誰能同意?”

這裡,不是一個將被斬,而是兩將被斬,還曝屍街頭。

二、接替高、封二人的,是曾經的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被玄宗強令出戰,戰敗後被迫投降安祿山

哥舒翰實際是突厥人,因為是突厥貴族,年輕時是紈絝公子,後來當了大將,打得吐蕃人都怕他。所謂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思牧馬,不敢過臨洮”。

唐玄宗後期,要論邊將權任之重,一個是安祿山,身兼北方三鎮節度使,一個是哥舒翰,身兼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唐朝重兵之地。

哥舒翰運氣不好,在安祿山起兵前突然中風,因此他是帶病被唐玄宗強行起用的。他依舊堅持高仙芝、封常清的戰略觀點,認為唐軍只能扼守潼關,而不宜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只要在關前拖住安祿山的主力,坐等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從朔方、河東蕩平安祿山的河北基地,那唐軍可不戰而勝。

然而,在楊國忠的攛掇下,守了數月的哥舒翰還是被玄宗強令出戰,結果全軍覆沒。哥舒翰被其手下將領火拔歸仁挾持著投降了安祿山,後被安祿山殺掉(二人的矛盾是早就有的了)。

這是投降的一人。

三、說說那最終蕩平叛亂,而又自己反倒叛亂的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又稱為敕勒、高車,其實和回鶻頗為近。他一家人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前後死了幾十口,最後的史朝義,就是他的兒子帶兵追擊的,可以說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僕固懷恩的女兒嫁給回鶻可汗當了可敦,僕固憑著這層關係,還為唐朝挽回了回鶻入侵的一大危機。然而,他最終因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誣陷,被迫造反,給唐朝帶來了巨大威脅。若非他突然病死,勝負也還難說。

雖然僕固懷恩有平亂之功,但因為他的姑息,故意養寇自重,也為唐朝留下了著名的河北三鎮,成為唐朝中後期長期的分裂勢力。

四、平亂的最大兩個功臣,李光弼和郭子儀其實算是善終了

李光弼、郭子儀的平亂事蹟其實不用多說,在河北、在河陽,與叛軍進行最艱苦鬥爭的是李光弼,戰功最為卓著。而香積寺、靈寶等大戰,主要是郭子儀、陌刀大將李嗣業以及回鶻騎兵的功勞。

李光弼死前有點鬱悶,主要是其手下的大將不聽他的話了,而且因為唐朝的猜忌,他也的確有些不臣之心,但病死也是善終的,他的年紀在那個年代不算短壽的。需要說明的是,李光弼是契丹人,當時,契丹的很多首領都被唐朝賜姓李。

郭子儀更是榮寵一生,這和他善於退避、戰勝不驕有很大關係。郭老令公,在唐朝那時的軍界是什麼地位?渾瑊等後來成為唐朝中興大將人,在他家裡都得像奴僕一樣給他端盆子,就是這樣的。但朝廷若讓郭子儀交出軍隊來,那郭子儀肯定二話不說,單騎回家去了。由此可見郭子儀為何能功高震主,卻壽過八旬。


星火辰


其實題主所問的這個問題是很有問題的。所謂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斬,應該指的就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僕固懷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斬的高仙芝。



但實際上這種答案是很有問題的。

首先哥舒翰,他在安史之亂初期就投降了安祿山,因此哪裡來的平定安史之亂呢?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封大燕皇帝,隨後率軍佔據河北廣大地區,繼而率兵猛攻潼關,意圖攻進唐都長安。但初期,因哥舒翰堅守不出,再加上潼關城高池深,是固若金湯,因此安祿山持續進攻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此後,李光弼與郭子儀所率唐軍又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切斷了安祿山前線軍隊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



因此,此時的安祿山可謂是腹背受敵,為了避免范陽大本營被佔,他決意退軍。可就在安祿山決意退軍時,遠在長安的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謠言,執意要哥舒翰出關迎戰,不顧哥舒翰“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肯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的諫言,最終哥舒翰只得“慟哭出關”。

最終的結果我想熟悉歷史的都知道了,那就是慘敗,出關迎戰的二十萬大軍,回來的僅剩下八千人。此後,經此一役,潼關已再無堅守的可能性,蕃將火拔歸仁等人眼見大勢已去,遂決定投降安祿山,不久他們就將哥舒翰劫持押往安祿山處。



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洋洋得意的說道:“汝常輕我,今日如何?”意思是你以前不是瞧不起我嗎?如今怎樣呢?而此時被俘虜的哥舒翰是再無往日的傲氣,他惶恐的跪在安祿山上的面前,說道:“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大意就是我當時有眼不識泰山,現在我知道安祿山你是天下的真命天子,如果你能留下我的性命,我就為你招降李光弼、來填、魯炅等四方將領。

安祿山聽到此答覆後,是萬分開心,於是馬上將任命哥舒翰為司空,然後讓其去招降唐將。



再是高仙芝。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於范陽起兵造反,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發。唐玄宗聞聽安祿山造反,是萬分驚恐,遂趕緊進行部署,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率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等兵,又出禁中錢召募關輔新兵,共5萬人,出兵平叛。

但因唐朝承平已久,地方兵士早已不知戰爭為何物,再加上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因此高仙芝所率軍隊可以說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反觀安祿山叛軍皆是精銳之師,如此縱然高仙芝智慧超群,也無法與安祿山大軍對抗,不久高軍既大敗,隨後只得退居潼關。



可在退居潼關後,因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誣告:“封常清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而高仙芝放棄了陝郡幾百裡地,偷偷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高仙芝被昏庸的唐玄宗下令斬殺。因此,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就被唐玄宗下令斬殺的高仙芝,他如何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呢?

實際上真正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應該是僕固懷恩、李光弼、郭子儀這三人。

而實際上,平定安史之亂後,唐廷對於這三位功臣的賞賜不可謂不優厚。僕固懷恩被拜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封大寧郡王;李光弼受封臨淮郡王,食邑二千戶,授其一個兒子為三品官,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郭子儀拜司徒、代國公,餘官如故(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平章事兼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加食邑一千戶。



從平定安史之亂時,唐廷對於僕固懷恩、李光弼、郭子儀三人的加封來看,唐廷對他們是十分厚待。而後,除僕固懷恩因被奸宦所害,再加上他本身性格有問題,起兵造反,致使一生對於唐朝的功勞都隨之煙消雲散,曾經全家有46人為國殉難,三個女兒犧牲幸福為國遠嫁和親,滿門忠烈的僕固懷恩家族,因叛亂被列入“叛臣傳”,這不得不讓人唏噓。

而李光弼、郭子儀二人因懂得韜光養晦,與世無爭,明哲保身,因此得以善終。李光弼於廣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歲,唐廷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郭子儀於建中二年(78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其實從大多數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結局來看,唐廷對於這些功臣還是厚待無比的,並沒有實行血腥的殺戮。


澳古說歷史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四大堪稱戰神級別的人物,分別是被斬的高仙芝,投降安祿山的哥舒涵,以及李光弼,還有一代忠臣卻淪為大唐叛軍的駱奉先。


俗話說功高震主,很多大將都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卻落得一個壞名聲。

時間是在唐朝,一個盛世且具有包容性的時代,可是還是有很多的冤案,比如說四大戰神,他們一生戰功赫赫,威震邊疆。

戰績累累,他們為唐朝的穩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在人民心中留下來最好的印象,但是他們在君王眼裡就很有威懾力,對於君王來說,他們害怕四大戰神弒君奪帝,所以歷朝歷代的國王都是疑心重,這樣的疑心也導致四大戰神死的死傷的傷,都沒有一個好結果。

那麼我們便來看一下這四大戰神級別的人物,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被斬了呢?唐朝是一個非常有包容性的朝代,因為他不僅廣為接納契丹族,鮮卑族,甚至連高句麗這個如今的朝鮮部落都收歸旗下。

而高仙芝就可以說是外國人,他生於高句麗。高句麗在當時是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由濊貊和扶余人,靺鞨人組成,當然還有古朝鮮遺民和三韓人等,在當時他們國家可是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

奸臣嫉妒,於是向皇帝進獻讒言,導致四大戰神不得善終。

高仙芝其實是最無辜的,被冤殺的最慘的一個。因為當時有個人不懂軍事,胡亂指揮,害得大唐潰不成軍,後來他又向高仙芝索取利益,被剛正不阿的他拒絕了,於是他就誣陷高仙芝,要是說他無緣無故不打仗,退兵,還貪汙軍糧,唐玄宗當時就發怒了,直接殺了他和封常清,一代名將戰神一樣的人物,就這樣無辜的死去。

哥舒翰就是投降的那個人,高仙芝死了,那唐玄宗就想到哥舒翰了,得找個人去抵擋安祿山啊,唐玄宗把潼關交給了哥舒翰,哥舒翰跟楊國忠有矛盾,兵權現在都在哥舒翰手裡,楊國忠當時就想讓安祿山幹掉哥舒翰,讓他倆在潼關決一死戰,安祿山當時進退兩難,放了一隻煙霧彈。

投降了安祿山,可惜他年事已高,並沒有被安祿山重用,而直接被囚禁在洛陽。第二年安祿山就死了,而哥舒翰被安慶緒殺了,你說他如果投靠敵軍,好歹被重用也算是捱罵值得了,結果投靠了叛軍反而沒被重用,還被人家給殺掉了,這真是得不償失,算是窩囊的結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李光弼他就是那個病逝的人,在安史之亂中,李光弼的戰功最高,也是熬到最後的那個人,這個唐朝本就不穩定了,宦官實力大,在有兩個宦官要對付他,他把自己的鋒芒給掩蓋了,嚇得他根本就不敢入朝,他的將領覺得他沒用,也不再聽從他的指揮,抑鬱而終,終年五十七歲。

僕固懷恩他是被迫謀反的,因為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僕固懷恩奉代宗皇帝之命護送回紇僱傭軍跟他們的可汗返回草原,但是回去的途中,河東節使卻閉門不出,說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要偷襲太原,宦官也說僕固懷恩要謀反,最後沒辦法,都說我謀反,我就謀反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朝代對非漢人的不信任

因為安史之亂是非漢人將領統領的,所以唐對非漢人將領尤其不信任,導致四大戰神也是被唐玄宗懷疑,最後落得了不好的下場,可見包容性越大國家才能越好。

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要靠國王的才智,也要靠臣子的忠心和鼎力相助,兩者需要配合好才能一直長久的下去。


江水趣談


若說唐朝,則必說盛世。但是唐朝並非總是繁榮富強,安史之亂便讓唐朝急轉而下,自此由盛轉衰。唐軍征戰八年之久,才堪堪平定安史之亂,不過也造成了地方割據。平定安史之亂,四大戰神功不可沒,他們分別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與僕固懷恩。但是這些名將有的被迫造反,有的含恨而亡,總之不得善終,這是為何呢?

將領多仰仗軍功加官進爵,鮮少有長袖善舞之人,難免行事時得罪他人,反遭陷害。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兩人往往協同作戰。安祿山軍隊來勢洶洶,唐軍又準備不足,因而封常清大敗。唐玄宗盛怒之下,將封常清貶為庶人,追隨高仙芝戴罪立功。兩人在安祿山軍隊勢如破竹之時,不得不暫避鋒芒,退守潼關。為讓唐玄宗知曉形勢,監軍邊令誠去京城覲見。邊令誠此人乃是宦官,一向貪得無厭。他數次向高仙芝索賄,都被拒絕,給高仙芝的提議,也未被採納。他對高仙芝懷恨在心。回京後,就誣陷高仙芝貪汙,使得高仙芝最終被斬首。

安祿山養精蓄銳多年,其軍隊勢如破竹,形勢所迫,有的將領被迫投降。面對安祿山的鐵蹄,唐玄宗驚恐萬狀,逼迫在潼關駐守的哥舒翰出關迎敵。實際上,若是固守潼關,時間一久,反而會讓敵人渙散,貿然出征,很有可能遭遇不測。但是,哥舒翰不敢抗旨,只能出兵。果不其然,唐軍遭受重創。二十萬兵馬,被安祿山軍隊打得只剩八千人。眼看大勢已去,唐軍中不少將領已經叛變。哥舒翰手下火拔歸仁將他劫持,送到了安祿山面前。哥舒翰為保性命,最終投降。

安史之亂平定後,戰功赫赫的武將必然因功高而遭人嫉恨。李光弼作為唐朝名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勳卓著,帝王甚至賜下鐵券。帝王如此隆恩,自然也就讓旁人眼紅,魚朝恩等宦官就對他十分嫉恨。唐代宗多次召他覲見,但是李光弼怕被宦官加害,都藉故不去。也因為此事,部將對他不復敬畏之心。李光弼既倍感恥辱,又深覺不孚眾望,最終鬱鬱而終。

安史之亂,致使朝廷對武將的信任不再,手握大權的大將們也備受猜忌。僕固懷恩一家滿門忠烈,為與回紇交好,他更是讓多個女兒去回紇和親。當時叛變的史朝義欲引回紇攻打唐朝,僕固懷恩為平定叛亂,入回紇遊說。儘管有皇帝御賜免死鐵券,群臣仍然對他猜忌不已。僕固懷恩難以洗刷冤屈,又怕入朝被害,只能造反。他不僅自己攻打唐軍,還引異族來犯。當然,他的造反最終被平定。只是可惜他一族近五十人為國殉難,卻仍被流言逼上絕路。

將領的不得善終看似各有原因,究其根本還是權力和人性作祟。戰敗要被參,戰勝則功高震主,也要被提防。安史之亂已將皇室和朝臣嚇得如同驚弓之鳥,宦官又讒言不斷,四大戰神之死實在是無可避免。


鄧海春


四大戰神是指,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僕固懷恩。其中哥舒翰投降安祿山,高仙芝被唐玄宗斬首,李光弼病死,僕固懷恩造反。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安祿山作亂初期,高仙芝接到封常清的來信,決定放棄城池,退出潼關。準備以潼關之險,抵禦安祿山的進攻。但是,之前唐玄宗給高仙芝下達的命令是出軍平叛。高仙芝的這種作為,讓監軍宦官感到很害怕。於是他就提前逃回長安,向唐玄宗報告高新芝、封長青圖謀不軌。唐玄宗也不分青紅皂白,下令將高新芝、封長清斬首。

高仙芝死後,接替他的職位的人是哥舒翰。但是哥舒翰卻在不久前,因為中風而臥床不起。但唐玄宗的命令到達後,哥舒翰不得不進入潼關,擔負起抵禦安祿山的重任。哥舒翰進入通關之後,認為高仙芝的策略完全正確。他也打算利用潼關的險要,來阻擋安祿山的攻勢。

但是楊國忠和哥舒翰多有矛,他就向唐玄宗進言,讓哥舒翰主動出擊。無奈之下,哥舒翰出兵攻打安祿山,但是遭到慘敗。他的部下還將他綁起來,送到安祿山的大營之前。無奈之下,哥舒翰只有投降。

僕固懷恩本是朔方第三號人物,但是,郭子儀被奪權,李光弼陪外調,僕固懷恩就扛起朔方軍的大旗。僕固懷恩是鐵勒人,他的他和回鶻有姻親。在安史之亂緊要關頭,僕固懷恩成功遊說回鶻攻打。安祿山。被代宗評為。安史之亂第一功臣。

但是,僕固懷恩和回鶻的關係,讓他受到猜忌。新任的河東節度使和監軍宦官,誣告他造反。結果,惱羞成怒的僕固懷恩真的就造反了。

真正善終的只有李光弼和郭子儀。李光弼是契丹人,安史之亂以後,他和郭子儀一同在河東戰勝了叛軍。肅宗登基之後,他和郭子儀擁立肅宗,被委以大任。安史之亂初步平息以後,李光弼被調往江南鎮壓農民起義。

但是,身居高位的李光弼,被監軍宦官等人嫉妒,他的正確決策,不被採納。李光弼心灰意冷。犯下大錯。不久,就被罷官,最後李光鬱鬱而終。

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真正的第一人。唐肅宗調集了九大節度使,發動了60萬大軍,準備在鄴城給安慶旭最後一擊。但是千軍宦官魚朝恩,缺乏作戰經驗。使60萬大軍灰飛煙滅。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將所罪責都推到郭子儀身上。

顧全大局的郭子儀。自願承擔所有責任。後來郭子儀恢復兵權。

後來郭子儀單騎聯回鶻,立下不世功勞,最後病死。


老蟲


唐朝做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王朝,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包容性。也就是說,唐朝不排斥外來文化,而且對外來文化有強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時期的萬國來朝的壯觀氣象。這個包容性當然也包括對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賢,而不是用人唯親唯近。只要你是個人才,只要你能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會用你。比如當時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詔人、高句麗人、波斯人等,都紛紛來到唐都長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頡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新羅人崔志遠,甚至還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僅對於文人如此,對於武將亦然。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將都是“外族”或者外國人。今天講到的這四位名將就是如此,他們都是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神級別的名將,而且都不是漢人,他們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都曾立下功勳,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後來卻一個投降,一個反叛,一個過早病逝,一個被斬,竟無一善終。那麼大唐中期這四位非漢人戰神級名將,皆戰功赫赫,為何無一善終?欲知詳情,本期分解。

(一)被斬的高仙芝

咱們按四大戰神去世的時間順序,先說被斬的高仙芝。高仙芝不僅不是漢人,而且也可以說是外國人,他是唐朝時期的高句麗人。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組成,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等,其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

高仙芝少年時隨父親高舍雞至到安西(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他相貌俊美,善於騎射,作戰勇猛,在20歲時就被授予遊擊將軍,後來被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提拔重用,成為一代戰神級名將。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稱為大唐的“帝國雙壁”,一生戰功赫赫,威震邊疆。主要戰績有攻伐小勃律國、石國、大食國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率軍遠征小勃律國最為著名。此役戰果輝煌,滅了此國。但被後世讚譽的是高仙芝創造了一個行軍奇蹟。此次遠征要翻越雄偉的蔥嶺,在海拔數千米的帕米爾高原上行軍,難度極大。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胡秋原先生對高仙芝評價極高,把他與世界著名軍事統帥拿破崙等相比:“中國這一位勇敢的將軍,行軍所經,驚險困難,比起歐洲名將,從漢尼拔,到拿破崙,到蘇沃洛夫,他們之越阿爾卑斯山,真不知超過若千倍。”

高仙芝對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的征戰也取得了重大勝利,俘虜其國王和許多部眾。後在同大食國的怛羅斯之戰中失利。高仙芝以善於行軍和長途奔襲而著稱於世,但後來卻被朝廷冤殺。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名將封常清初戰安祿山失利退守潼關,同高仙芝暫避敵鋒,共駐潼關拒敵,本是正確的戰略方案,但卻受宦官監軍邊令誠的牽制。後者不懂軍事,胡亂指揮,後來又向高仙芝索賄被拒,於是他誣告高仙芝無故放棄陝州土地、貪汙軍糧,唐玄宗聽信讒言,便冤殺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亂拖入深淵。

(二)投降安祿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漢人,他是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驍勇善戰之人,他文武雙全,仗義重諾。跟高仙芝一樣,也是戰功赫赫威震西域邊境的戰神級名將。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民間曾對戰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戰績輝煌,他作戰勇猛,經常身先士卒,善於打硬仗,成名於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戰;天寶八載(749年)與吐蕃的石堡城戰役中一戰封神。石堡城雄偉堅固,易守難攻,一向為吐蕃軍的前沿陣地。吐蕃動用全國之力防禦石堡城。唐軍曾多次試圖奪回此城,都未成功。這次唐玄宗以傾國之力出戰,下令必奪之。此戰由哥舒翰全權指揮,他以犧牲數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戰果,舉國震驚,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大讚。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樣,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亂初期,並且也是在潼關“隕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殺,而哥舒翰是在此戰敗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殺之後,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軍。他帶病出徵,統領20萬大軍。英雄所見略同,哥舒翰面對安史叛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是採取以守為攻的戰略,就是據守潼關,以待戰機。這都是正確的做法。當時遠在朔方的郭子儀也是這樣主張的。無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錯誤判斷,唐玄宗聽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楊國忠的讒言,強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叛軍。結果哥舒翰中了叛軍崔乾佑的埋伏,在靈寶大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戰敗後,哥舒翰被部下捆綁到安祿山跟前獻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祿山。但當時他年事已高,並沒有被安祿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陽。次年(757年)安祿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慶緒所殺,可謂是窩囊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沒有善終。

(三)憂鬱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在武則天時期歸順,以驍勇善戰出名。李光弼為人嚴肅,性格深沉而剛毅,擅長騎射,他治軍極嚴,頗知兵法,是位著名軍事家。他少年即入軍旅,同哥舒翰一樣,都曾在名將王忠嗣麾下效力,屢立戰功。

做為平定安史之亂中僅次於郭子儀的第二號人物,“戰神”對於他也絕對是實至名歸。事實上,在整個大唐近三百年曆史中,他也是數得著的幾位最著名的軍事統帥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於安史之亂之前,他們對大唐的功績主要是在開疆僻壤、鎮守邊境中所立下的戰功,而李光弼則主要是在平定安祿山、史思明這次舉世罕見的叛亂中居功至偉。他在這長達8年的戰亂中,率領唐軍打下了無數次戰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戰、太原之戰、河陽之戰、懷州之戰以及鄴城之戰的局部會戰。

尤其是以757年初進行的太原之戰最為著名,當時他以1萬守軍大敗史思明10萬精兵,此戰他利用了地道戰等各種神奇戰法,創造了中國甚至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而它的戰略意義尤其重要,因為當時是安史之亂的初期,叛軍氣勢逼人,安祿山在唐朝核心區勢如破竹,洛陽、長安相繼淪陷,大唐處於危機之中。而李光弼此戰大大動搖了安史叛軍的根基,可以說是牽制了叛軍的幾乎半壁“江山”,令叛軍銳氣大減,使朝廷在戰略上扭轉了頹勢。

事實上,若論具體的戰功,李光弼是大於郭子儀的,所以戰後他也被評為“中興戰功第一”,《舊唐書》裡甚至把他同歷史上的著名戰神軍神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相提並論。

但就是這樣一位蓋世名將卻只活了56歲(而郭子儀則長壽85歲),沒有善終,為何?這裡面原因眾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樣,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擊陷害。比如魚朝恩、程元振等都脫不了干係;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跟他的個性有關。李光弼不像郭子儀那樣心胸豁達,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進能退;李光弼治軍很嚴厲,對別人要求很嚴厲甚至苛刻,有種眼裡揉不進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魚朝恩等人嫉恨時顯得很愚笨和無奈。當他看到郭子儀被擠兌受打壓時,乾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亂還沒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剛繼位皇位未穩之時,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代宗倉皇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勤王。但李光弼卻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後來還是郭子儀出面才趕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長安後,又兩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憚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長安見駕。

這樣就導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諸將之中大損,他自己也感到恥辱、慚愧,致使憂鬱成疾,於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謂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僕固部人,僕固家族是鐵勒九大姓之一,僕固懷恩是僕固首領僕骨歌濫拔延之孫。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部歸降唐朝。僕固懷恩是歷史上唯一的僕固部族的唐朝將領。他自幼習武,勇猛無敵,且為人忠義。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樣,期初都曾在名將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經常衝鋒陷陣,特別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亂爆發時,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作戰,常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也是一位戰神級別的名將。他曾在唐朝收復長安之戰中表現突出,並擊敗過叛軍名將崔乾佑等。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後期表現十分搶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復洛陽的戰役,此役他率領唐朝和回紇聯軍殲敵10餘萬,隨後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全殲史朝義叛軍,可以說是他終結了安史之亂。僕固懷恩滿門忠烈,在平定安史叛軍中,其家族46人為國捐軀;並且他為了給大唐尋找援軍,就是到回紇借兵,為此他付出很大犧牲,曾先後把3個女兒嫁到回紇。

但一代戰神、一代忠烈僕固懷恩最後卻不可思議地成了大唐的叛將。為何?這個首先還得怪宦官,這次是宦官駱奉先。763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女婿即回紇的登裡可汗)回漠北時,駱奉先誣陷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圖謀不軌。當然僕固懷恩也跟李光弼類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夠心懷坦蕩,他自己雖然覺得很冤,但他卻無法申辯,或者不敢為自己申辯。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說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樣,害怕去朝廷見皇帝,恐怕再次受駱奉先陷害。因為當時有一個叫來瑱的將軍,也是平定安史叛軍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殺。然後僕固懷恩更是被部下蠱惑,說是朝廷已經不相信他了,於是乾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共十萬人來犯唐朝。不過他的造反也沒有什麼結果,因為數日後他就暴死於進軍途中。一生英明的僕固懷恩就這樣落了個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終。

縱觀以上四位非漢人戰神級名將的人生結局,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點是,都沒有善終。高仙芝純屬冤枉,令人唏噓,不過他至死忠於大唐,可謂此生無愧;而哥舒翰晚節不保,令人鄙視;李光弼憂鬱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僕固懷恩的晚節不保,則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應了那句話,命運是一種神秘的東西,誰也無法把控。或者像蘇軾所云:人生如夢。

不過真要找原因,除了命運的不可控以外,還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邊令誠誣陷;李光弼的早逝與魚朝恩、程元振有關;僕固懷恩則是同駱奉先有關。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楊國忠的迫害不無關係。

唐朝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開始,出現了宦官監軍制。在一個軍營裡,主將往往不是最高統帥,掌握最終大權的是監軍,這個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擔任監軍一職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職務的人,大多懂點軍務;可自從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即732年開始,全面實現宦官監軍制。而宦官大多廝混在宮裡,有幾個懂軍事的?所以這些白痴們說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來監視主將的,就造成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弊端,這樣比較有個性或者原則性很強的許多主將,都不可避免地跟監軍宦官產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樣比較善良或者通情達理的宦官還好一點,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雞腸、鼠目寸光、心如蛇蠍、其蠢如豬、其犟如驢的宦官(事實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麼你就慘了,等著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這些宦官監軍,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說白了高仙芝、李光弼、僕固懷恩他們的被誣陷,歸根結蒂都是宦官監軍制惹的禍。宦官權力過大也是導致大唐最終衰落以至於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於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楊國忠,他對大唐的危害是人都知道,這裡不必贅言。

總之,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這種包容現性,才會用這麼多非漢人名將;後來因發生安史之亂,而安祿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漢人將領,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開始對這些非漢人名將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對“外族”人用的越來越少了。自唐以後各代,漢民族王朝對於非漢人也越來越忌憚,它的後果幾乎是災難性的:你不容別人,別人滅你。宋和明的亡故皆是如此。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僕固懷恩四大非漢人戰神無一善終給後人帶來的啟示。



雙林居士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世轉向衰落的節點,安史之亂本該是一場能夠及時鎮壓的叛亂,但是由於唐朝的幾位皇帝瞎搞一通,最終使得叛亂的影響越來越大,最後還要請求外族出兵,這一舉動使得唐朝皇室的威嚴跌落極點,也間接促使地方藩鎮勢力的做大。

本來能夠快速鎮壓叛亂的幾位當世名將,如:高仙芝,李光弼、郭子儀,哥舒翰,僕固懷恩等人,因為他們皇帝的不信任最後也沒有落得個好下場。

高仙芝被殺

在安祿山騎兵反叛後,本來是高仙芝在潼關已經做好了拒守敵軍的準備,但是唐玄宗派出的的太監,此時非但不想著如何抵抗敵軍,而是向統兵大將索要賄賂,索要失敗後向唐玄宗打小報告,而唐玄宗也是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把高仙芝殺了,剛開戰就自毀長城。

李光弼鬱郁而死


李光弼是唯一一個還算被皇帝信任的將領,當然這是指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在平定叛亂以後,李光弼也被唐朝皇帝猜忌,而且也是被宦官打了小報告,李光弼聯想到其他幾位的下場以後,就終生都呆在了徐州,最後鬱鬱寡歡而死。

哥舒翰投降安祿山被殺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話,哥舒翰本來是可以安享晚年的,但是奈何安祿山反叛,在玄宗殺了高仙芝以後,哥舒翰就領兵與安祿山作戰,本來哥舒翰是打算守城的,但是玄宗老頭自己指揮,結果主動出擊,把老婆本都輸了,哥舒翰20萬大軍,最後只有2萬人回來。哥舒翰也被俘虜了,然後向安祿山投降了,但是當時的哥舒翰因為中風的原因,基本是半個廢人,安祿山覺得對他沒用,所以就一刀殺了。

僕固懷恩被逼造反,身死亂君

僕固懷恩本來不會造反的,但因為僕固懷恩是吐蕃汗的岳父,使得唐代宗對他猜忌,再加上宦官的挑唆,使得唐代宗不信任僕固懷恩,下令讓郭子儀取收他的兵權,僕固懷恩心裡憂懼,所以造反,然後死於亂軍。

郭子儀善終


最後只有一個郭子儀還算是善終,但是郭子儀做到這一步也是非常不容易,多次被收繳了兵權,最後都是因為皇帝無人可用才最終啟用郭子儀的。

我們可以看到,自唐玄宗以後,唐朝的皇帝就變得多疑,而且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皇權逐漸落入了太監的手中,自唐晚期的時候,皇帝的廢立完全就掌握在宦官的手裡。


這個歷史很正


2019年是戀愛之年

因為愛你已久

愛你依舊

讓你久等了

大家好,我是清歡渡racing,我為自己代言。 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照。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名將封常清初戰安祿山失利退守潼關,同高仙芝暫避敵鋒,共駐潼關拒敵,本是正確的戰略方案,但卻受宦官監軍邊令誠的牽制。後者不懂軍事,胡亂指揮,後來又向高仙芝索賄被拒,於是他誣告高仙芝無故放棄陝州土地、貪汙軍糧,唐玄宗聽信讒言,便冤殺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亂拖入深淵。


在高仙芝被冤殺之後,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軍。哥舒翰帶病出徵,統領20萬大軍。英雄所見略同,哥舒翰面對安史叛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是採取以守為攻的戰略,就是據守潼關,以待戰機。這都是正確的做法。當時遠在朔方的郭子儀也是這樣主張的。無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錯誤判斷,唐玄宗聽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楊國忠的讒言,強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叛軍。結果哥舒翰中了叛軍崔乾佑的埋伏,在靈寶大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戰敗後,哥舒翰被部下捆綁到安祿山跟前獻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祿山。但當時他年事已高,並沒有被安祿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陽。次年(757年)安祿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慶緒所殺,可謂是窩囊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沒有善終。



李光弼,契丹人,是軍事天才,安史之亂爆發後,隨郭子儀一同在河東屢勝叛軍。肅宗登基後與郭子儀一同擁護肅宗,被委以大任,長期在河東、河北將史思明逼入絕境。奇招頻出,是當之無愧的戰神,太原之戰幾乎將史思明的河北叛軍全殲,史思明此後知李光弼來則聞風而逃。鄴城之戰後郭子儀背鍋被奪兵權,光弼接替其為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河陽之戰再次打的史思明丟盔棄甲。李光弼是善終,毫無疑問,至於他後來的不得志,也是有很大自己的因素。他為求自保,置朝廷安危於不顧,並且屢屢抗旨不入朝,給各節度使帶了很壞的頭。



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時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又與回紇關係良好,曾出使回紇借兵,並嫁二女與回紇和親。僕固懷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為國殉難,滿門忠烈。平亂之後,因被宦官駱奉先陷害,舉兵叛唐,不久病死。

與各位功臣相對反的是安祿山的部將田承嗣,他佔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擁兵五萬,最終基業傳給侄子,開藩鎮世襲先例,富貴榮華一生。


清歡渡racing


1、高仙芝被斬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名將封常清初戰安祿山失利退守潼關,同高仙芝暫避敵鋒,共駐潼關拒敵,本是正確的戰略方案,但卻受宦官監軍邊令誠的牽制。後者不懂軍事,胡亂指揮,後來又向高仙芝索賄被拒,於是他誣告高仙芝無故放棄陝州土地、貪汙軍糧,唐玄宗聽信讒言,便冤殺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亂拖入深淵。

2、哥舒翰投降

高仙芝被冤殺之後,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軍。他帶病出徵,統領20萬大軍。英雄所見略同,哥舒翰面對安史叛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是採取以守為攻的戰略,就是據守潼關,以待戰機。這都是正確的做法。當時遠在朔方的郭子儀也是這樣主張的。無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錯誤判斷,唐玄宗聽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楊國忠的讒言,強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叛軍。結果哥舒翰中了叛軍崔乾佑的埋伏,在靈寶大戰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戰敗後,哥舒翰被部下捆綁到安祿山跟前獻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祿山。但當時他年事已高,並沒有被安祿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陽。次年(757年)安祿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慶緒所殺,可謂是窩囊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沒有善終。

3、李光弼鬱鬱而終

這跟他的個性有關。李光弼不像郭子儀那樣心胸豁達,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進能退;李光弼治軍很嚴厲,對別人要求很嚴厲甚至苛刻,有種眼裡揉不進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魚朝恩等人嫉恨時顯得很愚笨和無奈。當他看到郭子儀被擠兌受打壓時,乾脆就躲避了。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亂還沒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剛繼位皇位未穩之時,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代宗倉皇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勤王。但李光弼卻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後來還是郭子儀出面才趕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長安後,又兩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憚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長安見駕。這樣就導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諸將之中大損,他自己也感到恥辱、慚愧,致使憂鬱成疾,於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謂英年早逝。

4、僕固懷恩反叛

這個首先還得怪宦官,這次是宦官駱奉先。763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女婿即回紇的登裡可汗)回漠北時,駱奉先誣陷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圖謀不軌。當然僕固懷恩也跟李光弼類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夠心懷坦蕩,他自己雖然覺得很冤,但他卻無法申辯,或者不敢為自己申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