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儒家為何要“栽贓”秦始皇?


提起秦始皇,除了他的豐功偉業之外,最能夠引起人們話題的,估計就是他“焚書坑儒”的殘暴行為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秦始皇真的做了焚書坑儒的事情嗎?

首先得從“焚書坑儒”這個詞來說,中國的文字是很有意思的,不同的字,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其含義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就連標點符號放錯一個位置,也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含義。


“焚書坑儒”,儒家為何要“栽贓”秦始皇?

單以“焚書坑儒”這個詞來看,歷史上“焚書”這個事情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坑儒”卻根本沒有,所謂的“坑儒”,其實指的是秦始皇坑殺“術士”的行為。

眾所周知,秦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所以派遣術士到處尋仙問藥,想要尋求長生不死藥,這種思想被一些心懷不軌的術士們所利用,往往藉著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死藥的名義,騙去皇帝的信任,以此獲得大量獎勵和金銀。

秦始皇畢竟是一代明君,不可能每一個騙子都能騙到他,其中有些騙子被發現,引起了秦始皇的憤怒,於是下令將他們坑殺,也就是活埋。


“焚書坑儒”,儒家為何要“栽贓”秦始皇?

且不論這種行為的殘酷與正義性,但從事實的角度出發,坑殺術士,自然跟“坑儒”沒有關係,而且“焚書”和“坑儒”也完全連不上關係。

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加速了中國民族的融合,對於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所謂“焚書”,也是出於統一天下思想的考慮,是為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國家政策能夠實施下去,儘管這種做法有點極端,但它本質上屬於國家政策,是統治階級集體的意志,不能讓秦始皇一個人背鍋。

而所謂“坑儒”,也就是坑殺術士,是出於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反被騙的憤怒,是君主的私人行為,這兩者完全可以說的上是風馬牛不相及。

那麼為何歷史上會將“焚書”與“坑儒”放到一起,形成“焚書坑儒”的概念呢?要知道如果不是知道這段歷史,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話,“焚書坑儒”這個詞,給人的感覺是焚燒儒家經典,坑殺儒家士子,完全是針對著儒家去的,跟歷史的真相相差巨大。

晉代李康的《運命論》之中,有句著名的句子: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實際上“焚書坑儒”為何會演變成秦始皇針對儒家的打壓行為,根本是在於儒家日後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代表,實質上代表的是中國古代文化。所謂的“焚書坑儒”,其深層次的含義是皇帝打壓正統的文化,利用暴政來治國。

這種說法不是史學家“栽贓”給秦始皇的,而是儒家自己傳出來的謠言。那麼儒家為什麼要將“焚書坑儒”的事情強行栽贓到秦始皇頭上呢?

這就要從秦漢兩代的治國理念說起,秦朝治國採取的是法家思想,自從法家出身的商鞅變法圖強以來,秦朝以嚴刑酷法治理天下,對於儒家的“德治”是持排斥的態度的,所以儒生們對秦朝的態度向來也不好。

但是這也不足以讓後代儒生去委曲歷史,真正促使儒家將“焚書坑儒”的帽子扣到秦始皇頭上的,是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焚書坑儒”,儒家為何要“栽贓”秦始皇?

漢承秦制,漢朝雖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概念,但骨子裡還是內法外儒,也就說用法家的思想治國,用儒家的思想作為幌子。這當然是儒家弟子們所不能接受的。好不容易等來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發現自己只是皇帝用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的掩飾,這豈能行!

於是,在漢朝強勢皇帝漢武帝死後,民間和朝堂上儒家勢力的運作下,發生了一次在歷史上很低調,但影響深遠的事件:鹽鐵會議。

所謂“鹽鐵會議”就是打著討論國家關於“鹽鐵政策”的名義,儒家想要將皇權裝進籠子裡的嘗試,在這次會議上,為了借古諷今,儒家大能們將採取法家思想治國的秦始皇批得一無是處,所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流傳出來,廣為人知的。

儒家批判秦始皇,不惜委曲篡改歷史,將“焚書”、“坑儒”兩間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以達到勸誡皇帝改變施政思想,接受儒家“德治”的思想作為國家主導思想,本質上可以看做是一次思想領域的碰撞。

這種碰撞的結果顯而易見,儒家以絕對的優勢,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對儒家的意義自然不消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