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可愛的小花樓


清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1.清明節的時間:如果是閏年,清明節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4日;不閏年清明節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5日。

2.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重要日子,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

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字,只不過後來才逐漸成為了一個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有許多人就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給自己已經去世的親人和祖先掃墓,除此之外,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民間還會有吃青團、吃清明螺、放風箏、踏青的習俗。

3.寒食節的時間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每年寒食節的時候,民間會有禁菸火,只吃冷食和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有名的忠臣介子推。隨著社會的發展,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日期太過於相近,因此很多人就把寒食節和清明節放在一起過了。

4.清明節並不是寒食節,兩者之間的日期比較相近,但並不是同一個節日,它們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梅清幽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採納,謝謝!




喪鬼少年J咎


清明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要講起來還是很有緣由的。吾是答疑解惑,情感美文放歌聲野老梁。

清明節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元年的四月份四至五日前後;它標誌萬物在沉睡中甦醒,大地上春光明媚。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要祭祖掃墓,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老百姓掃墓時用鐵鍁把土填上墳頭,修成饅頭型稱作填墳。(有的地方稱作給老祖修繕房屋。)然後在墳頭上澆上幾滴酒,擺上供果,壓上墳頭紙,燒上幾柱香,以祭祖之靈。今天有些地方已排除了這些所謂的迷信成分,但是在清明節始終保持掃墓的風俗。其民間風俗還有頭上插柳的習慣。其曰:"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之說。這當然是迷信了,不過習俗還是有的。

清明節不止是祭祖添土掃墓,更重要的是清明節是雙重節日。它一邊祭祖掃墓,一邊又是踏青歡樂之日。當這一天全家老少皆可上陵祭拜掃墓(一般講究平常婦女兒童是不能上陵的,唯清明節這天是可以的)後,闔家將是田園盡興。

清明,清清明明,田園好風光,也就是說,自清明節,人們會走出冬季的寒冷陰影,走進春暖花開的世界。

最後,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放歌聲野老梁


清明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掃墓祭祖有前十天後十天之說,也就是從3月26到4月14掃墓都是可以的,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是屬於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習俗呢?全國各地文化差異的不同,又在內容上存在著細節差異 ,但掃墓祭祖 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的主題,在我們這,上完墳 ,一般會把上墳的水果,和酒菜在墳前吃喝一些,代表著和祖先一起吃飯了,如果在農村,每年都會給墳頭攛土,也就是說每年上墳都要給墳頭在撲上幾車土,誰家的墳頭大,代表著孝


老張的小生活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1】掃墓祭祖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一說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2】燒包袱,清明祭祖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有些家庭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無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燒包袱。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實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擺設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門口、路邊、河邊“燒包袱”,包袱裡面大多也是一些紙錢、冥幣、金銀箔紙疊成的元寶等等…………


前程似綿跟九州


清明節4月4日前後。清明節上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黔中布依族這一天,還要在身上帶柳枝,大門插柳枝、餐具插柳枝、臥室門插柳枝。小孩把柳枝編成帽子戴。





用戶8723331735805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每年的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掃墓,插柳等等



大人見解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少陽之氣息息向上,陽光和熙,照的人心裡都是明亮歡快的。人們紛紛走到戶外,盡情領略春天曼妙的滋味。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在這美好的日子,一切都生機勃勃。在我們盡情歡笑,舒心暢懷的時候。我們最思念的便是逝去的親人。這種思念油然而生,這麼好的日子,不能與至親共享,怎不讓人黯然神傷,潸然淚下。上墳,祭祖,就是對亡靈的哀思,對祖宗敬仰,也是後人心靈的慰藉。是活著的人和逝者心神勾通的一種方式,慚而成為習俗。上古就有之,秦後慚趨於春天上墳,祭拜。而盛於唐。唐時清明時節,國家公務員都是要放假的,以祭拜親人。

清明時節也是春遊時節,自然與人文有機結合,便是文化。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是辛棄疾的感嘆。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節對每一箇中國人都很重要,它寄脫著思念,勾通陰陽的儀式,千里寄哀思。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這是黃庭堅的哀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清明時節的天氣特點。人間有真義,天地也動容。

現代的清明陽曆一般四月六號。古代大約二十天左右,一般是陰曆三月間。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是現代民間的清明時節的寫照。無論得意,失意,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清明時節,都要給先人說說話,掃掃墓,焚香燒紙,寄脫哀思,也是心靈上的慰藉。好好生活,是先人的對我們的心願。於是,我們心靈輕鬆,告別沉重,哭著笑了。





風微醉丹田


清明節一定是去祭祀故去的親人。一般都在每年陽曆4月4號。

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都是思念故去的親人而,悲傷難過,其實一般的程序都差不多吧,在林地裡好好的祭祀老人,故去的親人,上香,燒火紙,擺供果,燒冥幣,燒元寶,最重要的是給老人磕頭,其實是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習慣,都是要好好的祭祀自己的祖宗,好好活著,不要給老祖宗丟臉,好好拼搏,要給後代做出榜樣,中國的文化大體如此。



世之唯一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看以下內容:

每年的新曆四月五日前後便是我們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如今已經是三月份了,距離這個節日似乎也沒有多久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我們在上學時代就耳熟能詳的一句古詩,每每到了清明時節前後,無一例外,幾乎都是或多或少的伴有雨水天氣,至少在我的老家是這樣。對此筆者深有體會。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氣中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們祭祖掃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也在為這種祭祖的節日渲染氛圍,所以每逢清明,便會多是陰雨天氣。然而作為節氣,人們從這一天起也開始了農作物的耕種,種豆種瓜,植樹造林,農作物在這一天開始生長。對逝者的追思和對生長的期望翹首,竟也會同時集中於一天進行,看似有些矛盾,可這又何曾不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可敬與偉大之處?逝去的即重生的,消失的即生長的。

一、清明掃墓

在清明節期間,人們都會去為先人進行掃墓,祭拜先輩。但是掃墓的習俗卻是由來已久,掃墓的習俗其實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經存在,也不一定非要等到清明時期才可進行。而清明節進行掃墓的儀式是秦朝以後的事情了,並且一直到了唐朝才開始逐漸盛行,然後一直延續傳承至今。

清明期間,掃墓一般都會道墓地墳塋進行。但是以前啊,由於各地情況不一樣,每戶每家的經濟條件都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區別。“燒包袱”是以前最主要的祭祖方式。“包袱”其實就和我們如今的快遞包裹一樣。只不過它更為特殊,是指家屬從陽間寄往陰間先人的郵包。過去,一些紙店還會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就是用白紙糊成的一個大口袋。一種是用木刻刻板,然後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上一座寫著先人名諱的蓮座牌位,如同我們寄送快遞時需要寫上收件人一般。當然也可以是素包袱皮,不用印上任何東西,只是在中間貼一蘭籤,寫上亡人名諱用作主牌位用就可以。這樣在人世陽間燒去的物件,先人們在陰間便能夠收到。

二、吃青團和艾餈

在筆者的老家,通常到了清明節。為了掃墓而作的準備,通常會備好很多祭掃時供先人食用的美食。其中大部分多為寒食。比如青團,艾粑等。清明時節剛好是艾草以及清明草生長剛好的時節,所以家中多會提前採摘清明草或者艾草用來製作青團和艾粑。等到了清明節前去先人的墳塋進行祭掃,便會將提前製作的青團和艾粑,還有水果與一些肉類等供品拿出來給先人享用。

三、公子重耳與介子推

說的此處,對於清明節,在此處我們不得不先說另外一個節日——寒食節。據記載,遠在中國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寒食節。當初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逃亡在外過著艱苦交迫的生活,在他的隨護人員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便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來讓他充飢。此事重耳一直記在心底。後來重耳回到了晉國,並且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於是便封賞那些曾經跟隨他一起流亡人,可是介子推卻拒絕了當時已經當上國君的重耳的封賞。他竟是帶著母親隱退進了綿山,對於晉文公的召見也不肯露面。晉文公無計可施,無奈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以此來迫使孝順的介子推會帶著母親出來。可是誰知弄巧成拙,這場大火卻沒能將介子推帶到自己的身邊,而是傳來了介子推母子被大夥燒死的死訊。晉文公對此愧疚不已,於是為了追思介子推,晉文公便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為了不被捱餓,只好在前一天提前準備好食物,第二天都只能前天所準備的生冷食物,於是這一天便成為了寒食節。

四、寒食節與清明節的聯繫

其實寒食節與清明節並不在同一天,寒食節其實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時候人們常常把寒食節自行的延續到了清明,隨著時光的流逝與發展,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被人們合二為一。如今,清明節早已取代了寒食節,已經沒有什麼拜介子推的習俗了,而是逐漸演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

五、清明放風箏

清明節發展至今,除了掃墓這個大致一樣的重要方式之外,因為地域的不同其實還有這各種其他的形式。畢竟我們中國地域廣大,橫縱跨度也非常大,在習俗方面總是避免不了差異性的。清明節期間,正是萬物生髮的春季,春風和煦,放風箏也就成為了這個節日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些地方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會進行放風箏,不僅在白天,夜晚也會放。通常夜裡放風箏都會在風箏下面或者風箏的拉線上掛著小燈籠,如同那閃爍的星辰,這樣的小燈籠叫做“神燈”。仿若能夠指引往生,又像似在為先人點亮座標位置,便於歸來。有事把風箏放上天空後,便會剪斷牽線,任憑風把他們送往天涯海角,以此來祈求除病消災。

六、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植樹節

清明節前後,正值春天萬物生長,一派生生不息。春雨綿綿,萬物生長迅速,十分合適栽種農作物以及樹木幼苗。所以清明節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植樹節。小時候,就經常在清明節前後跟著家裡的長輩沒去種植杉木苗啊,或者別的什麼果樹苗之類。因為這個季候雨水充沛,十分利於農作物的存活。

七、清明插柳

出了以上所說,其實清明還有著插柳的習慣。據說,清明期間插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們中國農事的祖師神農氏。用以感謝這位偉大的先祖“教民稼穡”的偉大貢獻。屆時,人們通常會把柳條插在屋簷下,以此用來預測天氣,“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除此之外,黃巢起義時也有曾經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一說。後來其起義失敗,戴柳不存,而插柳卻不知為何盛行不衰。而在很多地方卻有著個人覺的更為可信的說法,據說清明期間插柳戴柳,是因為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以及十月朔稱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夜行,出沒討索的日子。而在民間,柳樹通常被視為“打鬼樹”,柳條更是被視為“打鬼鞭”,所以人們為了防止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迫害,進而插柳戴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