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院士,也是戰士

是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中藥都有一定的療效。他們吃上了中藥,穩住了情緒,很多人服藥一兩天後退了燒,也就不恐慌了。”

隨著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武漢開始建設方艙醫院收治患者。張伯禮和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劉清泉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入方艙醫院,也可以由中醫來承辦方艙醫院。

中央指導組同意後,組建了第一支中醫醫療隊,籌建了江夏方艙醫院,裡面主要採用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法。“在武漢,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看到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獲益,我很欣慰。”

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組織協調救治、參加研討會議……這是張伯禮在武漢每日工作的常態。“每天都是高負荷運轉,連軸轉,籌建方艙醫院,有時趕不上吃飯,就泡碗方便麵。”張伯禮說。

2月15日凌晨,張伯禮突然感到腹痛難忍。那一段時間,武漢氣溫驟降,還下起了雪。中醫方艙醫院開艙不久,內部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醫護人員的培訓磨合、病區設置、水電廁等設施的完善等。“應該是在方艙醫院著了涼。當疼痛集中在膽囊區時,我說壞了,可能是膽囊炎發作了。”張伯禮回憶。

張伯禮放不下工作,想保守治療,但主治醫生態度堅決:“不能再拖了,必須馬上進行膽囊摘除手術!”醫生為張伯禮手術時發現,他的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

術後,躺在病床上的張伯禮最惦記的依然是醫院裡的患者。“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候,我不能就這樣躺著。”

張伯禮還在住院的時候就在考慮如何發揮中醫在救治危重症患者上的作用。在張伯禮等專家的建議下,中央指導組組建了中西醫聯合會診組,對重症患者實行一對一會診,建立一對一診療方案。

“利用住院時間,我們還組織了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共同建立專門針對湖北感染新冠肺炎的醫務人員康復管理平臺,這將是今後一兩年的重點任務。”張伯禮說。

黃璐琦院士

“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

本報記者 鮮 敢

“我們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救治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可以縮短病程,使病人脫氧時間提前2天。”3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用數據介紹中醫藥的救治成效。

1月25日,黃璐琦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並接管一個重症病區,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47天的堅守,42張床位,1個有效方的開發,接手800餘例輕症和普通型患者的診療工作。”

“科學數據是我們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的支撐、明確臨床療效的基礎,也是我們對中醫藥充滿信心的來源,更是我們給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黃璐琦說。

“抵達武漢之初,我們就同步成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攻關組。”黃璐琦說,為了更好地獲得第一手病例相關信息,他還帶領團隊成員,緊急設計開發了患者舌診圖像採集APP和社區診療數據採集系統。每天前方醫療隊會將臨床數據傳給科研攻關組,待分析數據後,定時反饋給前方,同時依據臨床數據,優化治療方案。“目前,我們團隊已收集整理超過730G的臨床數據。”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醫藥是全面、全程參與。數據顯示,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協同作用、在輕症與普通型及疑似患者治療中的主導作用、在患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和在市民預防中的獨特作用等方面,中醫藥作用明顯。”黃璐琦說。

“對輕症及疑似患者進行早期中藥干預,可以減少輕症患者轉為重症的幾率。”黃璐琦認為,對輕症患者的早治早防,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感染早期,中醫藥治療方法對集中隔離、症狀上已有明顯體現的患者,能夠縮短病程,減少重症發生率,實現關口前移。

同時,他和團隊根據新冠肺炎臨床特點及發生發展規律,結合臨床救治經驗,不斷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獲得新方藥——化溼敗毒方。3月3日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該方被列入重症患者推薦用藥處方,在臨床治療將軍街衛生院普通型患者210例、東西湖方艙醫院輕症患者894例(中藥組452例)中,也取得了滿意療效。

“ 老百姓對中醫藥有迫切的需求,重症患者有80%願意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症患者有90%願意用中藥進行干預,隔離的患者也希望中醫藥早期介入。”黃璐琦解釋,“我們中國人信任中醫藥的根子還是在的,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

“只有基於科學數據才能確定高級別循證證據,才能評價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黃璐琦深知科學數據對體現中醫藥療效並獲得醫學界認可的重要性。

當前疫情在多國蔓延。黃璐琦希望以此為契機,深化疫情防控中的中醫藥國際合作。“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

更多哈科技資訊,盡在

http://www.hrbkjzy.org.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