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有人說:“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


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其實就是彼此尊重。


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相處起來沒有了邊界,也會變成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親人如此,愛人更是如此。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1)

和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不知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小常識: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距離太陽大概1.5億公里。


據專家分析,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會變成“火焰山”,瞬間生靈塗炭;


但如果再遠3%,地球就是“廣寒宮”,幾乎所有生命都無法存活。

而現在,它們的距離是恰到好處的1.5億公里。


這不遠不近的距離給我們帶來了富饒的物產、宜人的氣候,讓地球不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同樣如此。


我們總覺得朋友之間就要親密無間、掏心掏肺,同穿一條褲子,一個碗裡吃飯才行。


但在你對待朋友用盡了十二分熱情的時候,卻會發現一些令自己失望的事情:


也許你今天告訴他的事情,他明天就說給了別人聽;


也許你精心幫他挑選的禮物,他明天就轉手送給了別人;


也許你今天盡心竭力地幫助他,改天你遇到困難他卻不願伸出援手;

所以,朋友之間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一杯水,就是你們之間最好的距離。


梁實秋的《談友誼》裡寫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


好的友誼就像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解渴清涼,平凡卻不可或缺。


而失去距離感的友誼,就像一杯糖水,過甜、過膩,無法解渴,也無益於身體。


這樣的關係很快就會令產雙方產生隔閡,或許還會將兩人推得更遠。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


兩人離得太近了,不免會相互干擾,相互傷害。


而不隨意插手、不過分關注,才能帶來朋友之間的舒適感。


只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才是朋友之間情感的最好歸宿。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2)

和親戚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在綜藝節目《奇葩說》中,陳銘曾講述過一件關於他父親的事。


陳銘的父親曾通過了自己的努力,把家從農村搬到了城市,還當了十幾年的警察。


在那個年代,他父親算是周圍人中混得還不錯的。


結果,就經常有一堆親戚找上門來:


“工作能不能幫忙安排一下?”


“幫忙辦個戶口吧,你在公安局誒,不是順道的事嗎?”
“我沒有對象,能不能幫我介紹一個城裡對象呢?”
……


有時候,一些親戚不打招呼,便來陳銘家裡吃個飯,吃個飯後就住下了,讓他父親各種幫忙。


面對這些“不把自己當外人,理所當然的索取,不知分寸”的親戚,陳銘爸爸在一次醉酒之後終於發飆了:“我管不了,別認我這個四叔了!”


此話一出,再也沒有親戚為了求辦事來煩他了。


親戚之間關乎利益的走動少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彼此之間的關係卻比之前親厚多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陳銘說,是因為他爸爸找回了自主,那些親戚找回了自強。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
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天底下最複雜的事情,便是感情糾葛。


在親情和恩情的糾纏中,永遠沒有兩清的時日。而親戚之間過於親密,往往就會招致各種不必要的麻煩。


與親戚保持分寸感,並不是要你冷漠疏遠,也不是傲慢,而是要有原則地幫助他們,避免管私事,只守住“一碗湯”的距離。


一碗熱湯可以管溫飽,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不會因為太燙而傷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太冷而涼了心意。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3)

和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


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過這樣一句話:


“ 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一段關係,往往越是親密越容易引起摩擦。


之前看過一個戀愛觀察類節目,其中有一對夫妻,就是因為“親密無間導致喘不過氣”而對峙臺上。


丈夫生說,妻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事無鉅細,不論是什麼事情都要管:


穿什麼牌子什麼顏色的衣服、褲子、鞋子,都必須由妻子規定;


選什麼樣的工作,交什麼樣的朋友,甚至有什麼樣的愛好,妻子都要橫加干涉;


每次出門必須報備,經過妻子的同意才能去,每天回家不能超過11點……


丈夫說,因為妻子美其名曰的“愛”,自己都快要喘不過氣來了:


“我好像變成了你的機器人,沒有自己的自由了。”


妻子在臺上不斷辯解:


“我這不是因為太愛你了,關心你,才會這樣嗎?我也是在照顧你呀!”


但節目中戀愛導師的一句話,卻直接道出了本質:


“你那根本不是愛,是控制!真正的愛,是要去接受,而不是改變;是要去支持,而不是支配。


夫妻之間要給對方留個人空間,而不是當做自己的所有物一樣,去支配對方的一切。”


在婚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總以為結了婚,就該不分你我。但事實上,婚姻裡的兩個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獨立個體。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在寒冷的冬天,兩隻刺蝟需要相互依靠著取暖,但一開始,它們由於距離太近,各自身上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彼此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在取暖的同時,也避免了互相傷害。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太過親密的距離,總是讓人覺得喘不過氣,有時候還會傷人傷己,而那些把婚姻經營得十分美好的夫妻,都懂得給親密加一點空間。


劉若英曾說,夫妻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她和丈夫的關係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心裡是親密的,生活是獨立的。


在劉若英的家裡,既有共同使用的廚房和餐廳,兩人又分別有自己獨立的書房。


做飯、吃飯時,他們是親密愛人,工作時,他們又是尊重彼此愛好的夥伴。


這樣的相處模式,讓兩人互不打擾,卻又自得其樂。


愛人之間的最好距離,大概就是“一張紙”。不會讓對方在自己面前變得完全透明,但也不會隔絕兩個人之間的溫度。


有句話說得好:親密有間,才能愛得更加長久。


(4)

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與朋友太近,把朋友的恩惠視為理所當然,最終只會失去這段情誼;


與親人太近,事事依賴,不斷索取,最終會喪失了自立;


與戀人太近,控制慾太強,不給對方留一點空間,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被人稱為“高情商教父”的蔡康永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親人之間,保持距離是尊重;

愛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美麗;

朋友之間,保持距離是愛護;

陌生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禮貌。


活得通透的人,都會帶著合適的距離感,尊重對方,同時也是尊重自己。


餘生,願我們都能學會交往的至高境界:


“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