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氣名滿天下的"初唐四傑",人生大多不如意

初唐四傑"指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對初唐四傑民間公認的排位是"王楊盧駱",也就是王勃最牛,楊炯次之,盧照鄰排老三,家喻戶曉的駱賓王排在最末。今天咱們就按照這個排位的順序,聊聊初唐的這四位大神,以及他們並不算順利的人生。

才氣名滿天下的

王勃:天賦驚人的神童,卻英年早逝

王勃字子安,代表作《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人們傳頌了幾百年,詩詞水平,可見一斑。

在王勃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他六歲就能寫文章,要是擱現在,就相當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寫出了高考滿分作文的水平。九歲的時候,王勃在家讀史書,發現書上有很多錯誤,他不僅把錯誤挑出來了,還給整理成了一本書。所以王勃是標準的神童。

才氣名滿天下的

在那個科舉錄取率很低的唐代,王勃居然十六歲就高中了!這是唐代絕大多數讀書人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王勃的才氣得到了沛王李賢的欣賞,李賢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二兒子。

王勃很善於"拍馬屁",當時朝廷只要出了什麼決策,王勃就揮毫潑墨,寫一篇誇讚的文章。後來王勃到了沛王李賢的手下,繼續發揚他寫文章的優勢,來討主子的歡心。

不過,也許是少年得志,讓王勃有點"飄",他萬萬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拍馬屁會一不小心拍到馬蹄子上,甚至連仕途都給搭進去。

才氣名滿天下的

作為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李賢不用工作,每天就是吃喝玩樂。他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鬥雞。一天他跟自己的弟弟英王李顯相約著鬥雞。王勃為了博自家主子歡心,他寫了一篇鬥志昂揚的"檄文",這檄文倒不是針對李顯的,他的討伐對象是李顯的那隻鬥雞。

按說這篇文章王勃是鬧著玩寫的,只為博主子一笑爾,但不知怎麼的,這篇檄文被唐高宗李治看見了。李治覺得,王勃這是在挑唆自己兩個兒子的關係,於是吩咐把王勃趕出王府,而且永遠不許王勃進王府。

二十來歲的王勃,從此失去了大好前程。皇帝吩咐封殺他,哪個人還敢用他?可憐的王勃最後只混了個末等參軍,就是個芝麻綠豆的小官兒,跟失業沒兩樣了。

才氣名滿天下的

在參軍任上,曾經有個犯了事兒的朋友來投奔王勃,他先是很仗義,收留了朋友。不過,王勃從此患上了神經質,他只要一做夢,就夢到官差上門抓人,把自己也給抓走了,常常半夜被嚇醒,最後實在沒辦法,王勃竟然把這人給殺了!

事情很快就敗露了,王勃身陷牢獄。本來王勃難逃一死,但是沒想到居然趕上了大赦,這才保住了一條小命,死刑改為有期徒刑。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王勃犯事兒也連累了父親跟著一起受罰。於是王勃他爸就被牽連貶到了交趾,就是現在的越南。

出獄之後,王勃覺得人生悽苦,又感嘆老父無辜受累,於是去交趾看望父親。在古代,人出遠門是很危險的,結果王勃在看望完父親折返途中,失足落水,連驚帶嚇,一命嗚呼,一代大才子,生命終結於三十歲前。

才氣名滿天下的

楊炯:本是東宮大學士 卻被牽連不得志

如果把楊炯和王勃放一塊比較,他是一百個不願意的,因為在楊炯的心裡,王勃什麼都不是。他曾經說過:"吾恥居王後。"那意思就是"把我擱王勃後邊兒是啥意思?這不是侮辱我麼?"

楊炯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神童",那句很有名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便是出自楊炯之手。

楊炯官運一般,他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乾的都是芝麻綠豆的小官,也曾經時來運轉,混到了太子東宮,但是好日子沒過兩年,又遇上了徐敬業起兵造反。

才氣名滿天下的


原來,楊炯的堂弟造反被殺連累了楊炯,結果好好的東宮大學士,被一擼到底,成了地方參軍,就是王勃之前乾的那個工作。

不過,楊炯有一點比較好,他不像王勃那麼高調。當參軍的時候,楊炯還不忘寫文章稱讚武則天。

他的最後一任職位,是地方縣令,官職雖說不上大,但也是一縣之長,楊炯最終也是終老於任上。

所以楊炯是四人中性格最好的,最得善終的一個。他不怎麼怨天尤人,雖然有時候也會寫寫詩,抒發一下自己的鬱郁不得志,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既來之則安之。

才氣名滿天下的

盧照鄰: 初唐的司馬相如 奈何疾病纏身

大文豪楊炯雖然看不上王勃,但是卻很佩服盧照鄰,王楊盧駱,把他排在盧照鄰前邊,他甚至覺得當之有愧。那麼,能讓楊炯豎大拇指的盧照鄰,又是怎樣的人呢?

盧照鄰比楊炯還要大個十來歲,也是家世顯赫,頗具才氣,他的代表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跟王勃的經歷差不多,盧照鄰也曾在王府工作過,不過他跟隨的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鄧王李元裕。

才氣名滿天下的

李元裕是個文學愛好者,一見到大才子盧照鄰,頓時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他把盧照鄰留在身邊,讓他做一些文職類的工作。不誇張的說,李元裕所有的書,盧照鄰都看過,而且爛熟於心。李元裕隨便點一本書,盧照鄰就能說出個大概,堪稱"行走的圖書館"。再後來,只要親戚朋友們上門,李元裕就會拉著盧照鄰炫耀一番,還誇他是自己的司馬相如。

按理說有李元裕這麼大一個保護傘,盧照鄰應該混得順風順水才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盧照鄰入仕的時候,文學專業的人才並不吃香,當時唐高宗重用的,都是一群搞政治的,看不上老盧這種舞文弄墨的文人。

再後來,武則天開始把持朝政,盧照鄰不知道怎麼的,又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其實老盧什麼也沒幹,但是他命犯小人,自己無心寫的一首詩,非被人顛倒是非,說是在諷刺武三思,結果盧照鄰被捕下獄。

才氣名滿天下的

在大牢裡蹲了幾年,盧照鄰終於盼來了出獄的一天,結果出獄之後沒多久,盧照鄰就病倒了。為了治病,盧照鄰放棄了仕途,四處尋訪名醫,過上了不問世事、養生修道的日子。

他不是沒想過再次出山工作,奈何生不逢時。好不容易熬到唐高宗封禪泰山,終於開始重用有學之士了,但盧照鄰已經沒有體力爬到唐高宗面前了。

身體越來越差的盧照鄰心如死灰,最後,他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自殺而死。

駱賓王:年少成名 公然討伐武皇,最後不知所終

在"初唐四傑"裡,駱賓王算是最悲催的了。因為在四個人裡,駱賓王的年紀最大,排名卻在最後。論年紀,駱賓王比那仨都大一輩兒不止,論資歷,駱賓王寫詩的時候,那仨還沒生下來呢!結果一排名駱賓王反倒成了老末,這似乎有些不公平。

不過,奇怪的是,排在最末的駱賓王,卻是現在最家喻戶曉的一位。您可能背不出《滕王閣序》,但一定能背出《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是駱賓王7歲時候所作,7歲就能寫出流傳後世的傑作,那是標準的神童了。

才氣名滿天下的

不過,駱賓王有才是有才,可是天生反骨,就喜歡跟社會大潮背道而馳。

他十幾歲時進京趕考,從小被稱為天才神童的他開始自信滿滿,結果放榜那天,居然名落孫山。

其實並不是駱賓王實力不行,也不是他發揮失常,是因為唐朝科舉考試太黑暗,沒關係沒人脈的平頭老百姓,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基本沒戲。

前邊三位不是儒學世家,就是名門望族,唯獨駱賓王是出身寒門。

駱賓王極其憤怒,然後寫了一篇文章控訴大唐高考制度。

才氣名滿天下的

不過,這才只是駱賓王叛逆行為的開始。武則天當政以後,駱賓王看這個女人不順眼,於是他加入了造反大軍,還大筆一揮,寫了一篇《討武檄文》。

王勃寫了一篇"討雞檄文",結果就賠上了仕途,駱賓王的下場也只能更慘,慘到沒人知道他的結局。有人說他被殺了,也有人說他逃進深山當和尚了,堂堂的初唐四傑之一,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消失在了歷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