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治國效果比儒家好,為什麼反而儒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饒河清


儒家文化在今審閱:

        糟粕多,精華小;

        腐朽多,優秀小;

        仁慈多,法治小;

        經倫多,科技小;

        保守多,進取小;

        道義多,經濟小。

今天必須賦新發展為:儒新文化:

        經濟為基,文化進取;

        教育推進,科技發展;

        互利友善,法治文明;

        文治安邦,武事強國;

        環球一統,天下太平;

        共進和諧,同享富足。

此最高文化竭力實現願景造福中華。


用戶8627116807608


儒家過多的是代表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是麻弊和奴役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枷鎖。


洞庭使者


道家治亂世,抵禦外敵。

儒家治盛世,奴化子民。


dearxmty


說道家治國效果比儒家好,這個實在是有些誤會。

雖然《道德經》算是對王治天下的一些建言,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浪淘沙,各種思潮不斷試驗的結果下,只有法家真正起到了強國並一統天下的作用。不過也由於法家過於嚴酷,導致暴秦二世而亡,天下大亂。

所以西漢建立之後,統治階級吸取了暴秦速亡的經驗,選取了老子部分思想作為治國嚮導,即“無為而治”,讓天下百姓修生養息,國力迅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是為“文景之治”。而這一指導思想,取法老子,更扯上黃帝這個遠古偶像,稱為“黃老之學”。

很多人認為“黃老之學”就是老子的道家學派,所以才會有道家治國的說法。

到底什麼是“黃老之學”?

我們知道,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為尊,花開百枝,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在那個思潮澎湃的時代裡,各種學說都在探討國家、王權、人民之間的關係,提出各自的治理國家的辦法。

這其中,老子對舊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棄努力;儒家則希望自上而下進行改革,維護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墨家與儒家針鋒相對,反對宗族禮法的“血統政治”;法家則主張制度管理,忽略對人性和人情的關懷,嚴酷無情。

這些學說各有閃光點,同時各自的思想侷限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戰國中期,以齊國學者為主的稷下學者們,開始重新思考和探討。這種理念整理成文,就是稷下學派的《管子》。

稷下學派的思想,就是“黃老之學”。老子是思想主流,黃帝不過是扯來作大旗的虎皮。

“黃老之學”和道家學說有何異同?

其實“黃老之學”只是以老子思想作為指導,來對前期各種思想流派的缺陷來進行糾正,特別是針對法家。因為老子、儒家、墨家都沒有進入政治決策高層,法家作為制度管理流派,在各個國家已經取得非凡成果,只是太過嚴苛,不適合拿到檯面上來講。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是“道經”在前,還是“德經”在前?這其中涉及道家內部流派之爭。

“道經”在前的學派,注重老子的哲學思想,被視為老子道學的真傳,比如莊子;“德經”在前的學派,則注重老子思想的實用部分,這一學派後來發展為法家。

“黃老之學”正是用老子思想來對“德經”部分發展出來的法家進行糾偏,已達到一種完美的國家、君主、人民之間的平衡。他們提出“道法”的概念,其政治邏輯是,只有符合“道”的“法”,才是合理的法。也就是說,一切“法”必須符合“道”。這很明顯就是對法家的過於嚴酷的“暴政”進行柔和變通。

這種思想是非常先進的。即使在現代政治理念裡,法律法規也必須以人性為參照,是人性的制度化體現。

相對於老子以“無為”達到“無不為”和“有為”的狀態,“黃老之學”則是通過“有為”和“無不為”來達到“無為”的狀態。黃老之學的理想政治狀態是“無為”。而“有為”、“無不為”是手段,具體下來就是各種“道法”。

所以,“黃老之學”實際上只是用老子思想改良的法家而已。

而強秦所遵循的暴力法家飛速成功後急速滅亡,正驗證了稷下學派“黃老之學”的相對正確性。所以西漢建立之後,高層統治者採用了更為切合實際,更為溫和的“黃老之學”作為建國初期的治國理論基礎。

儒家如何上位?

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和信任黃老之學的竇太后內鬥,劉徹採用了經過董仲舒修改後的儒家學說作為政治理念。

實際上董仲舒搞的“君權神授”、“三綱五常”之類的東西,已經和先秦儒家相去甚遠,這完全是掛著儒家的牌子,對皇權進行神化,對階級地位進行尊卑劃分,這是適合漢武帝當時的執政需求的。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上位,統治者放棄了“黃老之學”。

但這種放棄,只是一種政治姿態,骨子裡依然延續著黃老學說。西漢就開始了“儒法並用”的手段,其本質是“儒表法裡”。

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王朝的統治手段都是如此,口裡說是“儒家”,其實手下做的都是“法家”。這兩種學說流派一明一暗,一剛一柔,上下左右,自圓其說。

還要改良的“黃老之學”何用?

跟老子的“道家”又哪裡有一分錢關係?

“儒家”也不過落了個名聲罷了,還得被罵成“偽君子”。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因為儒家的奴才思想正好迎合每個朝代當權者對全國人民思想精神的統治,也就是從精神上控制,這是儒家思想極為落後的地方。我覺得我們當代人民精神思想應該主要是結合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與時俱進這也是我個人非常推崇毛澤東思想的地方。



港灣院姜伯約


當權者需要的是奴才不是人才,用仁義道德綁架民眾的思想,瘋狂報復剷除異己,所以溜鬚拍馬的人被重用,有才能的被排擠,


相遇是緣58617


個人認為,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這些都是當時歷史發展的演變過程,在封建社會里,儒家比道家更適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種治國理念,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回答完畢,謝謝!


蛟龍出海4184


道家 儒家 法家 不如實幹家,毛澤東從不提儒釋道法治國,不玩形式主義,不遁規舊俗,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乎者也,神仙皇帝,霸道邪道,哪個也沒救中國!自古亂我中畢的周邊夷族,西方列強,沒一個懂之乎者也!唯有人民自己救自己!


家政梁老師


道家的思想學派很多,,但這些學派公認世祖老聃本人,卻是一個出世而遠離政治的人,你告訴我道家治國,那麼到底道家怎麼治國了?

老子的思想,更趨近於蘇格拉底、柏拉圖那種探知事物本源的哲學,而非侷限於政治學說,哲學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研究,是元科學、元知識,道家更在於世界萬物的演化的總規律,而僅僅非關注人與制度之間的關係。

道家的哲學崇尚自然的道,追求“道”的規律,這種探討自然哲學的出發點,即包含了政治,卻又隨時遊歷於政治之外,最趨近於這種追求自然觀念的老莊派,其實才是最純粹的道家。

如果說儒家的思想中樞是建立在禮教秩序上的“仁”,那麼道家的思想中樞就是自然,前者是依靠人自身的嚴於利己和道德說教來實現,而後者遵從的是人本心的慾望,齊物為心,使得事物和自己的本心二者想契合,智愚相宜、強弱結合、物我兩忘、用一詞來說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種思想本身就是封建社會最大的異端,封建統治者需要的是一套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而非人的自然平等之道,皇帝能跟你一個屁民平等麼,這是在開神馬玩笑!而儒家的思想,在社會秩序的問題上,主張的是源自周公旦的周禮,即強調上下尊卑,並在宗法制的基礎上,發展出綱常倫理一整套的思想來給皇帝建立不平等世界的解釋權。

而話又說回來,至於道家的治國,大抵是漢初的文景時期,所謂的“黃老之學”。黃老學派作為一個尊黃帝、老子併為始祖的學派,他們的思想於其他道家學派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他們不關注自然,或者說不關注人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而是將老子的哲學觀點,摘抄了一些合適的拿來作為政治理念,而關於那些道家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那是徹底拋棄掉的,然而這樣的道家思想,還是老子的道麼?

黃老思想綜合了陰陽家、儒、法、墨的觀點而成,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道家流派,它專注於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但實際上這種政治思想,只適合在大亂之後恢復社會生產,重新建立秩序的特殊時期而已。這種思想,當整個社會秩序穩定,統治階級穩固後,就很難發揮作用了,畢竟社會穩定,就代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接踵而來。

當初大家都吃不飽,所以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發展,統治階級可以“無為而治”,報著寬仁的施政方針,什麼都可以試一試的心態,是不是感覺這樣的時期跟我國曾經某一個時期比較像。然而,當社會階層逐漸成型後,社會財富分配、社會公平的問題成為困擾絕大多數人的問題,據此社會矛盾越發複雜化,這時候再講“無為之治”,而不制定律法,行之有效地去調和這些矛盾,對社會財富分配進行調節,這個政府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政治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它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如果一個政府始終貫徹無為之治,與民休息,什麼事情都不具體去管,全依靠人民的自覺性,這個社會的秩序必然又會迅速的走向崩潰。

黃老之術,說到底只是一種過渡解決方法,而非能夠長治久安的國策,而儒家思想,雖然對社會發展朝著人文主義思想的方向演進形成了阻礙,但不得不說他那一套政治思想,最為切合上層建築,用教化的方式來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用上下尊卑的禮治來鞏固統治,不得不說,換了是我是皇帝,也只會選擇它呀。


江畔初見月


古代政治家治國是用幾種模式交替使用的,如政局交替動盪之際,尚謀略,重兵家,以力取勝。在政權草創之際,祟尚無為用道家,與民休養生息,政府不輕易征戰修造有為,輕徭薄賦,愛惜民力,以促進人口繁殖,經濟發展。一旦民富國強之時,便棄道家無為而轉積極有為之方針。再者,一旦政局穩定下來,儒家便派上用場,儒家重倫理道德,重人際和諧,重教育化導百姓,以道德說服教化治國,以攻心弘揚正氣為上。當然同時伴隨的還有法家的法治,但其處於從屬地位,儒法並行,以儒為主,法是不得已時的大棒政策,先禮後兵。

但到了王朝後期,社會秩序混亂,則重為法家:亂世必用重典,不殺不足以鎮人心,不嚴不足以止亂為。其實這也是一種另類慈悲,只有用重刑才能較好的維護大多數民眾的利益。

綜上述,馬上取天下,下馬治天下,同時道法濟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