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創業在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好生意的三個特點

1

-THE FIRST-

90%的創業

在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上週的文章發出後,有朋友在後臺給我留言,開了幾家店,一直勉強支撐,本來從去年開始有起色了,希望再堅持一年,把其中最好的店做大了,就不怕了,但終於還是倒在了這次的疫情中,只能揮淚轉讓門店。

我不知道拿什麼話安慰他,因為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大部分創業者的命運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決定創業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你是否足夠堅持,足夠有能力,甚至資本的多少、人脈的數量也不是最重要的,你選擇的生意模式才是決定性因素。

有一些生意模式註定會讓所有人都失敗,哪怕是讓馬雲來搞;

有一些生意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你沒有,你的堅持只是讓失敗來得更晚些更慘烈些;

而大部分的生意模式,註定是苦逼的生意,讓置身其中的創業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比如開飯店有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每隔兩三年就要重新裝修一次,也就是說,你賺的錢相當一部分還要重新拿出來再投,成為固定資產,再變成折舊消耗掉。一旦你停止投入,生意就會壞。

飯店的投資還是小意思,如果你的創業方向是製造業,那賺的錢大部分都要不停地重新投入更新機器設備廠房。

那麼,不需要投資固定資產的輕資產行業呢?

有一些輕資產生意的問題是沒有壁壘,容易遭遇惡性競爭,比如做網店,早期做的人少,到批發市場拿貨,賣掉再給批發商錢,但做的人多了,價格一路往下跌,老闆也不肯賒貨給你了。

還有一些輕資產生意有一定的進入壁壘,特別是那些對資質、人脈、行業經驗有很高的要求的業務。但這些生意的問題是利潤不穩定。因為它們往往受制於國家產業政策、消費趨勢、市場供需關係、上下游大客戶等你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風口來了,錢拿桶裝都來不及,風口一走,你就剩下一屁股存貨或債務,賺的錢,能留下一小半就不錯了。

還有一些看似藍海的新業務,如果抓住了,那當然是下一個“拼多多”,但問題是,這類生意往往有一個非常短的時間窗口,時間窗口未開,就是註定失敗的生意,時間窗口過了,又變成了紅海生意。就算你剛好碰上時間窗口,只要慢一點,就可能被大公司後發先至給幹掉。

所以說90%的生意從一開始註定失敗或者苦逼,後面只是慢慢等待命運的審判。

那麼剩下的10%的好的生意模式有哪些特點呢?

2

-THE SECOND-

現金流、現金流

還是現金流

在思考生意模式時,我們必須排除阿里騰訊這些傳奇式的企業,它們是特例,對普通人有害無益,我們需要找到的是適合普通人的生意模式:

我總結了三點:

1、一次性投資之後不需要不停地追加投資,賺的錢可以拿回到自己口袋,也不需要把命運寄託在風險投資人身上;

簡單說,就是不需要自建廠房、不斷升級機器設備、反覆裝修、不停投入的工程,也不需要大量人力資源,還有各種完全靠融資的網絡新經濟。

並不是說不能再投資,而是說,投資儘量不要變成變現能力差的固定資產,而是要以材料、存貨等流動資產形式,最好是無形資產,這個後面再說。

2、營業收入不一定飛速增長,利潤也不一定要高,但一定要穩定;

這就排除了很多週期性太強的生意,比如鋼材貿易、農副產品收購等等,這些還是更適合作為大企業的副業;還有房地產中介等等不穩定的生意。

3、有一定的競爭壁壘,不需要被迫降價競爭;你還得有“毛利決定權”,可以把上游漲價的壓力轉移給下游

這項排除了幾乎所有的大家都會做沒有什麼特色的奶茶店、水果店、服裝店、咖啡店,還有高度依賴下游大客戶又沒有核心競爭力的2B的服務類企業……

這些條件看似複雜,但核心就是一個衡量指標,要有穩定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你辛辛苦苦創業中,拿到手的,不是應收賬款,不是各種票據,不是要變成材料的過手錢,而是實實在在的,隨時變現的賬面現款。

沒錯,關鍵就是現金流。就算是資本市場,現金流好的生意,哪怕年年賬面虧損,也會獲得好的估值,而現金流不好的生意,盈利高估值低的,比比皆是。

一個人只有創業過一次,才會意識到現金流的重要性,遠遠高過利潤。

大家都知道創業最難的是開頭一年,難在哪兒呢?難就難在一開始的現金流都是負的。

比如開奶茶店,很多人算賬的方式都是按成熟店的盈利公式:每天的客流*客單價—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費用=利潤。

這麼一算,只要一開始投下一筆錢,接下來就是源源不斷的回本了

實際上,從新店到熟店,短則半年,長則永遠不可能,這段時間,現金流經常是負的,也就是你很可能要不停地往裡砸錢。

就像人的呼吸一樣,現金一刻都不能斷,哪怕你下個月會中一百萬大獎,但本週沒有錢了,就是撐不下去。

創業的頭一年就在站在懸崖邊的老母雞不停地問自己,不跳下去,你怎麼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隻老鷹呢?

現金流之所以很容易忽視,因為利潤是按階段算的,比較符合人腦的簡化思維,現金流是線性的,每一天都是關鍵的一天,如果不是你特別熟悉的行業,想要現金流不斷,只能把所有用錢的地方和時間都估算出來,才能判斷。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企業經營都要有現金冗餘,為的就是現金流不斷。

小微企業在現金流方面有先天的弱勢,但偏偏現金流分配對於小微企業特別不利。行業上下游之間,普遍存在現金流之間的競爭,大企業用拉長付款期和要求預付定金的方法,大量佔用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的現金流,提高自己的無風險槓桿率,相應的,小微企業就是“被槓桿”,賺得都是應收款,預付款,放大了經營風險。

所以創業不能光算利潤,沒有哪家小微企業是“虧死的”,都是現金流撐不下去而斷了氣。

我知道有人要問了,生意不都是這樣嗎?要是有你說的那樣的好生意,你還會在這兒寫文章嗎?

其實真是有這樣的商業模式的,而且還很常見,那就是——上班!

3

-THE THIRD-

上班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對照上面的三個標準:

第一、上班是世界上最輕資產的商業模式,成本就是最天上下班的路程,加上同事的交際支出,工資除了社保外,其他都直接進你的口袋。

它的投資就是大部分人都要經歷的16年學習生涯,一次性的投入。至於什麼終生學習,其實只是錦上添花。

第二、工資性收入比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收入都穩定,雖然增速有人快有人慢,還有人長期停滯,可你就算幹得一般,公司一般也不會扣你薪水,相比而言,沒有一家企業會在失去下游的客戶後,還能再獲得幾個月生意的補償。

第三、關於競爭壁壘,人跟人不同。確實有人整天擔心被取代,因而不敢跟公司提加薪,但總體而言,現在是人力資源不足,大部分有一定技能的人,可挑選的公司還是很多的,只要不是太挑剔,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的問題。相比,那些一個月找不到客戶就會倒閉的中小企業,那是好太多了。

上班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古代只有官員才有資格上班。現在社會,雖然機會很多,但大部分人的選擇也都是上班,正是因為上班才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既然上班的商業模式這麼好,那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知足,要去創什麼業呢?

因為確實很少有人能夠只通過上班實現人生的價值。一是你想做的事,公司不一定讓你做,二是除了少數能獲得未上市期權的大公司之外,上班族很難通過工作本身實現財務自由。

相對而言,企業賺錢的方法並不只是利潤率高,而是通過加大槓桿和加快週轉這兩個方法,儘可能把一分錢當一塊錢運作。

所以,不是上班的商業模式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把它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4

-THE FOURTH-

在工作中尋找創業的機會

上班跟開公司,這兩種商業模式,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公司的利潤,大部分都被重新投入到運營中,但上班獲得的收益,大部分都脫離了上班。

所以,上班與經營企業的區別是單利和複利的關係。

那麼,如何讓上班也產生複利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投資理財,這是題外話,我作為一個職業投資者,這方面說多了,有人又要說我做小廣告了。

最好的方法是像華為那樣的員工股,每年高額分紅再投入,工作與資本雙收益。

除此之外,很多人會想到投資自己,提升能力,這當然是必須的,但作用有限,因為工作這種商業模式中,個人能力必須附著於“時間”這個核心生產要素上,但時間有一個先天的缺點,無法增加,無論你是職場新人,還是CEO,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如果通過加班來提高產出,就會影響健康而得不償失。

所以,你不能只投資於個人能力,還要更多的投資於人脈關係、行業資源、個人品牌、行業聲望等等,而這些成功的要素,無法只通過工作來獲得回報,你需要拓展工作的邊界。

我在《反脆弱:為什麼有些人更能適應工作的劇烈變化?》一文中,介紹過一個主業和副業的成本共享的“槓鈴策略”,這就是把穩定的工作現金流跟發展空間更廣闊的創業新機會結合起來:

比如從事大客戶銷售而經常出差的本職工作,與某些具有同樣特徵的個人事業,可以組合成“槓鈴策略”;專業技術人員與行業自媒體大V,可以組合成“槓鈴策略”;專職太太和編劇作家,可以組合成“槓鈴策略”。

對於我而言,寫作收入來源的多樣化,讓這塊收入成為穩定的現金流之後,而“職業投資者”就成為我新的“風險端”。

工作這個商業模式的最大優點是“穩定的現金流”,創業最大的風險是“現金流不穩定”,所以創業真的不需要賣工作賣房子賣車子賣老婆孩子那麼悲壯,最好的方法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創造創業的機會。

這個思路,我在《怎樣比別人更快地聞到“錢的味道”?》一文中,還有更深入的分析。具體怎麼搞,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平時多觀察,多發現機會。

但總的原則,別投入太多的固定資產、別反覆裝修、別讓上下游佔用自己的資金、別貪圖無法變現的高利潤、別僱太多的人力……

大部分的好生意,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平穩的,高利潤和低利潤都維繫不了太長的時間,只有保持這種平穩狀態,不出現大的虧損,假以時日,複利的作用會讓你最終實現經營的相對安全,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

所以,別老想著一票幹成馬雲馬化騰,創業者最好的命運就是成為一個成功脫離了“低級創業勞動力”和“高級創業大忽悠”的小老闆,為自已留下一筆二十年後可以周遊世界的財富。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使用須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