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候可以打嗎?

馨馨話語


這恐怕是很多家長都會困惑的問題,我在有了孩子之後的初期也為這樣的事情煩惱過。

例如,該不該打?那些事情要打?什麼時候打?怎麼打?打多狠?……?

後來,我漸漸明白,這個“一刀切式的問題”本身就會將我們帶入對教育的誤區——

孩子千差萬別,我們的教養也應當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啊,而不是道聽途說、照搬照抄。

如果“一刀切”能解決問題,那這個世界就太簡單了,還會存在教育問題嗎,“打”不就成了。

事實上,打與不打都是懲罰、懲戒的一種手段而已,有的能夠解決問題,有的則會加劇問題,還有的大多數的“打”無論能否解決問題,都會給孩子留下難以彌合的心靈傷口。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自然界創造了千姿百態的生命,自己卻總是深藏幕後不顯山不露水,萬物卻依然有序運轉,這既不可思議,卻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一切都被設定在一定的規則範圍內。

在這一規則之下,一切即是隨機又是有序產生。

我們連同我們的孩子也是如此,既有基因的千差萬別,也有後天教養環境的不同。

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難養,有的易養;有的調皮好動,有的乖巧文靜;有的膽大,有的膽小;……;有的屬於順毛驢,有的則屬於核桃型。

但無論孩子們屬於那種類型,他們都需要找打那扇打開自己的門。

但是,這就須要我們去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畢竟最瞭解他們的就是父母。

而且,除此以外,再無旁人。

以自然界做個類比——

或許你的孩子屬於“草莓型”,打肯定不妥,草莓受不了,一打就爛;

或許你的孩子屬於“野草型”,打是打了,生命力也頑強,能不能起到作用的你自己掂量;

或許還有的孩子屬於“仙人球型”,打了還不自己氣得半死;

或許還有的孩子屬於以上三者的“混合型”,打完之後,就得綜合孩子的思維特質與周圍環境,綜合評判孩子的接受程度和思維方向,要不還得來些補救措施。

所以,“打”孩子是一門至今都無法用科學數據準確度量的事情,隨機性也很高,而且就像藥,是藥三分毒。

當然,沒有人在養育第一個孩子之前和剛開始時會有這方面的準確的經驗,就像我之前看過的一個“TED”演講,是一位國外認知神經科學博士,也在研究如何養孩子。

我也是在養育了一段時間孩子之後,才漸漸通過觀察和思索發現了自己孩子的一些規律,比如——

原則底線不能碰,一切行為在紅線以內。家長的意識中一定要明確這跟紅線,並保證執行。如不能亂髮脾氣使性子,否則門口站著。後來孩子有了這一次經歷之後再也沒有犯。

很多事情事先約定,然後鐵紀執行。一次傍晚,孩子說今天去商場的計劃沒有執行,非要去。但那個點商場已經關門,孩子不信,非要以身試法。我提出可以去看,但如果關門怎麼辦,並提出兩個意見,他都不同意。我讓他自己定。沒想到他說如果關門,他今年就放棄出去旅遊的機會。結果他見到了黃河,也死了心。我心竊喜,省錢了!

大棒之後要用情。這是很多父母忽略的問題。孩子在接受懲罰之後,需要情感的溝通。因為有效溝通往往都是由情入理的。如果未來孩子在情感上已經疏遠了你,你說的再多都無用。就像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後一氣離開唐僧。為此,我會在孩子鬧完哭完之後,很冷靜地幫他擦汗、擦眼淚、遞杯水等,讓他感受到無論怎樣爸爸媽媽依然關心他,待他情緒平復在溝通。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處理此類問題的思考方向。這是因為,毫無疑問,除了打罵之外,肯定有更好地辦法,只是你還需繼續修煉。

突發性問題立刻制止,換個場合溝通。比如孩子犯了突發性錯誤,應當立刻予以指出,需要教育的則要找一個單獨環境去指出和溝通,並幫助孩子換位思考。切忌當眾指責、訓斥、打罵、吼叫等等。

事實上,孩子出現的很多錯誤、失誤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階段所決定的,而且有時他們需要“錯誤”來幫助他們認知。

這就好比更高級的智慧看到現在人類的行為——“瞧,他們還打孩子呢,真是受限於自己的智慧,而且,這種後果一直被無法言說的孩子承擔著。”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很努力的在前進,這是自然法則使然,只是因為成年人沿襲了很多錯誤的教養觀念、方式,只是我們對孩子的認知還十分有限,只是我們的教育還處於重“教”輕“育”的階段,只是我們太強求孩子正在成長的大腦跟上我們的成熟等等,才導致問題百出的難教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清楚了這些之後,我們才能判斷這孩子到底“該不該打”或“怎樣打”。

以上這些權當拋磚引玉,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最後想說的就是,兒童是自然界送給我們的精靈,所以我們要解放兒童,這其實就是解放教育者的靈魂。


兒童哲學啟蒙


我覺得是可以打的,到時要講究方式方法…

我跟老公就有約法三章

1、絕對不在吃飯的時候教訓孩子。

2、絕對不在公眾場合打罵孩子。

3、教育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一人說著一人護著。

4、一次性打怕,絕對杜絕屢教不改。

我家孩子大多數還是比較聽話的,不是那種被慣壞了的孩子,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他解決問題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覺得哪個好用就會長時間用一種方法。

有段時間工作比較忙,經常出差,孩子在父母家住了小半個月,回來以後發現隔輩親的弊端漸漸顯現出來,吃飯的時候看動畫片不吃飯,吃飯時間過了要零食吃,想要的東西不給就哭…記得最清楚的是帶著寶寶去吃飯,路過電影院,櫥窗裡放了好多手辦,這就走不動路了,非要玩,怎麼好說好商量都不行,告訴他這是不可以拿出來的,也是不賣的,要是喜歡媽媽回家可以買給他,不行,沒有滿足到他,坐在地上不走了,撒潑打滾,把他爸氣的提溜著領子走到消防通道,狠狠打了一頓,從此再沒犯過,但是事後我還是跟他講了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是真的錯了,而不是把他打怕了。

我覺得孩子該打還是要打的,但是並不同意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


莫挽離心


為什麼會打孩子,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與孩子溝通不了,各執己見,在無法溝通的情況下家長開啟了暴走模式,作為弱勢的孩子,只能接受"懲罰"。

第二個原因是孩子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已經犯下了重大的錯誤。

第一種情況是教育的方式出了問題,沒有找到和孩子溝通的切入點,更加沒有關注到孩子弱小生命的心靈。當家長無法溝通開始暴走時,帶來的結果是讓孩子受到身心的雙重傷害,同時也在孩子的心靈裡種下了"暴力"的種子。以後孩子在面對同學或者社會時,無法解決的事情他也可能會用暴力解決。

第二種情況當事件已經發生時,這件事作為監護人要積極妥善的解決問題,在處理問題時可以讓孩子參與全過程旁觀,再小的孩子都會明白自己做的錯事給家長帶來了多大的煩惱和負擔,或者給社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讓孩子潛意識裡明白自己做的事自己是要承擔後果的。事件結束以後再和孩子交流溝通。

明辨是非和不撒謊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起碼的常識,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退一萬步說,就算懲罰也可以換一個方法。最好不要用打孩子來解決問題



K12基礎教育


被冠以“體罰”美名的教育方式受到很多家長認可,然而這種打孩子的行為是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 模仿沿襲

家長們,記住,你是在撫養未來別人的父母,妻子或丈夫。你對孩子所施加的教育,是他們成為父母以後最有可能模仿和沿襲的。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所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憤怒和打孩子的衝動,找出更合適的糾正方法。

另外,經常以我不要你了,我不愛你了,把你送人等語言強迫或威脅孩子服從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精神上“體罰”,有時它比身體上的懲罰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這涉及到了孩子最畏懼的遺棄。

二、打會貶低孩子的自我價值

打孩子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更小更弱,並不是一個好孩子。他們會變的孤僻,避免和你眼神接觸,被迫迎合你的想法,表面上會表現的像個“好孩子”。被打的孩子以後的主動性、探索能力、適應能力都會比變差。

三、打孩子會讓父母自我價值貶低

很多父母在打完孩子以後都很後悔,同時他們也會發現打孩子並不起作用,這時會感覺更加的無力。你可能會為孩子怕你而感到沾沾自喜,但是你卻失去了更加珍貴的東西。你打贏了與孩子的這場戰鬥,但你卻輸了這場戰爭。

四、體罰會導致孩子憤怒和退縮

被體罰的孩子,表面上可能表現得順從,但內心卻充滿憤怒。他們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會把自己同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分離開,變的不再信任別人和性情冷漠。

五、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暴力傾向

在一項歷時19年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在遭受大量體罰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反社會和自我為中心。

數百項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1. 孩子受到的體罰越多,他就會變得越有攻擊性。

2. 孩子被打得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虐待自己的孩子。

3. 打孩子會為他們以後的暴力行為埋下禍根。

結語

既然打孩子不能帶來積極的作用,我們就需要做出更好的選擇。從現在開始學習,掌握孩子的成長規律,瞭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之道Parenting


我是一個五歲女孩子的媽媽,對於女孩子的教育,我不建議打孩子,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起到懲戒作用,我家第一步是採取說教方式,不聽,那就牆角罰站,或者是今天什麼時間段內,零食取消掉。一般都比較見效,我覺得教育孩子首先得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個體,尊重為前提,而不是一個上下級的模式,服從為前提。


黑眼豆豆217


我不贊同打孩子。但是,一定要非常嚴勵的約束其言行。


用戶9617122834510


分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方法


柚子茶254573285


可以打,但是這個要有前提。孩子犯錯時候,當家長的首先想想孩子犯的錯誤自己是否之前曾多次教育告誡過孩子,然後說犯錯的後果,很嚴重的,有原則性的錯誤的時候要嚴懲,打孩子,我得原則是錯誤非常嚴重關乎於原則,可以打孩子手掌,小腿,或者胳膊,打疼為準,打的時候也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孩子一定要有分寸,別腦袋屁股不管不顧的都打。


開心Writing


最好不要打孩子!每次生氣時心裡要默唸“親生的,親生的”就沒那麼生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