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我曾经是个极容易被情绪干扰的人。

高考三天,我的睡眠时间加起来也不会超过5小时;考研三天,我又是夜夜失眠;与人争执后,我睡不着;被老婆骂了,我睡不着;想到明天要见个重要的人,我也睡不着……

我早就很想改变这一点,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没什么效果,直到我无意间读了《理性情绪》这本书。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这本书的作者埃利斯是心理学界的泰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排行榜”上,艾利斯位居第二,排名在我们熟知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之上

不过,大家也不必因此对这本《理性情绪》心生畏惧,这本书语言相当朴实通俗,即便是没学过心理学的,也能读得下去

这本书为我清楚地解释了我“易被情绪干扰”的根本原因,还给出了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让我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对这本让我个人受益匪浅的书,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我特别想把书里的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的一些感悟分享给有缘之人,希望能帮到一些有缘人。

01 埃利斯对“坏情绪”根源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不开心”都是“坏情绪”。例如,轻度的焦虑很多时候往往可以让我们避免很多麻烦,就算得上是一种“好的”负面情绪,但让我们失眠的焦虑就是典型的“坏情绪”。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这些“坏情绪”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不就是因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吗?比如,自己考试考砸了,孩子考试考砸了,向别人示爱被拒绝了,面试失败,或者想到要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等。

我之前就是这么想的,甚至很多心理调节类书籍和文章的作者们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理性情绪》的作者埃利斯不这么认为。在这位著名心理学家看来,坏情绪并非由“不好的事情”直接引起,在这二者之间还间隔着一样东西,叫做“非理性信念”

埃利斯的这个理论大体上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描述:A×B=C。

这个式子里,A代表“诱因”,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不好的事情”;B代表“信念”,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在埃利斯看来,有科学依据、符合实际的想法就是理性的,否则就是非理性的。

C代表“情绪”,表面上看,它是“诱因”和“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事实上,“诱因”是既成事实,不可改变,因此,“信念”对 “情绪”的影响更为重要。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换言之,“非理性信念”才是导致“坏情绪”的罪魁祸首。在一些过于极端得“非理性信念”下,别说是“不好的事实”,即便是“好的事实”有时也能导致“坏情绪”的产生。

埃利斯“非理性信念”的理论突破了我的原有的知识边界和认识边界,就我个人而言,单纯这样一个解释就让我的“坏情绪”缓解了不少。

例如,我在前面提到过,如果我在白天与他人发生争执,晚上通常都会失眠。我之前认为,这个让我失眠的“坏情绪”就是因为“与他人争执”引起的。

看了埃利斯的理论,我知道,让我产生这个“坏情绪”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在于这个直接起因,而是我的“非理性信念”,即,“我是个理性的人,一定不能与人争执”。

我的确是不愿意与人争执的人,尤其是那种毫无意义的口舌之争,在朋友、同事眼里我是很谦和的人,我也乐意维持自己的这种形象。这本不是什么坏事,但我因此产生了“我是个理性的人,一定不能与人争执”这种“信念”。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按埃利斯的标准,这个信念不但不科学而且有点极端,是典型的“非理性信念”。

事实上,即便“我是个理性的人”,我偶尔“与人争执”一下怎么了?为什么“一定不能”呢?

当我把这个“非理性信念”修正为“我是个理性的人,应该尽量避免与人争执,不过,偶尔争执一下也没关系”这样的“理性信念”后,在同样的“诱因”下,我的“坏情绪”就减缓了很多。

《理性情绪》认为,“一定……”是“非理性信念”的最典型特征之一。科学地讲,我们的世界和生活都是充满不确定的复杂系统,几乎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所以,长期受“坏情绪”困扰的人应该检视一下自己信念体系,看里面是否包含有过多的“一定要”或“一定不要”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02 埃利斯提倡的“坏情绪”消除方法

我们前面提到过,埃利斯在心理学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我们熟知的弗洛伊德。埃利斯之所以有如此盛名,与他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不无关系。

艾利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他用这种方法治愈过15000多名饱受各种情绪困扰的人,《理性情绪》一书讲述的就是这种“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为了让大家有个参照和对比,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之前知道的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回避”,即不要去想那个诱导“坏情绪”的“坏事情”;另一类是“转移”,也就是说做些其他事情,让脑子被其他事情占据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回避”实施难度很大,心理学实验“粉红色的大象”也能够说明,越是刻意回避的,越能吸引我们的注意。

“转移”的可操作性较强,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很多人乐于使用,很多时候也确实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转移”本质上也是一种“回避”,那个让我们诱导我们“坏情绪”的事实还在那里,我们几乎不可能永远忽视它,尤其是那个事实能够长时间改变我们的生活时

就我个人而言,当我遭受一些“不好的事情”时,白天我基本可以通过工作和健身暂时“忘掉”它,但到了晚上,我就很难将它赶出我的脑子了。据我所知,在容易失眠的人群中,我这样的不是少数。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埃利斯的方法与这两个方法都有很大不同,他不要求我们回避那个已经发生的或许对我们不利的事实(诱因),而是要求我们改造我们的“非理性信念”,必要时通过“行为”改造。

事实上,一旦我们能够有意识地从我们的“信念系统”中找到“一定……”之类的“非理性信念”,并积极地“驳斥”它们,我们通常就能够改变它们,进而改善我们的情绪困扰问题

但是,也有些“非理性信念”根深蒂固,我们很难单纯靠“想”改变。针对这个问题,埃利斯提出用“行为”改造这种根深蒂固的“非合理信念,这也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得名的原因之一。

这种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要尽量多地做那些能够“激活”或“证伪”我们的“非合理信念”的事情。

对于那些主要由自身行为诱发的“非理性信念”和“坏情绪”,如当众说错话后的极度自责与焦虑,我们就应该主动地、尽可能多地用“行为”激活它们

我们可能会经历一段“情绪更坏”的时间,但终对它们“脱敏”。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埃利斯说,他本人就使用过这种方法。他年轻时羞于当众说话以及与陌生女性相见,也曾经为自己曾经的“糟糕表现”沮丧过,这显然就是“自己的表现一定要好”之类的“非理性信念

”在作祟。

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刻意“逼迫”自己当众演讲、搭讪陌生女性,甚至为自己制定过“每周搭讪几位陌生女性”的任务,事实证明:无论是当众演讲中出现的口误还是被陌生女性拒绝,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行为”的反复刺激下,埃利斯的“非理性信念”越来越弱。最终,他不仅彻底摆脱了那类“坏情绪”的困扰,而且也改变了曾经不善当众演说、结交陌生女性的“事实”。

对于那些主要由外部因素诱发的“非理性信念”和“坏情绪”,如失恋或伤病后的抑郁,我们就应该主动地、尽可能多地用“行为”证伪那些“非理性信念”。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很多失恋或伤病后的人会极度痛苦地抱怨:“他(她)怎么能那样对我?”“为什么会这样?”“凭什么是我?”……

这种抱怨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就是:“他(她)不应该这么对我”,“我不应该生病”,“这些事发生了,我一定完了”……

我们当然不应该通过主动失恋或生病让自己对之“脱敏”,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一些主动行为反复证伪“这些事发生了,我一定完了”这个“非理性信念”,比如我们“刻意”地让自己快乐。

对着镜子微笑可以帮我们想摆脱痛苦,这种说法并非无稽之谈,它似乎很符合埃利斯的理念。埃利斯认为,人的行为、信念和情绪这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刻意微笑”对改善我们的信念和情绪确有作用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所以,若我们觉得已经找到并驳斥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后,仍无法摆脱“坏情绪”的困扰,我们可能就需要在“行为”上做些改变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决定,如果我再因“与他人争执”而失眠,我就要找到尽可能多的“不顺眼的人”,和他们干一架,……,用行为和事实证明:与人争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当然是个玩笑!在《理性情绪》这本书里,埃利斯也没忘提醒我们,为了校正我们的“非理性信念”,我们可以有些“出格”或“夸张”的行为,但且不可伤害他人或违背法律

03 写在最后

埃利斯说,

人的一切精神上的痛苦和严重情绪紊乱,都是不必要的。

听到这种话,我知道,可能有人就会气不打一处来:那是他经历过的灾难和痛苦太少!

但是,另外一位心理学家,《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也说过类似的话: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弗兰克尔遭受的不幸与灾难让人不忍卒听,但是,他不仅没有抑郁沉沦,还在重获自由后作为精神病医生积极地疗愈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弗兰克尔就是在用强大的“理性信念”为他的生命包括经历的苦难赋予意义。

《理性情绪》:全球影响力第2的心理学家帮我们摆脱“坏情绪”

在我看来,《理性情绪》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摆脱“坏情绪”的方法,还有积极应对生命里的“不如意”甚至“灾难”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