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商湯推遲7.5億美元IPO,轉向私募市場

就在新型冠狀病毒突發重創市場的同時,有著“融資機器”之稱的商湯科技推遲IPO的消息,也在近日引爆業界。

傳商湯推遲7.5億美元IPO,轉向私募市場

據外媒最新消息稱,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商湯科技推遲了今年在香港進行高達7.5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轉向私募市場。

而在此之前,誓據傳要拿下“中國AI第一股”的曠視也遭遇窘境,原遞的資料失效,還需要二次提交IPO招股書,並需更新最近半年的財務數據,“AI第一股”懸而未決。然而,被稱為“AI芯片獨角獸”的寒武紀,在業界看來更有望成為“AI芯片第一股”。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讓各大傳統行業措手不及,也影響了資本市場,讓原先就小心翼翼的AI獨角獸們,再次放緩了邁向資本市場的步伐。

商湯推遲IPO計劃,或進行IPO前融資

成立於2014年的商湯科技是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算法服務商之一,也是中國科技部指定的 “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是公認的“國家隊”。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稱,預計該公司2019年的營收將增長200%至7.5億美元。考慮到其投資計劃,該公司的現金流仍為負。但據瞭解,商湯過去幾年的年收入增長率均為400%。

知情人士稱,“如果我們等待,我們的上市結果會更好一些。此外,目前的形勢實際上已經關閉了IPO市場一段時間。”

對此,商湯科技既沒有證實也沒有否認籌款計劃。相反,該公司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現階段我們沒有任何新的財務計劃或信息可供分享。”

事實上,該公司去年開始與中國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合作進行IPO,但由於美國將包括商湯科技在內的八家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其IPO計劃受阻。

自今年1月中旬的高點以來,全球股市已經損失了近20萬億美元。由於投資者會議被取消,潛在的IPO申請者不得不推遲計劃。Dealogic的數據顯示,香港是去年全球最大的IPO市場,2月份新股發行規模較上年同期減少了93%至4900萬美元。與此同時,2月份只有3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而去年同月有9家。

鑑於目前情況,知情人士補充說,商湯科技可能會考慮從現有和新的支持者那裡籌集5億至10億美元,或者進行IPO前的融資。

商湯科技不僅是目前國內人臉識別技術的領軍企業,而且其“驚人”的融資速度而備受關注。自2014年成立至2019年,短短5年時間,就累計融資了超30億美元總融資,背後的投資者有阿里巴巴集團、高通和軟銀集團等。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商湯科技估值達到400億元人民幣,位居CV四小龍(商湯、曠視、雲從、依圖)榜首。

傳商湯推遲7.5億美元IPO,轉向私募市場


IPO一直在路上,何時落地仍未可知

2019年一些AI頭部公司已經摩拳擦掌準備上市,“CV四小龍”、智能語音及AI芯片等相關初創公司均有過上市傳聞。

其中,最大的熱門當屬曠視科技。去年8月20日曠視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一時間被稱之為“AI第一股”。2019年11月下旬,據外媒報道,由於香港監管機構要求提供更多信息,導致曠視科技未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當時,曠視科技對外回應稱:該消息不實。而今年2月24日,據港交所官網信息,曠視科技的申請狀態又為“失效”。

看似十分坎坷的上市歷程讓潛在投資者們和AI從業人士都捏了一把汗。

好在,曠視並沒有放棄,其實自遞交招股書之日起至2月24日,於2月24日超過半年有效期,曠視回應稱,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正在更新材料。並且,據知情人士爆料,曠視已於去年通過聆訊。公司在2018年實現扭虧為盈,且毛利率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同為“CV四小龍”的雲從科技在申請科創板的消息也已經敲定,雲從科技孵化自中科院,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因此業界也稱之為AI領域的“國家隊”。

基於這樣的背景,雲從科技臨時轉向在科創板上市也更符合其身份。日前,從天眼查上獲悉,廣州雲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變更為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知情人士告稱,雲從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後,計劃在國內科創板上市,上市時間可能會在2020年底。

另一條“小龍”依圖科技, 去年年中時曾有內部知情人士透露說,目前已實現收支平衡,但具體盈利狀況不方便透露。另外,如果要選一個地方上市的話,“大概率是會在科創板”,“一方面由於上海市政府對依圖大力扶持,另一方面由於依圖TO G的業務,如安防、醫療佔了較大比重,不出意外會上科創板”。

不過,目前消息僅僅限於依圖去年9月3日晚間對尋求科創板上市的報道做出的回應。該公司回覆記者稱,“我們重視資本市場,也在積極評估各種機會中,目前沒有明確計劃”。

與此同時,雲知聲已經與中金公司簽訂上市輔導協議,擬在科創板上市。雲知聲是一家專注於智能語音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2019年7月16日,中金公司已經向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報送了輔導備案登記材料。但是此後一直無新進展,AI報道從知情人士獲悉,雲知聲近期可能會遞交材料,但具體情況還無法告知。

2月28日,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官網晚間公佈,2019年12月5日,中科寒武紀與中信證券簽署A股上市輔導協議,將開啟科創板發行上市的進程。

據IHS Markit發佈的數據,到2025年,AI應用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428億美元激增到1289億美元。有業內人士認為,“寒武紀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款AI芯片,在輿論上已經多了很多技術以外的東西,因而相關部門會一路綠燈,IPO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寒武紀科技順利登陸資本市場,按當前25億美元的估值,勢必會成為“AI芯片第一股"。

中小企業命懸一線,頭部AI企業成行業“晴雨表”

從2016年人工智能闖入大眾視野,並一路獲得熱錢追捧時,就有相關從業人士為一個問題而困擾:AI領域的泡沫會不會破裂?

自2018年以來,資本開始變得冷靜,關注點轉向AI的落地能力。2019年,更是直接開始把焦點對準AI公司們的賺錢能力。

IT桔子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25日,2019年人工智能公司融資筆數共400筆,相對2018年全年的739筆融資,降幅接近46%;從融資額度而言,2019年總融資額度也出現回落,從2018年的1240億元降至2019年的797億元,降幅達到36%。而且,投資正越來越向頭部公司集中。

傳商湯推遲7.5億美元IPO,轉向私募市場

人工智能投融資趨勢圖(來源IT桔子)

“只有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有業內人士分析道,由於人工智能行業週期長,變現慢,需要大量錢去研發、試錯。但是2019年人工智初創企業面臨的情況是融資難、落地難、賺錢難、週期長,同時面臨巨頭的吞噬。在今年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的當下,日子也並不好過。

中科院資本執行董事李明認為,整體來看,疫情之下,各家AI企業的反應速度都很快,“但回過頭來說,這些場景下新增的功能和產品並不是決定AI企業發展最關鍵的東西。疫情對所有產業都會是一次大洗牌,模式落後、產品單一、財務狀況不過關的企業都會被淘汰。這次疫情是一個催化劑,但企業光有催化劑是發展不起來的。大浪淘沙,考驗的反而是中小AI企業。”

一直以來,商湯、曠視等頭部AI公司正如行業的“晴雨表”。此次商湯科技被曝放棄售股計劃、曠視歷經半年多IPO的懸而未決等事件的背後,都給AI初創企業的資本運作蒙上陰影。

疫情之下,可見AI獨角獸們如何在資本市場上“撈到真金白銀”,仍然需要拿出更多實際行動以及更大的誠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