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北上》: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春秋讀書

大運河,帝國的大動脈。三月的運河,水波不興,多少滄桑世事深藏在大運河的水波里。大運河不僅貫穿南北,而且貫穿古今、貫穿中國歷史!

《北上》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8中國好書”獎。作者徐則臣,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2015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大運河,這條我們的祖先用雙手挖出來的人工河,揹負著巨大的中華民族文化內涵,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大運河從繁榮到衰落的過程。

小說講述了兩個意大利兄弟圍繞大運河發生的故事。哥哥馬迪克(小波羅)來中國,沿著大運河從南到北,以考察大運河為名,尋找弟弟馬福德(馬費德),最終被義和團砍傷而去世;弟弟馬福德是個地理學家,受《馬可波羅遊記》影響,隨八國聯軍來到中國,被大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在大運河岸邊紮根落戶,直到去世。以弟弟馬德福的故事為主線。小說又從考證的角度來發掘大運河的文化內涵,讓讀者從歷史興衰的滄桑鉅變中,領悟到大運河與中華帝國的血脈相連。

大運河歷史悠久,距今有2500年,最早是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第一個開掘人工運河,後來歷代王朝,都進行開掘,到隋煬帝開通京杭大運河,才形成現在的規模,起到溝通南北經濟,發揮著巨大作用,同時又灌溉農田,促進農業的發展。大運河中華帝國的大動脈血管,滋養著帝國的方方面。

在我的家的門口西邊有一條小河叫洸河,洸河是大汶河的一個支流,大汶河是我國唯一的一條倒流河,從東向西流,大運河到濟寧北段的時,由於地勢高,大運河的水淺影響航運,在元朝的時候,古代勞動人民就通過洸河把大汶河的水引到大運河裡,來抬高水位,到達航運的目的。我小時候就聽到不少關於大運河的故事。

徐則臣老師在《北上》中,以弟弟馬福德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來講述我們的百年國恥,落後就要捱打,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反映勞動人民對壓迫的反抗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小說以相當篇幅講述在大運河發現的沉船考古,講述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的故事,頗引人入勝。

小說文化意味濃厚,頗具歷史反思精神,情節引人入勝,可讀、耐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