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向军:从政策层面观察疫情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大疫过后,旅游业者认知高度统一:人是第一位的。

意料之中,为后疫情时期拉动刺激消费,国家出手了。

2020年3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以后不排除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应具体落地政策。《实施意见》共包括6部分19项,其中第二部分以“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为题,重点阐述文化旅游行业相关政策和措施,还有许多涉及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政策散见其他条款。就此说说个人看法。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文件着力重点是国内市场。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恶化,超出了所有旅游业者的想象。首当其冲的就是出境游市场,即使是最乐观估计,也把眼光放到2021年。尽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和渠道,重点关注国内旅游市场尤其是周边游市场,是出境旅游业者可以优先选择的经营方向之一。而为海外目的地服务的旅游媒体、目的地营销公司、公关公司,应当稳固客户关系,制定疫情过后的市场启动营销方案,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应当是一波大的海外目的地营销行情,这一时间起码是2021年上半年。经营出境游日本市场的业者最近应密切关注在日本举办的奥运会是否延期的信息,这是日本出境游市场是否开闸的信号灯,也是2020年出境游屈指可数的亮点。

“(五)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推动重点城市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鼓励博物馆游、科技旅游、民俗游等文化体验游,开发一批适应境内外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及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创意旅游商品”

实话说,这一部分有点老生常谈,新意不多。不过,如果结合一条新闻换个角度就有点意思了。3月1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召开了“2020年商家大会”, 阿里生态体系全面进入本地生活领域,鼓励本地生活商家在天猫、口碑饿了么、支付宝、淘宝、高德等平台多端开店。甚至还创立阿里本地生活大学,设立餐饮、物流、零售等八大学院,3年输出1000门精品课程。

旅游成为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意味着周边游产品实际是本地生活和异地生活的产品叠加,也即是多数产品分不清面向异地或者本地客户。美团是本地生活电商的老大,从本地生活起家,以高频的本地消费涉足低频的异地消费——旅游产品,异军突起,其中操作运营宽泛意义的周边游产品有很大作用,这让旅游OTA很不舒服。

而后疫情时期青岛鲁商凯悦卖洗衣卡、海阳盛龙建国卖烧烤、广东旅控卖包子以及传统旅行社卖生鲜化妆品等等,这些线下旅游企业在移动端售卖的产品都指向了本地生活,疫情结束以后,这些生意恐怕还要做,没有“远方”,也可以有“诗”。

把美团崛起、旅游企业售卖本地生活产品、阿里全面涉足本地生活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未来本地生活和异地生活融合的图景,也开启了线下旅游企业思路眼界。反过头来,再看看这段政策描述,所谓休闲消费体系,所谓文化和旅游融合,所谓全域旅游等等,从产品这一端看过去,大套路是本地生活和异地生活的融合。跟着上述政策的大方向,聚拢目的地产品资源,下面就是目的地旅游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还有,有了美团,携程就够闹心的了;现在阿里掺和进来,后面还跟着头“飞猪”,本地和异地都要热闹了。

“(六)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鼓励各地区、各行业运用手机应用程序(APP)等方式,整合旅游产品信息,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改善旅游和购物体验。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好客流疏导和景区服务。”

疫情过后,旅游产品的移动互联网化已是共识,以门票预约系统等景区信息化为先导,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本地生活和异地生活融合电商以及社群营销为主流,深刻改变调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产品体系、渠道体系以及营销体系,这种改变甚至在疫情还没有结束前就已经开始了。未来的关键是“整合”模式,是大一统集中思维,“搬到网上”式的“一机游”?是本地生活和异地生活通吃的巨无霸?是旅游企业各扫门前雪的微商单打独斗?还是以上都不是,另外有许多可能?

“(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编制前瞻性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规划,更好发挥各地区旅游推广联盟、行业协会和新媒体作用,持续推广塑造“美丽中国”形象。鼓励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形象营销机构,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线上线下融合、游客参与互动的全方位推广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境外旅行社渠道,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促进境外旅行社宣介中国旅游品牌、销售中国旅游产品。”

以前说过,疫情过后针对海外宣传营销中国目的地形象是国家和省市文化和旅游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国外出现针对中国形象的新冠病毒污名化背景下,通过目的地宣传营销,推动入境旅游振兴,也是有助于打破目的地污名化的途径,经营入境旅游业务旅行社以及目的地营销公司应有乐观期待。而关于入境旅游营销国家层面最新提法是“充分利用境外旅行社渠道,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促进境外旅行社宣介中国旅游品牌、销售中国旅游产品。”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海外营销产品渠道体系,将形象营销和产品营销有机结合起来。

现在山东省在海外建设了相对完善的营销产品渠道体系,通过出台海外营销产品渠道管理办法,有效地联合海外客源地旅行社宣传山东的目的地形象,销售山东的目的地旅游产品。而在疫情期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收到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海外合作伙伴爱心捐款,金额达912,166.28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善款捐献给省慈善总会,用于支持湖北省黄冈市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

这次87家山东海外产品渠道伙伴的近100万元捐献,以一种特殊方式展现了山东海外营销体系的规模和良好形象,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展现好客山东的“硬核搬家式援助”,把山东的海外资源都掏出来了。多说一句,这一次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微信营销策划案《援汉国家医疗队分批踏上返程,武汉感恩有你!》,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挣了面子!

闫向军:从政策层面观察疫情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山东的援助对象湖北省黄冈市近期又大手笔的出台政策:“山东省、湖南省户籍居民凭本人居民身份证(身份证号码以“37”或“43”开头),自疫情结束景区恢复正常运营后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可不限次免门票(首道大门票)游览黄冈市内A级旅游景区。”山东的旅行社同仁应当好好利用这个优惠政策,开发相应旅游产品。“硬核搬家式援助”,山东不但搬物质和资金,更要搬人。旅行社请注意,这个政策可是一直到2021年明年年底。

在《实施意见》的第六部分还提出:“加大入境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在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和人员往来需要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出台便利外籍人员入出境、停居留的政策措施。鼓励境内支付服务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与境外发卡机构合作,为境外游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鼓励境外游客集中区域内的商店申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优化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当然,以上这些政策在以前文化和旅游部也都提到过,这一次是再次强调,也明显表现出国家层面对入境旅游市场振兴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力度。

“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构建互联网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交流平台,助推农村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

“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中国人旅行讲究个“穷家富路”,银子都花在路途和目的地。线上旅游发展的结果之一,旅游者还没有出门,银子就花了大半,花钱订机票车票、订酒店、订演出票、订景区门票甚至订餐,而唯独有一项的钱是在目的地或者出游之后花费,这就是六要素中的“购物”,也是六要素中消费弹性最大的一项。疫情期间中石化跨界买菜火了一把,如果旅行社在营销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销售“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这“界”跨的不算大。疫情期间,目的地旅游企业通过微店销售口罩、消毒水、化妆品、生鲜、包子等等,可以说开展了一场旅游购物大练兵,甭管是吹牛还是实情,貌似战绩都说得过去,最起码为开展旅游购物业务探出了路。强调一下,购物是旅游六要素花费中最多的一项,也是唯一延伸到游程结束后的一项,也就是旅游者回家以后,还可以从旅行社微店中买“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醒业者同行关注后续各地落地政策,总结疫情期间开展网络购物业务的经验,六要素中最后一块“处女地”有破题的意思了。

跑得快的,和同程旅游相关的“同程生活”深入了基层社区。另外,要关注各地政府机构为疫情过后刺激消费出台的发放消费券政策,尽快涉足相关消费券覆盖的消费门类,详细了解消费券相关规则,尽量搭车度过难关。

“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

“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政策。”

不可否认,新冠疫情对旅游产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持久的,这也必然影响到旅游从业者的数量、结构、素质和技能等。比如未来的从业者应当具备公共卫生防疫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应当具备移动互联网营销技能;应当是适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的新型人才等等,这直接波及国内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由此旅游业的产品、渠道、模式等进化调整必然需要一大批具备新技能、新知识、新能力的产业从业者,旅游机构联合旅游职业院校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度介入,定向培养专业技能,是在疫情过后为企业打造新型人力资源蓄水池的重要途径。

大疫过后,旅游业者认知高度统一:人是第一位的。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旅游景区已陆续开放,先前制定的为医护人员(有的还包括家属、警察)免票政策,应特别注意做好详细预案,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在免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而可能引发舆情,比如医护人员认定、免票范围等等,切勿好事办砸,得不偿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