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挫折教育,你怎么看?

济宁家庭教育


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说白了不就是初中所学的情绪的管理吗?

快乐教育不就是激发正面情绪的感染,负面教育不就是积极面对不良情绪吗?其实怎么说呢,这两种教育是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人的两种教育,很小的时候要快乐教育,最起码不能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该有担当和反思的时候又要有挫折教育,它们相辅相成不分彼此。

当人说实话,研究表明痛苦的力量比任何力量都要打和持久,这也就是常说的爱一个人可以几天恨一个人却可以一生,那么挫折教育说实话可以激励起孩子的斗志,当人也是要分人的。

我是秋风妩媚,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成长!


秋风妩媚


这两种教育方式是当今世界最成功和最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成熟而且有理有据,否则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会去盲目的模仿了!

可惜国人理解这两个概念都很极端粗糙,运用这两个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家长有一定的自我修养和心理学认知的前提下的,为什么外国人都很鼓励快乐教育,那是因为国外心理健康普及程度很早就开始了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接纳,所以外国人比较强调亲子关系和心理界限的培养,在中国心理界限几乎是没有的,这意味着父母其实一直在干预孩子的正常思维发展,而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又是极其低下的,基本没有自我调节功能,而且有特别多的暗黑理论流行于国人脑海中,所以最后两种教育方式变成了皇帝教育和奴隶教育!

快乐教育不是让孩子享受快乐而不去体验失败和挫折,挫折教育也不是为了锻炼意志而反复的打压孩子的积极性!


造梦小兵


一、快乐教育是主菜

快乐可以让孩子阳光,心有阳光,点亮世界!

孩子的快乐有很多,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合拍的三两好友,有足以让孩子自信的一项艺术特长,有比较满意的学习成绩……

其实这些快乐也需要花很大力气来创造!

二、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浓汤!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认为这是针对成人的。

所以必要的挫折教育,会在孩子日渐长大后面临不如意时,可以游刃有余地修正和调节自己!


睿智的成都妈妈


长久以来,“快乐教育”这个词一直争议不断。

很多人觉得“快乐教育”就是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不逼迫不管束,让孩子快乐成长。

也有人批判“快乐教育”会让孩子错失学习最好的黄金时间,是毒鸡汤、是骗局。

其实,这些都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解。今天呢,想跟朋友们好好聊聊快乐教育的真相。

快乐教育这个理念,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博士提出的。

著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1]这句话说明:从小成长和生活一帆风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也因为他们的纯洁、天真和单纯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的阴暗面没有深刻的认识,有时不能准确把握人生的关键点,导致怀才不遇。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方式已在发达国家兴起。目的为了长大以后能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当今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沉浸在家庭“爱”的怀抱中,他们品尝到了上辈所未能尝到的“甜果”。凡事都由父母包揽一切,父母抵挡了一切的“风风雨雨”,但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失去了体验人生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出人头地”的育子观念,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升学第一”的教育观念又使得孩子们把眼睛只盯着分数和名牌学校,教育导向的错位,造成中小学生情感脆弱、缺乏毅力、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差。某些中小学生稍遇到挫折就消极悲观,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如果这些孩子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今后又怎能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的需要?承受挫折能力的强与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耐挫教育不能不引起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当然,对中小学生进行耐挫教育是全方位的,吃苦训练、人为地制造困境等方法有些学校是不能采用的。学校只能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邵妮子自由培训师


"快乐教育″是娘们见识,扯淡!根本就不知道人来世上是干什么来了!清朝有位思想家冯班,在他的《钝吟杂录》里嘱其家人”妇女不知男子之事,勿令其教子"。翻翻人类历史,所有青史留名者,无一是"快乐教育″出来的。苦难人生,只有苦、难才是人生!


鲁中居士


没有哪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的成长是更好的,但是,个人认为,快乐教育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为主,挫折教育为辅。

首先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这两个概念不是对立的,不能一刀切开。从基础层面上,两者有相似之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挫折教育也不是故意给小孩制造困难,让他们摔,放任他们摔,走“摔疼了自然就懂了”路线。父母故意让自己的小孩经历各种九九八十一难,还是比较反人性的。挫折教育的核心也是允许失败,通过失败,家长做出相应引导。快乐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应该多从正面鼓励和引导,这应该是多数,但是当偶尔的特别情况出现,比如孩子犯错误,比如孩子遇到挫折等等特殊情况下,应该进行挫折教育。



潘潘的生活日常


“快乐教育”最早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提出的教育思想,即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让求知成为愉快的事情。他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

快乐教育是从情感教育着手的一种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愉快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是以启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唤起学生自觉为目的。

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传统的教育研究中,学习都被定位为一种艰苦的劳动,吃苦耐劳成为学习的核心内涵与路径。

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理论上没有谁强谁弱之分,但在家长中间却是一边倒。客观上说,快乐教育风头更劲,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也更深。


十字路口的地图


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这两个教育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快乐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

快乐教育的核心内人: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快乐教育的倡导人斯宾塞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快乐教育的提出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教会大家通过改善心态来获取快乐。

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挫折教育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遇到事情不骄傲。受到挫折,不气馁。

综上所述呢,我们了解到了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都是什么,也了解到了他们教育的目的。

那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到底哪一个是适合我们的教育呢?我觉得,应该是快乐教育➕挫折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点:孩子不能一直享受快乐教育。这样他们没有抗挫能力,但凡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他们可能就会受不了甚至是发脾气。近些年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孩子由于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自杀的现象。所以快乐教育不是长久之计。

第二点:孩子不能一直受挫折教育。我们想一下,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开始受挫折,那他的心里肯定会是非常压抑的。所以孩子如果一直受挫折教育。我们一定会培养一个强大内心的孩子吗?不一定。我们可能会培养一个内心十分压抑自己的孩子。所以挫折教育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我们知道了快乐教育要和挫折教育相结合。快乐教育给予孩子快乐。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在快乐中要有抗挫能力。在孩子受挫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再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要共同努力,让孩子从受挫中走出来。有些教育就比较适合快乐教育。比如比较小的孩子。比如我们现在最喜欢的,笑话,搞笑类的东西。他们仅仅是一种表演吗?不是他们在表演中会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哲理。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快乐教育还是挫折教育,仅仅只有一种是不可以的,需要两种相结合。


围棋启蒙举个历子


很多答主搞错了快乐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不同之处,只因为他们在中文释义上的反义,就认为两种教育是两种背离的教育方法是不对的。

事实上,快乐教育与挫折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 快乐教育起源于西方,强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乐于接受,对学习达到情感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但并不排斥学习过程中的痛苦,甚至认为要获得快乐必先经过痛苦。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早就说过: “要是它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我们常常会放过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忍受一时的痛苦将会使我们获得更大的快乐,我们还常常认为痛苦优于快乐。”

所以快乐教育并不是轻松教育,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设计,使不论多么严肃的知识都能以亲切的、吸引人的方式呈放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使之达到对学习的自觉自愿。

就像早年红极一时的易中天讲《三国》,和最近火爆一时的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老师讲古诗词(如下文视频),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50ae8852c4f47df839340953388b85c\

一级追球手


快乐教育是,挫折教育是必须

快乐教育是家庭,学校给孩子营造的教育环境,一个快乐的人,心是敞开的,眼睛是亮的,自然,对于外部的住何信息,接收得快,成长也快。反之,一个不快乐的人,一个内心有抵触的人,即使大人们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起到一定的效果,我们说,如果你的教育理论千好万好,连打开学生心中的那道“门”都摸着,任何的教育效果都等于零,更别说大人们成天唠叨的“大道理”。

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教育学生如何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学习中,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鼓励,分析,找路,答疑解惑,不正是老师教育的必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