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冒著風雨進軍大同,攔不住,其實是要補上父皇欠下的一仗

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軍隊大舉入侵,宣府、大同等地同時臨敵,形勢危急。

此前,明軍對於瓦剌的入侵有所防備。正統十四年的六月,明英宗向大同、宣府增派四萬多名精銳明軍。其中,陳懷、井源等人率領三萬人前往大同,王貴率領一萬五千人前往宣府,配合當地守軍防禦。其中這位井源是駙馬都尉,娶的是明仁宗的大女兒嘉興公主,算起來他是明英宗的姑父。

明英宗冒著風雨進軍大同,攔不住,其實是要補上父皇欠下的一仗

現在瓦剌果然入侵,消息傳到北京,在司禮監太監王振的鼓動之下,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命令太師、英國公張輔和太保、成國公朱勇調集軍隊。張輔已經是四朝的老臣,他的父親張玉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張輔自己在安南立下大功,被封為英國公,後來幾次跟隨朱棣北征。朱勇是朱能的兒子,地位很高,人緣很好,但缺少武將必備的勇氣和能力。張輔和朱能一個年邁氣衰,一個平庸無能,明英宗選擇他們主持軍事,不是好兆頭。

吏部尚書王直率領群臣極力反對親征,但明英宗堅持己見。據說,當時翰林學士曹鼐去找一位年老的鄰居,此人名叫皇甫仲和,精通星相、推步,當年曾經跟隨朱棣北征大漠,準確預測過敵情。曹鼐請他卜測一下明英宗這次出征的吉凶,如果大臣們大力勸諫,能否留住皇帝。

皇甫仲和搖頭說:“沒有用,你們勸不住。現在最重要的是選立皇太子。”

曹鼐說:“可是皇子還太小。”

皇甫仲和說:“恐怕一場劫難不可避免。”

明英宗冒著風雨進軍大同,攔不住,其實是要補上父皇欠下的一仗

這期間,大同那邊發生了陽和之戰。

在大同總督軍務的是西寧侯宋瑛,是西寧侯宋晟的兒子,也是駙馬都尉,娶的是朱棣的女兒咸寧公主,輩分更高。

宋瑛和大同總兵官朱冕、參將石亨、督軍太監郭敬等人率領大同的明軍迎戰也先,雙方在陽和的後口交戰。此時的明軍已經不是徐達、常遇春時代的明軍,戰鬥力與朱棣時代的明軍也差了一大截。算起來,從永樂年間到正統十四年,北方的明軍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進行過大戰,軍紀渙散。結果全軍覆敗。宋瑛、朱冕戰死,石亨逃回大同,郭敬伏身草叢,僥倖生還。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留下自己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率軍出征。隨駕的武將有張輔、朱勇、顧興祖、陳瀛、吳克忠、石璟、劉安、李珍、沈榮、高遠、薛綬、蔣信、梁成、李忠、王敬等等。文臣包括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和丁鉉、王永和、鄧棨、龔全安、欒惲、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等大批官員,真不明白明英宗為什麼要帶上這麼多的文臣。各類人員加起來,總數多達五十多萬。

明英宗冒著風雨進軍大同,攔不住,其實是要補上父皇欠下的一仗

瓦剌軍隊是七月初八日入寇,十七日明英宗就率領幾十萬人離開北京,這樣的反應速度還是很快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極度倉促、草率。

離京之前,禮部提出,要運送大量綢緞、布匹等物,準備皇帝用來賞賜將士。明英宗嫌太麻煩,說宣府那裡有現成的。看起來,君臣們認定此一去必定會大獲全勝,已經在為慶賀勝利作準備。

大隊人馬出了居庸關,越來越多的官員請求明英宗不要繼續前行,趕快回京,都被王振駁回,明英宗冒著風雨一路奔到了宣府。

據說,當時王振非常囂張,成國公朱勇等武將奏報軍務,在王振面前都要屈膝脆倒,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被王振勒令“罰跪草中”。吏部郎中李賢忍無可忍,與幾位御史商量,要派勇士殺死王振,請明英宗回京,由大將率領明軍繼續前往大同救援。問題是這些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於是要找英國公張輔商量,但沒有機會。其實,就算他們找到了張輔,張輔也不會答應他們,因為這樣的作法等於是發動政變,掉腦袋的風險太大了。

明英宗攜風帶雨趕到宣府,沒有停留,繼續西行,向大同進軍。

明英宗冒著風雨進軍大同,攔不住,其實是要補上父皇欠下的一仗

實際上,如果明英宗在宣府止步,不過是效仿父親明宣宗曾經的做法,只是向瓦剌示威,顯示一下明軍的軍力。但明英宗要比父親更有膽量,或者說,要比父親更無知,繼續向大同進軍。顯然,他不像父親那樣只是做一做樣子,他是真想去迎戰也先。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