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顺治,谁更适合做皇帝?

qzuser


当然是多尔衮了!顺治还干出什么功业来了吗?

其实这个皇位本来就应该是多尔衮的!是顺治的阿玛皇太极从多尔衮手里夺去的!当时努尔哈赤是传位给多尔衮的!结果因为自己死的早了一点,继位人安排方面没有做好!导致多尔衮一方势力薄弱,才被皇太极夺去了皇位!而且还杀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因为当时努尔哈赤要传位给多尔衮时她在场!所以不得不杀了她!他的皇位被皇太极夺走了,他的母亲被皇太极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也嫁给了皇太极!这种深仇大恨多尔衮怎么能忘??于是他发奋刻苦,南征北战!终于使得自己在朝廷有了很高的地位!

这时,机会来了!皇太极突然猝死了!死之前没有立下太子!这给了多尔衮绝好的机会!于是他开始争夺皇位!而皇太极得长子豪格也不甘示弱,也在跟他争夺皇位!双方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最后,考虑到他们俩谁上位,另一个肯定就不服!到时候清朝就会陷入内战!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俩各退一步!在皇太极的儿子中挑选母亲身份尊贵的人做皇帝!他俩无奈也只能各退一步了!多尔衮支持了自己曾经喜欢的女人庄妃的儿子福临为帝!豪格支持了博果尔!最后经过一番争斗,福临胜出!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

在多尔衮担任摄政王以后不久,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大明灭亡了!听到这个消息,多尔衮率领清朝所有的军队南下,在山海关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一起打败了李自成!李自成回到北京后称完帝,便匆匆退出北京来到了山西!清朝立刻迁都北京!给崇祯皇帝发丧,同时收编明军为绿营!进攻山西的李自成,不久李自成就失败被杀了!

在进攻山西的同时,清军也向明朝的残余势力展开了进攻,没多久便消灭了南明!尔后又消灭了四川的张献忠!汉地基本掌握在清朝手里了!

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后,多尔衮就开始了夺位的操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功!在几年后死去!年仅三十九岁!

多尔衮为清朝的入关和天下的平定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没有他清朝可能还在偏安一隅,不可能夺得天下!但是他后来的篡位为他带来了不好名声!在他死后,他的家人被各种处罚和流放!

多尔衮在担任摄政王王时,顺治就是一个傀儡!没有机会作为!在多尔衮死后几年,顺治亲政,但也没干出什么大的政绩来!所以多尔衮和顺治相比还是多尔衮当皇帝合适!

如果多尔衮做了皇帝,也许他还会有许多的作为!甚至不亚于康雍乾三帝!可是康雍乾是顺治的后代,不是多尔衮的后代!如果多尔衮做了皇帝,他的后代可能没有顺治的后代这样有作为了!也正是因为顺治做了皇帝,所以才有了康雍乾三位皇帝,他们为清朝的安稳和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宫雁门说史


当然是多尔衮,多尔衮也确实是满清入关后的真皇帝。

首先,顺治作为一个皇帝是极不合格的,他本人的遗诏几乎是他这一生的完美总结。

第一条,顺治检讨说,自己并无高厚的德行,却继承了祖宗大业,但却没有治理好国家,没有致福于百姓,这是自己的一条罪过。

第二条,说自己先母亲去世,不能孝养母亲,是自己的罪过。

第三条,再强调父亲去世时,自己因尚年幼,未尽孝仪,本应在母亲去世时给予弥补,但今不能承欢母后,反给母亲带来痛苦,是自己的罪过。

第四条说,对宗室诸王贝勒等满洲亲贵未能照应周全,是自己的罪过。

第五条说,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汉族大臣,疏远了满洲官员,是自己的罪过。

第六条说,自己用人所持标准过高,没能很好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是自己的罪过。

第七条说,自己对不称职的官员未能及时撤换,是自己的罪过。

第八条说,自己在宫中花费过多,影响了官员的俸禄,是自己的罪过。

第九条说,自己在宫殿建造和器具使用上花钱太多,未能体谅百姓生活的艰辛,是自己的罪过。

第十条说,自己宠爱的董鄂妃去世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丧葬之礼违反定制,过于铺张,是自己的罪过。

第十一条,说自己过分信用太监,致使其营私舞弊,是自己的罪过。

第十二条,说自己图清闲,很少上朝,致使与大臣们缺少联系,是自己的罪过。

第十三条,说自己自以为聪明,听不得不同意见,以致大臣们不肯进言,是自己的罪过。

第十四条,说自己知错而未能改错,以致过错越来越多,是自己的罪过。

没有一个人能如此完全地否定自己,这无疑是当时满清贵族所拟的。但这恰恰能说明,包括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在内,整个清朝上层贵族都对顺治皇帝极其不满。

这里再讲几个关于顺治本人的段子,多尔衮死后,郑成功带兵狂扫江浙,甚至包围了南京,消息传到北京,顺治作出的第一个决定竟然是要逃回沈阳。

听闻消息的孝庄极其气愤,当面指责顺治没出息,不孝,竟然要把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被孝庄指责后的顺治恼羞成怒,以剑击御座,赌咒发誓要御驾亲征。

满清贵族和孝庄太后本人当然知道顺治是个什么货色,他御驾亲征无疑等于送死。于是让与顺治本人关系良好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劝阻了他。

但顺治也是不作不死,他董鄂妃死后,顺治也感到了满清贵族对他的不满后,本想出家又被阻止,于是让太监替他出家,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这个太监(此太监是顺治皇帝身边的亲信,顺治深知他死后这个太监不会有好下场),他还亲临剃度现场观摩,因为这个寺庙在汉人聚居的北京南城外,满人没有抵御天花的抗体,结果当晚便感染了天花。

从以上可知,顺治本人个性存在极大的问题,并不适合担任如此重大责任的职位。

反观多尔衮,力排众议,入主中原,不仅消灭了李自成与张自忠的起义军,还打败了退居一隅的南明,活捉了南明宏光皇帝,奠定了满清统治全国的基础。可谓一代雄主。

最后补充一点,多尔衮想当皇帝不存在任何障碍,他之所以没有篡位的一个重大原因其实仅仅是他没有儿子。



米伽西Pro



不说其他乱七八糟的因素,单以多尔衮和顺治帝谁适合当皇帝来说,当然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适合当皇帝!

因为从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冬天,整个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就是摄政王多尔衮啊!

大家看看这段时间多尔衮领导下的清朝干了什么,首先是关内巨变,李自成消灭明朝以后,面对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多尔衮率领清军入了关,这可以说是清朝最关键的一步,是清朝由地方割据政权再到全国性政权的关键一步。

入关以后,在多尔衮指挥下,同时期的另外三大势力,李自成是一蹶不起,次年莫名其妙的死于农民之手,大顺政权彻底土崩瓦解。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在抵抗清军时直接战死,剩下的四个义子只能避其锋芒,率领军队转战云贵一带,大西政权也是名存实亡。

至于拥有南方半壁江山,并且是明朝的延续政权南明,这个清军最强大的对手,在多尔衮的统治下,清军先后灭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

也就是说等到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以后,统一天下的难度也就是一个没有长江天险,更没有半壁江山的永历政权了。

所以说以多尔衮从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冬天的实际统治情况来看,自然是多尔衮适合当皇帝了。

而顺治帝呢,从顺治八年亲政,到顺治十八年驾崩(疑似出家),中间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年,以这十年来看,顺治帝不是没有那份好好治国的心思,比如说重用汉官,以达到平衡,为自己中央集权做准备,还有模仿明朝,建了十三衙门,想要太监来对于满洲八旗势力等等。

但顺治帝最后几年的时光就扯淡了,信佛教信的走火入魔不说,为了董鄂妃,更是闹着要出家,为了一个女人而出家,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但这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以顺治帝的人生历程来看,他是一个痴情种子,但真的不适合当皇帝。

对比之下,多尔衮自然更适合当皇帝咯!


宋安之


不是谁更适合做皇帝,而且谁才能做皇帝!你以为多尔衮不想当皇帝吗?他做梦都想,但是,努尔哈赤时代,还有个比他更想当皇帝的人----皇太极;皇太极好不容易去世了,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又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既生瑜、何生亮”的苦恼可不仅只有周瑜有,多尔衮也有



努尔哈赤死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皇太极,多尔衮根本没有机会,在皇太极突然暴毙后,多尔衮感到机会来了,可惜,已经成年、同样兵权在握的豪格也当仁不让。在讨论接班人时,拥护豪格的鳌拜甚至带兵包围了议政厅,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争夺,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为了避免冲突,多尔衮提议立另一位皇子福临为王,这堵了豪格的嘴;提议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出任摄政王也得到济尔哈朗的支持,最终,福临机缘巧合登上皇位



顺治在位时,亮点并不多,很多还是在多尔衮和孝庄的运筹下完成的。让人印象最深的好像就是对多尔衮的“清算”和对济尔哈朗、鳌拜等人的提拔了,这也为后来的康熙留下遗患。顺治后来又痴迷于董鄂妃,在董鄂妃死后没多久,他也因感染天花而亡



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来看,深谋远略的多尔衮无疑更适合皇位,只可惜,天公不作美,让他屡屡与皇位擦肩而过。39岁时,多尔衮因跌马而死,这为他悲壮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满清遗史


谁坐皇帝不重要,重要谁用权柄干事情更适合,更重要。

多尔衮没有当上皇帝。并没有改变他是成为清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以摄政王的历史著名身份,以他为代表满清人物入关改变大明江山,满清人当家作主的历史。

他是确立大清开创北京政权,实行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和策划人,其后内部斗争是家族内矛盾斗争,论其生前谋逆罪削爵,对历史贡献而言没有一人能到影响他是杰出满清第一人,军事家,统帅指挥家 是中国最为卓越天才的政治家。

他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从小随父征战,跟兄皇太极在蒙古草原作战时就能指挥独立行动大获大捷 ,俘虏万余时才十六岁。成为墨尔根式戴青(最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

参加了策划率领军队围攻北京城,散布离间计谣言,让大明名将袁崇焕被崇祯所屠杀绝妙历史行动,功成还败山海关援兵蓟州,还师中再败明军。比关羽小说所写过五关斩六将英雄的还伟大。是十八岁。

二十六岁监筑辽阳 ,治盛京(沈阳)至辽河大道。授命大将军,率左翼四旗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分兵八路略山西,保定,击败总督卢象昇,破济南,占天津。经过二十多场激 战大捷,克城四十余座,抢掠无数财,虏持人口二十五万多回辽东。策划指挥在松锦大战,统帅清军将士约成号令,围城打援,进攻锦州,用兵不多,大败大明大帅洪承畴率领精锐军队十三万多,八路总兵。大明损失松山,杏山,锦州,辽阳从此改变清明历史中力量对比,彻底毁灭山海关外宁锦防线,使宁远孤城危悬,大朋江山岌岌可危局面已经形成。此战役从根本动摇明王朝统治地位,取得大决战性胜利。是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人的杰作,以军事上而说,更是多尔衮为大清帝国王业打下基础,为大清招降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等多个的入关引路人。间鼎中原指日可待。

主政后,诱降吴三桂,合兵大败农民兵李自成占领北京,以武力统一全国。灭农民军政权李自成 张献忠,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策,招降山东,河南,山西,天津拱卫京畿地区,迎来盛京的顺治至京政。今洪承畴经略江南。招降奥,赣,闽,湖,广,云,贵。以攻带抚之策,平定江南。命豪格攻陷四川张献忠,博洛征服闽浙,多铎为征服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让孔有德,耿仲明征服湖广。

统一全国后,他主持修成《大清律》颁行全国让济尔哈郎卸辅,独专朝政,又令谭泰,何洛会征讨复叛明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回米喇印,丁国栋农民起义,今命济尔哈郎征湖广李过,高一功李自成残余势力。两次率师亲征大军同大同总兵姜瓖激战克浑源之地。在1650年病世喇嘛城,才三十九岁,是一身是胆,满头是智,戎马生涯常胜不败杰出大帅。青年卓越军事家。也是从八岁起,是和硕额真的幼童,就能跻身于参与后金国政治行列的政治家,是改变中国历史有重大作为行动的实干家。

他是有着极为不平凡历史,对其特别刻薄的少青年时代,因为自己亲三胞兄弟都聪明能干,力量迅速壮大,兄弟怕他们成势迫害得母亲自尽殉夫,大家却都声称是遗命。处境极其孤苦,兄弟们夺其所旗,随时都有灭顶之灾。

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显示天生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跟随皇太极,博取到他的欢心和信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野心,在战争中成长显示超出常人很多卓越勇气和才干,不断得立战功,才回到英雄行列。成墨尔根青即勇且智的战将。成为皇太极心爱的帅,因得固山贝勒。

纵观多尔衮神奇本领与顺治帝相论。顺治修缮乾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强制推行剃发令,下令嘉定三屠,翻译《洪武宝训》修盛京孔子庙,修《顺治大刚》纂《资政要览》在文化事业也算有所为,却搞文字狱,是傀儡皇帝,死后溢“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亿纯孝皇帝“字数最长却无实内容。“却是极少大清中,最少建树功业皇帝。和多尔衮相比,是太阳和萤火虫的之光有样。当然多尔从政岁数更小是7岁。


ww3721王建文


且不论多尔衮和顺治谁更适合当皇帝,我今天想说的是比较比较两人的政绩就立分高下了吧!下面先说说多尔衮。

多尔衮在很多影视剧中的形象比不是很光彩,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多尔衮却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不管是在大清入主中原的军事斗争上,还是在大清建立伊始的时政吏治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皇太极暴病而亡之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在满洲贵族们之间掀起了诸多风波,大概分为两派,一派是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及代善子孙支持的多尔衮,另一派是济尔哈朗为首主张立皇太极之子为新皇。要是当时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好新皇的问题,满洲贵族间很有可能发生混乱。当时就是多尔衮运用自己政治手腕处理好了这件事,他推举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六岁的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成为了新皇帝,并同意由济尔哈朗与自己共同“辅政”。

但是两人共同辅政中的权力却极不一样,济尔哈朗只是掌管着“出兵等事”,而多尔衮则掌管着“行政除拜,大小国事,九王专掌之。”实际就是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控者。而后多尔衮又运用策略把济尔哈朗挤出权力中心,拉拢敌对势力中的人才为己用。进行了一系列限制旗主、加强集权的手段,把大清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中掌握在自己手里,达到统一指挥的效果,为清兵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想,要是换做顺治,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么多,也未必有多尔衮这样的铁腕。

而且,入关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坐享其成。大清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民起义军、大顺政权、弘光政权等等,还面临着如何在一个汉人世居之地上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和统治制度。这些都在多尔衮的谋划下一步一步的实行着。但与此同时,多尔衮也大力打击异己,培植自己的亲信。这毋庸置疑是历代统治者绕不过去的坎儿,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大清政权的内部矛盾,其对外的力量还是相当统一一致的。

大清在中原之初,面临着的局面错综复杂,还要以少数的满人来统治中华大地上的诸多不同民族的子民,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推行一些制度的时候,收到了很多前明遗民的反抗和反对,要不是多尔衮的心狠手辣,大清的统治将在种种困难中进展缓慢甚至难以前进。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多尔衮才背上了骂名,成为了历史上遗臭万年的人。

如果把但是的局势交给顺治,但是还未成年的他肯定决解不了很多问题,而权力将会落在其他权臣的手里,要是碰上什么庸庸碌碌之辈,大清也可能就像李自成的大顺一样成为昙花一现的王朝。即使是交给成年亲政之后的顺治,看看顺治帝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成绩和作为,我觉得他更胜任不了一个新帝国的皇帝之位。

所以,我觉得多尔衮和顺治,就在大清刚刚入关的历史背景下,索尔滚更适合当皇帝。


历史中简堂西域鹰眼


就史书上对多尔衮和顺治的记载来看,多尔衮更具有治国谋略,对满清的贡献远大于顺治,然而皇帝不是谁有才就该谁来做的,皇帝最主要的是合适,从这一点来说,多尔衮远远没有顺治来的合适,且顺治看似没有多大的贡献,但顺治为帝,就是对大清最大的贡献。


因皇太极死后未留有遗诏,豪格与多尔衮争权,豪格有四旗支持,多尔衮有两旗支持,且八旗中多数将领也支持多尔衮,因此若要从豪格和多尔衮中决出一个胜者为帝,八旗必定分裂,继而实力大损,难以取得中原政权,建立大清帝国。顺治为帝,可以维系八旗的稳定,而稳定的八旗,才能建立强大的清朝,这一点是顺治做的最大的贡献。

顺治做的第二个贡献就是解决了满清继承的问题,自顺治帝后,满清皇帝皆为皇太极一系继承。而就算多尔衮以军变的方式取得帝位,最后还能统一中原,后人但凡有机会必将效仿,这对于以少数族人统治庞大的汉人以及众多少数民族的满人来说,绝对是滔天的灾难。豪格虽为长子,面临的局面和多尔衮没有区别。


总结:多尔衮对大清做的最大的贡献不是为大清打下了多少江山,而是将帝位让给了最合适的顺治,而顺治能够平稳的坐在帝位上十八年,最后顺利的将皇位传于子嗣,就是对大清最大的贡献。



达达说历史


多尔衮和顺治谁更适合当皇帝这个问题应该从很多方面来谈。

首先,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并没有留下诏书属意谁继承皇位,当时的热门候选人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有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但是这两个人各有队伍拥护,且两个人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当时大清还没有入关,正是需要稳定局势的时候,所以无论选谁都势必引起动荡,影响入关大业。从这个角度说,选择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是折中的办法,福临(顺治)更适合做皇帝。

其次,多尔衮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可谓是英雄,但是论治国理政,他不一定就强过他人,顺治从小得益于孝庄皇后和辅政大臣们的教导,还算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没有一定取而代之的充分理由。


我们都活在梦里呀


当然是顺治更适合当皇帝。

顺治当了皇帝,各家旗主王爷各玩各的,上面也没有什么人压着。大家很和谐。

多尔衮当了皇帝,一定会向王爷们讨回兵马权力,到时候鸡飞狗跳,不知多少人头落地,保不齐大清也直接就寿终正寝了。


故纸汇


多尔衮雄才大略,杀伐果断,开拓进取,适合做开国之君。

多尔衮虽至死没有称帝,作为顺治的皇父摄政王,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顺治长于孝庄之手,在多尔衮高压下成长,性格阴柔持重,守成尚可,开拓不足,只适合做守成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