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編輯的講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的論文過稿有多難


我是一枚小小編輯,在一家學術期刊工作多年。


我的這份工作被很多人羨慕,因為我們主要和高校打交道,在外人看來,接觸的人都是高層次的人。我們的職業也比較受人尊重,基本上不求人。


但工作久了,瞭解和經歷了許多行業內幕後,覺得自身價值感很低。對國內社科類學術期刊、高校很多老師做學問的方式都十分失望。


我們雜誌創刊於20世紀80年代,算是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期刊。


很多人羨慕我的工作,因為可以掌管很多高校老師的“生死大權”。這麼說有點過分和嚴重了,其實是說我們期刊雜誌在同行中有一定影響力,屬於核心期刊,許多學校認可這一頭銜,所以老師們如果能在我們雜誌上發表文章,這對於他們評職稱、申報基金項目和創建個人學術成果有非常大的幫助,而這些重要依據,對教師職業生涯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對於大部分老師來說,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是極為重要但又十分困難的事情。


因為全國教育類期刊數都數得過來,核心期刊更是鳳毛麟角,而高校數量和要發表文章的作者可以說是多如牛毛。僧多粥少這一事實就使得雜誌版面資源無比珍貴,很多老師為了能夠發表一篇論文,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就連實習生也懂得利用身邊資源為自己築路。


下面說說我工作中印象比較深的幾件事情。


核心期刊編輯的講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的論文過稿有多難


一位想評職稱的50多歲的男講師


一天,在工作時間我接到一個電話,聲音來自一個有點年紀的中年男老師。他非常客氣地諮詢想投稿,我跟往常一樣,機械且常規地回覆他,請您將文章投到我們郵箱,如果文章不錯,可以安排,會有編輯同您聯繫。若超過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如果沒有編輯跟您聯繫就可以作別的處理了。


他詢問了郵箱地址後,說了聲謝謝,然後掛斷了。


因為我們稿件來源不少,每個月基本上稿件都大大超過版面需求,所以郵箱採稿的幾率其實很低,但很多作者其實並不知道這其中的道道,還很期待自己的文章能被編輯選中。


有時候作者帶著很高期望投我們雜誌,詢問進度,我心裡其實種有衝動告訴他們,別等了,多試試其他雜誌吧。但出於雜誌利益,我當然不能這麼做。對於這個普通電話,我並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幾分鐘後,座機又響了——還是那位老師。


編輯,剛剛我把文章投到您指定郵箱了,您能不能查收一下。


我還是用慣常話術回答,您收到自動回覆就表示您的文章發到編輯部郵箱了,如果文章可以的話,會有編輯跟您聯繫的。他或許知道我只是在敷衍他,但還是很客氣地問,編輯您貴姓。我說我姓李。


李編輯,我不知道我的文章行不行,您能不能指點指點,您現在肯定很忙,要不我過幾天再來問您。


對於有些很喜歡糾纏的作者,通常我會十分反感,畢竟除了收稿,我們還有很多其他業務要處理。但這位老師十分客氣,也沒有一味地逼迫編輯處理他的文章,所以我對他有些好感。


大概過了一週,我又接到這位老師電話。他詢問這篇文章情況,願意支付版面費,只希望能夠有機會發表。


這樣的話我耳朵也是聽到長繭,現在不缺有錢的作者,缺的是版面資源。


我說您再耐心等等吧,文章不是交版面費就能發表的。他說他知道,懇請李老師幫幫忙,今年年底評職稱,就差這一篇。


沒轍,我只能看了下他的文章,寫得的確不是很好。為了避免他多次詢問,我還是在當月將他的文章送審,等待終審結果。大概率我知道這篇文章肯定是無法通過的。


果然,最後這篇文章沒有被錄用。我電話告訴這位老師,他很失落。我想差不多他應該放棄了吧,實際上我錯了。


李編輯,您能不能指導下,文章怎麼修改,我一定改好。


其實比這位老師文章寫得差的作者不少,因為特殊原因可以安排上去,只是看編輯是否想花這個力氣幫助他們。


多次通話中,我慢慢了解到,這位老師在一所高校任教多年,現在已經50多,幹不了幾年就得退休,但職稱卻仍舊是講師,因為沒有發表成果在核心期刊上作為評職稱的依據。相比之下,很多青年教師三十多歲已經是副教授,這麼大年紀的他可想有多難堪。


不知為何,頓時對這位老師產生惻隱之心。我讓他先交版面費,至於文章,按要求修改後再發給我,剩下的由我來想辦法。


其實我們雜誌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作者交了費用,那必定是要給他發表文章的,只是看什麼時間安排。為了這位老師文章能夠發表,我相當於先斬後奏了。


收了版面費後我也是十分後悔。為了溝通稿件方便,我把自己手機號告訴了這位老師。沒想到後面幾乎隔個一兩天就接到他的電話,不管白天晚上,無非都是請李編輯幫幫忙之類的請求,文章送審進度如何。有時候上廁所好好的,突然被他的電話轟炸,嚇得我差點便秘。


無奈,我也想快點把這篇稿件了結了。幾乎每個月我都會送審他的文章,沒通過,下次再送。主編有時候是故意拒絕發表,編輯如果不刻意堅持,很多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堅持了四五個月都沒有安排的收費稿件,主編最後也不好意思再不安排。這位老師的文章終於等到了這樣的機會。


最後這篇文章在他評職稱之前終於發表了。


出刊那天,我心中的石頭落地。立刻告知他雜誌出來了,會第一時間給他快遞過去。電話裡他十分激動,特別感激我,我也因為能幫助到這位老師而感到高興。


沒過幾天,我收到好大幾箱當季水果,一看對方電話號碼,我就知道是那位老師寄過來的,於是分給了編輯部的所有同事。


從那以後,這位老師徹底從我工作生活中消失了,我再也沒有接到過他一個電話。或許是他的任務完成了,不再需要低聲下氣、千辛萬苦去討好別人,但我並不覺得這位老師很現實。


希望這篇發表的文章,能夠讓他在後面的職業生涯中更順利點吧。


核心期刊編輯的講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的論文過稿有多難

SCI、SSCI翻譯潤色、核心、普刊發表請加WX:xxn43331


那個被特別優待的實習生


初入公司時,一次內部會議上,認識了劉編輯。這麼多年,他從編輯做到主任、社長,直至現在的高管。


在他手下做事之前,我聽說過他的故事。妻子通過自己努力,被調入新聞出版局出任重要職位,為了全家在一起,他辭掉在當地的工作,跟隨妻子來到現在所在的城市。


接近四十歲的他,進入這家公司謀職。從頭開始頗需要勇氣。因為我的先生也曾經為了我們能在一起,離開了之前穩定的工作和喜歡的城市,來我所在的地方,一切從零開始。


劉編輯和我先生相似的決定,讓我覺得這是個好男人,因此對他有種敬佩之情。(其實這是變相在誇我先生,哈哈)


劉升至編輯部主任時,我有幸在他手下做事。因為榜樣在前,我工作熱情高漲,他對我也十分信賴。


那時他應酬很多。有時我會晚上突然接到電話去辦事,但從不推辭,開著自己的車隨叫隨到。我覺得工作上有榜樣很正常,所以從不掩飾對他的崇敬之情。或許閱歷太淺,看人識人水平過低,這些初始印象在後面統統被推翻。


有次出差,那時他已經是社長了。帶著我和另外一名女編輯去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不知為何,晚上9點多時他電話讓我去他房間。我狐疑有什麼重要事情,都這個點了。


過去之後發現房間燈光昏暗,且沒喊另外一個女編輯來,感覺氣氛有些詭異。他好像有點心虛,說一個人過來是不是有點怕?這句話讓我感覺很奇怪,但我本身是個反射弧比較長的人,當時沒有想太多,隨口回了句不怕啊。


我直奔主題問劉社長找我有什麼事?他停頓了一會兒,問我覺得是否有必要提拔小朱為副主任。我心想這問我幹啥,不過還是說了自己的想法。說完,他說好我知道了,沒事了。


就這?算了,沒事就沒事,我隨即回自己房間了。


出差回來後,我跟老公說這件事,老公突然從沙發上坐起來,你傻啊?大晚上你們領導喊你一個人去他房間談工作,誰TM信?什麼事情是白天不能說的?我頓時被點醒,好像意識到了什麼。儘管我崇拜他,但可能他以為能在我身上能有所圖。他停頓的那會兒,或許是在等我明白他的真實想法。


要知道人前人後,人家都說他是模範丈夫,護妻狂魔。這件事情後,這些形象立刻在我心中坍塌。那以後,我刻意跟他保持距離,能推辭的事情儘量推辭,他應該也意識到了很多事情給我做可能還不放心。當然,這也限制了我的職業發展,但我覺得無所謂。


人不能多想,一想吧,很多事情串起來會覺得細思極恐。


他也十分認可一位出身貧寒的女實習生小霍,從外地來此地求學。或許跟他自己出身相似,所以特別優待她。覺得她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


我對這位實習生的第一印象是低眉順眼,反應有點慢。但現在想來,或許這樣的人才是大智若愚呢。在她離開之前,劉給她免費發表了一篇文章。一個還未畢業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獨立發表一篇文章,且一分錢都不出,這可是多少高校教師夢寐以求的事情啊。這個實習生做到了。


小霍畢業後,在劉的協助下進入了一所高校當輔導員,她還不時來編輯部探望劉。沒想到最近我又見到她的身影。詢問才得知,她已經裸辭,準備考博。畢竟在本地無依無靠,聰明的她又來找到自己的貴人劉。


現在的劉可是公司高管之一,我們喊劉總,他力排眾議給她安排了一個兼職編輯的閒差,每個月還從部門單獨撥款給她。因為兼職編輯是要坐班的,她除了剛開始來得還算勤快些,後面就很少見到。所在部門任務其實繁重,這位小霍來了根本幫不上什麼忙,部門負責人敢怒不敢言。


公司給實習生待遇非常低,但她的待遇卻是普通實習生的好幾倍,劉總的理由是她有過編輯經驗。


就這樣,這位小霍在劉總的庇護下,不僅不用擔心收入問題,還能安心準備考博。而鑑於劉總這一些年在高校建立的人脈,他只需要打個招呼,小霍考上博士根本不成問題。


編輯部招過的實習生一批又一批,但沒有一個實習生能混到小霍這樣的待遇。我偶爾回想曾經的那個晚上,如果我“懂事”點,會不會現在收入、職業發展、學術成果都有了?


呵,親愛的讀者們,我只是腦補這種可能性,但我其實根本不在乎這些。


核心期刊編輯的講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的論文過稿有多難

SCI、SSCI翻譯潤色、核心、普刊發表請加WX:xxn43331


一位學術大咖讓我認識了所謂的學術影響力


在我的編輯職業生涯中,有一個名字如雷貫耳。這位知名人士,曾經官職非常高。後被調入一所高校某院當院長,為了迅速擴大自己在學術圈的影響力,他可謂煞費苦心。不僅自己撰文發表,同時還利用自己和社長多年的交情,藉故在我們雜誌上開闢所謂的合作專欄。美其名曰創新欄目,實質上是把我們雜誌當作自家菜園,想種什麼菜就種什麼菜。


果不其然,在創設所謂的專欄後,他“推薦”了許多文章,作者其實都是他的門下弟子,分散在各個高校的徒子徒孫。這些被推薦的作者的文章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文末的參考文獻裡都有對這位大咖過往文章或觀點的引用。


這種方式能夠增加被引用作者的學術因子,從而擴大其自身在學術圈的影響力。無疑對其職業發展是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我曾經天真地以為,高校老師們做學問,一定是埋頭苦讀,天天扎身於參考文獻中,破舊立新,要花費很多心血和時間才能完成一篇有學術影響力的文章。但深植這一行才發現自己太幼稚,如同很多行業幕後一樣,有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影響力其實也是有其操作之道的,聰明人懂得如何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從而獲取更高階的資源。


這位大咖也曾是我仰慕的對象,我以為像他這樣高頭銜、影響力深廣的人不需要通過“投機取巧”來獲得影響力,但其實是專業玩家技法更加嫻熟和專業。


普通高校教師們沒有強大的人脈和學術基礎,只能通過實打實、一點一滴積累學術成果,而像大咖這類人士們,可以利用自己曾經建立的人脈關係網、資源,通過戰略佈局快速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以說,他們的量級非普通人可比擬。


或許在中國,你不僅要懂得正常途徑的玩法,也要懂得非正常途徑的生存之道,這樣才能快速趕超別人,成為行業翹楚。急功近利、追求效率,或許是各行各業都不可避免的現象,畢竟現在人們普遍心態浮躁,渴求一步登天的人太多,其中不乏像這種大咖一樣的人。


傳統媒體沒落,新媒體崛起,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一些學術期刊受到的衝擊並沒有那麼大,還能夠活下來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以發表文章為評價依據的學術評價制度沒有變。很多高校用“一刀切”的評價方式來評價教師的學術成果。只重視發表文章的數量而不深入探究研究成果的專業程度。只要這個制度不改革,學術垃圾、學術腐敗就會一直存在,與之相關的醜惡現象也不會消失。


好在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新一屆政府也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把更多維度的成果納入評價和考核體系,尤其是反腐以來,如果誰再肆無忌憚利用手裡資源進行權力尋租,會擔受很大風險。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

記得關注一下,讓您的論文從此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