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硕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文,还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额奖学金!

他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以第一作者在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Nature》上发表论文。他在拼搏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向前,凭借着自己不懈地努力,获得了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

他是马玮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毕业生。

他硕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文,还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额奖学金!

2018年10月,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这篇马玮良为第一作者,题目为"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

补足"短板",探索科研

马玮良能做出如此重大的学术成果,得益于在本科阶段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对科研十分感兴趣,本科毕业后他又选择考入本校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继续深造。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是因为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这也是马玮良的兴趣所在。

初进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找到了科研的方向。

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

"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

他硕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文,还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额奖学金!

他硕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文,还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额奖学金!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10年12月。2011年10月,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之一。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纳米产业的需求,依托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等学院(部)雄厚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组建的国内第一家以培养纳米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院。

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

反复尝试,化问题为机遇

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

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

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

说起在《Nature》上发表论文,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

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

他硕士期间就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文,还拿下澳洲名校博士全额奖学金!

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

优质平台,放飞科研梦想

近年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专门成立了英语语言中心,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

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研二时,曾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

"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科研,承载了马玮良最初的梦想,指引着他不断超越向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他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关注"苏州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苏州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苏州大学官微、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