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十八)王充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十八)王充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生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大概卒于公元100年。

王充的出身很是微贱,他的祖上是小商贩。青年时候在京师跟班彪学习,曾经做过地方小官。元和三年,公元86年,59岁的王充到扬州做治中。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官回家。

王充的著书很多,又《讥俗节义》十二篇,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今天已经失传了。又有《政务》一书,是专门讨论他对政治的见解的,也失传了。还有《养性书》十六篇,是讨论修身养性的学问的,也失传了。今传的《论衡》八十五篇,缺失《招致篇》。

中国哲学简史(十八)王充

王充经历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时代,前半生生活在迷信思想盛行时代,这个时期从汉武帝迷信“且战且修仙”的传说,到哀帝、平帝、王莽。这是一个灾异之说盛行,谶纬思想弥漫的时代。

谶,是“验”的意思,语言在前,验证在后。如果说中了,便是“一语成谶”。纬,是相对于的“经书”,的一种书,主要记载图谶之言。古人织布,纵丝为经,横丝为纬。一块布是由经纬交织而成的。他们认为知识学问也是这样的,于是把先秦的“子书”升级为“经书”,又创造了很多“纬书”,当时的《河图·洛书》就是纬书的一种,预示着某种祥瑞。

中国哲学简史(十八)王充

王莽当国的时候,手下有很多写作班子,他们批量篡改古籍,制造神话传说,利用“天人感应”的学说创造了不少祥瑞之说。史料记载说:王莽当皇帝的那几年,麟凤鬼龙众多祥瑞共出现了七百多次。但是王莽觉得这还唬不住人,于是又令人创造预言,写纬书,书符命。所谓“符命”,就是上天让王莽当皇帝的命令。孟通疏通井水的时候,发现一块白石头,上面红笔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下面的人知道王莽喜欢这个,从此之后发现发符命越来越多,王莽都一一拜受。王莽哄得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为他歌功颂德。

纬书这个东西,不光是王莽喜欢,后来刘秀也喜欢,整个这个时代谶纬之书布满天下。汉人伪造的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都说是黄帝传下来的。还杜撰了《七经纬》说是孔子所作。有人造假,就有人打假。桓谭、郑兴、尹敏都直接反对过光武帝。王充也只是这种反抗运动的一个代表。

中国哲学简史(十八)王充

儒教兴起于汉哀帝、汉平帝年间,这些鬼迷心窍的君臣,把图谶纬书奉为治国理政的经典,用来改元定历,用来决策嫌疑。这种荒谬可笑的迷信,自然引起另外一派学者的反抗。不懂得当时的荒谬迷信,便不能理解王充思想的对象。

王充写书的时代,大概是一个反叛的时代,他热衷于打破儒教制造出来的虚妄之词,用相对科学的方法来破除谶纬思想的影响。他们自己说,写书的目的在于“疾虚妄”。那本《讥俗节义》,是专门写来笑话儒教神棍的,同时批判迷信盲从的跟随者。《论衡》的精神在于“订其真伪,辨其实虚”,西汉是一个骗子盛行的时代,他们大量的杜撰假说,编造神话。王充写了八十五章,有批评当时造假书的,有批评他们改古书的,有批评天人感应的,有批评祥瑞灾异的,总之是跟当时的迷信思想作斗争。

中国哲学简史(十八)王充

王充的哲学底子,属于道家流派。他崇尚自然,推崇学问的验效。大概是两种思路,一是实际考察考察,当时的天文学修改历法用的就是这个思路,还有中医也是。二是本物无从考验观察,需要借助类推的方法。这属于一种思维推理,王充用墨子《明鬼》的言论来类推,鬼是不存在的。

王充对儒教的批评,基本上采取了今天称之为科学的学问方法,首先是质疑,儒教说太平之气,可以让厨房自己长出肉来,王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米饭自己蒸熟?火在灶中自己燃烧呢?其次是假设,儒教说尧时候有个草叫做屈轶,见了佞臣就能指认出来。王充先假设了有个有意识的天,然后再问老天爷生出这种东西来,难道是怀疑你们鼓吹的这些圣王,智商不够用吗?最后是效验,王充说“考之于心,效之于事”,不管怎么吹,首先是要合理,其次是要有用。本着这种学问精神,王充把自己感兴趣的说法都“诠订”了一遍。这因为这种诠订,建立了王充的无神论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