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活动中心17653708


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思想,一件事物不具有两面性,极左极右只能选其一、真像只有一个!

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始终贯穿“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三元对立),强调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所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中和”的中庸思想。

未来还会有很多年的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大碰撞,而三元对立思想一定会越来越展现他强大的生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国优先”的理论出现,就是典型的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产物!

相信,未来的几十年,一定凸显出中国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这种思想所蓄积出来的“势”到底是怎么样的“摧枯拉朽”不可遏抑![加油][加油][加油]


阳光1973


虽然中国哲学在对智慧的无尽追求上与西方哲学是相同的,但是因为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等因素,是中国哲学在具体的研究方式、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基本态度上程序爱你处于西方哲学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一、现实性(或现世性)。与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古代思想也经历了漫长的神话阶段,即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但是从西周时期开始,我们就努力摆脱神话因素的影响,代表人物恰恰是新上任的西周统治者,比如周公。他一改以往解释朝代更替的天命观,认为所谓的天命无非是民心,这样就把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天上拉到了人间。继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表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就连超越色彩最浓厚的道家庄子也曾经说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即精神的高度自由伴随的是人伦日用的世俗化。这体现在更超越性的宗教学说上也是这样,比如中国的道教并不想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佛教等强调彼岸世界,它更强调的是此岸生命的延长——长生不老,这体现的是中国人强烈的世俗感情和现实态度。

二、重联系性。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并一直以此为传统。强调现象背后的本质,并认为有一个本原性的实体决定着世界的产生和运行,这个实体或者是“理念”,或者是“形式”,或者是“上帝”,或者是“物自体”,或者是“绝对精神”,或者是“思维”,或者是“语言”,或者是“生命意志”等等。对本原实体的追求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史甚至西方哲学史的大部分内容。但在中国哲学中很少有哲学家以探讨本原实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根本任务,而是以人际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作为最终落脚点。张载曾精炼地将这一特点归纳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更强调的是联系而非实体,更强调整体综合而非具体分析,这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不发达但辩证法传统悠久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性。西方哲学由于关注渺远的本质或本原,所以离生活实践较远,哲学家们个人的生活与本人的思想并无多大关系,哲学对于涵养人生也无多大意义,最大起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内圣外王”。强调通过哲学认识的进步达到涵养人生,提高境界的作用,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这一实践性其实也与第一个特点紧密相连——因为注重现实生活,所以具有实践性。孔子曾经说过“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张载也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确的实践性根植于中国哲学家强烈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救世心。

四、表达方式多样性。中国哲学很少有西方哲学那样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是直接提出结论。或者甚至以寓言(比如庄子)、对话录(比如《论语》)、诗歌(比如《老子》)等形式表达或暗示自己的思想。这一特点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严谨”进而成为攻击中国哲学的依据。但是稍微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伟大的现代哲学家都采取非传统的表达方式来向就形而上学表达不满。比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以神话和语录体的形式表达的,比如萨特的《恶心》就是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描述存在的,德里达的一系列作品就是通过重新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解构主义的。所以这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并不一定是不严谨的表现,而是有些思想由于其涉及的领域的特殊性,并不适合用逻辑的形式加以把握,所以才采取其它方式表达出来。


爽爽的大跟班


哲学是一门发展、发现一些定律或公理适合于所有人类知识的学习掌握的学问,亦即哲学的道理可以被用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和宇宙研究等等各门知识学问当中并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它即是人生观,又是方法论。中西方的哲学观显然大大地不同。这些不同表现在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冯友兰把影响中国最巨的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比做柏拉图。其实影响东西方哲学的这些伟人,其本质有天地之差,不可这样简单比捏。西方哲学的鼻祖苏格拉底是工匠出身(雕刻师),这样的职业浸透了数学和逻辑学的思维;学生们受其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都对逻辑学充满了热情。中国的先哲们大都没有工科或手工艺背景,比如老子、庄子、孔子等,都曾经当过官吏,而管理人心,需要的是艺术思维。虽然中国的墨子也是工匠,但他的哲学对中国的影响甚微,更没有渗透到民间百姓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后古代中国社会以前,中国也没有哲学这个词。老子等的哲学那时候叫做玄学。哲这个字含有逻辑推理的意思;而玄含有神秘性。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因玄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如祖传秘方一般,天机不可泄露。

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世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中无论是化学还是物理还是生物抑或是数学、地理,历史;他们所能授予的最高荣誉和标识叫做PHD。这PH的含义就是哲学或哲人。西方把人类的知识统分成两类,一类是哲学,一类是艺术,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授予的都是哲学学位。诗歌和文学,语言等授予的都是艺术类学位;中文把PHD。翻译成博士学位,未免有点搅浑水的感觉;也说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并未根本了解西方“奇技淫巧”背后的巨大体位。

艺术思维的特点是发散性,跳跃性,象征性和联想性,不一定具有逻辑推理,有了也行。科学思维的特点是逻辑性、条理性、可重复性,重视数据的收集、归纳、整理,并趋向于对事务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描述,量化的结果,还有可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一个类似于1+2=3的数学公式来表达。

在中国,哲学类的各门学科即使是人文科学都从来没有发达过;但艺术类的学科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却异常发达并为我们所骄傲不止。以数学物理等为基础所发达起来的科学人生观充满了自然精神;以文学等艺术思维为基础发达起来的玄学人生观充满了神秘感和难以捉摸。这种以玄为美的观点和价值体系充斥着近古以前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在近代引进西方科学方法之后,这种哲学观点反复围剿或冒充科学并流布于直至今天的社会。



90后新撕基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可以说:“道家的审美理论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

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的定义是模糊的。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哲学家像欧文,对马克思却只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其时间跨度包括马克思)。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虽提到马克思,他说他讲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是对西方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西方哲学中“西方”广被认为不仅仅指地域上的“西方(西欧)”而且只文化上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