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講出了道家的養生祕訣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原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一、中華文化的宗教色彩:無教之教

在上一章中,老子將道比喻為風箱,但是,風箱畢竟是一個小物件,老子感覺到這個比喻似乎不足以襯托出道的大氣魄,於是本章中,老子開篇便用了另外一個比喻來形容道,把道比喻為穀神。谷即是山谷,神即指山谷中蘊含得無窮的神奇與變化。

《道德經》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講出了道家的養生秘訣

在老子生活的時代,由於人們的科學技術知識比較匱乏,發現山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當你在山谷中喊話的時候,山谷會發出回聲,喊得聲音越大,他的迴響就越大,一年四季什麼時候喊都能回應你,永遠沒有死亡,永遠沒有疲憊,一萬個人喊回應一萬個人,一億人喊回應一億個人,有無窮的能量,回聲永遠不沙啞。

於是,當時的人們就感覺這很神奇,認為這山谷中一定有一位無形無狀,高深莫測的神人,而這位神人,亦可稱之為穀神。老子此處以穀神形容道,一方面繼續表達了道的空靈而無形的狀態,另一方面表達了道的變化與神奇。

緊接著,老子通過山谷展開了一種超常人的想像,他把山谷與另外一個事物做了聯想,即玄牝。玄此處是空靈而無物之意,牝,是指女性,或者雌性動物的生殖器的端口。

《道德經》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講出了道家的養生秘訣

老子認為,如果把穀神比喻為道,這谷口不就像雌性動物生殖器的端口嗎?通過這樣一個口,道把我們生養出來,不僅生養了我們,而且生養了天地。即“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的母親就是道,道生天地的過程,和雌性動物生養兒女的過程是一樣的。

這樣一個看似荒唐的比喻,再一次強調道的偉大功用,天地萬物都是道的子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像感恩母親一樣感恩大道,敬畏大道,尊崇大道,永不背叛,這就老子比喻背後的真正想表達的文化內涵。

實際上,通過這個過程,道在道家思想中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了一種精神上的領袖,具有了某種宗教色彩。與宗教不同的是,這只是一種精神信仰,卻沒有進一步催化出一個具有人格化的神,諸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佛教的釋加等。但是,在老子的比喻中,道已經具有了母親化的人格魅力,在後世,道家之所能夠被後人打造成為道教,與道這種思想認識也是分不開的。

所以,如果說以西方的宗教特徵來看中國文化,中國似乎確實沒有產生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然而,如果以中國的文化來衡量西方的宗教,其西方宗教也不過是一種人格化了的精神信仰。

二、道家養生的秘決

將道比喻為穀神,並闡明瞭道生萬物的理念之後,老子進一步描述了道生萬物的過程,他用了八個字: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八個字的表面含義很簡單,綿綿即綿延不斷的一種狀態,反映了道生養萬物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用之不勤,即用之不盡,說明道生養萬物的過程從未間斷,並且表現出了雌性生命的一種強大的韌性,體現了道的宏大功用和偉大的母性品格。

細想來,這八個字實際上暗含了養生的幾個重要的價值理念:一是要靜。一個人若總是氣血浮躁,想達到健康就很難,所以,健康的重要前提是心理健康,心裡壓力大,控制不了情緒,談健康就是一句空話。

二是要空。道生萬物,沒有慾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隨欲而安,淡定從容,慾望重則會有生殺之氣,就失去道體的這種包容萬物的雌性情懷,強則易折,剛則易碎,所以,健康的人必須要懂得放下。

三是要量力。綿綿二字表達了一種生命的韌性,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可用力過猛,什麼時候對自己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見好就收,不可由著性子來,要按規律辦事。

《道德經》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講出了道家的養生秘訣

當然,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後人總結了很多方法,比如站樁、坐禪、辟穀、隱居等等,但是,本人覺得,其實大多數人還要活在當下,活在紅塵之中,這些特殊的功法不一定適合大多數人,如果真正能夠達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生命境界,大家記得兩個字就可以了,就是自然,讓一切迴歸自然,讓生命迴歸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正確地面對生命中的是非與得失,健康也就追隨而來了。

我在這裡送大家五句話:

  • 第一句話,叫吃喝要和四季之給。食者貴養,藥者貴毒,食有七分養三分毒,藥有七分毒三分養,所以,人食五穀必然積累毒素於體內,也必然會生病,這是自然的事情。
  • 第二句話,作息要合日月之節。人生兩件大事,一是吃,二是睡,關於吃的問題,前面講過了,那麼睡的問題也不可小視。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話,“日出而作,日中而憩,日落而息”。
  • 第三句話,居住要和天地之氣。生命是離不開土地的,今天的人,特別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越來越不接地氣了,住在樓上別說,就是走在草地上,下面相當一部分是車庫或其它地下工程,早已經隔斷地脈了。
  • 第四句話,行常要和萬世之俗。地域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就不盡相同,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常態,而這種常態的形成既與當地的物產有關係,也與當地的經度緯度,以及天氣的溫度和溼度有關係,時間久了,也就與人的生命狀態建立了某種和諧的關係。
  • 第五句話,呼吸要和陰陽之理。老子講綿綿若存,就是提醒世人,不論在什麼狀態下,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輕易動氣。中醫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核心就是講得氣要通。道家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養氣,概括來說,養氣有兩條路徑,一是武養,二是文養。

武養強調的是對肌體的鍛鍊,通過適當的運動和功法,促進氣血運轉,保證肌體有足夠的活力,當然,道家講究的鍛鍊除了各種運動之外,也強調站樁、坐定等靜養,表面上看,身體似乎處於靜止狀態,其實是外靜內動,通過精神和意念的調整來促進氣血的運轉,有養精蓄銳之功效,而氣息的狀態也確實達到了綿綿若存的要求。

在養生的問題上,我們今天的非常重視開展各種運動,運動固然可以強健體魄,但是,如果沒有靜養的配合,往往起不到真正的養生之功效,甚至耗費大量氣血而得不到及時補充,適得其反,所以,應該動靜結合,動以取剛,靜以得柔,動靜適度方是養生之大道。

文養主要是指文化的學習和人生境界的修煉。參悟天地之變化,明白生死之輪迴,透視禍福之相依,深諳得失之大道,放得下,想得開,心性洞明,不拘於物,不傷於情,不害於理,身在紅塵之中,心在五行之外。看世上之早喪之人,多是由於內心糾結而心情鬱結,最終誘發疾病而亡,所以,只要一個人保持平和的心態,堅持正常的生活狀態,大多可以自然而生,自然而去,終可頤養天年。


《道德經》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講出了道家的養生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