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講課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在當今這個世界是否還有意義?

先讓我們來看看現在傳統意義上的講課,也就是學校老師教學指導的執行方式。不論是我們的祖先,還是我們自己,包括如今的絕大多數學生也依然是這樣受教育的。教師主要將教材內容講給學生,學生再將這些內容記在筆記本上。講課過程中,教師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問個問題,學生則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也會偶爾提問。

以講課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在當今這個世界是否還有意義?

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這樣的講課模式完全適用於當時的社會現狀。當時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除了書籍報紙以外,教師就是內容知識的終極來源和權威解答。但現在的學生隨時隨地就能獲得各種各樣的資源。任何一位非常博學的老師,介紹內容信息的效果也比不上在線資源。老師無法百分百準確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因為學生獲取最新知識信息的速度有可能比老師還要快速。在線資源越來越豐富,對教師課堂授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講課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在當今這個世界是否還有意義?

如今的孩子終日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內容海洋中遨遊。孩子們可以到巨幕影院觀看無比生動的地球紀錄片。他們會在網上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聚精會神觀看各類有趣豐富的在線資源。而現在的老師要在一堂課的時間裡持續吸引全班同學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難。

如今有不少學者開始討論,以講課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在當今這個世界是否還有意義?

讓我們來看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的一項觀察。伊藤用了一週的時間通過傳感器來監控一位志願者的大腦活動。伊藤發現,人類的大腦活動有高峰時段,也有低谷時段。許多人都以為那種接近於休克的大腦狀態一定發生在夜裡睡覺時,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位學生的大腦處於休眠狀態的時候正是她上課聽講的時候。

再來看看可汗學院創辦者薩爾曼·可汗對於講課形式的看法吧!可汗學院是非常著名的免費在線學習網站,這是一種由課程和小測驗構成的在線資源。每個月都有1000多萬人在線聽他講課,課程涉及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和藝術等。

在《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一書中,薩爾曼·可汗回憶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的經歷:“我們在偌大的教室裡聽講,那簡直就是浪費時間。300個學生擠在悶熱的大講堂裡,聽一位教授嗡聲嗡氣地念叨著已經講過成百上千遍的內容。60分鐘的課已經夠難熬了,而90分鐘的課簡直就是人間煉獄。聽講的意義何在?聽講是為了受教育,還是為了對耐力進行考驗?真的有人能在聽講的過程中學到東西嗎?”他還繼續說道:話雖這麼說,但我們還是發現,那些一堂課不落的好學生跟考試前沒日沒夜瘋狂突擊的是同一群人。為什麼?因為在瘋狂突擊之前,這些學生只是被動地接觸了所學的內容。他們盡職盡責地上課聽講,沉浸在老師所講的概念裡,希望能通過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學會所講內容,卻沒能如願,因為他們沒有主動思考。

以講課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在當今這個世界是否還有意義?

同時可汗在他的著作中對理想中的教育模式進行了介紹:上課聽講應只佔學習時間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用在具體活動上。比如,可以讓學生相互協作,為學習經濟學進行市場模擬;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設計機器人,開發智能手機應用;讓學生設計新產品,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去進行與藝術、音樂或寫作有關的項目。學生進行的這些活動應富有創造性,不需要具備結構感。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學生可以調用可汗學院的任何資源用來幫助他們完成目標。

最後用華盛頓大學對225項本科教育研究深度分析的結果來小結。這項論文中稱,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的教學方法,與讓學生被動聽課的教學方法相比,“降低了不及格率,提升了考試成績。變化幅度幾乎達到1.5個標準差。不及格率的下降幅度之大令人震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