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吃了聯金滅遼的大虧,為何南宋還聯蒙滅金?

吳少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其實是漢民族的心結和死穴。無論聯合金滅遼或者聯合蒙古滅金,核心是要拿回燕雲地區。也就是是現在的河北山西部分。漢人是農耕文明 如果沒有河北山西為屏障,絕對沒有能力抵抗北方民族。這也是宋看起來弱的原因,也是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定要爭取蒙古滅金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也根本沒有其他生路。不聯合蒙古 他滅了金 沒有燕雲地區,華北平必定是一馬平坡 最後最好的結果是劃江而治。而劃江久治從來沒有成功。


一夫壹歷史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詳述過南宋政府聯蒙滅金的過程,南宋的這個決定與百年前聯金滅遼有著本質的區別——聯金滅遼是北宋不自量力,背叛盟友,自取滅亡,而聯蒙滅金則是在無奈情況下做出的一個正確的決定。

首先,宋朝作為與金國來往最密切的國家,當然知道蒙古的崛起對自己有著巨大的威脅(正如真德秀所說“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但是當時的金國已經處處彰顯亡國之態,南宋政府也曾經考慮過放棄百年來的恩怨,共同抵禦蒙古。但是金國做得太過分了——他們在北方節節敗退的同時,採取了“北失南補”的策略,即他們南北兩向作戰,北方敗了,割地求和了,就要逼著南宋也割地求和。這就是金國不自量力了——他們還以高傲的態度,想繼續凌駕於南宋之上,卻忽視了自己此時已經沒有當大哥的資本了。

所以,宋寧宗時期先中斷了對金國持續百年的納貢,同時加強北部邊防,觀望蒙古與金國的戰事。

金哀宗即位之後才認識到時局的嚴峻性,他開始向南宋示好,並請求支援,但是此時金國主力已經被蒙古擊潰,金國的版圖也縮減到現在的山東、河南一帶。此時,南宋在將軍孟珙的建議下出師北伐,他們是基於三點考慮——第一、此時金國必亡,所以當然不能與金聯合抗蒙,否則就是給蒙古繼續南侵以藉口;第二、聯蒙滅金之後可以得到金國的部分領土,增加南宋的戰略縱深;第三、蒙古都打到家門了,再作壁上觀,必然讓蒙古輕視大宋。

所以,宋朝讓孟珙率領最尖銳的部隊北上,最終在公元1234年消滅了金國。


國史通論


不要把古人想得太蠢。

北宋時期,是因為女真人崛起速度太快,而且前期大部分戰鬥是位於遼朝境內,導致宋朝判斷失誤,女真人的尖刀部隊,很快就接連攻破遼、宋首都。

但是金朝沒有遼朝那樣,對草原有比較強力的統治,所以採用每幾年就進草原屠殺的政策,但是茫茫草原,只要對方拒絕決戰,很難找到對方主力部隊。金朝純屬在拉仇恨。

南宋和金朝那次,純粹是金朝作死。

南宋一開始就怕重蹈北宋覆轍,所以不管什麼靖康之恥的事,很早就向金朝提出聯合抗蒙的建議,但是被金朝單方面拒絕。

之後金朝和蒙古作戰失利,金朝做了第一波騷操作,就是攻打南宋,也就是打南宋草谷,想從南宋身上“割肉”,以此補償對蒙作戰的損失。結果就是被南宋打退了。

第二次金朝重大失利時,金朝只剩下關中平原到淮河北岸一點領土的時候,又做出第二波騷操作:準備攻打南宋的四川地區,作為金朝抗蒙後方基地。結果是再次被南宋打退。

等到金朝反應過來,向南宋提出聯盟意向時,金朝的各方面力量即將消耗殆盡,已經失去了聯合的實力。所以此時的南宋選擇“虎口奪食”,儘量把防線北移。

金朝滅亡後,南宋又獨自抗擊蒙古六十餘年,也證明南宋並非北宋那樣,一下子被新出現敵人滅亡。南宋滅亡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


黑眼歷史觀


北宋的宿敵是大遼。契丹大遼當時不僅佔有東北,而且佔有中原的燕雲十六州,這是大宋自趙匡胤開始就不能容忍的,兩者之間進行了近百年的戰爭。

到了北宋後期,黑龍江一代的金國崛起,金與遼為爭地盤,發動了多次戰爭,互有勝負。後來大宋和金合作滅遼,目的不同。大宋想通過聯合滅大遼拿回燕雲十六州,金國則想消滅大遼獨霸東東,這樣兩者一拍即合。

在聯合滅遼時,金國是主力,北宋抑武揚文,軍隊戰力差,基本為菜鳥。雖然人數烏泱烏泱的,實際只起預備隊打阻擊的作用。金人看到了南宋的虛弱。戰爭結束後,北宋按約佔領了燕雲十六州,金人覺得虧大了,便兩次毀約攻大宋,最後乾脆滅了北宋。靖康恥時,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北宋在金人眼裡本不過就是一盤菜,吃了還嫌滿足不了味口。

南宋建立,金國不僅佔了燕雲十六州,還佔了黃河流域及長江以北廣大地區。金國自然成了南宋的死敵。俗話說不作不死,一作就死。蒙古人崛起後,也與金人發動了多次戰爭,成吉思汗更是狠角色。兩者之間打的難解難分,蒙古人想到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主動聯繫南宋,夾擊金國。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南宋與蒙古人聯手滅了金國。在戰爭中南宋仍是預備隊角色。

戰爭一結束,蒙元便追殺南宋,一直將南宋君臣趕的跳了海。狀元丞相文天祥寫詩嘆: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上嘆伶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蒙元想通過文天祥繼續與漢人合作一把,無奈文天祥選擇了以死明志,從此中國進入元朝。


書華36


兩者的意義和環境不同,北宋聯金滅遼是想瓜分別人,為了擴張。


南宋混得比較慘,聯蒙滅金是為了自保,出發點都是好的,上天弄人,其結果都一樣,吃了大虧,有點慘。

北宋丟了燕雲十六州給遼國,遼國把握燕雲十六州對北宋虎視眈眈,而北宋沒了燕雲十六州步兵直接暴露在遼國騎兵的猛烈衝擊下,無險可守,所以形成了長期的對立局面。

到女真完顏阿骨打領導下的女真獨立,建立金國,使遼國元氣大傷。宋徽宗認為這是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好機會,與金國簽訂的“海上之盟”。但是,北宋此舉無疑是與虎謀皮,由於滅遼之後,由於遼國作為屏障和緩衝,禍水東引,才釀成了靖康之恥。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崛起很多著名將領,能征善戰,況且生於憂患之中,人心奮起,形成對峙。而蒙迅速崛起,先後滅掉周邊國家之後,把目標對準了金國,南宋不敵金也不敵蒙。南宋明知道聯盟滅金之後,很可能會被蒙吞噬,但是宋與金有著國家和民族的仇恨,權衡利弊還是選擇了聯盟滅金,聯蒙之後,至少還可以多存活一段時間。


致史明鑑


北宋聯金滅遼,遼滅了,卻養肥了金。金對北宋的壓迫比遼之更甚,最後直接滅亡了北宋。


所以,當南宋君臣聽說草原蒙古勢力的崛起的時候,一開始是充滿戒備的。當聽說“野狐嶺之戰”,金軍大敗的消息,南宋王朝所做,也不過是要求邊關注意警戒,打算不摻和金蒙戰事


可是,當蒙古人的軍事行動節節勝利,金軍眼看就要撐不下的時候,南宋開始很難再保持中立。


金國方面,派人和南宋談,無非就是告訴南宋,蒙古人一旦勢大,你們南宋肯定也是唇亡齒寒。到時候能不能保得住這僅有的江山都不一定。與其如此,還不如幫助我們金國,給錢給糧,甚至直接參戰,一起打退蒙古人。這樣以後蒙古的問題,就由我們金人替你們擔著了,我們還能返回你們一些領土,交永世之好。


蒙古方面,也派人來南宋。打算借道南宋,直接穿插到金國後方,一舉滅亡金國。蒙古人大談金人對南宋的種種欺凌,大談我們蒙古草原民族的重情重義重信。只要南宋借道給蒙古軍,並且一起出兵,許下歸還之前被金國佔據的北宋土地,蒙古人和南宋永遠是兄弟云云。


南宋必須要表態了。最後應該是有以下考量:

1.金國大勢已去,南宋的參戰與否,對金國來說已經無力迴天。

2.蒙古人給的蛋糕很大,誘惑性更高。

3.如果不與蒙古人聯手,一旦金國被滅,蒙古人很可能會趁勢南下。既然蒙古人早晚要和南宋做鄰居,乾脆賭一把,主動靠攏蒙古人,一來示好,二來有利可圖,三來局勢再差,也不過如宋金對峙一般。

4.金人這幾年對南宋的欺凌,舉國憤慨,很想出出氣。


綜合以上考量,南宋最後決定聯盟抗金。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如果有,那除非是這個人不長記性,沒腦子。北宋時候,宋朝廷聯合金滅了遼,最終卻被金吞滅。南宋時候,宋朝廷又聯蒙滅金,最終被蒙吞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然而北宋的歷史教訓在前,南宋為何還要執意如此呢?

後世學者大多對南宋的滅亡嗤之以鼻,認為他們就是活該,一點記性也沒有,真是沒腦子。但事實如此嗎?南宋朝廷真的沒想過北宋的慘痛經歷嗎?難道南宋所有人都是傻的不成。答案是否定的,不僅他們有想過,而且還想得明明白白的。

蒙古剛崛起的時候,金並未在意,因為對於大金來說,起初的蒙古簡直就是個小國。然而,當蒙古向金髮難的時候,金才愕然發現金軍的戰鬥力早已大不如前,而在蒙古鐵騎的衝擊下,金軍大敗。

當南宋朝廷得知蒙、金開戰的消息之後,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北宋慘痛的歷史教訓,所以沒有任何人提出聯蒙滅金的想法。他們想的更多的是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本來這個想法很好,可惜老天卻不給他們機會。

也許是戰線拉得太長,蒙古做了暫時的撤退,金軍也能夠稍微的喘口氣。就在這間隙,蒙古順手就滅了西夏。而金軍似乎是腦子被打壞了,他們居然僥倖的認為:能夠阻擋蒙軍唯一的辦法就是南下侵宋,用最短的時間吞併南宋來壯大自己的實力。

大金的這個想法太過天真,且不說他們被蒙軍打得節節敗退,就說南宋,早已在百年間休養生息,兵力也很充裕。其結果不想而知,金軍不但沒撈到任何好處,還讓蒙軍趁機從南宋境內長驅直入,直奔大金。

金軍這個時候才真正的清醒過來,連忙派使者前來與南宋商討聯合抗蒙的決議,但大勢已去、為時已晚,這個時候的大金明顯已經沒有支援的必要,因為它早已註定了滅亡。金軍的不堪一擊以及蒙軍的強勁,是南宋朝廷萬萬沒有想到的。

坐山觀虎鬥明顯已經行不通了,南宋深知如果坐等金軍被蒙古所滅,那結局一定是被蒙古所滅。但如果他們幫助蒙古滅了金,說不定還能分上一杯羹,甚至蒙軍會放棄侵宋也不一定。可僥倖終究是僥倖,蒙軍最終還是對南宋下手了。

綜上所述,在當時的局勢下,聯蒙滅金並不是南宋本身自願的。換句話說,就算南宋不聯合蒙滅金,南宋終究也會被蒙古所滅,這是必然的結局,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罷了。


誰主丶春秋


又見這個問題。

處於上帝視角的現代人,評判北宋南宋的策略,自然是以成敗論英雄,絲毫不去考慮具體的歷史情況。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歷史事件不過是一段文字,可供人們隨意調侃的談資;而對於處於該環境中的歷史人物而言,這些事件無一不是與其休慼相關。因此,他們在做決定前,肯定是經過周到考慮的。


就拿北宋的聯金滅遼和南宋的聯蒙滅金而言,做決定的那一票皇帝大臣,雖然昏庸,但一來他們不是傻子,二來他們不會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開玩笑,三來這些人還是知道以史為鏡的。所以,從當時的歷史環境而言,這兩個決策無疑是正確的。

先說聯金滅遼。從私人的角度講,宋太宗趙光義是因為被遼國射傷,最後傷口感染而死的。因此,趙宋皇族和耶律皇族從私人層面上是有"世仇"的;而金國的女真,早在趙匡胤時期就向北宋納貢過,且當時對於北宋的態度極為友善,北宋聯合路人,滅掉仇人,從這個層面上講,沒有任何不妥。

從戰略的角度講,當時的情況是,遼國被女真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短短几年大半領土被金國佔領,這種情況下,北宋即使協助,能有什麼效果?後來的實際證明北宋軍隊連遼國的殘兵敗將都打不過,拿什麼去幫助遼國和女真作戰?


聯合金國,尚能利用金國的力量拿回燕雲十六州,重新構建北方防線,事實證明後來也的確做到了,只是由於某些事情處理不當,使得燕雲十六州沒有擋住金軍。

因此,無論從皇家的私人恩怨還是當時的形勢對比,北宋的戰略毫無可指責之處,正所謂成功就是封神,失敗那就完蛋。

聯蒙滅金也是同樣。當時金軍的主力盡數被蒙古消滅,而金國不去打蒙古,卻一直攻擊南宋妄圖通過從南宋這邊把蒙古搶自己的損失補回來,都死到臨頭還幹這種事,南宋不打他打誰?直到金國滅亡前夕,金哀宗還是在打南宋川蜀的主意,這樣的人,怎麼聯合?

再有,金國和南宋也是有世仇的,宋徽宗宋欽宗都被金國折磨而死,不趁此機會報仇,更待何時?


從戰略層面講,南宋也計劃在滅金之後,將國土向北推移到黃河一代,以防備蒙古。事實也的確如此,南宋端平入洛,短暫收復了中原,但最終被趕了回去。但這只是執行上呃失誤,並不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因此,站在當時人的角度看,這兩個決策,一點毛病都沒有。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很無奈。

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度被外族一鍋端的王朝,宋朝的特點不可謂不鮮明。在面對北方的遼金夏蒙等少數民族時,宋朝使出渾身解數,縱橫捭闔,仍舊不能改變被滅亡的命運。

有意思的是,北宋明明在“聯金滅遼”過程中吃過一次大虧,為何在南宋時期還要“聯蒙滅金”呢?難道真的是南宋君臣不長記性,兩次掉進同一條河流?靜夜史認為並不是這樣,之所以南宋顯得如此“健忘”,實在是有自己的苦衷:

1、實力不足

兩宋的悲慘遭遇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實力,不僅敵人瞧不起你,盟友同樣對你嗤之以鼻。

北宋的所謂“聯金滅遼”,表面上是一場三國殺的遊戲,實際上則是遼金之間的戰略決戰。北宋聯不聯金國,對於風捲殘雲滅遼的金國而言都沒有重大影響,北宋在金國眼中就是一個“錦上添花”的角色。

可惜,由於北宋的孱弱,連潰敗的遼國軍隊都打不過,這就使得北宋連“錦上添花”的作用都起不到了。

北宋伐遼的失敗不僅讓北宋尷尬不已,更給了金國滅宋的膨脹信心。果然,滅遼後不久,金國就大舉南下,趁勢消滅了北宋。

到南宋時期更是如此,由於一味地苟安,特別是長期作為金國的臣屬國,這就讓金國即使被蒙古打得屁滾尿流,也不曾高看南宋一眼。

這種感覺就如同清朝末期對朝鮮一樣,看不起是可在骨子裡的。

所以,當南宋沒有實力時,金國為何要和南宋聯合?是想弱弱聯合負負得正嗎?南宋不管“聯蒙滅金”與否,所謂的南宋和蒙古或者金國“聯合”都是南宋自己的一廂情願,畢竟蒙古和金國都沒有把南宋當成一根蔥。

2、盟友傲嬌

1211年,45萬金國大軍和10餘萬蒙古鐵騎大戰野狐嶺,金軍大敗,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北方精銳為之一空。

此戰之後,金國再也無力阻擋蒙古南下,金國都城中都岌岌可危。雖然蒙古沒有趁勢南下,但為了躲避蒙古鋒芒,金國主動選擇遷都汴梁。

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以及周邊區域,至此金國被蒙古一分為二,東北地區隨即脫離金國統治,金國只剩下半壁江山。

此時的金國再也不復100多年前“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輝煌了,在蒙古的不斷打擊下,金國繼續喪城失地,逐漸走向滅亡。

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1224年,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作為金國曆史上較有作為的君主,金國一度出現了中興之像,但很快就被蒙古人再度打破。

在蒙古越來越近的過程中,金國面對南方的南宋,沒有選擇放低姿態主動結盟,而是想要奪取南宋的四川盆地,以此作為抗擊蒙古的穩固基地。

這已經不是侮辱這麼簡單了。憤怒的南宋擊敗金國入侵,粉碎了他們的企圖。而後,當金國被蒙古壓迫地只剩下蔡州周邊的幾座城池時,金哀宗才肯拉下臉來與南宋結盟,並且告誡使者一定要反覆陳述“唇亡齒寒”的道理。

南宋:“早幹嘛去了?”

此時的南宋主戰派孟拱意識到:

首先,苟延殘喘的金國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此時和金國結盟只能是和蒙古拉仇恨;

再者,宋金世仇,南宋無法接受和仇人結盟;

最重要的是,此時蒙古暫時沒有進攻南宋的企圖,如果聯蒙滅金可以為南宋備戰贏得時間。

於是1233年,孟拱率兩萬人北上和蒙古軍會師蔡州城下。1234年,宋蒙聯軍攻陷蔡州,金國滅亡,南宋終於雪恥!

3、戰略短視

作為歷史上的非大一統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是一個土地狹小、先天不足的王朝,這使得他們對土地,尤其是戰略要地有種深深的眷戀。

北宋“聯金滅遼”,先不管遼金看不看得起自己,北宋的目標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趁遼金死磕,北宋趁亂奪回“燕雲十六州”。

100多年來,北宋歷朝統治者都對這片土地魂牽夢繞。因為這片土地的丟失,北宋不得不大量種植柳樹林,人為改造黃河導致黃河決口也在所不惜。所以趁遼國自顧不暇,北宋就是撕毀協議,打死不要臉,也要奪回燕雲十六州。

南宋時期相比於北宋的280萬平方公里,土地又小了三分之一,連北宋的皇陵都成了金國的統治區,這就使得南宋有更強的土地慾望。

當然,這也就是統治者隨便說說,畢竟實力擺在那裡。雖然岳飛等人不斷擊敗金國,但想要徹底消滅金國,將他們逐出中原是極其不現實的。

而金國滅亡後,南宋又一次看到了收復北方故土的希望。

1234年,金國滅亡後不久,南宋就發起了旨在收復三京,即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北伐行動,史稱“端平入洛”。

應該說,南宋的進攻還是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的。雖然短暫收復了汴梁周邊,給北宋皇帝們掃了掃墓,但很快就得罪了蒙古。畢竟作為滅金主力,金國的大部分故土毫無疑問屬於蒙古,南宋此舉不是撿漏,而是對蒙古赤裸裸的侵略,蒙古豈能袖手旁觀?

於是,窩闊臺隨即發起了對南宋的“反擊”,南宋的北方土地很快得而復失,宋蒙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兩宋以收復失地為目標的戰略,和很多非法的投資渠道一樣:你盯著別人的利息,別人則盯著你的本金!本末倒置的戰略最終讓兩宋失去了一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宋朝歷史上,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與女真結盟而消滅遼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宋與蒙古之間並沒有實質性的交往,但金國犯下一連串的錯誤,最終使蒙古坐大,成為一支新興的主導力量。這一軍事同盟政策的形成,對南宋而言。有其幾方面的原因:南宋的復仇意識;金朝錯估形勢,將可能的盟友推向敵方;蒙古勢力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圖,南宋朝廷上下並非無所窺測。面對蒙古洶洶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況下,南宋朝廷有兩派意見,一者扶持金朝,以之為對抗蒙古的屏蔽;一者認為應趁此機會滅亡金朝,並由此振奮精神,再圖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圖。

南宋大臣喬行簡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認為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形勢下,金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為今天的緩衝國,只要金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向金輸納歲幣也是未嘗不可的。蒙古勢力很強,已經具備了滅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滅亡金朝之後,與宋為鄰,對宋朝並不是一件好事。若不與金朝絕交,繼續輸納歲幣,則有利於金人抗蒙,這樣,南宋也有機會舒緩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

喬行簡的主張,在宋金世仇終於可以得報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贊同。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張"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君父之仇。" 認為想以金人為屏蔽是靠不住的,應該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宋朝應該儘快使自己強大起來,既可以改變自己原來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應付蒙古的進攻。

雖然南宋朝廷意見不一,但也都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為兇惡的敵人。然而南宋朝廷就蒙古、金朝問題的看法。對金朝的態度,不同於與其他周邊政權。由於金兵南下,擄取徽欽二帝北歸,包括皇室在內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宋人對金人恨之入骨,宋朝雖多年積貧積弱,但收復失地以報世仇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南宋朝廷認為皇室被擄,財富被劫。土地被佔,幸得趙構南逃,才為趙宋王朝保留一縷血脈,但也僅能偏安東南一隅。多年來興兵動武尚且不足以得到的滅金目的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卻還要繼續屈辱地供給歲幣。大多數人認為喬行簡的看法是過於冷靜,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真德秀的看法可取,一鼓而雪百年之恥,自然能得到眾人的贊同。因此“太學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龍等,同伏麗正門,請斬(喬)行簡以謝天下” 。

將來還要長年累月地向金人交納大量歲幣。為報靖康之恥,最終選擇了不與金朝結盟。在戰爭開始,金朝滅亡指日可待的情況下,即使主張滅金以報世仇的真德秀,對於如何處理與蒙古的關係,也提出應該謹慎對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在南宋朝廷內部,雖然“滅金”的聲音很響,但”聯蒙“的策略一直沒佔上風。但是最終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夾擊,使金朝走向滅亡,主要是金朝錯估形勢,無視南宋朝廷的爭論,根本沒有想到宋朝也會存在有利於金宋聯合的因素,更沒有想到去爭取宋人聯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斷絕歲幣的輸納後,大為不滿。盲目南下爭奪地盤,將可能的盟友推到了敵人一邊。為了解決金朝國內的危機,也為了懲罰南宋拒交歲幣的行為,於1217年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

在當時南宋主戰派佔據上風,這時的金哀宗又是一個極為愚蠢、毫無戰略眼光的皇帝。本來南宋還沒有完全與蒙古聯手,只是在作壁上觀。可面對金兵在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丟掉大片領土,首都也被攻佔的情況下,金哀宗竟然做出了極其弱智的決定,舉兵打南宋。

也許是宋朝軍隊打仗時那種不堪一擊的弱旅形象早已讓人司空見慣,柿子就撿軟的捏,打不過蒙古我就去打南宋,丟失的土地我就從別人家找回來。只要有了土地人口和資源,還是一樣強大。有句話叫“堤內損失堤外補,”在他看來,打不過蒙古騎兵對付南宋還是綽綽有餘,隨既下令向南宋展開進攻。

這時的南宋其實並沒有放棄對蒙古的警惕。也意識到一個衰退的金國倒下後,由於得到兵力和資源的補充,一個更強大的蒙古比蒙、金、宋三足鼎立更具有威脅性。此時並未決定聯蒙滅金,只在作壁上觀。

但此時金哀宗的決定最終把自己逼上了一條絕路,也讓大金國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金國的步步緊逼,南宋除了聯蒙滅金外已別無選擇。公元1233年,南宋正式下令出兵滅金。大將孟拱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公元1234年宋蒙聯軍攻入蔡州。金哀宗看到大勢已去,絕望自殺。橫行中原百年的大金國正式滅亡。

在滅金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兩淮全境還打進了關中,看上去確實是收穫頗豐,但是這些地盤都是虛的,很快就被蒙古給收回了。後來蒙古和南宋展開決戰,南宋也沒有辦法抵禦蒙古的鐵蹄,最終導致國滅。南宋的皇帝和大臣們不知道如果金國滅了南宋就將獨自面對蒙古的局面嗎?

對南宋來說,與蒙古結盟並非多麼高明的舉動,只不過是送走一隻暮年的狼,卻迎來一隻壯年的虎罷了。但在當時的情勢下,朝廷上下報仇心切,而金朝也不能調整政策,自己打破與南宋的和平關係,再加上蒙古勢力確實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所能做的,也就是與蒙古結盟消滅金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