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前陣子(2019年),岳雲鵬在網絡上吐槽自己輔導女兒作業被搞崩潰,引發了許多家長共鳴,原來明星也免不了輔導孩子作業的痛苦。在網絡上,關於輔導孩子把自己弄崩潰,甚至引發心臟病的案例還不少,還有無數家長一邊吐槽一邊堅持不懈中。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一個家庭的軸心變成了孩子的教育。匯豐銀行早在兩年前就發佈過一個全球教育報告,報告統計了全球各國和地區的平均家庭教育支出。


其中,中國香港排在第一位,平均家庭教育支出高達132161 美元,是全球平均值的3 倍。其次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美國。中國臺灣($56424)和中國大陸($42892)分別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報告還顯示:中國55% 的家長通過儲蓄、投資或保險為孩子教育做準備,43% 的家長定製特殊的教育儲蓄計劃。這些指數都遠高於其他國家。


在“一切為了孩子”“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庭理念指導下,也引發了無數的教育反思:填鴨式教育把孩子訓練成“學習機器”,與當初父母設定的目標相去甚遠;“成績論”讓父母和子女情感產生裂痕;父母一方辭職教育孩子,長期脫離社會,導致和另一半婚姻關係破裂,以及不同教育理念引發家庭衝突等等。


這場充滿焦慮的長期“賽跑”,到底是誰在主導呢?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養娃的時代變遷

從粗放式散養到精英式教育轉變


“我們小時候,家裡哪有什麼教育可言?最深刻記憶就是,傍晚我媽在村口喊我回家吃飯,吃完飯後自己伏在椅子上做作業,做完馬上又去找小朋友玩。”作為一名80 後,已經是一位母親的梁小姐坦言,自己的童年是屬於田野、星星、螢火蟲的,跟現在小孩除了課程學習就是各種興趣班大不一樣。


“還是我們小時候更幸福一些。”話雖如此,梁小姐孩子的補習班、興趣班一個也沒落下。“沒辦法,全班成績最好的同學都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我們怎麼能做到安然處之?也怕現在讓小孩子玩耍中度過,長大沒出息會怪我們。沒辦法,現在時代不一樣了。”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在我們跟多位父母的聊天中發現,大部分對子女教育焦慮的情緒,往往來自與“別人家的孩子”的比較中。


一直以來,林媽媽都覺得自己是一位特別開明的家長,在女兒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一直支持著女兒各種“不靠譜”的嘗試,而且也沒有特別強制女兒學習她不太樂意學的東西。沒想到上了幼兒園後,心態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隔壁的彤彤都能背三字經了,我女兒連一首古詩都不會背,我是不是得給她報個班?還有班上其他同學家長每週都請國學老師教他們禮儀……”


另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家長表示:“現在最怕的事情是跟幼兒園其他同學父母聊天。”之前給兒子報了兩個興趣班,感覺孩子的負擔已經夠大了,沒想到一跟其他父母聊天,才發現自己給孩子準備的還遠遠不夠。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同時,家長們對於子女教育的側重也在不斷變化,過去一味追求考試分數的教育,已經開始被很多家長唾棄,往往是“一手要分數,一手要素質教育”,所以補習班和興趣班“兩手都要抓”。


在經濟飛速發展以及獨生子女政策推動下,我們正迎來了一個“精細養娃”的年代,精英式教育理念與方式日益深入人心。


與上一代父母普遍“嚴厲教養,粗放散養”不同,新生代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較為溫和,更加重視子女“軟實力”的培養,都想將子女培養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社會精英。這也意味著,對於孩子學習成長的高標準、高要求與高投入。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同時,家長的“教育焦慮”也並非孤立存在。在部分城市,越來越多學校將家長輔導納入硬性考核範疇,小孩子的家庭作業必須父母先檢查,部分解題思路還要拍視頻等等。


作為學校,老師也有升學、考試排名的壓力。廣州某私立學校,學生考試排名與老師獎金掛鉤,還有末位淘汰制,如果考試連續幾次班級排名最後一名,就要解除合約。這樣讓老師壓力也非常大,只能和學生家長建微信群,早排名,晚輔導,共同督促提高孩子成績。


教育輔導也瘋狂

家長不光心累,經濟壓力也很大


教育輔導、送班學習,是心累、身累,而配套的學區房、私立學校、名師輔導,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就是讓荷包累。加上開放的二孩政策,越來越多的家庭感受到,教育經濟負擔越來越重。


早前,一篇名為《我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的文章火了,一個六年級小朋友的媽媽,在暑假期間給女兒報了11個培訓班和2個夏令營,共計花費近6萬元,相當於她半年的工資。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無獨有偶,一位杭州媽媽,花了三個月工資送孩子出國遊學,被問及原因,竟然是因為孩子所在的班級裡只有他們家孩子一個沒有出過國……


面對瘋狂的家長,網上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給孩子報暑假班課外班興趣班花費那麼多錢,自己的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有必要嗎?孩子還那麼小,本應該釋放天性,該玩的玩,該學習的學習,每天高強度學習下,知識真的吸收進去了嗎?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感到教育焦慮,尤其在孩子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其中家庭教育支出:48% 的家庭教育支出佔到40%……家長越來越高的投入,也在不斷推高各種教育行業的門檻,催生了一些大的教育品牌出現。


同時還有部分年輕人,因為擔心負擔不起孩子的教育,甚至決定要做丁克。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令人意外的是,面對排山倒海的培訓班補習班,竟然也有不少同學是自己主動要求補課的。來自廣州的初中生小靜暑假還沒開始,就早已計劃好自己的暑假安排,“明年我就要參加中考了,我數理成績一直不是太好,如果不趁著暑假的空檔補一補,估計我明年中考就涼涼了。之前我一直沒有學好游泳,趁著暑假來了,也想報個游泳班好好學一學,順便當放鬆一下。”


教育局和不少教育專家為了緩解這種病態的教育現狀,一直在呼籲為學生教育減負。但家長卻不這麼看。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對此深圳的王姓家長就表示:“好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你的成績不如別人,那麼你肯定上不了好的學校。還有就是,給自己的孩子減負了,其他家長就一定給自己孩子減負嗎?我看肯定不會。你減下來了,其他同學就會彎道超車,吃虧的終究是自己。”


壓力之下,不少家長都把“拼孩”變成了一項艱鉅事業來完成——從重點小學到重點中學,再到重點大學。家長們相信,一路的優質教育是孩子優質未來的保證,即使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在大部分的家長眼裡,教育焦慮的很大一部分根源,就是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成就有所渴求,有所期待。但要實現這種期待,就要面臨激烈的競爭,存在很大的淘汰率,內心渴求與現實中存在極大的衝突進而產生恐懼憂慮。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將孩子一生“成功”攬在肩上

你幸福嗎?


與大多數的父母溝通後發現,他們把孩子一生“成功”的責任全攬在自己的身上。在他們眼裡,晚年的幸福感強不強,很大一部分歸根於對子女教育是否成功上。但這就是最好的愛孩子的方式嗎?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01

做好區分,愛他還是愛自己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再者,中國長期以來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導致家庭成員之間有很強的依賴性,每個家庭成員的榮辱都與其他成員密切相關,只要孩子能夠出人頭地,那麼作為父母就會更有“面子”。由此,自然就導致了父母對孩子全方面的管控。


從對現實生活的考慮講,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是因為現在是一個全民競爭甚至全球競爭的時代,父母會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以便於選擇就業前景較好的行業,以減少孩子被社會淘汰的可能性。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不能忽視的是,就算到了今天,孩子仍然是很多父母引以為傲的資本,甚至是幫自己圓夢的工具。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例子,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培育方向,不是孩子喜歡,而是自己喜歡。這中間包含著對孩子缺乏尊重,對自己私慾的放縱。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薪火相傳,而不是一項面子工程,引導子女成為身心健全、與社會和諧共處的人才是重中之重,畢竟,“第一”“頂尖”“冠軍”等只是少數一部分存在。


很喜歡白巖松說的一句話: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02

孩子後半生,註定無法參與


現在婚戀市場中,很不受歡迎的一類人就是“媽寶男”“媽寶女”,特指一些對父母言聽計從的適婚男女。父母擔心小孩摔了、疼了,於是做到事無鉅細,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在侵蝕另一個人的獨立人生。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註定是一場目送,你看他越走越遠。但很多父母放不下,焦慮,所以一路相隨,應該放手的時候放手不了,容易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格懦弱,或者走極端排斥父母,一旦長大了馬上跑得遠遠的等等。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這樣的父母背後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大多自我價值感偏低,只能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或者在自己的成長期吃過不少“苦頭”,面對孩子時有著彌補的情結,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不覺培養了孩子的虛榮、鋪張浪費等心態。


孩子的一生,父母很難全程陪同。這樣無私奉獻著的父母,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在愛自己呢?值得深思。


03

孩子成長,伴隨著父母自我成長


很多人會有類似的體驗,陪伴孩子成長,也是家長的自我成長。過程中,可以回顧自省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得”與“失”、“傷”與“痛”。運用得好,它也可以是家長自我療愈的過程。


同時,它還是家長心態歷練的一個過程,你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明白他將會有他的人生,學會智慧的付出,也要學會剋制。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從何而來?

早有專家指出,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大多都有一定的焦慮,一方面表現為對孩子注入巨大的資源和關愛,另一方面則很容易走向過度的寵溺或過度禁止的極端,孩子需要學習,家長也同樣需要學習,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壓力大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可能會影響到家庭的教育。信息氾濫的時代,要學會甄別,不要人云亦云,傳遞焦慮。


同時,小學階段,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強調成績,尤其是3 年級以前。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境,增進孩子和同齡群體的相處能力。


中學生階段,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須秉持首要原則:不求助,不施助。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也允許你犯錯,只要你需要,我隨時會幫助你。但不會替你承擔責任。”其次就是信任、尊重和接納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