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王君,今年12歲了,正在讀初中。一次王君在姨媽家玩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新朋友玲玲,她比自己小半歲,但是已經學習舞蹈三年了。玲玲在家長的鼓勵下表演了一段拉丁舞,這下刺激了王君媽媽的神經。

回到家後,就和王君的爸爸商量:“我們的女兒成天像個男孩子一樣和小區的孩子們打打殺殺,不成樣子。我看見老馬家的女兒去學舞蹈了,跳的很有氣質,不然我們也送女兒去學習舞蹈吧?”。最後父母達成一致,決定送女兒去學習舞蹈,並且馬上就給她報了舞蹈課。

但是天生好動的王君根本不聽老師的指揮,不僅上課講話,學習也不專心,不到兩週的時間就說什麼也不願意去上輔導班了,媽媽在家裡急得直跺腳,但是眼前的“假小子”一點改觀都沒有,還對媽媽多了一絲反感,兩個人的關係也開始緊張起來。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上面這個小故事,媽媽好心給女兒報班學習,但是女兒卻不領情,甚至和自己還產生了嫌隙,原因就在於媽媽沒有尊重女兒的個性發展,強行干預的後果就是雙方關係的緊張甚至破裂。

因為沒有人喜歡讓別人去決定自己的命運,孩子也是一樣的,有時候尊重孩子,家長要學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的做法可能比替孩子做決定,更能夠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其實這個做法的核心,就是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而這一點也是蒙氏教學法的核心觀念之一。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1870~1952)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教育方法,出自《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這本著作在1912年與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多個國家,引進了蒙臺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臺梭利運動。1913~1915,蒙臺梭利學校已經遍佈世界各大洲。到40年代,僅僅美國就有2000多所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干預孩子成長的兩大主流方式

1、忽視了人的主導本能-揠苗助長

蒙氏教育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去發展,才能夠更好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要給他一定的自由,而這一點,正是很多家長朋友們做不到的,也是與孩子產生矛盾或者對立的主要原因:忽視了人的的主導本能。

主導本能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掌控,活在別人的指令下,失去了自我或者極度的弱化了自我。大人尚且不喜歡受人擺佈,孩子也是一樣,孩子也有主導本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在他逐漸長大的過程當中,他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自己的人格系統,他會懂得明辨是非,知道善惡美醜,經得起存摺也能擔得起光榮……其實這就是在他自己的成長軌跡當中,逐漸的形成一個獨立完善的自尊體系。

但是這一切需要家長朋友們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不要打著“為你好”的大旗隨意的支配孩子的生活,用一個又一個的輔導課來佔據孩子的注意力,來搶奪孩子自己成長的時間。

其實蒙臺梭利所倡導的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其實就是和我們傳統的“揠苗助長”這個典故所傳達的寓意是一個道理,就是要尊重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的客觀實際,不要人為的過多幹預,否則的話只會損害它的成長節奏,產生不好的結果,也就是“好心辦壞事”。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2、“包辦”行為,剝奪獨立機會

當然,干預孩子的自己成長節奏,不僅僅只是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這一個方面,同樣還有減少,也就是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當中,家長朋友們過多的代替承擔了孩子的成長,也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包辦行為。

這樣的“包辦行為”剝奪了孩子自己獨立成長的機會。

比如說,教孩子繫鞋帶這件事,很多孩子上了小學,仍然不會自己去繫鞋帶,因為每次都是家長幫他去繫鞋帶,從來沒有教會他自己去繫鞋帶,所以孩子就不具備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能力。

甚至有些父母,為了省事給孩子買的鞋都是便利貼型的,一搭就好,一粘就行,確實是挺方便快捷的,但是孩子可能永遠都學不會繫鞋帶了。

因為他從小穿的就是這種便利貼型的鞋,所以他將來買鞋的習慣極有可能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買,因為他不會繫鞋帶,也沒有穿帶鞋帶的鞋的習慣。而這一切的源頭,恰恰就是因為小時候家長朋友對孩子成長的包辦或者干涉。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所以這“一加-揠苗助長”,“一減-剝奪獨立”其實都是在干預孩子的自由成長,都不利於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人格和自尊體系,不利於他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在蒙氏教育的觀念當中,一個身心健康發展的孩子,是有是非判斷能力的,他是正直且快樂的,有社會責任感,能夠承擔壓力,同時也能夠探索這個世界,並且能夠在成年之後覺得工作是愉快的,能夠正確客觀的評價自我和他人,能夠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相處融洽和諧的,這才是一個具有獨立完整的人格自尊體系的孩子。

而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利的表現,對於幼兒來說,合適的教育方式比教育成果更重要。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有數據表明,孩子在3歲以前學習到的信息量,是他一生的總和。

各位家長朋友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家寶寶的成長曆程,

孩子在三歲以前,他的學習速度和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成年人。

在這個期間,他學會了語言表達,學會了詞,學會了句子,學會了和身邊的環境和人對話。從一開始的不會走路,到翻身,到爬行,到最後會走路,再到四肢協調,這其實是一個生命系統的協調,精密複雜,但是孩子學會了。

還有孩子其實在3歲以前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他能夠觀察到父母的喜怒哀樂,並且對此作出回應,他可能找不到合適的詞去表達,但是他能夠感受到情緒的變化,並對此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等等。

這些都是他在三歲以前學會的,所以孩子的接收和學習能力是很強並且可以自己進化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本能,並不需要父母過多的干涉。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所以家長朋友們不用擔心孩子自己沒有獨立能力,不會去成長,很多事情做不了什麼的,放手讓他去成長,我們只需要在一些大的方向上給他做出相應的引導即可,留心觀察,細心點耐心點,你就會發現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成長系統,家長朋友們做好看護和引導即可。

幼兒的成長不要給他施加壓力,也不要剝奪它獨立的能力,孩子的節奏在前,家長的引導在後,這樣才能夠有助於孩子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和自尊體系。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1、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

孩子有自我調整能力的,也是有自我成長本能的,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學習能力。

可以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當中,孩子是不是會時常的給自己來點小驚喜?

比如:路上走的好好的,從他嘴裡突然蹦出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或者玩具撒滿屋子,孩子自己就整理了?或者偶爾一次媽媽沒來得及給他餵飯,孩子自己會動手吃飯了?……

我相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肯定會有這些小驚喜發生,細心點就能夠看到。

所以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首先,家長朋友們就要相信他有獨自學習,獨自做好事情的能力。只有家長朋友們把這顆心放下了,我們的干預也就變少了,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也就多了,孩子們才能夠慢慢的有獨立意識獨立的能力。

給他充分的自由,在天性的引導下,他會朝著自己最合適最感興趣的方向去成長。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另外,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不要揠苗助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需要的不是壓力和負擔,需要的是在一個寬鬆,自由自在的環境當中,輕鬆的成長。

過度的培養,過度的去學習一些超過這個年齡段的學習,其實是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學習障礙的。

比如說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就給他辦各種輔導班,讓他學習小學的課程,或者在他小學的時候就給他增加學習初中的課程,那這些過多的學習可能會導致孩子確實提前學會了同齡人還沒有學會的東西,但這也可能助長了孩子的傲慢之心,甚至可能因為已經學會了,再上課就感覺到特別的沒趣,失去學習的樂趣,開始厭學,最後成績直線下滑,愁壞家長。

那這些其實都是家長朋友們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過多的給孩子灌輸了不屬於這個年齡段的內容,打亂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剝奪了他的學習樂趣和探索樂趣,最終導致孩子產生了學習障礙和厭學的心理。

所以教育孩子,要尊重他的個人成長,不要過多的要求,不要強迫學習,只有他主動的探索,才能夠發現學習的樂趣,才能夠積極自動自發的去學習,而

保持一顆熱烈跳動的好奇心才是孩子最重要且需要的。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2、給孩子尊嚴感

小煜今年5歲,每天晚上他媽媽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睡覺的問題,因為孩子就像是一臺使不完勁兒的“永動機”,幾乎每天晚上都能夠折騰到十一二點,不是沙發上跳跳,就是屋裡跑跑,一會玩玩具,一會看漫畫書,一會又找媽媽講故事。。

一開始還有點耐心,但是媽媽真的是感覺這個“神獸”太折磨人了,加之睡眠不足,狀態不好,就開始命令起來了“小煜,別跑了,快來睡覺!”、“把玩具收起來,睡覺了!”、“別玩了,快來洗腳睡覺!”、“秦小煜,去睡覺!”。

媽媽的聲音越來越大,可孩子就是不睡覺,最後喊的自己也累了,就把孩子叫到自己面前,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說: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玩,也很開心,但是現在已經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了,如果不睡覺的話,太晚了,對你的身體成長和健康是不好的,孩子要早早睡覺,才能夠早到起床。同樣爸爸媽媽也會睡得很晚,爸爸媽媽明天還要上班早起,如果睡得晚了,對爸爸媽媽的身體也會不好,所以你現在能安安靜靜的上床睡覺嗎?這樣的話,對你對爸爸媽媽都會很好哦!”。

小煜聽了媽媽的話,就乖乖的去睡覺了。媽媽也終於騰出時間做自己的事了。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上面這個案例,孩子之所以最後能夠聽媽媽的話去睡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媽媽做到了,尊重孩子,給孩子尊嚴感。

首先家長朋友們要認知到一點,孩子是跟成人一樣都具有獨立的人格的,有人格就需要有人性,就能夠感受善惡美醜。

媽媽對孩子一味地管束和吼叫,並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去被對待,媽媽的吼和命令,讓孩子感受不到一點被尊重,他沒有在媽媽這裡獲得尊嚴感,所以他不願意去遵循這樣的一個指令。

當媽媽願意放下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當做成人一樣去心平氣和的交談,願意鎖定孩子的情感和他當下的感受,對他回饋以善意和理解,那麼在情感上,孩子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是被媽媽理解和尊重的,這也是同理心,換位思考的一個表現。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和孩子溝通,孩子自然也願意去理解和回饋媽媽的肯定。

所以,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如果出現了問題,很大一部分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父母的原因。家長如果想要和善高效的解決親子問題教育問題,需要多多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是天真和包容的,是樂於接受和學習的,如果出現了矛盾點,家長朋友們首先要看回自己,因為多大多數原因都出在了家長身上,及時發現並改正很重要,而給孩子尊嚴感就是其中之一。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3、鼓勵孩子參與“勞動”

(1)孩子通過勞動完善自己的人格

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在一些家庭活動當中,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就覺得不可以或者不需要,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多去參與。

比如年關的大掃除活動,可以讓孩子幫忙拿掃把,或者遞點小東西,擦擦他自己的小椅子,等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讓他參與到家庭的集體活動當中,這有助於他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強孩子的協作和集體意識。

再比如,很多孩子對於做飯充滿熱情,有些家長朋友還專門買了小號的炊具給孩子嘗試做飯,孩子對於自己的這套小炊具愛不釋手,每次“做飯”都很認真,剛開始可能還需要媽媽的幫忙,後來就可以自己獨立操作了,給自己做一份餐完全沒有問題,熱情只增不減。

這就是孩子在勞動中,認識工具,練習工具再到熟練使用的過程。

孩子在參與勞動的過程當中會覺得很愉快,很高興,他會把這種參與當作是一種玩樂,一種遊戲,會很認真積極的參與,通過這種勞動的方式,孩子能夠準確的感知世界,和周圍環境產生聯繫,從而一步步建立起“自我”體系。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2)一段時間給一個玩具

孩子在勞動和遊戲的過程當中可以去更好地成長,因為這符合他們愛玩、遊戲的天性,遵從天性,帶來更好成長,但是需要家長格外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玩具”。

孩子需要好奇心,也需要專注力,給孩子過多的玩具,不利於他專注力的培養,因為選擇太多,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家長朋友們在一段時間內,讓孩子去選擇一個他最熱愛的玩具去玩就可以,讓孩子把這個玩具玩透了,琢磨清楚了,再去給孩子選擇下一個。

比如有些男孩子,很喜歡拆解組裝玩具,家長朋友如果只給他一個玩具,那麼孩子就會反覆的去拆解和組裝這個玩具,他只對這一個玩具愛不釋手,直到把這個玩具研究透了,他才會轉向其他玩具。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僅只是拆解和組裝,更是在拆解和組裝的反覆過程中感受和學習零件彼此之間的組合排列關係,邏輯順序關係,部分整體聯繫,這都是有助於孩子“認知”系統的完善。

而如果家長朋友給孩子太多的玩具,孩子擁有太多就不會珍惜,就不會聚焦,反而容易失焦。因為有很多選擇,所以所有的玩具都是淺嘗輒止,這可能就會間接抹殺了孩子對於未知的探索。

所以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玩具,一段時間以內,給孩子一個他熱愛的玩具即可,等他玩厭了再給他換下一個。

跨越100多年長河:“蒙氏教育”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長

結束語

蒙氏教育法,跨越100多年,對今教育意義仍然十分重大,值得每位家長朋友瞭解和學習。當然,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完整的人格和自尊體系,需要多方借鑑,也需要家長朋友們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持續學習和實踐。秉著尊重孩子的原則,相信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育兒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