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半醉半醒过半夜",皇帝下联堪称经典

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始终散发着耀眼光辉的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风姿百态的大地美景和风物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那些令人难以忘怀、感人至深的情愫也通过或诗或词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唐朝诗人李商隐《锦瑟》一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道尽了对青春逝去的缅怀之痛,又如唐代诗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有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又把女子新婚之时的羞涩姿态表现的入木三分。

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

诗词歌赋向来在中华传统古典文化里就是举足轻重的部分,可尽管如此,诗词歌赋并不能够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宅门里,还有着很多其他的成员。虽然诗词自古以来就被各代文人所喜爱、尊崇,他们可以通过作诗、填词、唱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风雅之姿,特别是像大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更是被人们所追捧。但在古代,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才,会不会作诗作词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往往是看这个人会不会做对子、对对子以及对子做得好不好来进行考验。

诗词固然是魅力无限,但通常普通百姓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对诗词的了解程度不高,但对子则不一样。对子又叫做对联,本身十分讲究对仗,一般都分为上联和下联,对子的字数长短是没有规定的,字数少的对子可能上下联分别就四五个字,但字数多的甚至可以达到几百字。但是不管对联的字数多少,上下联字数必须保持一致,并且在韵律方面,对联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好的对联一定是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这一点与诗词的创作要求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对联不仅不容易创作,甚至难度还在诗词创作之上。这样一说,大家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说古时候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才,就要看到能不能做好对联的原因了吧。

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

对联要想作得好,对仗是一定要做到的,不仅如此,优秀的对联还要兼顾意境,并且要言之有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志向。看过相声演员岳云鹏的相声表演的朋友应该知道《声律启蒙》,书上讲的是"天对地,雨对风"等等有关对仗的规律,有些人看了之后就认为对联很简单,把书上对仗的拼凑拼凑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做对联固然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但绝不是把规律照搬照抄。对联的语言和意境是灵活多变的,要根据环境和心境来进行创作,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对子能够工整,这样的对子必然是死气沉沉的,就失去了趣味性。

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

简单来说,对联就是上联写什么,下联就得写什么,比如出个上联"风雨无情人有情",上联是表达情感的,那么下联也必须要表达一种情感或人生态度。如果上联是描写人物的,下联也必须描写人物,也就是说,对联在保持文字对仗的基础上,要兼顾情感表达和上下联之间的相互照应。诗词重在抒发情感,上下句之间可以有描写内容上的差异,在这一方面,对联和诗词是有着不同之处的,也是创作难度所在。

虽然对联创作不易,但如果抛开过高的标准要求,拿来娱乐娱乐也是不错的。正因为对联创作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就深受百姓的欢迎。这种欢迎,不仅仅是中原地区才有,在元朝时期,蒙古的王公贵族也很喜欢对联。

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

相传在元顺帝时期,有一天早朝,元顺帝向大臣们下达近期朝廷工作指令,安排丞相第二日去往三河办理事务。可能是安排丞相去做的事情比较重要,元顺帝安排好工作之后,当晚又在宫中摆设宴席款待丞相,在宴席上元顺帝和丞相谈论国家大事,聊得十分火热。就这样,时间悄悄地就走到了半夜。看到天色已晚,又想到明日一早就要出外公干,丞相便向元顺帝辞别,临走之前情不自禁的吟出一副上联"半醉半醒过半夜"。其实丞相的意思是说,今晚的宴席酒了不少,现在说是醉了但也有些清醒,说清醒但是又有些醉,时间已经到了半夜,距离出发时间已经接近了。

丞相向皇帝辞别,出上联

元顺帝听到丞相念出的上联之后,会心一笑,即刻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到三河。元顺帝此对的意思是告诉丞相,明天早上出发也不用太早,只需要在三更时分启程就可以了。元顺帝的下联可以说对的十分巧妙,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与上联在内容上相呼应,更表现了君主对于臣子的关爱之情,真可谓是绝妙之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