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提到尼康的膠片相機,我們可能會聯想起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快門速度高達 1/4000s 的一代傳奇機械單反 FM2;尼康生產時間最長的頂級單反常青樹 F3;由意大利人喬治亞.羅設計,有著亞平寧血統的第一代 af 機 F4......無論是哪一款尼康單反,F這個字母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尼康公司的靈魂裡,就如同字母 M 之於徠卡一般。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這一切傳奇的開始,要追溯到 1959 年。這一年,尼康的前身——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Nippon Kogaku K.K)發佈了自家的第一代 135 單鏡頭反光相機——尼康F。這臺相機,在徹底改變了這家企業自己的命運同時,也開創了世界相機制造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專業級135單鏡頭反光相機。在瞭解尼康 F 之前,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 20 世紀 50 年代。二戰後的十年,是世界相機制造飛速發展的十年。在這十年裡,中畫幅相機雖然依然作為攝影師手中的主力機器,但隨著使用更為輕便的 135 相機的流行,各大光學廠商在 135 相機的戰場上展開了角力。在地域上,在德國依然代表著最頂尖的光學工業同時,蘇聯則藉著從德國人手中接收的一批蔡司的原材料和生產線在社會主義陣營起勢,而日本的光學工業也隨著戰後的經濟重建初露崢嶸。這十年裡,湧現出了一批相機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經典作品。在 120 中畫幅領域,搭配福倫達看家鏡頭海利亞(Heliar)的 6x9 皮腔摺疊機 Bessa II 成為皮腔機的經典,而 1954 年生產的搭配 APO-Lanthar 鑭系鏡頭的 Bessa ii 更成為收藏家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代銘機;福倫達的死對頭祿萊,則憑藉著 Rolleiflex 2.8 與 3.5 系列幾乎橫掃整個 50 年代的中畫幅市場,祿萊也成為了雙反當仁不讓的代名詞;在距離德國不遠的瑞典,一位叫做維克多.哈蘇的相機制造商,設計出一款模塊化的中幅單反相機 500C,標誌著哈蘇輝煌的 500 系中幅相機的起點。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哈蘇 500C 中畫幅單反相機(圖源:Google image)

在 35mm 領域的角鬥則更加激烈。1950 年,老牌光學大廠福倫達一口氣推出了兩款 35mm 旁軸相機——至尊(Prominent)與後來被人戲稱為“天線機”的維提薩(Vitessa)聯動測距旁軸照相機,拉開了 50 年代旁軸大戰的序幕。同年,另一光學大廠蔡司推出的伊康女伯爵(Ikon Contessa 35),成為全世界第一臺內置測光表的旁軸相機。1954年,徠卡的前身徠茲公司發佈的M3聯動測距旁軸相機登場,這一劃時代的作品,幾乎制霸了整個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的 135 相機市場,同時也標誌著徠卡 M 系列傳奇的開始。除了這些我們熟悉的光學老廠,還有來自西德的柯達(Kodak AG),來自蘇聯的 KMZ,Fed,東德的潘太康(Pentacon),等等。50 年代的相機市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成就了這一段人類光學史上的黃金時期。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福倫達 Vitessa 旁軸相機(“天線機”/“石庫門”)


當歐洲的光學制造如雨後春筍一般復甦和興起時,彼時的日本光學,雖依然處於向世界光學前沿的德國學習和模仿的階段,但一些廠商與機型已經在世界上初露頭角。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Nippon Kogaku K.K)和它在 1957 年發佈的旁軸相機尼康 SP。尼康 SP 當時所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徠茲公司風頭正盛的徠卡 M3聯動測距旁軸相機。在這之前,日本光學工業曾經於徠卡 M3 發佈的同時(1954 年)發佈了聯動測距旁軸相機 S2,然而這個在許多方面借鑑了徠卡相機設計的產品,只能成為徠卡相機眾多的模仿者之一,而無力與M3正面叫板。面對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日本光學傾注了所有心血,在 S2 的基礎上,結合徠卡 M3 在使用上的一些不足,改進出 SP 機型,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尼康SP於1958年在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亮相全世界,相比於徠卡 M3,尼康 SP 容納了多達 6 個對焦框的取景器(徠卡 M3 的取景器只有 50mm,90mm 與 135mm 線框,而尼康SP的取景器線框比其多了 28mm,35mm 以及 85mm,90mm 則改為105mm),這種 6 線框取景器一直到了徠卡 M4-P 才出現。除此之外,尼康 SP 創造性地發明了鏡頭焦段線框照明系統(改善了弱光下線框不清楚的弱點),併為 SP 提供了可靠的驅動馬達附件,在後期生產中,尼康 SP 還採用了更為堅固的鈦簾快門。這些種種在徠卡 M3 上找不到的獨特優勢,使這臺機器被認為是徠卡 M3 最有力的挑戰者。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尼康 SP 旁軸相機


不過,雖然尼康 SP 讓人們瞭解並且開始正視來自日本的這家光學企業,但尼康 SP 本身作為一臺旁軸相機,則頗有些生不逢時的意味。50 年代末期,隨著單鏡頭反光相機研發的進步,越來越多廠商意識到,135 單反相機會成為未來相機發展的主流。旁軸相機相對於單反的劣勢也在這時顯現出來——旁軸相機無法兼容超長焦與魚眼鏡頭,過長的最近對焦距離也使得微距鏡頭無法很好地應用在旁軸相機上。相比之下,單鏡頭反光相機能夠兼容從魚眼到超長焦在內的所有鏡頭,這意味著單反可以拍攝更多的題材。除此之外,單反的製造研發成本也低於旁軸相機,因此逐漸受到相機制造商與攝影者的追捧。尼康F,是日本光學工業生產的第一臺 135 單鏡頭反光相機,但並不是全世界,也並不是全日本的第一臺 135 單鏡頭反光相機。全世界第一臺有記錄的 135 單反相機是1936年Ihagee公司生產的 Kine Exakta(愛克山泰)。然而這臺135單反相機的推出,並沒有受到攝影師們的廣泛歡迎,因其存在兩個最致命的設計缺陷:一是腰平取景,二是反光鏡在釋放快門後無法自動復位。這些問題在面對眼平正像取景的旁軸相機面前,成為了早期單鏡頭反光相機的致命缺陷。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Kine Exakta 單鏡頭反光相機(愛克山泰)

在 20 世紀 50 年代 135 旁軸市場的競爭如火如荼之時,單反相機的市場也並不寧靜。雖然在與旁軸相機的第一次交手中被擊敗,但各大相機制造商對單反相機的研發卻沒有停止。解決腰平取景與反光鏡復位的瓶頸成為了擺在相機制造商面前的技術難題。1939 年,德國KW公司(Praktica 公司的前身,國內譯為百佳)推出的 Praktiflex 單反相機解決了反光鏡復位的問題,到了 1949 年,腰平取景的問題被蔡司公司解決——通過採用五稜鏡取景器,使取景器裡的像變成正像。而第一個採用五稜鏡取景器的 135 單反相機,便是東德蔡司公司的 Contax S 型單反相機。五稜鏡取景,也成為了後來所有單反相機取景器的設計思路。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蔡司 Contax S 單鏡頭反光相機

進入 50 年代後,單反相機的研發中心從德國逐漸轉移到了日本。1952年,賓得(Pentax)公司的前身——旭日光學(Asahi Optical Co.)發佈了 Asahiflex 單反相機,這款相機以 Praktiflex 為原型進行設計,成為日本的第一臺單鏡頭反光相機,然而,這一款相機並沒有像Praktiflex那樣解決反光鏡復位與腰平取景的問題。1954 年,旭日光學改進並推出了 Asahiflex IIb 單反相機,加入了相機自動控制反光鏡復位的功能,為之後進一步的改進奠定了基礎。終於在1957年,旭日光學推出了技術更為成熟,採用了五稜鏡取景的 Asahi Pentax 單鏡頭反光相機,在日本 135 單反相機市場拔得頭籌。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旭日光學 Asahiflex IIb 型單鏡頭反光相機

隨著旭日光學在 135 單反相機上的率先突破,日本廠商紛紛開始將重心逐步轉向135單反相機的研發。1958 年,美能達公司推出自家的第一款 135 單反 SR-2,同樣採用五稜鏡取景。1959 年,佳能公司也研發出了自家的第一款 135 單反Canonflex,並投放市場。同一時期,遠在西德的蔡司公司推出了經典的 135 單反 Ikon Contarex,一鳴驚人,因其相機頂上碩大的原型測光表窗,這一相機也被攝影發燒友們稱作“牛眼相機”。到了 50 年代末期,隨著徠卡 M3 在 135 旁軸相機領域的霸主地位塵埃落定,135 相機競爭的戰場從旁軸逐漸轉移到了單反,德日廠商在 135 單反相機領域,已有群雄逐鹿之勢。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蔡司伊康 Contarex 單鏡頭反光相機(“牛眼”)

尼康大 F,就是在這樣一種市場背景下被研發出來的。事實上,早在 1957 年以前,日本光學工業的研發人員就敏銳地意識到,單鏡頭反光相機會成為未來相機發展的主流。因此日本光學工業對於 135 單反相機的研發,早在 50 年代中葉就開始進行。到了 1958 年,即尼康 SP 上市的第二年,日本光學工業決定,停止尼康S系旁軸相機的生產線,全力支持尼康 F 單反的研發。壯士斷腕,犧牲掉了當時在旁軸領域有機會與徠卡 M3 形成正面競爭的 SP,順市場趨勢而動。於是一年後便有了尼康F單反相機。尼康 F 的外形,由日本著名設計師龜倉雄策負責設計。或許是因為與尼康 SP 同時期研發的緣故,尼康 F 的機身與尼康 SP 幾無差別,因此尼康F也被稱為“加了五稜鏡的尼康 SP”。尼康F的命名,則取自英文單詞 Reflex。考慮到 R 的發音在某些國家有些困難,於是決定將這一型號統一命名為 F。1959 年 3 月,尼康F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相機展上亮相。其硬朗的線條設計,紮實的做工,幾乎不計成本的用料,再加上尼克爾鏡頭本身出色的素質,甫一亮相便引起歐美市場的轟動。尼康F此後也逐漸成為了日本專業單反相機的代表。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尼康大F有黑色與銀色兩種顏色,又根據測光頂的不同,可分為最早期的尼康尖頂大 F(1959-1974),尼康大 F Photomic(1962-1966),尼康大F Photomic T(1965-1966),尼康大F Photomic TN(1967-1968),以及尼康大F Photomic FTN(1968-1972)。其中,尖頂大F無機內測光表,大F Photomic為Cds測光表,大 F Photomic T 則改進為TTL測光表,而大 F Photomic TN 在 TTL 平均測光的基礎上加入了獨特的中央平均重點測光,最後一代大 F Photomic FTN加入了半自動最大光圈提示,取景器內也能夠看到快門速度。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尼康大 F——機背採用的依然是旁軸相機的拆卸式裝片設計


從收藏的角度而言,尖頂大 F 因其產量早,用料奢侈,顏值高而最受到藏家的推崇,價格也水漲船高。這其中黑色大f的收藏價值更高,價格也更昂貴。據說有一批銷往德國的尖頂大 F,由於銘牌 Nikon 與蔡司當時的相機品牌 Ikon 衝突,而改為Nikkor。這一批大F數量稀少,因而也成為藏家競相追逐的對象。從實用的角度而言,Nikon 大 F 的最後一代帶有 TTL 的大 F Photomic FTN 則最為實用。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尼康大 F——軍艦頂線條非常硬朗,充滿金屬質感


尼康大 F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擋子彈的故事。20 世紀 70 年代,戰地記者唐.麥庫寧在跟隨越南軍隊前往柬埔寨金邊期間,其所在軍隊兩度遭遇伏擊。第一次遭到伏擊時,麥庫寧所使用的尼康大 F 為他擋下了一枚子彈,讓他倖免於難。然而第二次中伏時,麥庫寧被迫擊炮彈炸至重傷,然而在被送往戰地醫院的過程中,麥庫寧依然用這臺被子彈擊中的大 F 進行拍攝。這段經歷也被傳為尼康大F歷史裡的一段佳話。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唐.麥庫寧使用的尼康大 F 相機


值得一提的是,從 70 年代(機身編號 7000000)之後,尼康大 F 的機頂上不再刻有“NIPPON KOGAKU TOKYO”字樣,而是由 NIKON 取代。我猜測,可能的原因是日本光學工業在撤下尼康 SP 的生產線後,仍然保留大量尼康 SP 的零配件,於是就地取材,在大 F 上使用了一些 SP 的配件(因為尼康所有的旁軸相機的機頂刻字都是“NIPPON KOGAKU TOKYO”)。個人覺得,這個“NIPPON KOGAKU TOKYO”的商標要比後期的 NIKON 精緻一些。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我們也許可以去設想,假使日本光學工業在 50 年代末繼續尼康 SP 的生產與改進,如今會不會成為日本的徠卡。然而我想,如果是那樣的話,尼康可能就不會開創F系列單反,乃至整個日本單反的王朝,更不會在未來成為日本專業級單反相機制造的代表。對於尼康的競爭者們而言,尼康F系列專業級單反的不斷革新,也給了競爭者們研發與改良自家單反品牌的動力,才會有後面美能達的第一臺自動對焦 AF 機 α-7000AF,才會有佳能出色的 EOS 系列。單反相機與鏡頭的研發一日千里,日本也最終在 20 世紀 50 年代之後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相機制造的中心。這或許正是尼康大 F 的偉大之處——它不僅僅開創了尼康專業級單反的王朝,更是成為推動整個日本,乃至全世界專業級單鏡頭反光相機的研發與變革的源頭。60多 年過去,當這臺機器安靜地躺在我的面前時,它所承載的,是一個偉大時代的起點。


這臺相機可以替人擋子彈,而它的誕生也是如此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