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殲轟-7代號“飛豹”,是我國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在殲轟-7服役之前,我們海空軍航空兵都以防空作戰為主,缺乏對地對海打擊飛機,殲7、殲8戰鬥機只能執行空防任務,強5攻擊機載彈量少,航程短,轟-6轟炸機的打擊能力也很有限,並且缺少自衛能力,引進的蘇27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但是蘇27對付地面、海面目標時,也僅能使用火箭彈、普通航彈。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在這種情況下,大航程、載彈量較多、兼具轟炸和空戰能力的殲轟-7讓人眼前一亮,改進後的殲轟-7A航程可達3650千米,最大外掛重量7噸,它的空戰能力與殲-8旗鼓相當,在執行戰術轟炸時,載彈量接近轟-6。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殲轟-7A在掛載4枚鷹擊-91/鷹擊-83系列反艦導彈時,還可以攜帶副油箱以及4枚空空導彈,在編隊裡面,部分殲轟-7還會攜帶電子干擾吊倉,十幾架殲轟-7A就可以發動相當強悍的打擊能力。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不過,殲轟-7系列服役至今也有20多年了,隨著蘇-30MKK的引進,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批量裝備,殲轟-7A已經在多年前停產,而曾轟動一時的殲轟-7B,在原型機曝光數年後也逐漸落寂。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雖然一度有種說法:殲轟-7B可以攜帶鷹擊12反艦導彈,後者射程400千米,末段突防速度4馬赫,但是我們要明白,殲轟-7系列的航程、載彈量優勢都是相對蘇-30、殲16以前的作戰飛機,殲轟-7系列最大起飛重量27噸,殲-16/蘇-30達到了33噸,對比之下,殲轟-7A只能算是中型機,殲-16/蘇-30這樣的重型戰鬥機、經過了多年的改進升級,尚且沒有攜帶鷹擊-12,目前鷹擊-12還是依託轟-6改進型發射,殲轟-7B攜帶鷹擊12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和殲16相比,殲轟-7系列載彈量、航程都處於下風,殲轟-7A攜帶多枚反艦導彈時需要掛載副油箱,殲16不僅不需要帶副油箱,而且殲-16的機腹、翼展更寬闊,機腹距離地面位置更高,更有利於掛載重型武器,比如機身中軸線上的2個串聯掛架同時使用,據說可以掛載數噸重的彈藥,今後如果有需求,說不定稍加改進,殲-16就可攜帶射程、威力數倍於之前的武器。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老實講,殲轟-7只能算是二代改進型戰機,它的技術起點要比殲-8戰鬥機高一些,嚴格意義上來說,連殲轟-7A也沒有達到三代機的水準,雖然航電系統、武器配置比之前好了很多,但平臺性能的提升空間已然非常有限,不光是載彈量、作戰半徑不如殲-16、蘇-30MKK,其機動性、態勢感知能力、自衛能力也只是勉強達到了早期三代機的水平。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殲-16本身就擁有蘇-27系列出色的氣動外形,平臺優勢讓這個系列的戰機經久不衰,殲-16是最新型的三代半戰鬥機,殲轟-7B改到底,也不可能達到三代半的水平,就算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霹靂12/霹靂15空空導彈、高推重比發動機,可升級費用呢?大改之後的殲轟-7B還能保證原來的廉價優勢嗎?顯然很困難。


殲轟-7B為何敗給殲-16:底子是二代半,極限是三代初。


殲轟-7A的停產,殲轟-7B的消失並不讓人感到遺憾,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是正常發展趨勢,戰鬥力更強的殲-16的批量裝備,使得國產多用途戰鬥機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現役的殲轟-7A還會服役很長一段時間,大有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