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苗婉秋”那樣的老師,才能減輕社會的 “教育焦慮症”


像“苗婉秋”那樣的老師,才能減輕社會的 “教育焦慮症”


之前,看電影是比較少的,因為“為了商業利益而胡編亂造,好電影太少了”已經形成了我固有的觀念。抗疫期間,幾十天呆在家裡,看看電影也是打發無聊和憂慮,《老師好》就勾起了我的一些記憶,也引發出一些思考。

小學王老師給全班同學“削鉛筆”的畫面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閃現,“你這孩子學習不錯,要好好管教啊!”,她給母親說的話也在我的耳邊迴響。

“下雨天,發大水,路不好走,你就不用來學校了!”“你行的,你就下定決心,考個大學,今年考不上,再複習一年!”,這些是高中李老師對我說的話,確實也激勵著我,最終如願地上了最好的大學。

王老師、李老師就像“苗婉秋”一樣,他們不僅給學生們傳授知識,而且給予學生們正確的生活態度和愛。在幾十年前,家長們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了學校,也把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託付給老師,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特別是“傳道”“解惑”做的很到位。

在鄉村教書的老師,確實是村子裡的“一份子”,會走訪各家各戶,參與到村子裡的鄉俗儀式、家庭教育、勞動中去。“尊師重教”是人們骨子裡就有的,春節過了,開學後,幾乎每家都要請老師吃飯,以表示尊重。

從這些記憶中回到現實,中國剛剛“積極向好”“有效控制”,“全球大流行”又來了,疫情確實讓我們焦慮,這種焦慮蔓延給每個家庭每個人,這像我們社會中的“教育焦慮症”一樣,但“新冠肺炎”帶來的焦慮是短暫的、可控制的。

近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是,改革開放雖然推動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但隨之而出現“教育焦慮症”不斷在社會特別是家庭中延伸,甚至加重。這是怎麼了?吃的好了,日子過的富裕了,反而焦慮了。

教育目的是“育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發展=上好學校、居大平臺,有用=有金錢、有權勢”,這是市場經濟、商業利益帶給教育目的的誤導,方向錯了,認識亂了,人心扭曲了,“焦慮”也就來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家長的紅包收不收呢?”“賈局的孩子學習正不行,能不能和他直說呢?”“王總是郭主任介紹的,怎麼安排他的孩子呢?” “苗婉秋”們也困惑了,導致家長迷茫了。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思想有起伏了,家長能不焦慮嗎?老師是教育的軸,老師素養是教育的內核,在每個的成長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既是不可替代的,又是潛移默化的。


像“苗婉秋”那樣的老師,才能減輕社會的 “教育焦慮症”


人一出生就接受教育,有的主動,有的被動。每個人在學校渡過十年到二十多年,而且這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階段——少年、青年,“青春留給了學校”“青春與老師相伴”,老師對人的成長何其重要。

老師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紐帶,一個人在學校所呈現的學習、生活狀態,只有老師才能給到家長真實、客觀的反應,父母及家長們的期望也需要通過老師傳遞給孩子,事實上家庭教育在學校老師們引導和監督下才能夯實,甚至昇華。

父母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有時也是可愛的。他們與老師交往時的心情是“忐忑、猶豫、複雜,以至於惶恐”的,他們不希望在微信群裡得到的只是“作業、校服費、飯費、放假、放學接送的通知”,他們很想與老師私信知曉“孩子的真實表現,哪怕是不良行為”。

因為在學校裡,特別是小學,老師就像王一樣的存在,雖說有些誇張,但老師對孩子們如同“聖旨”。

我們來看老師在學校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學校、老師、學生、課堂、教材,還有校園文化、課堂文化,是構成學校教育的七個要素。學校是物理空間,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各種要素積累的總和——思想空間,學校文化表現為各個學校的“理念”,但它是無形的,它對學生的影響是“骨子裡的”。

課堂是學生和老師的舞臺,這裡有老師與學生、老師與教材、老師與課堂文化、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課堂文化五對關係,也可以說課堂是老師主導的“五維空間”,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材是“劇本”,課堂文化是導演(老師)主導營造的“舞臺風格”。

一天中,舞臺(課堂)會上演不同類型的劇目,演員(學生)不變,劇本(教材)不同,導演(老師)不同,演員(學生)的美好時光在這裡渡過,並長期接受導演(老師)的指點和教導,被塑造和自我感知促進演員(學生)成長。

劇本固定,如何把不同的演員打磨成不同的獨特的角色,這是導演的功夫啊!

人的一生中學校教育必不可少,在學校教育中,老師是多麼的重要啊!“苗婉秋”不能少,“苗婉秋的愛”更不能少!

事實上,社會就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每天都在表演,有的時候是自己,有的時候不是自己。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社會的大舞臺上表演的遊刃有餘,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像“苗婉秋”那樣的老師,才能減輕社會的 “教育焦慮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