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的大饭庄子一个月能挣多少大洋?

玉兔林蜂


【聊聊民国大洋的那些事儿】

在民国时期,市场上流通着很多个款式的银元,所谓银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洋,在民国民间市场上,可以看到最多的是袁世凯的袁大头,背面有一元的字样,还能见到印有孙中山头像孙大头,当然在一些港口城市中,也有很多来自国外的大洋,比如墨西哥的鹰洋,还有来自于英国的大不列颠女神的站洋,当然在大清末期发行的光绪元宝也有不小的存世量,这个名字很好听,叫做龙洋(因为在银币的正面有一条龙),除此外,由于清末民初动荡,在很多地方割据军阀政权地盘,也有很多军阀私自铸造的银元(例如“厂洋”“毫洋”等)

以北京为例,那么到底在帝都的大饭馆一个月能挣多少大洋?


答案是不固定,因为在不同年份,大洋的含金量是大大不同的,下面我说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在1912年的北京,据当时在北京的洋人甘博写下的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是非常惊人的,它可以让五六个人到东来顺吃一顿涮羊肉,大体相当于几百块人民币,以米作为参照物的话,他可以买六七十斤的大米。所以说这个时代的饭店一个月挣的大洋数不会太大,因为大洋太值钱了。


到了1937年,据当时的文人记载,大洋的购买力已经大大下滑了,在当时只能买十几斤的大米,或者几斤的五花肉,亦或者40个鸡蛋了,所以这个时代的饭店物价肯定水涨船高,虽然能挣下的大洋数量多了,但是大洋不如以前值钱了。


老猪的碎碎念


民国老北京的饭馆,粗略地可以分为饭庄和普通饭馆两种。一般是饭庄主要承办整桌酒席,专营喜庆事、宴会,饭庄大多集中在繁华的地方,主要是东四、西单、鼓楼等地。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西长安街逐渐发展起来,曾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老北京有名饭庄有“八大春”,大体指的是:方壶春、东亚春、庆林春、淮扬春、新路春、大陆春、春园、同春园;“八大楼”,按照名气大小依次为:萃华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庆云楼、新丰楼和春华楼;还有十大堂,比如会贤堂、聚贤堂、庆和堂、福寿堂、聚寿堂、同兴堂、天福堂、惠丰堂等,还有八大居、八大坊,这些饭庄主要以鲁菜、淮扬菜为主。

饭庄的建筑都是高档的四合院儿。庭院宽敞,有大厅可作礼堂,有房间陈设酒席。还有的饭庄也如现在这样,可以派掌勺的大师傅和跑堂儿的伙计,到人家中去包席。饭庄里的摆设十分讲究,墙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各种成套餐具都美观精致。还有些饭庄设有戏台宾客在此不仅可以吃喝,可以开堂会,可以玩。

北京的达官贵人很多,对饮食也非常讲究。尤其官场之间应酬非得宴请不可。有钱有势的大官,富商,几乎天天都有饭局。他们在此地摆谱娱乐,一掷千金,饭庄的利润自然十分丰厚。

饭庄的盈利当然是商业秘密,除了股东,外人很难知晓,但有些饭庄的盈利行家大体能估计个八九。以北京“八大楼”的东兴楼为例,东兴楼饭庄从1902年开张到1937年,整整火了35年,饭庄一年的纯利就达四五万大洋!

后来到了日伪时期和国民党统治后时,战火不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整个社会消费水平下降,很多饭庄难以为继,逐渐衰落下去。至1946年,八大春中有“七春”倒闭、歇业,仅存有同春园一“春”,这时候就谈不上挣钱了,能支撑下去,能让伙计有口饭吃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