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羅、梅西為何難稱“球王”?

C罗、梅西为何难称“球王”?

巴西傳奇球星貝利是全世界公認的球王,他甚至可以被稱作足球的代名詞。在貝利之後,被公認為球王的則是阿根廷的天之驕子馬拉多納。

在他們之後是個群星閃耀的時代,比如羅納爾多、C羅和梅西,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足球巨星,但是他們很難再被稱為“球王”,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個現象能用經濟學來解釋嗎?

1941年職業棒球大聯盟波士頓紅襪隊的泰迪·威廉姆斯創下了超過四成打擊率的紀錄,之後棒球聯盟再也沒能破這個紀錄。那麼是不是威廉姆斯是最偉大的擊球手,到今天也無人超越?

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用“實力悖論”來解釋這個現象:之所以不再有擊出四成打擊率的球手,是因為所有職業擊球手實力越來越紮實。

近60年來,棒球培訓有了很大發展,球員間球技切磋也日益頻繁,另外,棒球大聯盟在世界各地招募優秀球員,建立人才庫,這使得球員實力的差距漸漸縮小。

用統計學術語解釋就是:即便擊球手的實力一直在提高,平均打擊率的變化範圍還是在漸漸縮小。

賽馬實力越來越接近後,三連冠就變得更加困難

賽馬界有一項人們很看重的“三冠王”賽,就是一匹馬在五週時間裡,分別贏得肯塔基賽馬、普瑞克涅斯賽馬、貝爾蒙特賽馬三項冠軍。2008年的時候,一匹名為“大布朗”的賽馬已經輕鬆贏得了三項比賽的兩項冠軍。

然而在最後一場貝爾蒙特賽馬中,“大布朗”並沒有創造奇蹟獲得三連冠,而是名列末位,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史蒂文·克里斯特是著名的賽馬裁判,他提供的統計數據也許能夠說明問題。統計歷史上的三連冠,在贏得兩場冠軍之後,總共有29匹馬有機會衝擊第三場冠軍的機會,但最終只有11匹賽馬獲得這個榮譽,衝擊三連冠的成功率不到40%。

這還不算,仔細分析這一數據後,還有更驚人的發現。在1950年以前,在試圖衝擊三連冠的9匹賽馬中,有8匹都會成功。在1950年之後,20匹賽馬中只有3匹衝擊成功,這就是說在1950年以後,衝擊三連冠成功的概率陡然降到了15%。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賽馬普遍採用更科學的方法飼養和訓練,優秀基因的賽馬得到更多繁殖,同時啟用了更大的賽馬場,使得運氣的作用變得更小。當賽馬實力越來越接近後,三連冠就變得更加困難。

球迷希望看到的是勢均力敵的比賽

同樣我們會發現,在任何一個有天量資金運轉的競技項目中,很難出現一個運動員技壓群雄、傲視天下的局面。由於球員培訓方法的接近,大數據技術在選秀和比賽中的運用,彼此切磋日益頻繁,球隊整體都有了很大提高,“實力悖論”的作用使得優秀運動員的差距越來越小。

另一方面,球迷(或者說是市場)希望看到的是勢均力敵的比賽。出於收視率的目的,比賽規則會設置得讓比賽更有懸念,不能讓某一方輕易得勝。

比如20世紀60年代末,當棒球的投手實力大大提升,而擊球手顯得力不從心時,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監督者修正了遊戲規則,降低了投球區土墩的高度,縮短了好球區,這樣擊球手的表現就不會太差。而NBA更是通過工資帽和選秀機制等力保球隊之間力量的均衡。

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的真正王者越來越難產生

事實上,越是高手雲集,彼此的實力差距就越小,華山論劍的頂尖高手過招的差距就在分毫之間,幾百招也不能分勝負,而兩個互毆的鄉野村夫,往往憑蠻力三拳兩腳就能打倒另一個。

我們在金融領域也能觀察到這種現象,在證券和基金行業,過去幾十年中,有大量的金融專家,數學教授、物理學家、電腦天才加入這個行業,他們才華卓越,雄心勃勃,但是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中,即便是打敗市場平均指數,跑贏大盤都變得異常困難。

在今天,足球行業已成為上萬億美元的龐大產業,豪門球隊彼此間的實力差距也越來越小,競爭越來越激烈,就像世界盃足球比賽,上屆還是風光無限的冠軍,這屆就會慘遭小組賽淘汰。

這個時代能塑造出(也需要)萬人迷的足球巨星,但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的真正王者卻越來越難產生了。這絕非今天的球員技不如前人,說到底,這就是經濟的力量帶來的均勢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