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为何妃子们闻之色变,宁死不去?

江北古楼


经常看清宫剧的人都注意到,在剧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宗人府”大家不禁要问了宗人府究竟是什么单位啊,为什么各位妃子们一听到这个名字 就吓的花容失色呢?大家随着围着我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宗人府,并不是清朝独创的 而是明朝朱元璋的时候就有,他们的职责就是管理皇宫的大小事物,并掌管着皇室宗亲的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皇宫里的所有人 这一切大事小情 通通归他们管理。


宗人府 最高领导者一般也是皇亲国戚 ,由王爷,阿哥们来出任,宗人府还详细的记载着每个人的过失,并把这些都整理好 然后报告给皇帝,由皇帝来决断处理犯过错的人。

宗人府成立于明朝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到永乐年间经过许多年的变迁之后,宗人府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但是满清入关以后,学习了 明朝的很多统治和管理方法,“宗人府”也就被他们沿用了下来 并且加以改进。

宗人府是一家 相当严格的机构,如果皇帝的儿子或者妃子上来说,宗人府有权处理或者处置审判,所以说宗人府的作用 就是为了皇帝一家来服务的,妃子们 犯了错 皇帝就把她们移交到宗人府处理,处理过后依照罪责的轻重来进行处罚,皇帝的家事肯定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就设立了这么一个专为皇宫办事的,办事机构。

经过宗人府宣判 处理过的妃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处罚,有时候会累及家人,所以皇妃们一听皇帝说“宗人府”这三个字就下的闻风丧胆。


佳宁姐姐说历史


“宗人府”是专门用来管理皇族宗室而设立的“皇家刑部“;而妃子们之所以闻之色变,宁死不去当然是因为残酷的刑罚,进去了就是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都是执行命令的,毫无周旋的余地。

一:命名来源:《清史稿•职官志一》中记载「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 人 各一人,(原注:宗室王、公为之)。府丞,汉一人……宗令掌皇族属籍,以时 修 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宗正、宗 人 佐之。

二、刑罚种类:

掌嘴,

拶刑 (拶刑就是夹手指,正所谓十指连心,对手指动刑的痛苦程度相信很多人都 能想象到)

杖刑 (杖刑也是古代常用的一种刑罚,对肉体的摧残程度极高)

幽闭 (这种刑罚是看上去最为“仁慈”的刑罚了,因为它并不会导致肉体的痛 苦,然而实际上,它却是最为残忍的,能让人生不如死)

三、机构设立时间: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1370年(洪武三年)称大宗正院,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改 称 宗人府。永乐以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 宗人府名存实亡。

四、机构设立地点:

宗人府位于北京东交民巷。

  明、清两代,北京东交民巷为朝廷“五府六部”所在地,衙署、府第及祠庙较多, 设有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多建于明 初。明代以后,东交民巷成为朝廷对外交往和与边疆民族联络的活动中心。


诗词小夭


满清时期,有两个但凡提起必定谈之色变的地方,一个是宁古塔、而另一个就是宗人府。

宁古塔是普通老百姓和朝廷官员犯法流放之地,宁古塔远在东北边江,是苦寒之地,基本上是有去无回,所以害怕可以理解。

那么宗人府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尤其是宫中犯了错的妃子更是宁死都不愿意去。



最简单的道理,妃子不管怎么犯错,只要在皇宫里处理,说不定多会,皇帝一心酸就放了,但是一旦移交宗人府,那就代表着已经被皇帝放弃了,剩下的就是宗人府照章办事了。用刑拷打,就算最后无罪释放,不死也得脱成皮。况且去过宗人府基本上只有冷宫能去。这辈子都没啥盼头了。

可以想象在古代,作为女人,尤其是皇宫里的女人,她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蒙受圣宠,享尽荣华富贵,一旦移交宗人府,就意味着这一辈子都不会再翻身,最终幽禁至死。



那么宗人府果真这么可怕吗,其实不然。

说起宗人府,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了,之前是叫大宗正院,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洪武二十二年才改名叫宗人府。

宗人府自创立之初就是为了管理皇室宗亲的,主要负责管理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

所以说,每一位皇室宗亲应该感谢宗人府才对,宗人府不光记录每一位皇室宗亲的生老病死,而且对记录在册的每个人都会按时发放俸禄。包含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从政参军,宗人府都会给予帮助。

说白了,宗人府就是为了保护扶持皇室宗亲而成立的专门机构,而且贵为皇族,自然不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在刑部大堂打板子,而宗人府自然也包含对宗亲的处罚审理,但是大多是“教育为主,体罚为辅”,走个过程而已。



就比如康熙的儿子胤禔软禁了二十多年,除了不自由自在啥都可以做,在这期间他和他的老婆们一共生了二十九个子女。

所以说,对于大多数皇室宗亲,宗人府给予他们的要比自己付出的多得多。

至于题主所说妃子们提起宗人府,闻之色变,还是自己做了坏事,害怕一去不复返吗!!!


大侃聊历史


宗人府这个名称大家肯定不陌生。在很多清宫剧中皇族宗室或妃子一旦犯错,皇帝总会说,拖出去,着宗人府严加看管。

这时候犯错的皇族宗室或妃子都会瘫软在地,下跪求饶,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那宗人府到底是个什么机构?让这些妃子如此害怕和恐惧。


宗人府最早设立于明朝初期,那时候叫大宗正院。洪武22年才改为宗人府。他的最高执掌者叫宗人令,一般由亲王担任。

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记录罪责过失。

简单来说,一般的人犯错都会交于刑部审问用刑,而皇族宗室的人犯错刑部是管不了的。宗人府除了掌管皇族一般事务外,还兼有看管和处罚皇族宗室犯错的人,所以说它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清朝的时候,沿袭了明制,顺治时出现了宗人府。

看看宗人府一般对妃子们用怎样的处罚手段。


掌嘴。很多妃子犯错,都是说错话,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惹的主子不高兴。这发到宗人府,掌嘴就是常用的处罚。

拶刑。就是夹手指,正所谓十指连心,对手指动刑的痛苦程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很多人都尝过手指被门夹的滋味。而拶刑可不止一下,要是拒不交代,宗人府那帮人能把妃子给夹的痛晕过去。

杖刑。顾名思义杖责对身体的摧残更甚,宗人府会顾及皇帝的面子,对妃子们是穿着衣服的杖责,要是刑部的话,还会使用裸杖。

幽闭。也就是关小黑屋。这种虽然不受皮肉之苦,但能在精神上把人折磨疯。


这只是几种基础惩罚,已经就让人望而生畏了。还有更狠的,那就生死难测了。

所以一旦发到宗人府,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生死难测。你说妃子们能不闻之色变吗?

做女人难,做皇帝的女人更难。


说史听涛


宗人府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皇帝作为九五至尊,一国之君,如何管理皇子妃嫔、宗室子弟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宗人府这一主管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初称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宗人府。清朝入关后,其国家机构大部延袭明制。顺治九年(1652年)设立宗人府。

作为服务于皇家的机构,宗人府的职权范围相当广,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撰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宗人府的最高长官叫宗令,一般由亲王或郡王当任。宗人府与内务府、詹事府并称为清朝三大内廷机构。


清朝宗人府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如果某位宗室成员犯了重大错误而受到处罚,也是由宗人府来负责记录和执行。清朝皇子犯错有一个通用的办法就是圈禁,就是把人禁锢在一个地方。比如九子夺嫡中最先出局的皇太子胤礽,在康熙亲征葛尔丹期间私做龙袍提早做起了皇帝梦,康熙知道后一怒之下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将他交由宗人府圈禁,结果把堂堂废太子逼成了一个疯疯癫癫衣衫褴褛的落魄皇子。九子夺嫡雍正胜出后,除了支持他的十三阿哥,其他几个阿哥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大阿哥胤禵、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雍正的政敌全部被交与宗人府圈禁致死,严重的还要从宗室玉牒中除名,这就意味着被处罚人以及他的后代,从今以后都不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了。


不过,在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宗人府一般只针对男性皇室成员进行家族管理,女性成员,特别是那些妃嫔,一旦犯错,则另有机构执行处罚,之所以妃子们会对宗人府“闻之色变,宁死不往”,大概是以为宗人府的刑罚特别严重。而事实上,针对妃子们犯错,清朝是交由慎刑司处置的,这一机构录属于内务府,其处罚力度绝对比宗人府来的强,许多宫人都经不住慎刑司的处罚,身心都遭到巨大摧残。


在戒律森严的清朝后宫,妃子犯错,内务府主掌对她们的处罚,并交由慎刑司执行,视情节轻重,处罚方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就是降位,即自上而下降低身份,比如光绪帝的爱妃珍妃、瑾妃就被慈禧连降两级贬为贵人,还有贬奴、打入冷宫,体罚中有禁足、罚跪、掌嘴、廷杖等等,最严重者,赐自尽、处死。像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慈禧命太监崔玉贵把她塞进井里淹死。

因此,宗人府主管男性皇室成员,慎刑司所在的内务府,则主要管理皇帝和后妃、宫女、太监们的吃喝拉撒睡、分赏、处罚。总的来说,清朝的皇帝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清朝的后妃、宫女大体上日子要比前朝明朝好很多,但是所有的后妃最惧的还是处罚,体罚是大事,被打入冷宫失宠于皇上更是大事中的大事,唯有小心翼翼,才能在竞争激烈,勾心斗角的后宫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国布衣


我们现在看清廷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皇帝大怒之下将某个妃子打入宗人府,而这个时候那个妃子也会跪地求饶希望皇上原谅。

当时就在想,宗人府到底是个什么机构,这么吓人,难道里面都是各种折磨人的刑具吗?之后查阅资料才发现,其实有些电视剧对于宗人府的了解并不透彻,只是了解了个大概,就要把妃子送进宗人府。

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洪武三年的名字是大宗正院,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改称宗人府。明朝永乐以后,宗人府多由功勋臣子以及皇亲国戚管事,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这个时候宗人府就名存实亡了。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了解了明朝的具体结构,认为宗人府挺好,就遗留下来继续使用,主要由镇国公辅国公等有爵位的王爷掌管,而宗人府顾名思义,他管的就是“宗人”,何为宗人呢?就是宗亲,理解了宗亲我们就知道了,皇上的宗亲是谁呢?就是皇亲国戚,皇子阿哥以及其他的亲属了。

宗人府主要职责有以下几点

^图为清朝宗人府所在

一、记录,官方讲为修辑玉蝶,记录皇室宗亲的婚丧嫁娶,爵位的变更,以及对于他们的奖赏,功过,祭祀时间等等的事情,都需要宗人府进行记录,并且每十年要修成一本,然后保存。

二、皇室宗亲的传话者,因为皇室宗亲太多了,请求也就太多,要是一有请求皇上就接见,那一天不用干别的了,所以,但凡宗亲们有所请求比如人才的引进或者其他事项,都需要和宗人府汇报,然后宗人府整理之后,向皇上再汇报。

三、监禁。这就说到关人的问题了,当时皇亲国戚太多,而主管刑罚的大理寺还没有权利直接抓人,都是需要宗人府抓起来再联合审理,当然了,不让大理寺直接管的原因,也是为了彰显皇家地位,毕竟是皇上的亲戚。而且审理的尺度也不同,判罚也相对较轻。

那么宗人府到底有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可怕,好像进去之后必死还要惨呢?

并没有,宗人府虽然也有监狱,但是毕竟是关皇上的宗亲,更多的还是阿哥格格这类惹了皇上生气的人,虽然让皇上生气,但是皇上也没有处死他,所以保不齐那天就出去了,没准还会得宠,所以宗人府并不敢随意的用刑。

而且里面的装潢也比关普通犯人的监狱要好,虽然不至于摆上一张软床,但也不会用草席对付,脏乱不堪这种情况更不会发生了。

所以啊,宗人府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并不是专门严刑拷打犯错的妃子的地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皇室的半个管家。

那如果妃子真的犯了大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说到皇室另一位“管家”了,内务府,内务府就是专门管理后宫的所在,包括给各个妃子们发供奉啦,皇帝赏赐的配送等等,都是由内务府操办。

内务府有一个下属部门叫做慎刑司,慎刑司就是专门判罚后宫嫔妃的,相比较送进宗人府,交给慎刑司才是可怕的,因为慎刑司知道,送进来的妃子一定是失了宠的,哪怕将来真的出去了,充其量就是打入冷宫,所以他们下手都非常黑。很多人进去被打的不成样子。

所以,如果说妃子们宁死都不想去的地方,更应该是慎刑司,每天锦衣玉食的生活习惯了,进了慎刑司不仅没有人伺候,还要挨打,当然是死都不愿意去了,因为进去了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啊。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都别抢,我来答。

宗人府不是诏狱,里面没有夹棍板子十八般刑具。宗人府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宗室成员的官署,皇帝那么多宗室亲戚,总得有一个机构来进行统一管理吧。但是交给六部又不合适,毕竟人家是皇室成员。

但那么多皇室子孙,又不能说不去管他们,仍由他们潇洒自在,所以在明朝朱元璋时代,就诞生了“宗人府”,清朝时继承了这一机构。它的职责是管理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等从出生到死亡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 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明史·卷七十二》

譬如他是那一支脉出身,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时候出嫁,什么时候死亡,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大型家谱管理所。当然了,宗人府远比普通大家族承担的职能要更多,除了记录管理宗室成员的身份信息以外。

宗人府还承担着一个处罚宗室的作用,譬如某某宗室成员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要被除出宗藉,或者要把某个人录入宗藉,都是由宗人府来完成。如果某某宗室成员罪不至于开出宗藉,那就极有可能受到“宗人府圈禁”的处罚。

说简单点就是关小黑屋,把皇子嫔妃都囚禁在宗人府里面,吃的不好,睡的不好。譬如被关在宗人府里面比较有名的就是索额图,一直被关到死。他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又是索尼的儿子,因此是以皇亲国戚的身份被拘禁在宗人府里的。

四十二年五月,上命执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清史稿·卷五十六》

那索额图是怎么死的呢?在宗人府里饿死的。

一般来说进了宗人府都是事情犯的比较大的,进入宗人府以后基本上就是凶多吉少了。除非哪天皇帝想起这个人来,恻隐之心一开,他才有可能被释放出来。像在九子夺嫡之中,太子胤礽两度被废,但都没有送到宗人府拘禁。

而是被拘禁在咸安功里,一直到死去都被拘禁在那里。这当然是因为胤礽毕竟是太子,所以不便送往宗人府,因为一般进宗人府都是以罪人的身份,可以说如果宗室成员进了宗人府,那基本上就没有翻身的戏了。

倘若即便不死,落个被除名宗藉的下场,那就等于失去宗室成员的身份,肯定不能再享受世袭的爵位和各种福利优待。所以也就不难怪嫔妃、皇子和其它宗室成员都对宗人府十分害怕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宗人府设立于明朝初期,清朝建立后也沿袭设有宗人府。那么,清朝宗人府又是干什么的呢?

宗人府的主要职责

平民百姓有九族,皇家也有九族。清朝自皇太极开始,规定了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宗室成员因腰束黄腰带而简称“黄带子”,黄带子是一群特殊的人群。


宗室成员必须要有人管辖,这时侯宗人府就应运而生。宗人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和掌管皇家宗室嫡庶、名字、婚姻嫁娶、谥号、功劳罪过、安葬等事务。

宗人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宗令,往下依次左、右宗正、左、右宗人,每个职位都是一人担任,由宗室的亲王担任,官阶都为正一品。明朝的燕王朱棣就曾经担任过左宗人一职。

《明史》载:“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

整个宗人府从宗令正一品官开始,依次往下最低官阶也有正六品,共有二十四人左右。只是每个新皇上任,职位人数会有所增减,略有变动而已,大体方向是不变的。



宗人府制订有专门的律例,来约束皇家宗室成员。一共26条规定,叫做《宗人府侧例》。明面上虽然有律例约束皇朝宗室成员,但在制订上和执行力上都是比较宽松的。比如犯了笞杖罪,可以交罚银两来顶罪了事,严重一些可以圈禁几天了事。有时宗室成员在外打死了人,也可以折为圈禁一年半载了事。

总的来说,宗人府人对宗室人员是有袒护的意思,除非犯了谋反大罪,触犯了皇帝底线的,才有可能被关进宗人府严加看管,终身囚禁。

因为黄带子身份超然,慢慢养成了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歪风邪气。在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敏学的黄带子借酒撒泼,把一个卖地瓜的平民打了。

(黄带子)

因为敏学当时没有戴黄腰带,所以很多人不知他真正身份,因此马上有人报了官。事情一闹大,嘉庆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正好也想借此打击一下越来越跋扈的宗室成员,杀杀歪风邪气,便下令刑部尚书秦承恩和宗人府宗一同协办此案。

当时宗人府宗令是仪亲王永璇,永璇为了避嫌不趟这浑水,刑部尚书秦承恩会错了嘉庆的意思,以为像以往一样会袒护皇族,于是指示刑部官员千方百计为敏学找理由开脱,只对敏学处以杖二十五,圈禁九个月,罚俸禄一年。嘉庆帝大怒,敏学仗势行凶,大大丢了皇家宗室的颜面,必须严惩不贷。

最终对敏学处罚如下:在宫门外重责四十大板,发配流放盛京,永远不许回京。另外刑部尚书秦承恩徇私枉法,降职为编修;就连宗人府宗令永璇也被罚俸三年。另外,嘉庆还以敏学为典型,一共查办了70户黄带子,都一起发配流放盛京。

(嘉庆)

古时侯但凡被发配流放的犯人,都是遣往一些苦寒极地,不死也会脱一层皮。这70户清朝宗室人员的的流放,又和一般的流放大大不同。盛京是清王朝的陪都,并不是什么苦寒之地,而且地方官员也在那里建造了一间大大的四合院,供这些黄带子们居住。说是流放,清朝政府还是照样好吃好喝供奉着他们。

清朝的妃子为什么对宗人府闻之色变,宁死不去?

清朝的后宫妃子只有慎刑司才有权力判罚,慎刑司隶属于内务府一个分支之一。所以,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说法,更谈不上闻之色变了。

皇帝的后宫就算表面多么太平,都是充满波谲诡异的地方,有时候得罪了人也不知道,终日活在明争暗斗之中,相对于慎刑司,后宫中的人心才是让人觉得害怕的所在。


后宫皇后的权力也蛮大,看哪个妃子不顺眼,可以滥用私刑,对妃子就地进行精神、肉体上的折磨和处罚,比如杖责、降级、罚跪等,而不需要经过皇帝或慎刑司批准。慈安当皇后,慈禧当贵妃时,慈安皇后就曾经以媚主之名杖责过慈禧。

综上所述,宗人府和妃子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闻之色变一说。清朝的宗人府掌管着皇家宗室的一切事务,明面上赏罚分明,实际上却是让礼部、刑部不能直接处罚、审判宗室成员,是一种变相的对皇家宗室的袒护;宗人府也是清朝统治阶层炫耀自身血统与众不同的工具。


小刀刀说史


清朝的“宗人府”,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皇室宗亲之人的部门机构。这个内朝机构,明清时期都有存在,最初设立于明朝洪武年间,到了清朝一直被沿用着。但要说清朝的妃子们闻宗人府而色变,宁死不去,想必是电视剧看多了吧?纯属子虚乌有之事。

为何这么肯定呢?

因为广义上来说宗人府,就是掌管皇帝的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事件、婚嫁、谥号、安葬的事。

具体来说呢,宗人府就是管理皇室宗亲们的户口档案,众所周知,朝廷六部中的户部掌管的是天下人的户籍,同理宗人府则管的是皇室宗亲。

平时呢,宗人府还负责皇室宗亲这些远房亲戚之间的一些杂务,毕竟皇室宗亲之间男的娶妻生子,女的远嫁他方,开枝散叶这种事奶人之常情,宗人府忙起来也不输于户部。

而宗人府对皇室宗亲,也起到一个赏罚分明的职责,皇室的人谁发了错,都由这个机构来进行刑罚,而谁要是立了功,也归宗人府颁发奖励。

另外,如果皇室成员想要给皇帝举荐贤能或者推举谁担任某个朝中险要官职,是不能直接向皇帝开口的,必须要走宗人府这个过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看来,人家宗人府办事,向来讲究的是就事论事,和妃子们井水不犯河水,妃子们犯了错宗人府也管不到,“闻之色变”的反应是不是太敏感了些?

有必要给宗人府洗白一下

这个“洗白”的过程,就是妃子犯错了或者失宠了,交由谁负责或者说怎么处理!

毫无疑问,肯定是打入冷宫!

除了皇帝亲自打入冷宫,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交由内务府慎刑司处置。

而慎刑司,才应该是妃子们闻之色变的机构,毕竟这个部门是监视她们的一举一动的存在。

因为妃子犯错或者失宠了,打入冷宫,如果卧薪尝胆默默发育,或许有一天还能会得到皇帝的重新垂怜。

但是一旦交由慎刑司处置,轻则降妃位,罚跪,廷杖等等刑罚,重则直接处死或者立令自尽身亡。

总之慎刑司的处罚酷刑比宗人府的手段要狠得多,对于娇惯的妃子们生不如死。毕竟宗人府处置的人奈皇室宗亲,多少得为皇家脸面着想,手段自然就轻了许多。

所以,就不用拿电视剧里妃子们对宗人府的莫须有的态度来“抹黑”宗人府啦,慎刑司才是清朝妃子们闻之色变的部门机构!


三顾历史


清朝皇室内部有两大管理机构,一是宗人府,二是内务府。但是,根据各自职权来看,宗人府应是令各亲王、郡王等皇室子弟闻之色变的地方,而内务府的下设机构慎刑司才是令嫔妃、宫女、太监们闻之色变的地方。

那么,宗人府为何会令亲(郡)王等皇室子弟闻之色变呢?

清朝“宗人府”,设立于顺治九年(1652年),最初职责是“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辨昭穆,序爵禄。”

比较有名的就是宗人府修辑的“玉牒”,到了1921年的溥仪小朝廷时期,最后一次清朝宗室“玉牒”修辑完工时,达到了7000多页,记载的清代宗室男性更是多达10万余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份族谱。

后来,清朝又根据满人执掌天下,汉人辅之的治国理念,为了防止一些权重的满人搞阴谋,又将监管满人的职责交给了宗人府,而为了平衡宗人府的权力,皇帝又在皇室内部设立了一个内务府。

同时,为了防止宗人府的人员“不作为”,朝廷又设立了一个御史机构,负责巡查各地,负责上奏弹劾各地有问题的官员。

总体来说,宗人府就是维护皇权的直属权力机构,每遇皇权更替,其作风就更加显现。

例如:据《清史稿》、《清皇室四谱》以及《世宗宪皇帝实录》等史料记载,“九子夺嫡”落幕后,宗人府就曾向雍正皇帝奏请“削去允禩、允禟、苏努、吴尔占、弘时等宗籍。”而胤禩还曾被囚禁于宗人府,身边只有两个太监。同时,在后来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载垣、端华等人,也曾被囚禁于宗人府,并被削去宗籍、革去爵位。

此外,一旦皇亲国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相互间发生纠纷、皇子婚配的规范等皇室庶务事件,宗人府则会按照《钦定宗室觉罗律例》、《钦定宗人府则例》及《钦定王公处分则例》等律法进行处理或调节。如:据《清会典·宗人府》记载:“凡福晋夫人之号,各视其夫之爵认为差。亲王正室封亲王福晋,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晋,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晋。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

虽然,宗人府的实际掌权者(宗正、宗令、宗人)都是皇室中颇有威望的王公担任,但基本上都是挂名,而机构的实际管理者(宗人府府丞),则多由汉人担任。为的就是在审理皇亲国戚子弟的违法犯罪问题时,防止皇室人员不好下手或因感情有所偏袒。

其实,宗人府的机构并非清朝皇室独有,而是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出现。如:北齐、隋唐、两宋的宗正寺、辽朝的特里衮、金朝的判大宗正事、元朝的大宗正府、明清的宗人府等。但是,其职责基本大同小异,都是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纠纷、违法、婚配、丧葬、守护皇族陵庙、修辑“玉牒”等的皇室的内部机构。

那么,真正令嫔妃、宫女、太监们闻之色变的慎刑司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慎刑司,内务府的下设机构,顺治十二年命名为“尚方院(司)”,康熙十六年改名为“慎刑司”,主要用来管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的上等犯罪的人。同时,也是宫中嫔妃、太监和宫女的刑罚管理机构。

据说,慎刑司中共有72项酷刑,并且包括了满清十大酷刑,就算再硬的嘴巴也会被撬开。对此,有人说大多数站着进去的嫔妃、太监和宫女,就算能够活着出来,基本上只剩下半条命了。所以,也有人称慎刑司是“人间地狱”。

例如:《如懿传》里被诬陷关入慎刑司的愉妃海兰;《甄嬛传》中被关入慎刑司的欣常在(妃嫔)以及苏培盛、崔槿汐、剪秋、江福海、周宁海等宫女太监;《延禧攻略》中嫁祸璎珞的太监寿锡、宫女玲珑等,下场都是非常凄惨的。

因此,可以说清朝的“宗人府”是皇室子弟闻之色变,宁死不愿去的地方;而清朝的慎刑司才是妃子们闻之色变,宁死不愿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