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经费从何而来?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的诞生,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出身寒门的士子纷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封侯拜相,实现阶层跨越。科举制发展到宋朝,受其"崇文"国策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统治者通过重整科举考试制度,招徕士人进入统治阶层,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作为科举考试的直接参与者,赴考士子也成了一类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参加考试到考试结束的赴考生活虽然极具日常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投射,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


宋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经费从何而来?

宋代举子赴考经费

政府和社会补助研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举子的赴考生活,经费准备是否充足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从全国各地奔赴京城汴京或临安,一路上所需的交通、住宿等费用不菲,一些家境贫寒的举子无力承担。但是,宋代举子多出身于贫寒之家,那么他们的经费源自何处呢?事实上,那个时候的中央政府和社会对举子赴考经费提供资助,如宋代政府设立的贡士庄和私人设立的义庄。不仅如此,在宋初的公券制度、地方政府举办的鹿鸣宴以及举子间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义约都,为举子的赴考旅费筹集提供了帮助。

举子自挣活动研究

除了政府和社会的资助,在经济繁荣的宋代,一批科考举子也通过经商赚取科考经费,如王朝阳先生在《宋代士人经商研究》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宋代举子赴考途中的经商状况,此外,举子还通过讲学、医卜等方式获得经费。


宋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经费从何而来?

宋代举子赴考旅寓活动

举子赴考住宿研究

举子在京城备考期间,因时间长且需要安静场所进行学习,他们多选择在京城租赁房屋准备考试。举子的大批涌入促进了京城地带房屋租赁的发展。另外,一批举子选择在家中、学校、寺院读书。尤其是寺院,其幽静的环境、良好的物质条件备受士人青睐,成为备考的理想之地。举子在住宿方面,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喜好自由选择,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

举子赴考旅寓外研究

赴考之途中,意外时常发生,疾病、盗贼、骗子等危险情况时刻危及举子性命,影响着他们的考试。对宋代士人赴考途中突发情况研究突出的有屈斌先生的《北宋士人游学生活研究》一文,屈先生在文中总结了赴考途中士人常遇见的疾病与防治、治安问题与应对策略。面对这些危险情况,士人会随身携带药品、研习医术、找同伴一起赴考等方式化解问题。


宋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经费从何而来?

宋代举子赴考社交活动

举子与权势群体、知识群体交往研究

举子科考,自古便有拜谒权贵之风,宋朝也不例外,一批举子常以及第为目的拜访士大夫。梁建国对此现象认为举子拜谒活动有助于科考成功,并且产生传承关系,如苏门六君子。举子与士大夫等权贵的交往对宋朝朝局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举子与女性群体交往研究

由于举子常年在外,远离家庭,心思浮动,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和精魅鬼怪之情层出不穷,早在宋代,举子在赴考过程中就常遇到红颜。由于他们常年在外,远离家庭,有些举子便顺势与其发生一段露水情缘,影响了赴考进程及其家庭稳定。


宋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经费从何而来?

宋代举子科举信仰

宋代科举人数众多,考试难度大,举子要付出巨大努力才有机会榜上有名。面对巨大的科举考试压力,以及变数莫测的未来,一批士人纷纷向鬼神求答案。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宋代民间信仰的发达催生了举子的科举信仰行为",此外,宋代士人信奉神明的传统也对举子科举信仰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举子的信仰行为也促进了宋代民间宗教的发展。


宋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经费从何而来?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举子们,在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赴考的路上,虽然也会有遇到重重地困难,比如经费,住宿等问题。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地高考,每一年高考地学生们,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高考之路也走得异常地艰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子们的求学之路都是同样的艰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