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頭?

V587累


在火藥還沒有應用到戰爭的冷兵器時代,敵對雙方就城牆的爭奪展開了各式各樣的方法,對於攻守雙方,守城的遠遠比攻城的佔一些優勢,在《孫子兵法》中就有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說法,無外乎是因為正面攻城付出的代價過為慘痛。

而云梯作為應用最為廣泛,建造最為便捷的攻城武器,便被大規模的裝備在攻城的一方,那麼迴歸正題:為什麼守城的士兵不推到梯子反而仍石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01

雲梯的演變

最初攻城的雲梯就像是家用的普通長條梯子一樣,兩根粗長的毛竹(木棍),中間用一節節的短竹子(木棍)連接,簡單的搭在城牆上面。

這種簡易的攻城武器製作方便,可以就地取材,但是確實會被守城的一方用長杆之類的武器推到,於是攻城的一方對雲梯進行了改造。

首先,在雲梯下面加裝了三角形的架子用於穩固,並且在架子下面裝上輪子,變成了雲梯車,方便士兵推行。

其次,在雲梯車的底部配有盾牌,用以掩護進攻的士兵,同時配上絞索、抓鉤等工具,讓雲梯變得更加的穩固。

這裡面的絞索就像是古代井上的打水裝置,裝有把手的圓木上纏繞繩索,一頭固定在雲梯的頂端,當雲梯搭在城牆的時候,士兵就會把抓鉤拋在城牆上,同時搖動絞索,讓雲梯頂端的繩子和城牆下的絞索形成平行,這樣大大的穩固了雲梯。

經過改在後的雲梯在防禦性、穩定性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同時也給守城方推到雲梯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所以在攻城方密集的攻擊下,守城一方沒辦法在短時間推到雲梯,那麼往下扔石頭攻擊雲梯上的士兵就成了首選。

02

攻守雙方的博弈

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在古代攻守兩方對於城牆的爭奪可謂是煞費苦心。

守城一方,首先要具備充足的糧草器械,才能夠穩定軍心,在最危急的關頭甚至會利用石土等物把城門堵住。

在守城的器械上除了常見弓弩、刀盾、長槍外還有幾樣守城神器。

第一、叉杆

叉杆類似丫形狀,在守城的時候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把從雲梯登陸城頭的敵人推下城頭,也可以在雙方鳴金後推到雲梯。

第二、檑木

檑木就是直徑粗壯的圓木,一般有一丈多,上面密佈各種尖銳的釘子,兩頭用鐵鏈纏繞鎖定,鐵鏈的另一頭固定在城頭。在守城的時候可以把檑木推下城頭砸傷大片敵人,同時因為鐵鏈的固定,可以反覆回收利用。

第三、金汁

金汁可以說是古代的生化武器,就是收集人和動物的便溺在一起燒開,守城時候從城頭潑下,滾燙的金汁落在敵人的身上非死即傷,而且很容易發炎,在古代醫療條件下基本上就是等同死亡。

第四、地聽

地聽也叫甕聽,主要是用來防止敵人的地道戰。在城牆內每個一段距離挖一個深坑,把一個甕放在坑內,士兵坐在甕內可以聽到地下很遠的聲音。

那麼面對頑強的守軍,進攻的一方有什麼樣的應對呢?攻城方也有幾樣大殺器。

第一、投石車

說起攻城,那麼不得不說投石車,投石車是利用槓桿原理製作、輔以人力發射的原始炮車。投石車一般採用石彈,成拋物線發射,可以對守城方的城牆以及守軍造成巨大的傷害。

第二、巢車

類似於瞭望塔,下面加裝車輪,可以推動前行,放置弓弩手在上面可以起到瞭望和弓箭壓制守方的作用。

第三、攻城車

攻城車是在一個兩輪車上面加裝原型巨木,周邊加裝盾牌,通過人力的反覆推撞達到破開城門的目的。

還有就是應用最廣的雲梯了,這是士兵蟻附城牆時候必不可少的攻城器械。

03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看完攻守雙方器械的對比,相信可以理解為什麼孫子說“攻心為上”。

在冷兵器戰爭中,如果想要正面攻下一座城池,不付出大量的士兵生命,幾乎沒有可能,這也就延伸出了敵我雙方計謀的比拼。

對於兵力、時間充足的攻城方來說,圍城是最妥善的辦法。

圍城的時候圍三缺一,消耗守軍的糧草,逼迫守軍棄城野戰,這也就可以付出最小的代價攻佔城池。

還有就是如果城池建造在低窪處,攻城方可以利用天時地利,掘開河堤進行水攻,利用水的動能衝破城牆,達到破城的目的。

比較出名的就是戰國時秦國滅魏國的戰役,水淹大梁城。

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中,攻城戰可以說是最為難啃的硬骨頭,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會選擇正面硬剛。



三點文墨


看古裝戰爭劇,看到攻城的場景,覺得古人真的智商很低,敵人架起雲梯,那你不會把雲梯給掀翻了,不就得了,還一個勁的往下扔石頭火球幹嘛呢?

其實古人的智慧不容我們現代人小看,尤其在偷懶這方面,人類的天賦可謂是一脈相傳,如果能夠把雲梯推倒,古人早就這麼做了,正所謂事半功倍嘛。古人的雲梯推不倒,人家有固定。

古代攻城的梯子可不是我們現在工程隊修電線的那種梯子,人家下面可複雜著呢。它和我們現在的轎車一樣,下面有底盤,這個底盤相當的結實。

這些攻城用的梯子,往城牆上搭住以後,下頭的士兵就把這些梯子從下方將底盤固定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結構。別說將它推翻了,就算來一個像項羽一樣的大力士,用盡力氣去推他,他可能連晃都不帶晃的。

所以既然沒有辦法先翻或者推開這些雲梯,而這些雲梯對於一個城牆的防守威脅又是如此之巨大,作為守城方,肯定不願意坐以待斃。那在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大塊的石頭,用扔石頭的方式,來化解敵人的攻擊。

這裡面就結合了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叫做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當然,作為防守方,肯定不可能用小石子,要想達到最大殺傷力,必須得用大塊的石頭。

這種石頭本來它的質量就很大,而且我們的城牆又很高,這樣一來,重力勢能再加上高度勢能,一旦砸下去,這股能量轉化成為動能,釋放出來,還是頗為驚人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塊巨石從城頭上挾著風雷落下,一咕嚕狠狠的砸到攀附在雲梯上上的士兵頭上,那名士兵被砸得皮開肉綻掉下雲梯的景象有多慘烈!而且石頭屬於線性攻擊,只要防守方的士兵有那麼一點點經驗,我們的這塊石頭就能攻擊一串士兵,把他們狠狠的從雲梯上給砸下去。

而且由於重力加速度的影響,越接近地面,這個石頭的威力越大。當他重重地砸在雲梯上的時候,它所釋放出來的動能,很有可能在瞬間破壞雲梯的結構。其實只要砸壞這個攻城梯一兩節樓梯,那就意味著它的使用壽命已告終結,這可比費勁力氣,試圖推翻雲梯,要划算的多。

當然還有一種很經濟的做法,那就是火攻。在很多時候,部隊對城池發動進攻,需要的機械往往是就地取材,通過砍伐周圍的樹木來製作。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拖慢軍隊行進的速度,但是,也意味著製作出來的器械,多數屬於木製品,極為怕火。

所以作為防守方,還有一件致命法寶,那就是用火油縱火,發現敵人攀附梯子向城池發動進攻,就把這個火油引燃,做成一份份愛的禮物,送給敵人,頓時你就會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燒烤的香味,那種酸爽簡直難以言喻。

所以說在古代作為守城的一方,面對敵人架梯子進攻,最好的選擇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幾十個人花大力氣去把樓梯推翻,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等敵人殺上城頭,這個梯子還一動不動的在那兒。

面對這樣的情況,最好的選擇就是縱火,以及像大黑牛李晨那樣,送給敵人愛的石頭,讓它們攜手去西天。


歷史評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還士兵推梯子,這叫嘛?這叫老虎抓猴子,他有勁也使不上啊!

您還真以為,過去攻城的時候,倆士兵扛著一副梯子“吭哧吭哧”一頓跑,命不好爬路上了,命好跑到城牆根子下邊,把梯子一豎,一幫子大頭兵揮刀子就往上爬?

這也就是電視劇裡邊,導演就是讓您瞅著有那麼一個意思就完事了,他壓根就沒在這上面下功夫。

攻城用的梯子

您自己個想想,攻城方好不容易把梯子抬到了城牆根子底下,就能被您這輕輕一推就倒了,他廢那麼大勁幹啥,他沒事也不能這麼整不是?

人家那梯子最上邊有搭鉤,就是為了扒城牆口子上,防止梯子搭上去,一不小心整歪了摔下來用的,在有就是人家下邊也卡著呢,就是怕你上邊把梯子給推倒嘍,而且這梯子基本是貼著城牆面的。

所以攻城的梯子和咱家裡邊用的梯子他不一樣。人家這梯子他也不叫梯子,叫鉤援,有時候也叫鉤梯。

就這東西在《管子兵法》中有詳細記載,就這東西往城牆上一搭,您一時半會他是摘不下來,而且這一旦搭上去,不出十秒,這梯子上絕對有人,您要是不加以阻止,這就得爬成一串。

好嗎?一個人這就得一百來斤,這還不算武器裝備啥的,這一串得多少斤,您自己個算算,這鉤援的重量可就上去了,您推一個試試,壓根就推不動。

就這還不如,石頭瓦塊,外加熱油的效果好,您就算是擱城頭上到金汁都比把腦子擱梯子上想主意來的爽快。

這老話說得好,你有過牆梯,俺還有張良計不是。

這不有人就擱城牆上,弄幾個窟窿眼,他就擱裡邊弄一個人拿長矛捅你。如果機會合適,他也不介意在這幾個窟窿眼裡推你的梯子。

後來墨子還發明瞭懸滑車,專門對付這鉤梯,一個士兵蹲在和電梯差不離的車廂中,拿一根兩頭都開刃的長矛。

上邊來幾個人,讓這車廂快速的上下滑動,裡邊的士兵就拿那長矛捅爬梯子的士兵,其實就這架勢,你就不捅,上下這麼劃拉,攻城方他也受不了。

這不鉤援架不住守方這麼折騰,所以鉤援就變成了後來的雲梯。

雲梯

您聽這名——雲梯。這其實就是加強版的鉤援,而且他這上頭也不帶鉤子了,而是輪子,這就是方便梯子架到城牆上,往上推。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沒鉤子了,咱擱上邊推不就成了嗎?

你快拉倒吧,你都能想到,那麼做這雲梯的人他也能想到,他下邊能卡死。

而且這梯子他也長,您想想,這要是去推,您不推的豎起來,這梯子他也不會到啊。

而且隨著士兵的攀爬,這梯子可是越來越重的,壓根你就推不動。

那麼這梯子,他其實也不好使。後來這雲梯又經過了改進。

他那梯子就變成了摺疊的,分成主梯和副梯,而且還可以架在一輛帶著輪子的車廂上,士兵躲在後邊推著走。

不僅如此還加配盾牌,絞車和抓鉤,就那梯子還帶著升降功能,這玩意是魯班發明的。

就這東西,您推一個試試,拉倒吧!還是想別的主意更加的合適。

而且這玩意用的時候是梯子,不用的時候,完全可以當瞭望臺的用。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快拉倒吧!吹!可勁的吹!還瞭望臺?你咋不說他是通天塔呢?”

看您說的,這事俺真沒胡說,在《淮南子兵略訓》中就有記載:

“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

這說明啥,說明這雲梯還真能但瞭望塔的用。

這不到了現代,這雲梯咱又賦予了他全新的任務,不在攻城掠地了,而是救人於水火,消防車上那副梯子,這就是雲梯。

哎!這說的有點遠了,咱接著說爬城牆。

所以您自己個想,這都發展到了加強版雲梯的階段,光下邊這車廂,那重量可不輕,你想著把他架設起來的梯子推倒?這不用想,沒戲!

所以對付梯子,最好使的還是滾木雷石,火油,擱上邊一邊砸一邊燒。

至於弄到梯子的事,還是這波攻擊結束以後再想辦法吧!

這不後來,雲梯他不是單槍匹馬自己個頂著腦殼往前衝的,人家還有輔助的工具。

你比方說啥揚塵車,當然這玩意不是擱上邊揚土的,人家是擱上邊撒石灰,辣椒麵的,你說這毒不毒,就是專門來了糊守城方眼睛的,就這東西您不拿油洗,都洗不下來,都不帶用水洗的,越洗越倒黴。

就這還不算,揚塵車屁股後頭還跟著風扇車,就這車的功能不用俺介紹了吧,大傢伙瞅名字都知道是幹啥的。

所以雲梯這是主攻,人家還帶著輔工呢?您想解決雲梯,這就得先解決揚塵車和風扇車這倆大寶貝。

所以這倆車一出動,守城方瞅著都頭疼,有那投石車的,不管你是扔火球還是丟石頭,先解決的就是這玩意,太礙事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很多電影電視當中,我們所看到的古代攻城戰爭當中,大多數守城士兵瘋狂的往城牆下面扔石頭、火油之類的東西,卻很少有人直接將梯子推倒。難道直接推梯子不能阻止敵軍攻城嗎?

如果大家都是這麼想的話,只能說被電影或電視劇上面所演的情節給騙了。

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其實都需要考慮一個成本的問題,為了一場所謂的攻城大戰,只是幾個畫面,又或者幾個片段,他們可能製造出真正的攻城梯嗎?

可能在我們的想象當中,所謂的攻城就是一根長長的梯子,被輕輕的搭在城牆邊上,然後攻城士兵就順著梯子往上爬,時不時的因為梯子的平衡感不好,從而掉了下來。

而實際上的攻城梯卻是這樣的,直接成為穩定的三角架結構,並且底盤相當的穩實,當攻城梯被搭在城牆上面時,再從下方將底盤固定死。

不要說把梯子推到了,連輕輕的搖晃都做不到,這個時候攻城的士兵順著攻城梯很輕鬆就可以直達城牆,並且因為攻城梯的牢固性,大多數攻城士兵都不帶用手來捉梯子的。

這個時候你推梯子,這麼說吧,給你二十分鐘,能用把梯子推開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就算此時你拿著武器來砸梯子,有這個時間,敵人早就已經爬上了城牆,你拿著一把大錘如何跟敵人戰鬥,不等你把大錘攏起來,敵軍一刀就結果了你。

既然我們都明白了攻城梯的牢固性,哪麼古代人也不傻,尤其是他們在戰場上面經歷過這麼多的戰爭,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守城方法。

看起來石頭這種東西一次可能砸不了幾個人,但是卻可以順著攻城梯的方向一直滾下去,只要這塊石頭的重量給力,這一根攻城梯上面幾乎是不會剩下多少人的。

而且石頭在下落的下程當中,更有可能會將攻城梯給損壞,不論是梯子的兩邊還是中間斷掉一點,這個攻城梯的壽命也就到頭了。

除此之外,現重要的防守武器就是火油,可以說這才是真正致命的法寶,尤其是在守城戰當中。

要知道古代的技術跟現代是沒法比的,所以鐵的產量一直不夠用,而攻城梯這樣的東西,除了一些重要的部位由鐵組成之外,其餘的地方几乎都是木頭。

只要是木頭對於火幾乎就是無解的,這些火油由於溫度很高,會對攻城的士兵造成巨大的傷害,畢竟油可以像水一樣四處亂鑽。

一不小心粘到身體的某個部分,瞬間就能讓你聞到一股肉香的味道,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人在往城牆上面爬的時候,一桶火油直接從頭頂澆了下來,這個時候已經不能用酸爽來形容了。

並且油汙這種東西很難清洗,就算火油溫度降了下來,可是各種的光滑讓爬攻城梯的敵軍們更加的困難,而且還會因為守城方再次潑火油,從而讓這些殘留的火油再次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攻城梯的底盤都是由各種麻繩等東西來固定的,而麻繩是最怕火燒的,這些被潑下去的火油落到麻繩上面經過燃燒,直接就會將牢固的攻城梯給整散架。

同時我們也知道火的可怕之處,並非只是將人燒死,而是燃燒之後所帶來的空氣當中氧氣的不足,攻城的時候是往上爬的。

但是火油在下方燃燒,從而造成上方的氧氣含量不足,如果說攻城的士兵已經爬到了城牆上面,或許還好說,就是在半空當中是最難受的。

一旦吸入的氧氣不足,就會產生頭暈等問題,而這可是戰場上面,並且還是高空作戰,一不小心就會從十來米的高處掉下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的攻城戰當中,守城的士兵幾乎沒有人會去推梯子,因為推不動,扔石頭的效果也比推梯子強上好幾倍,假如火油充足的話,所謂的城牆幾乎是不可能攻下來的。


虎頭山小妖


電視劇上的一個神邏輯就是攻城戰中的扶梯,明明那個扶梯看上去弱不禁風,輕輕一推就可以推走,但守軍卻非要廝殺,觀眾們也都為演員們著急。

但其實在真正的攻城戰中,攻守雙方都會使出渾身的招數來擊敗對方,推倒梯子這樣的招數怎麼會沒有想到呢?

事實上,推梯子這樣的操作也很難實施,在戰鬥中,攻城的一方如果敵後策反沒有成功就會使用強攻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攻守雙方都會有巨大的傷亡,因為守城的會在上面居高臨下的射箭,扔石頭,潑燒開的金汁。

但推倒梯子這樣的操作也只能有心無力,主要是攻的一方已經替守的一方全部都考慮好了!

首先古代的攻城梯並不是像是電視劇上的那樣,簡簡單單的兩個梯子,而是在下方有固定的裝置。

比如說在下方會加上一個支撐的三腳架,使梯子和地面有更加穩固的支撐。

並且攻城的一方已經將所有的方法都考慮好了,不僅僅在地面有支撐,在梯子上還有玄機。

比如在梯子上還會有鉤子,勾住城牆,如果想要推倒梯子,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那幾個鉤子去掉,不然也沒有絲毫的辦法。

可這是一個耗費時間很多的事情,於是攻城的一方又有了一個武器“投石機”使用投石機干擾守城軍隊,讓其無法專心的推倒梯子。

盾就是矛,矛也是盾,無論是哪一方都會站在敵方的角度思考如何打仗,所以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攻城戰這種不帶花裡胡哨靠實力的戰爭也是最慘烈的。


瘋狂青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我們看電視劇的古代戰爭片,攻城的時候總會出現“雲梯”的身影。

當雲梯架起的時候,守城士兵就會往梯子上砸石頭或者射箭,以此來阻止敵人的進攻。有人好奇,為什麼不把梯子推倒,這樣敵人不就上不來了嗎?

關於雲梯攻城這個問題,我們都被影視作品誤導了

電視劇裡的雲梯就是一把普通的梯子,使用的時候整張梯子上站滿士兵,然後梯子下面的士兵用力一拉,梯子就靠在城牆上,梯子上的士兵馬上就沿著梯子衝上去。

從“兵貴神速”這句話來分析,雲梯似乎確實是這樣使用的,這樣讓守城的人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上去了一梯子人了。但實際上,古代的城牆一般都有六米以上的高度,有些高一點的城牆還有十幾米高,梯子的長度和放置的角度非常重要。

一條單薄的梯子,一次性靠在牆上,要是梯子放高了或者放矮了都會影響使用效果。梯子放矮子,那就白放了,士兵們根本上不去;梯子放高了,在上面凸出一大堆,那肯定會被守城的士兵推倒啊!

古代雲梯是如何使用的?

從歷史資料記載來看,雲梯並不是像電視劇那樣一條單薄的梯子,雲梯的造型在歷史上經歷過了多次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魯班發明了雲梯用於攻城,但由於缺乏詳細的資料記載,我們無法還原當時的雲梯是什麼樣子。到了唐宋時期,雲梯的模樣就有了清晰的記載:

雲梯是固定在帶輪子的車上,而且是摺疊型,分別有主梯與副梯,攻城的時候將整部“雲梯車”推到城牆下,然後拉起副梯,攻城士兵就可以一擁而上。

據《舊唐書》記載,在建中四年的時候出現過“超巨型雲梯”,這種雲梯寬度有數十丈,當時的一丈相當於現在2米多!試想一下,當這部超級雲梯靠在城牆上的時候,就如同是鋪設了一條几十米寬的斜坡道路,守城士兵又如何能防得住?不過我倒是很好奇,這種超級雲梯是如何拉起來的?

從唐宋雲梯模型來看,帶有底盤的雲梯不但樣子威武,最主要的是安全穩固,這種雲梯一旦靠上了城牆,上面的人根本不可能把梯子推倒!

古代戰爭中,雲梯必須要有很大的把握時才會架起來

古代攻城,並不是一上來就架梯子衝上去,而是先圍城。

攻城戰中,攻城比守城難度要高很多。在冷兵器時代,城牆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要想把城攻下來,就必須要先把城裡的戰爭力降到最小。

古代攻城一般都會先採用圍城的方法,讓城內糧草消耗盡了,兵心動盪的時候,才會採取攻城。但此時攻城也不是那麼容易,古代的城池大部分都挖有護城河,所以攻城之前必須要先把護城河的水源截斷,然後再把河道填平,這樣才可以攻到城牆下面架設雲梯。

結束語

雲梯在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的變革,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火器的廣泛使用,雲梯在攻城戰中失去了優勢,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如今雲梯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好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消防滅火、高空作業等等,現代的雲梯也比古代更為先進,我們以大車為底盤,採用現代材料製作出來的雲梯可以高達上百米!


水煮汗青


題主顯然是被現代拍攝的一些古代戰爭片給迷惑了。在戰爭片裡,攻城士兵只是憑藉看起來就很單薄的竹梯,顫顫巍巍地往城頭上爬。那種竹梯弱不禁風,只要一推就倒。

但真實的古代戰場可不是這樣的。

重慶通遠門雕塑,爬城梯子就是一架普普通通的竹梯,真實的古代雲梯不可能這麼low

作為古代攻城工具的第一個偉大發明,魯班的雲梯得到了楚王的衷心讚賞,由此下定了攻打宋國的決心。只要認真想想,就知道雲梯不可能是幾把竹梯捆紮在一塊,由士兵扛著去攻城吧。

魯班為楚王獻上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援

從《武經總要》的記載來看,雲梯的結構還是相當科學而複雜的。

首先,相當龐大沉重。雲梯底部有用鐵板(最早是木板蒙牛皮)包裹的藏兵室,裡面可以容納很多披甲士兵。梯子本身也非常堅固,可以承受多名披甲士兵連續攀登。這樣沉重的結構使其不可能被人力推倒。



宋代雲梯

其次,巧妙地利用了反彈力。雲梯分為可以摺疊的兩截,頂部有鐵鉤,平時用繩子栓住鐵鉤,把上半截固定在底部橫樑上。戰時靠近城牆後,就砍斷繩子,上半截雲梯在巨大彈力的推動下搭上城牆,鐵鉤牢牢地咬住城頭,甲士乘機攀登。這個時間是很短的,如果守軍用刀斧去砍鐵鉤,還沒砍斷呢,甲士就已經登城了。

可見用雲梯進攻時,旁邊還有利用槓桿原理舉起的擋板,掩護雲梯接近城牆,避免守軍用弩箭射殺雲梯上的甲士



再次,雲梯不是單獨作戰的攻城工具,同時還有撞擊城門的衝車,壓制守軍的井欄(箭塔),讓守軍顧此失彼。與其冒險去推或者砍砸,還不如用弩箭和石頭攻擊雲梯上的甲士有效呢。

當然,扔石頭依然比較低效,很可能你還沒扔兩塊呢,敵人已經登城殺到面前了,並不是對付雲梯的好辦法。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首領朱泚親率大軍,攻打奉天城;德宗任命少數民族名將渾瑊負責守城。

渾瑊,鐵勒人,坐鎮朔方,屢破吐蕃,為中唐名將

朱泚讓長安西明寺僧人法堅製造雲梯(這和尚不簡單啊),雲梯高有九丈,長寬各有數丈,下裝巨輪,外面裹著水浸的溼牛革,周圍懸滿了水囊, 梯上可裝兵士五百人。這樣的雲梯至少有幾十噸重,因此城中的人都憂恐畏懼。

渾瑊認為,雲梯大而沉重,重則易陷,只要按照叛軍來襲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滿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敵人的這一攻勢。唐軍按照渾瑊的要求做好準備,嚴陣以待。

守軍用釘板和擂木對付用雲梯登城的敵人,這是在無法直接對付雲梯情況下的常見防禦措施

十一月十五日,叛軍的雲梯車開始攻城。雲梯車中的兵士箭發如雨,助攻的轒轀車掩護叛軍抱薪負土,填平壕塹,矢石、火炬此時都耐何不了叛軍,雲梯上已有不少叛軍登上了城樓,形勢危急。但在渾瑊的激勵下,唐軍死戰不退。渾瑊身中流箭,隨手拔出,血流滿衣而面不改色,繼續指揮作戰,在場的唐軍都深受感動,鬥志大漲。



唐軍終於轉運,叛軍的雲梯車陷進了挖好的地道,火油點燃,順風燃燒,城上的唐軍趁機投下葦柴、火炬,雲梯車轉瞬之間化為灰燼,數千攻城叛軍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燒死,散發的焦臭之氣,數里以外都可以聞到。唐軍士氣大振,三面出擊,終於擊退了叛軍。

渾瑊用的火攻就是對付雲梯最好的辦法,但這辦法也很看運氣,畢竟設置的地道有限,在什麼地方挖,只能靠指揮者的經驗判斷。這也是為什麼雲梯這種重型攻城器械可以使用一千多年,直到大炮出現後才黯然退場的原因,實在是太難對付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大家應該是受影視劇影響太多了,在看影視劇的時候,都在想,為什麼不直接把梯子推倒算了墓,幹嘛要一個一個扔石頭。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古代,戰爭中用都梯子,不是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梯子,古代戰場上的梯子是一種雲梯,頂端有鉤子,還有鉸鏈和防盾,是沒辦法推到的;第二就是梯子在牆上是有傾斜角的,站在城樓的那個位置,就是梯子的正面位置,要想把梯子推到,是很難做到的;最後就是一方攻,一方守,都需要多方的配合,破壞梯子的是肯定的,只是不是我們簡單的那樣理解,把梯子推倒就行,肯定需要火力的壓制,再有就是人員的配合。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收藏,記得關注我哦!和你分享更多歷史故事。


大王喵歷史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兩軍交戰,兵臨城下。攻方將領大喊一聲,隨後無數士兵蜂擁而上,一把把梯子往城牆上一架,士兵們前赴後繼像螞蟻一樣往上爬,城牆上的守軍拼命往下扔石頭。

如果打仗真是這樣的,那隻能說守軍是傻子。這麼輕飄飄的一架破梯子,一推就倒,你還費那勁丟石頭幹嘛?

事實上,打仗用的雲梯,根本不是兩豎N橫那個樣子的玩意,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軍用攻城器械,戰鬥過程中很難推倒。真正的雲梯,外形上看是一種戰車與梯子的結合體,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名字——“雲梯車”。

雲梯相傳為春秋時魯班發明,《墨子》中有一篇《公輸》,寫到“公輸班(魯班)為楚造雲梯之械”。攻城,不是爬到屋頂修東西,必須要防範住敵軍守衛的各種攻擊。

那真正的雲梯是什麼樣的呢?

在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鑑上,有體現雲梯的圖紋。雲梯底部有個底座,底座下有輪子,底座上方是最重要的梯子部分,梯子頂端呈鉤子狀。

攻城之時,士兵們將雲梯車推到城牆邊緣,再將梯子立起來搭到城牆上,由梯子頂部的鉤子將城牆邊緣牢牢鉤住,士兵再沿著梯子爬上城牆。

這下明白了吧,為什麼守城士兵不能把雲梯推開?因為根本推不動啊!

首先,梯子頂部的鉤子已經鉤住了城牆,要推開梯子首先就要把鉤子部分破壞掉,這在對方弓箭掩護登城士兵的情形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其次,由於梯子本身和底座相連,所以要推開的不止是一個梯子,而是整座戰車。雲梯車的底座是穩定的三角結構,如此設計本身就是防著雲梯被輕易推翻。

這就是為什麼守城士兵選擇扔石頭,去殺傷順著梯子往上爬的敵軍,而不試圖去推翻雲梯的最終原因,因為根本沒有多大可能推得翻。

春秋戰國時期,雲梯已具備了最基礎的形態。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城牆不斷升高,攻城用的雲梯車也在不斷改進,以適應新時代戰爭發展的需要。

唐代的雲梯,外形結構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底座由大木搭建,底部有6個大輪子,而且車上面巨大的梯子,也不再依靠人力推起,而是直接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座之上。

梯子也細分為兩部分,下面的是主梯,主梯之上還有一個副梯。主、副梯用輪軸連接,需要時可將副梯一點點推出,自由調節高度、伸展長度,其原理類似於現在伸縮自如的釣魚竿。

這種雲梯車的優點。是不必等到雲梯靠到城牆上再發動攻擊,而是可以在還有一定距離時,就將副梯推出搭上城牆,士兵直接殺上去,節省攻擊時間,也防止雲梯靠近城牆的時間太長被守軍破壞。

到了宋代,雲梯功能又有了進一步提升。雲梯車底座包裹牛皮,牛皮內暗藏士兵,厚重的牛皮可以抵禦一般的刀槍砍刺。梯子部分更是大幅提升,採取了摺疊式,副梯可以從後方翻轉出來,比唐朝的伸展式雲梯長度更佳。

自從雲梯發明以來,圍繞雲梯,攻守雙方都在不斷改進戰術,以求己方能佔據更多優勢。

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雲梯如果真的已經搭上城牆,除了砸石頭之外,還有弓箭、落木,以及潑滾油、開水,甚至什麼鍋碗瓢盆都可以往下砸。而其中最有效的,當屬火攻。

比如安史之亂中的睢陽之戰。睢陽是江淮地區的門戶,當時叛軍大將尹子奇猛攻睢陽,一旦睢陽失守,江南糧倉恐落入叛軍之手。睢陽守將張巡,與叛軍展開了激烈交鋒。

當時叛軍的雲梯非常厲害,史書記載“置精卒二百於其上”。一座雲梯可以裝載200名士兵,意味一旦讓雲梯靠近城牆,後果不堪設想。尹子奇在戰爭焦灼階段,動用了數輛雲梯,企圖一舉拿下睢陽。

面對叛軍猛烈的攻勢,張巡搞出一個創新打法。

他命人在城牆開了許多隱蔽的小洞,一旦雲梯接近,第一個洞中伸出一根頭上帶鐵鉤的木棍,將雲梯鉤住,讓其不能離開;此時,第二個洞中又伸出一根木棍,抵住雲梯讓它不能靠近;最後第三個洞中,再伸出一根頭上帶著鐵籠的木棍,鐵籠中燃起大火,搭在雲梯上直至將其燒斷,雲梯當即斷開,隨後叛軍紛紛跌落摔死。

靠著這個方法,張巡讓尹子奇的雲梯戰法,徹底失去了作用。

睢陽之戰的結果表明,雲梯因為體型巨大移動不便,再加上它怕火的致命弱點,往往很難抵擋守城方的火攻戰術。隨著明清時期紅衣大炮等攻城利器的出現,雲梯逐漸退出了戰爭的歷史舞臺。


劇透歷史


有些軍事愛好者心裡總有個疑問,古代攻城主要器具就是雲梯,既然是梯子,何不把梯子推倒呢?這樣敵人不都摔得粉身碎骨嗎?這種想法,是把古代攻城用的雲梯,等同於今天常見的竹梯,實際上大大低估了古代的智慧。下面,我就來說說古代攻城用的雲梯,為什麼是推不倒的。

第一,最早的登城器具:鉤援

在說雲梯之間,先說說最早的登城器具鉤援。這個跟現代的竹梯就有點類似了,又稱為“鉤梯”,就是在梯子頂端裝有金屬鉤。金屬鉤的作用,是為了鉤住城堞,鉤住了,梯子的穩定性就很強,而且敵人也比較難直接把梯子推倒。這個鉤援的出現時間很早,估計在商周之間,詩經的《皇矣》有如下記載:“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這是寫西周建立前,周軍伐崇的故事。這個時侯,就出現了鉤援。


第二,雲梯據說是魯班發明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武器也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雲梯就是在這個時候發明的。據說雲梯的發明者是公輸般,就是著名的魯班。為什麼叫雲梯呢?據史料載,“梯長而高,上至於雲,故曰云梯。”說雲梯“上至於雲”,這是誇張的說法,只是為了說明雲梯可以伸展得很高。

與魯班同時代的墨子,對雲梯有如下記載:“雲梯者,重器也,其動移甚難。”大家注意,雲梯可不是一般的竹梯,而是“重器”,而且“動移甚難”,說明是很沉很重的。不要說把雲梯推倒,就是要移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為了移動雲梯,在雲梯底部加裝了輪子,以便以推行。在一個出土的戰國銅鑑裡,有登雲梯作戰圖。結合古籍與出土文物,可以判斷雲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這點是無疑問的。

第三,後世對雲梯的改進

雲梯裡的梯子一般是摺疊的,臨戰時才把梯子伸展開,梯子的頂端同樣配有金屬鉤,以便鉤住城堞。雲梯的部底是用大木頭制的床,下面是輪子,可以推著走。後世對雲梯不斷改造,使得其攻城能力越來越強。比如說,在梯子的前部增添滾輪,這樣當雲梯展開後,利用滾輪滑動,可以迅速而省力地沿著城牆上滑。為了減少己方士兵的傷亡,後來雲梯下面添加車廂,士兵可以躲在裡面,以避免敵人的石頭砸中。同時,有車廂的保護,也可以從內部推著雲梯車前行。


在《通典》一書中,對雲梯有如下的記載:“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長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勢微曲,第互相檢,飛於雲間,以窺城中。有上城梯,首冠雙轆轤,枕城而上,謂之飛雲梯。”

明白了雲梯的構造,再看看上面這張圖,你還覺得城上的士兵可以把雲梯給推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