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V587累


在火药还没有应用到战争的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就城墙的争夺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对于攻守双方,守城的远远比攻城的占一些优势,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说法,无外乎是因为正面攻城付出的代价过为惨痛。

而云梯作为应用最为广泛,建造最为便捷的攻城武器,便被大规模的装备在攻城的一方,那么回归正题:为什么守城的士兵不推到梯子反而仍石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01

云梯的演变

最初攻城的云梯就像是家用的普通长条梯子一样,两根粗长的毛竹(木棍),中间用一节节的短竹子(木棍)连接,简单的搭在城墙上面。

这种简易的攻城武器制作方便,可以就地取材,但是确实会被守城的一方用长杆之类的武器推到,于是攻城的一方对云梯进行了改造。

首先,在云梯下面加装了三角形的架子用于稳固,并且在架子下面装上轮子,变成了云梯车,方便士兵推行。

其次,在云梯车的底部配有盾牌,用以掩护进攻的士兵,同时配上绞索、抓钩等工具,让云梯变得更加的稳固。

这里面的绞索就像是古代井上的打水装置,装有把手的圆木上缠绕绳索,一头固定在云梯的顶端,当云梯搭在城墙的时候,士兵就会把抓钩抛在城墙上,同时摇动绞索,让云梯顶端的绳子和城墙下的绞索形成平行,这样大大的稳固了云梯。

经过改在后的云梯在防御性、稳定性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同时也给守城方推到云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在攻城方密集的攻击下,守城一方没办法在短时间推到云梯,那么往下扔石头攻击云梯上的士兵就成了首选。

02

攻守双方的博弈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在古代攻守两方对于城墙的争夺可谓是煞费苦心。

守城一方,首先要具备充足的粮草器械,才能够稳定军心,在最危急的关头甚至会利用石土等物把城门堵住。

在守城的器械上除了常见弓弩、刀盾、长枪外还有几样守城神器。

第一、叉杆

叉杆类似丫形状,在守城的时候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把从云梯登陆城头的敌人推下城头,也可以在双方鸣金后推到云梯。

第二、檑木

檑木就是直径粗壮的圆木,一般有一丈多,上面密布各种尖锐的钉子,两头用铁链缠绕锁定,铁链的另一头固定在城头。在守城的时候可以把檑木推下城头砸伤大片敌人,同时因为铁链的固定,可以反复回收利用。

第三、金汁

金汁可以说是古代的生化武器,就是收集人和动物的便溺在一起烧开,守城时候从城头泼下,滚烫的金汁落在敌人的身上非死即伤,而且很容易发炎,在古代医疗条件下基本上就是等同死亡。

第四、地听

地听也叫瓮听,主要是用来防止敌人的地道战。在城墙内每个一段距离挖一个深坑,把一个瓮放在坑内,士兵坐在瓮内可以听到地下很远的声音。

那么面对顽强的守军,进攻的一方有什么样的应对呢?攻城方也有几样大杀器。

第一、投石车

说起攻城,那么不得不说投石车,投石车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辅以人力发射的原始炮车。投石车一般采用石弹,成抛物线发射,可以对守城方的城墙以及守军造成巨大的伤害。

第二、巢车

类似于瞭望塔,下面加装车轮,可以推动前行,放置弓弩手在上面可以起到瞭望和弓箭压制守方的作用。

第三、攻城车

攻城车是在一个两轮车上面加装原型巨木,周边加装盾牌,通过人力的反复推撞达到破开城门的目的。

还有就是应用最广的云梯了,这是士兵蚁附城墙时候必不可少的攻城器械。

03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看完攻守双方器械的对比,相信可以理解为什么孙子说“攻心为上”。

在冷兵器战争中,如果想要正面攻下一座城池,不付出大量的士兵生命,几乎没有可能,这也就延伸出了敌我双方计谋的比拼。

对于兵力、时间充足的攻城方来说,围城是最妥善的办法。

围城的时候围三缺一,消耗守军的粮草,逼迫守军弃城野战,这也就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攻占城池。

还有就是如果城池建造在低洼处,攻城方可以利用天时地利,掘开河堤进行水攻,利用水的动能冲破城墙,达到破城的目的。

比较出名的就是战国时秦国灭魏国的战役,水淹大梁城。

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攻城战可以说是最为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选择正面硬刚。



三点文墨


看古装战争剧,看到攻城的场景,觉得古人真的智商很低,敌人架起云梯,那你不会把云梯给掀翻了,不就得了,还一个劲的往下扔石头火球干嘛呢?

其实古人的智慧不容我们现代人小看,尤其在偷懒这方面,人类的天赋可谓是一脉相传,如果能够把云梯推倒,古人早就这么做了,正所谓事半功倍嘛。古人的云梯推不倒,人家有固定。

古代攻城的梯子可不是我们现在工程队修电线的那种梯子,人家下面可复杂着呢。它和我们现在的轿车一样,下面有底盘,这个底盘相当的结实。

这些攻城用的梯子,往城墙上搭住以后,下头的士兵就把这些梯子从下方将底盘固定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别说将它推翻了,就算来一个像项羽一样的大力士,用尽力气去推他,他可能连晃都不带晃的。

所以既然没有办法先翻或者推开这些云梯,而这些云梯对于一个城墙的防守威胁又是如此之巨大,作为守城方,肯定不愿意坐以待毙。那在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大块的石头,用扔石头的方式,来化解敌人的攻击。

这里面就结合了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叫做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然,作为防守方,肯定不可能用小石子,要想达到最大杀伤力,必须得用大块的石头。

这种石头本来它的质量就很大,而且我们的城墙又很高,这样一来,重力势能再加上高度势能,一旦砸下去,这股能量转化成为动能,释放出来,还是颇为惊人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巨石从城头上挟着风雷落下,一咕噜狠狠的砸到攀附在云梯上上的士兵头上,那名士兵被砸得皮开肉绽掉下云梯的景象有多惨烈!而且石头属于线性攻击,只要防守方的士兵有那么一点点经验,我们的这块石头就能攻击一串士兵,把他们狠狠的从云梯上给砸下去。

而且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越接近地面,这个石头的威力越大。当他重重地砸在云梯上的时候,它所释放出来的动能,很有可能在瞬间破坏云梯的结构。其实只要砸坏这个攻城梯一两节楼梯,那就意味着它的使用寿命已告终结,这可比费劲力气,试图推翻云梯,要划算的多。

当然还有一种很经济的做法,那就是火攻。在很多时候,部队对城池发动进攻,需要的机械往往是就地取材,通过砍伐周围的树木来制作。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拖慢军队行进的速度,但是,也意味着制作出来的器械,多数属于木制品,极为怕火。

所以作为防守方,还有一件致命法宝,那就是用火油纵火,发现敌人攀附梯子向城池发动进攻,就把这个火油引燃,做成一份份爱的礼物,送给敌人,顿时你就会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烧烤的香味,那种酸爽简直难以言喻。

所以说在古代作为守城的一方,面对敌人架梯子进攻,最好的选择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几十个人花大力气去把楼梯推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等敌人杀上城头,这个梯子还一动不动的在那儿。

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选择就是纵火,以及像大黑牛李晨那样,送给敌人爱的石头,让它们携手去西天。


历史评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士兵推梯子,这叫嘛?这叫老虎抓猴子,他有劲也使不上啊!

您还真以为,过去攻城的时候,俩士兵扛着一副梯子“吭哧吭哧”一顿跑,命不好爬路上了,命好跑到城墙根子下边,把梯子一竖,一帮子大头兵挥刀子就往上爬?

这也就是电视剧里边,导演就是让您瞅着有那么一个意思就完事了,他压根就没在这上面下功夫。

攻城用的梯子

您自己个想想,攻城方好不容易把梯子抬到了城墙根子底下,就能被您这轻轻一推就倒了,他废那么大劲干啥,他没事也不能这么整不是?

人家那梯子最上边有搭钩,就是为了扒城墙口子上,防止梯子搭上去,一不小心整歪了摔下来用的,在有就是人家下边也卡着呢,就是怕你上边把梯子给推倒喽,而且这梯子基本是贴着城墙面的。

所以攻城的梯子和咱家里边用的梯子他不一样。人家这梯子他也不叫梯子,叫钩援,有时候也叫钩梯。

就这东西在《管子兵法》中有详细记载,就这东西往城墙上一搭,您一时半会他是摘不下来,而且这一旦搭上去,不出十秒,这梯子上绝对有人,您要是不加以阻止,这就得爬成一串。

好吗?一个人这就得一百来斤,这还不算武器装备啥的,这一串得多少斤,您自己个算算,这钩援的重量可就上去了,您推一个试试,压根就推不动。

就这还不如,石头瓦块,外加热油的效果好,您就算是搁城头上到金汁都比把脑子搁梯子上想主意来的爽快。

这老话说得好,你有过墙梯,俺还有张良计不是。

这不有人就搁城墙上,弄几个窟窿眼,他就搁里边弄一个人拿长矛捅你。如果机会合适,他也不介意在这几个窟窿眼里推你的梯子。

后来墨子还发明了悬滑车,专门对付这钩梯,一个士兵蹲在和电梯差不离的车厢中,拿一根两头都开刃的长矛。

上边来几个人,让这车厢快速的上下滑动,里边的士兵就拿那长矛捅爬梯子的士兵,其实就这架势,你就不捅,上下这么划拉,攻城方他也受不了。

这不钩援架不住守方这么折腾,所以钩援就变成了后来的云梯。

云梯

您听这名——云梯。这其实就是加强版的钩援,而且他这上头也不带钩子了,而是轮子,这就是方便梯子架到城墙上,往上推。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没钩子了,咱搁上边推不就成了吗?

你快拉倒吧,你都能想到,那么做这云梯的人他也能想到,他下边能卡死。

而且这梯子他也长,您想想,这要是去推,您不推的竖起来,这梯子他也不会到啊。

而且随着士兵的攀爬,这梯子可是越来越重的,压根你就推不动。

那么这梯子,他其实也不好使。后来这云梯又经过了改进。

他那梯子就变成了折叠的,分成主梯和副梯,而且还可以架在一辆带着轮子的车厢上,士兵躲在后边推着走。

不仅如此还加配盾牌,绞车和抓钩,就那梯子还带着升降功能,这玩意是鲁班发明的。

就这东西,您推一个试试,拉倒吧!还是想别的主意更加的合适。

而且这玩意用的时候是梯子,不用的时候,完全可以当瞭望台的用。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倒吧!吹!可劲的吹!还瞭望台?你咋不说他是通天塔呢?”

看您说的,这事俺真没胡说,在《淮南子兵略训》中就有记载:

“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这说明啥,说明这云梯还真能但瞭望塔的用。

这不到了现代,这云梯咱又赋予了他全新的任务,不在攻城掠地了,而是救人于水火,消防车上那副梯子,这就是云梯。

哎!这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说爬城墙。

所以您自己个想,这都发展到了加强版云梯的阶段,光下边这车厢,那重量可不轻,你想着把他架设起来的梯子推倒?这不用想,没戏!

所以对付梯子,最好使的还是滚木雷石,火油,搁上边一边砸一边烧。

至于弄到梯子的事,还是这波攻击结束以后再想办法吧!

这不后来,云梯他不是单枪匹马自己个顶着脑壳往前冲的,人家还有辅助的工具。

你比方说啥扬尘车,当然这玩意不是搁上边扬土的,人家是搁上边撒石灰,辣椒面的,你说这毒不毒,就是专门来了糊守城方眼睛的,就这东西您不拿油洗,都洗不下来,都不带用水洗的,越洗越倒霉。

就这还不算,扬尘车屁股后头还跟着风扇车,就这车的功能不用俺介绍了吧,大家伙瞅名字都知道是干啥的。

所以云梯这是主攻,人家还带着辅工呢?您想解决云梯,这就得先解决扬尘车和风扇车这俩大宝贝。

所以这俩车一出动,守城方瞅着都头疼,有那投石车的,不管你是扔火球还是丢石头,先解决的就是这玩意,太碍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很多电影电视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攻城战争当中,大多数守城士兵疯狂的往城墙下面扔石头、火油之类的东西,却很少有人直接将梯子推倒。难道直接推梯子不能阻止敌军攻城吗?

如果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话,只能说被电影或电视剧上面所演的情节给骗了。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需要考虑一个成本的问题,为了一场所谓的攻城大战,只是几个画面,又或者几个片段,他们可能制造出真正的攻城梯吗?

可能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所谓的攻城就是一根长长的梯子,被轻轻的搭在城墙边上,然后攻城士兵就顺着梯子往上爬,时不时的因为梯子的平衡感不好,从而掉了下来。

而实际上的攻城梯却是这样的,直接成为稳定的三角架结构,并且底盘相当的稳实,当攻城梯被搭在城墙上面时,再从下方将底盘固定死。

不要说把梯子推到了,连轻轻的摇晃都做不到,这个时候攻城的士兵顺着攻城梯很轻松就可以直达城墙,并且因为攻城梯的牢固性,大多数攻城士兵都不带用手来捉梯子的。

这个时候你推梯子,这么说吧,给你二十分钟,能用把梯子推开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就算此时你拿着武器来砸梯子,有这个时间,敌人早就已经爬上了城墙,你拿着一把大锤如何跟敌人战斗,不等你把大锤拢起来,敌军一刀就结果了你。

既然我们都明白了攻城梯的牢固性,哪么古代人也不傻,尤其是他们在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么多的战争,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守城方法。

看起来石头这种东西一次可能砸不了几个人,但是却可以顺着攻城梯的方向一直滚下去,只要这块石头的重量给力,这一根攻城梯上面几乎是不会剩下多少人的。

而且石头在下落的下程当中,更有可能会将攻城梯给损坏,不论是梯子的两边还是中间断掉一点,这个攻城梯的寿命也就到头了。

除此之外,现重要的防守武器就是火油,可以说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法宝,尤其是在守城战当中。

要知道古代的技术跟现代是没法比的,所以铁的产量一直不够用,而攻城梯这样的东西,除了一些重要的部位由铁组成之外,其余的地方几乎都是木头。

只要是木头对于火几乎就是无解的,这些火油由于温度很高,会对攻城的士兵造成巨大的伤害,毕竟油可以像水一样四处乱钻。

一不小心粘到身体的某个部分,瞬间就能让你闻到一股肉香的味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在往城墙上面爬的时候,一桶火油直接从头顶浇了下来,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酸爽来形容了。

并且油污这种东西很难清洗,就算火油温度降了下来,可是各种的光滑让爬攻城梯的敌军们更加的困难,而且还会因为守城方再次泼火油,从而让这些残留的火油再次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攻城梯的底盘都是由各种麻绳等东西来固定的,而麻绳是最怕火烧的,这些被泼下去的火油落到麻绳上面经过燃烧,直接就会将牢固的攻城梯给整散架。

同时我们也知道火的可怕之处,并非只是将人烧死,而是燃烧之后所带来的空气当中氧气的不足,攻城的时候是往上爬的。

但是火油在下方燃烧,从而造成上方的氧气含量不足,如果说攻城的士兵已经爬到了城墙上面,或许还好说,就是在半空当中是最难受的。

一旦吸入的氧气不足,就会产生头晕等问题,而这可是战场上面,并且还是高空作战,一不小心就会从十来米的高处掉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的攻城战当中,守城的士兵几乎没有人会去推梯子,因为推不动,扔石头的效果也比推梯子强上好几倍,假如火油充足的话,所谓的城墙几乎是不可能攻下来的。


虎头山小妖


电视剧上的一个神逻辑就是攻城战中的扶梯,明明那个扶梯看上去弱不禁风,轻轻一推就可以推走,但守军却非要厮杀,观众们也都为演员们着急。

但其实在真正的攻城战中,攻守双方都会使出浑身的招数来击败对方,推倒梯子这样的招数怎么会没有想到呢?

事实上,推梯子这样的操作也很难实施,在战斗中,攻城的一方如果敌后策反没有成功就会使用强攻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攻守双方都会有巨大的伤亡,因为守城的会在上面居高临下的射箭,扔石头,泼烧开的金汁。

但推倒梯子这样的操作也只能有心无力,主要是攻的一方已经替守的一方全部都考虑好了!

首先古代的攻城梯并不是像是电视剧上的那样,简简单单的两个梯子,而是在下方有固定的装置。

比如说在下方会加上一个支撑的三脚架,使梯子和地面有更加稳固的支撑。

并且攻城的一方已经将所有的方法都考虑好了,不仅仅在地面有支撑,在梯子上还有玄机。

比如在梯子上还会有钩子,勾住城墙,如果想要推倒梯子,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那几个钩子去掉,不然也没有丝毫的办法。

可这是一个耗费时间很多的事情,于是攻城的一方又有了一个武器“投石机”使用投石机干扰守城军队,让其无法专心的推倒梯子。

盾就是矛,矛也是盾,无论是哪一方都会站在敌方的角度思考如何打仗,所以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攻城战这种不带花里胡哨靠实力的战争也是最惨烈的。


疯狂青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我们看电视剧的古代战争片,攻城的时候总会出现“云梯”的身影。

当云梯架起的时候,守城士兵就会往梯子上砸石头或者射箭,以此来阻止敌人的进攻。有人好奇,为什么不把梯子推倒,这样敌人不就上不来了吗?

关于云梯攻城这个问题,我们都被影视作品误导了

电视剧里的云梯就是一把普通的梯子,使用的时候整张梯子上站满士兵,然后梯子下面的士兵用力一拉,梯子就靠在城墙上,梯子上的士兵马上就沿着梯子冲上去。

从“兵贵神速”这句话来分析,云梯似乎确实是这样使用的,这样让守城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上去了一梯子人了。但实际上,古代的城墙一般都有六米以上的高度,有些高一点的城墙还有十几米高,梯子的长度和放置的角度非常重要。

一条单薄的梯子,一次性靠在墙上,要是梯子放高了或者放矮了都会影响使用效果。梯子放矮子,那就白放了,士兵们根本上不去;梯子放高了,在上面凸出一大堆,那肯定会被守城的士兵推倒啊!

古代云梯是如何使用的?

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云梯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一条单薄的梯子,云梯的造型在历史上经历过了多次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发明了云梯用于攻城,但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记载,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云梯是什么样子。到了唐宋时期,云梯的模样就有了清晰的记载:

云梯是固定在带轮子的车上,而且是折叠型,分别有主梯与副梯,攻城的时候将整部“云梯车”推到城墙下,然后拉起副梯,攻城士兵就可以一拥而上。

据《旧唐书》记载,在建中四年的时候出现过“超巨型云梯”,这种云梯宽度有数十丈,当时的一丈相当于现在2米多!试想一下,当这部超级云梯靠在城墙上的时候,就如同是铺设了一条几十米宽的斜坡道路,守城士兵又如何能防得住?不过我倒是很好奇,这种超级云梯是如何拉起来的?

从唐宋云梯模型来看,带有底盘的云梯不但样子威武,最主要的是安全稳固,这种云梯一旦靠上了城墙,上面的人根本不可能把梯子推倒!

古代战争中,云梯必须要有很大的把握时才会架起来

古代攻城,并不是一上来就架梯子冲上去,而是先围城。

攻城战中,攻城比守城难度要高很多。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把城攻下来,就必须要先把城里的战争力降到最小。

古代攻城一般都会先采用围城的方法,让城内粮草消耗尽了,兵心动荡的时候,才会采取攻城。但此时攻城也不是那么容易,古代的城池大部分都挖有护城河,所以攻城之前必须要先把护城河的水源截断,然后再把河道填平,这样才可以攻到城墙下面架设云梯。

结束语

云梯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的变革,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广泛使用,云梯在攻城战中失去了优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云梯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消防灭火、高空作业等等,现代的云梯也比古代更为先进,我们以大车为底盘,采用现代材料制作出来的云梯可以高达上百米!


水煮汗青


题主显然是被现代拍摄的一些古代战争片给迷惑了。在战争片里,攻城士兵只是凭借看起来就很单薄的竹梯,颤颤巍巍地往城头上爬。那种竹梯弱不禁风,只要一推就倒。

但真实的古代战场可不是这样的。

重庆通远门雕塑,爬城梯子就是一架普普通通的竹梯,真实的古代云梯不可能这么low

作为古代攻城工具的第一个伟大发明,鲁班的云梯得到了楚王的衷心赞赏,由此下定了攻打宋国的决心。只要认真想想,就知道云梯不可能是几把竹梯捆扎在一块,由士兵扛着去攻城吧。

鲁班为楚王献上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援

从《武经总要》的记载来看,云梯的结构还是相当科学而复杂的。

首先,相当庞大沉重。云梯底部有用铁板(最早是木板蒙牛皮)包裹的藏兵室,里面可以容纳很多披甲士兵。梯子本身也非常坚固,可以承受多名披甲士兵连续攀登。这样沉重的结构使其不可能被人力推倒。



宋代云梯

其次,巧妙地利用了反弹力。云梯分为可以折叠的两截,顶部有铁钩,平时用绳子栓住铁钩,把上半截固定在底部横梁上。战时靠近城墙后,就砍断绳子,上半截云梯在巨大弹力的推动下搭上城墙,铁钩牢牢地咬住城头,甲士乘机攀登。这个时间是很短的,如果守军用刀斧去砍铁钩,还没砍断呢,甲士就已经登城了。

可见用云梯进攻时,旁边还有利用杠杆原理举起的挡板,掩护云梯接近城墙,避免守军用弩箭射杀云梯上的甲士



再次,云梯不是单独作战的攻城工具,同时还有撞击城门的冲车,压制守军的井欄(箭塔),让守军顾此失彼。与其冒险去推或者砍砸,还不如用弩箭和石头攻击云梯上的甲士有效呢。

当然,扔石头依然比较低效,很可能你还没扔两块呢,敌人已经登城杀到面前了,并不是对付云梯的好办法。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首领朱泚亲率大军,攻打奉天城;德宗任命少数民族名将浑瑊负责守城。

浑瑊,铁勒人,坐镇朔方,屡破吐蕃,为中唐名将

朱泚让长安西明寺僧人法坚制造云梯(这和尚不简单啊),云梯高有九丈,长宽各有数丈,下装巨轮,外面裹着水浸的湿牛革,周围悬满了水囊, 梯上可装兵士五百人。这样的云梯至少有几十吨重,因此城中的人都忧恐畏惧。

浑瑊认为,云梯大而沉重,重则易陷,只要按照叛军来袭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满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敌人的这一攻势。唐军按照浑瑊的要求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守军用钉板和擂木对付用云梯登城的敌人,这是在无法直接对付云梯情况下的常见防御措施

十一月十五日,叛军的云梯车开始攻城。云梯车中的兵士箭发如雨,助攻的轒轀车掩护叛军抱薪负土,填平壕堑,矢石、火炬此时都耐何不了叛军,云梯上已有不少叛军登上了城楼,形势危急。但在浑瑊的激励下,唐军死战不退。浑瑊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面不改色,继续指挥作战,在场的唐军都深受感动,斗志大涨。



唐军终于转运,叛军的云梯车陷进了挖好的地道,火油点燃,顺风燃烧,城上的唐军趁机投下苇柴、火炬,云梯车转瞬之间化为灰烬,数千攻城叛军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烧死,散发的焦臭之气,数里以外都可以闻到。唐军士气大振,三面出击,终于击退了叛军。

浑瑊用的火攻就是对付云梯最好的办法,但这办法也很看运气,毕竟设置的地道有限,在什么地方挖,只能靠指挥者的经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云梯这种重型攻城器械可以使用一千多年,直到大炮出现后才黯然退场的原因,实在是太难对付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大家应该是受影视剧影响太多了,在看影视剧的时候,都在想,为什么不直接把梯子推倒算了墓,干嘛要一个一个扔石头。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用都梯子,不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梯子,古代战场上的梯子是一种云梯,顶端有钩子,还有铰链和防盾,是没办法推到的;第二就是梯子在墙上是有倾斜角的,站在城楼的那个位置,就是梯子的正面位置,要想把梯子推到,是很难做到的;最后就是一方攻,一方守,都需要多方的配合,破坏梯子的是肯定的,只是不是我们简单的那样理解,把梯子推倒就行,肯定需要火力的压制,再有就是人员的配合。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收藏,记得关注我哦!和你分享更多历史故事。


大王喵历史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兵临城下。攻方将领大喊一声,随后无数士兵蜂拥而上,一把把梯子往城墙上一架,士兵们前赴后继像蚂蚁一样往上爬,城墙上的守军拼命往下扔石头。

如果打仗真是这样的,那只能说守军是傻子。这么轻飘飘的一架破梯子,一推就倒,你还费那劲丢石头干嘛?

事实上,打仗用的云梯,根本不是两竖N横那个样子的玩意,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军用攻城器械,战斗过程中很难推倒。真正的云梯,外形上看是一种战车与梯子的结合体,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云梯车”。

云梯相传为春秋时鲁班发明,《墨子》中有一篇《公输》,写到“公输班(鲁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攻城,不是爬到屋顶修东西,必须要防范住敌军守卫的各种攻击。

那真正的云梯是什么样的呢?

在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上,有体现云梯的图纹。云梯底部有个底座,底座下有轮子,底座上方是最重要的梯子部分,梯子顶端呈钩子状。

攻城之时,士兵们将云梯车推到城墙边缘,再将梯子立起来搭到城墙上,由梯子顶部的钩子将城墙边缘牢牢钩住,士兵再沿着梯子爬上城墙。

这下明白了吧,为什么守城士兵不能把云梯推开?因为根本推不动啊!

首先,梯子顶部的钩子已经钩住了城墙,要推开梯子首先就要把钩子部分破坏掉,这在对方弓箭掩护登城士兵的情形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其次,由于梯子本身和底座相连,所以要推开的不止是一个梯子,而是整座战车。云梯车的底座是稳定的三角结构,如此设计本身就是防着云梯被轻易推翻。

这就是为什么守城士兵选择扔石头,去杀伤顺着梯子往上爬的敌军,而不试图去推翻云梯的最终原因,因为根本没有多大可能推得翻。

春秋战国时期,云梯已具备了最基础的形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城墙不断升高,攻城用的云梯车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发展的需要。

唐代的云梯,外形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底座由大木搭建,底部有6个大轮子,而且车上面巨大的梯子,也不再依靠人力推起,而是直接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座之上。

梯子也细分为两部分,下面的是主梯,主梯之上还有一个副梯。主、副梯用轮轴连接,需要时可将副梯一点点推出,自由调节高度、伸展长度,其原理类似于现在伸缩自如的钓鱼竿。

这种云梯车的优点。是不必等到云梯靠到城墙上再发动攻击,而是可以在还有一定距离时,就将副梯推出搭上城墙,士兵直接杀上去,节省攻击时间,也防止云梯靠近城墙的时间太长被守军破坏。

到了宋代,云梯功能又有了进一步提升。云梯车底座包裹牛皮,牛皮内暗藏士兵,厚重的牛皮可以抵御一般的刀枪砍刺。梯子部分更是大幅提升,采取了折叠式,副梯可以从后方翻转出来,比唐朝的伸展式云梯长度更佳。

自从云梯发明以来,围绕云梯,攻守双方都在不断改进战术,以求己方能占据更多优势。

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云梯如果真的已经搭上城墙,除了砸石头之外,还有弓箭、落木,以及泼滚油、开水,甚至什么锅碗瓢盆都可以往下砸。而其中最有效的,当属火攻。

比如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当时叛军大将尹子奇猛攻睢阳,一旦睢阳失守,江南粮仓恐落入叛军之手。睢阳守将张巡,与叛军展开了激烈交锋。

当时叛军的云梯非常厉害,史书记载“置精卒二百于其上”。一座云梯可以装载200名士兵,意味一旦让云梯靠近城墙,后果不堪设想。尹子奇在战争焦灼阶段,动用了数辆云梯,企图一举拿下睢阳。

面对叛军猛烈的攻势,张巡搞出一个创新打法。

他命人在城墙开了许多隐蔽的小洞,一旦云梯接近,第一个洞中伸出一根头上带铁钩的木棍,将云梯钩住,让其不能离开;此时,第二个洞中又伸出一根木棍,抵住云梯让它不能靠近;最后第三个洞中,再伸出一根头上带着铁笼的木棍,铁笼中燃起大火,搭在云梯上直至将其烧断,云梯当即断开,随后叛军纷纷跌落摔死。

靠着这个方法,张巡让尹子奇的云梯战法,彻底失去了作用。

睢阳之战的结果表明,云梯因为体型巨大移动不便,再加上它怕火的致命弱点,往往很难抵挡守城方的火攻战术。随着明清时期红衣大炮等攻城利器的出现,云梯逐渐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


剧透历史


有些军事爱好者心里总有个疑问,古代攻城主要器具就是云梯,既然是梯子,何不把梯子推倒呢?这样敌人不都摔得粉身碎骨吗?这种想法,是把古代攻城用的云梯,等同于今天常见的竹梯,实际上大大低估了古代的智慧。下面,我就来说说古代攻城用的云梯,为什么是推不倒的。

第一,最早的登城器具:钩援

在说云梯之间,先说说最早的登城器具钩援。这个跟现代的竹梯就有点类似了,又称为“钩梯”,就是在梯子顶端装有金属钩。金属钩的作用,是为了钩住城堞,钩住了,梯子的稳定性就很强,而且敌人也比较难直接把梯子推倒。这个钩援的出现时间很早,估计在商周之间,诗经的《皇矣》有如下记载:“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这是写西周建立前,周军伐崇的故事。这个时侯,就出现了钩援。


第二,云梯据说是鲁班发明的,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武器也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云梯就是在这个时候发明的。据说云梯的发明者是公输般,就是著名的鲁班。为什么叫云梯呢?据史料载,“梯长而高,上至于云,故曰云梯。”说云梯“上至于云”,这是夸张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云梯可以伸展得很高。

与鲁班同时代的墨子,对云梯有如下记载:“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大家注意,云梯可不是一般的竹梯,而是“重器”,而且“动移甚难”,说明是很沉很重的。不要说把云梯推倒,就是要移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为了移动云梯,在云梯底部加装了轮子,以便以推行。在一个出土的战国铜鉴里,有登云梯作战图。结合古籍与出土文物,可以判断云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这点是无疑问的。

第三,后世对云梯的改进

云梯里的梯子一般是折叠的,临战时才把梯子伸展开,梯子的顶端同样配有金属钩,以便钩住城堞。云梯的部底是用大木头制的床,下面是轮子,可以推着走。后世对云梯不断改造,使得其攻城能力越来越强。比如说,在梯子的前部增添滚轮,这样当云梯展开后,利用滚轮滑动,可以迅速而省力地沿着城墙上滑。为了减少己方士兵的伤亡,后来云梯下面添加车厢,士兵可以躲在里面,以避免敌人的石头砸中。同时,有车厢的保护,也可以从内部推着云梯车前行。


在《通典》一书中,对云梯有如下的记载:“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势微曲,第互相检,飞于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首冠双辘轳,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

明白了云梯的构造,再看看上面这张图,你还觉得城上的士兵可以把云梯给推倒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