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人才在美碾壓華裔:中國孩子到底缺少什麼樣的教育?

青少年教育心理


我很同意之前“中醫自然療法 ”的回答, 做為一個在美國大型公司從研發走向管理崗位的華人一代,我也想從這幾個方面來補充一下。

1. 語言。在各種文明中,英美文化的一個獨特性在於它是最注重表達的。 這種文化深信表達出眾的人一定是聰明人。 許多華人二代英語非常純正,但是還是打不過初入美國社會的印一代。本質上的 區別還在於對問題的看法和思維方式。很多印度人在本國就是背誦英文辭典,而且寫作閱讀的訓練很苛刻。 如果一個同事精讀和泛讀的速度是你的5倍,而且獲取信息量更全面,提問簡潔明快直中要害,那就準備好他(她)會成為你的老闆。因為他學習的速度和感受風向的能力強太多了。

2. 社會制度。 在這一點上印度歐盟和美國 都是非常多元化的。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是核心和長遠的利益,如何通過妥協來實現雙方的利益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社會中成長的人知道解決問題的順序和手段,採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解決問題。 中日韓這種民族意識形態高度趨同的國家移民則不同。大多不適應多元化動態的節奏,喜歡零和思維,反而容易孤立,傾向依賴自身的效率,失去了更大範圍內影響公司與社會的機會。在這一點上臺灣同胞表現的好很多。 事實上大陸出生的移民在美國的最高成就趕不上臺灣移民在七八十年代的高度。

3. 宗教信仰。中國在歷史上大多實現領先印度,但是我們既沒有輸出深刻的哲學概念也沒有傳播廣為認可的宗教。印度是一個很有哲學思考的民族,對生死和世界觀都有很受世人尊重的理解。歷史上通過佛教和梵文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很多中國人,在功成名就或生離死別的時候都會皈依佛門。說到底,手上流過的財富比不上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到了現代,人定勝天,過度的唯物論讓人的敬畏觀念淡化了。 殊不知,對底線的踐踏,只賺不虧,一哄而上的短視,都和不懂得敬畏多少有點關係。

4. 教育與文化。其實這個最重要,顯然也影響到了前面三點。講幾個方面。

首先,海外華人文化自信還是很弱的,在啟蒙運動以後中國的價值觀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中西結合點。 相反,印度人對印度的文化與命運非常自信。 他們團結,他們很清楚移民群體的長遠利益,和對印度文化的高度自豪感。印度裔和更早的猶太裔在美國是二代比一代強的。華人二代則總體上不如一代。從政,經商甚至總拿來說事兒的學術都很平庸。說到底,華人一代的西方人文素養就很欠缺。而且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不注重對後代的人文培養。 在這種情況下,華人二代很容易出現對華人身份的厭惡感,對美國社會的邊緣感和盲目的左傾情緒。發展上比第一代更困難。東亞文化中隱忍加上自身的不自信,在一個尊重強者的西方世界裡是很悲劇的。 一個亞群體如果失去了信仰與強大的三觀,必然導致湮滅。因為文化的的不自信,華人並沒有給美國帶來真正的雙贏的多樣性。

第二, 沒有自信也就缺乏理想性。 追求真理和社會公平需要巨大的勇氣。印度人在美國兩黨都有傑出領袖。華人缺乏理想性,總覺得作為客人應該自動加入提倡平等的民主黨。殊不知,美國文化中的check and balance本質是一個平等與自由互相競爭妥協的過程。如果沒有主人翁的心態,那麼何談承擔責任,捍衛榮譽,建設國家(西點軍校校訓)以及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普林斯頓校訓)。

第三.文化不自信帶來的理性與平等的缺失。部分華人在美國經過過度自卑或狂妄自大的兩個過程。具體表現為內部的鄙視鏈和對美國強大盲目崇拜或衰落中的的棄船心態。但是卻沒有多見像印度人這樣和英美人鬥智鬥勇,用對方的文化與法律制度來正面交鋒的光明正大的心態。 如果不能平視這個社會,那麼終將被這個社會所不容。

因為篇幅的限制這裡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的總結是,在美華人的困境是一個很值得人深思的問題。 我有一些想法還有待在子女上的實驗驗證。希望將來能分享自己更多的想法。

謝謝閱讀 歡迎回復!


溫城百夫長


我的觀點:中國的孩子,最缺少的是”厚臉皮“。


01 “厚臉皮”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有個師妹,在美國常春藤大學攻博,畢業就直接硅谷一家大公司工作,給我們羨慕完了。


但是最近她在微信裡吐槽,說人人豔羨的工作,她卻難受得不行。


她說:“外國人的臉皮,不是一般厚。尤其是印度人更甚。特別喜歡滿嘴跑火車,沒來幾天,就敢和老闆說:以我專業的素質和豐富的經驗,貴公司的XX項目,由我擔任負責人最合適。“


老外還很吃這一套,認為這樣的人,敢於表現自己,也常常樂於給他們機會。


所以硅谷裡,乃至整個美國大公司的高管,印度人是外籍人士裡最多的。膽子大、臉皮厚、敢自我推銷,是他們的普遍特點。


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敲打出頭鳥“,就算有十成的把握,也不敢向別人推銷自己。臉皮薄,還總喜歡自謙。


其實我們並非批判這種文化,但是要看所處的具體環境。不是所有人的內秀,都可以及時被別人看見的。


02 死纏爛打,還是乖乖聽話?


國外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學實驗。 研究者從各行各業的志願者中,隨機選了100個不同職位的人,將他們放進一個偏遠的小村落裡,藉此考驗他們的野外生存能力。


在研究人員安排任務後,有50%的人完全聽從研究組的安排,各自散開去想如何謀生了。


也有其餘40%的人,向研究人員詢問,想爭取一些更好的設備或支援。在被拒絕後,也只能聽從安排進入村莊。


只有剩下10%的觀察對象,沒有被研究人員的拒絕打發掉。他們反覆向研究人員討要各種可能爭取到的支持,直到將研究人員不厭其煩,最後只好妥協,或提供一個指南針,或是一個打火機,或是一盞探照燈。


千萬別小瞧了這些小玩意,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為他們的野外生存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研究人員後來研究了這10個“死纏爛打”對象的資料,發現其中有8個是團隊中的領導者。


而“很乖很聽話”的那50個人,大部分都是基層打工者。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也許在大家在學校時,乖乖聽話、不爭人先算是良好品質。但是大家都進入社會後,在特殊場合下,擁有“厚臉皮”、喜歡積極爭取的人,更容易達成心願。


03 不會”厚臉皮“不要緊,培養孩子的適度自尊吧


只有孩子有了適度的自尊心,才能自信地表達自我,面對外界的挫折與質疑。


而培養適度自尊的前提,就是要發揮孩子的優勢能力。


日本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提到了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發現優勢能力的方法。


首先,父母通過向孩子提問,觀察孩子的聲調、表情等,找出孩子的三個性格優勢。


最近有那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請講述你的一次成功經驗。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其次,父母要找到發揮孩子性格優勢的方法。


父母做為和孩子最近距離接觸的關係人,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家務、家庭集體活動時,找機會發揮孩子的性格優勢,這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


比如,當你找到自己的孩子性格優勢是好奇心、忍耐力、人情味三點時,就可以讓ta多多參與家庭烹飪,在思考做什麼菜的過程中,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從食材準備到完成菜品,可以讓孩子磨練耐心;當把美味佳餚奉給家人品嚐是,對家人的親情也會得到昇華。


最後,家長要積極給與孩子正面反饋。


正面反饋,不一定就是表揚“做得好!做得棒!”而應該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過程,而不僅僅對結果進行讚賞。


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可以一生順遂,恬淡幸福。


但是我想說,無論你願於不願,孩子的一生,必須要學會自己獨立地面對世界。


也許,面對這個多變的社會,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過於自謙, 而是強大,是堅定,是愈挫愈勇鬥志和熠熠生輝的自信!



我是@漫風點點說教育,教育路上,你我同行!


您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互動區評論交流哦~


漫風點點說教育


我家樓上的孩子經常在家打球🏀,昨天晚上十點還在打!!!和他媽媽聯繫,告訴我最近孩子憋壞了,看到球難免手癢!

你家孩子憋壞了手癢就得要我們犧牲睡眠嗎?

所以現在孩子最缺的教育是禮貌的培養,是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的禮貌!


滿滿161134755


群主好,我是歐文林,很高興為你解答。題主說印裔人才在美碾壓華裔,這個無從考證,我只回答你後半部分的疑問,中國教育欠缺什麼。

中國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功利心太重。

1、體制教育。

高考就像鯉魚跳龍門一樣,成為了人生的分水嶺,所有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都要為高考做好準備,一切以成績為重,一切為以分數為主。

2、校外培訓。

應試考試分數為王,一切都向高分看齊。多如牛毛的校外培訓,用各種各樣怪異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成績,不計任何後果。

3、成功學。

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如果想提升自己,鋪天蓋地的都是成功學。你如果沒有聽過某某大師的成功學演講,在面試的時候都矮人一截。成功學大師慷慨激昂的教給你賺錢的方法,給你打雞血,你沒賺著錢他賺得盆滿缽滿。

4、家庭教育。

整個社會都變得很功利,家長們也很浮躁。家長們不僅僅是攀比工作,車子房子,存款,自家的孩子也成為了他們炫耀和攀比的工具。你孩子會背唐詩,我孩子會速算;你孩子學吉他,我孩子學鋼琴;你孩子上外國語,我得上貴族學校……

總結:功利心,讓孩子們成了這個社會上壓力最大,包袱最重,最苦大仇深的一個群體。中國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家庭教育,體制教育,校外培訓,社會教育的配合和改進!





漠菲


經過對海外同學的“採訪”,我發現國人對“崇洋媚外”是一個很糾結的群體。

一部分人不想跟隨白人,不想西化,想回國;另一部分人覺得外邊什麼都好;剩下的在中間搖擺。

國內也是一樣,一會兒對西方自卑,一會兒覺得外國的東西一定要排斥;一面花大錢學英語,一面對那些蹦英語單詞的人極度反感;一邊吹“人家國外怎樣怎樣”,一邊貶低“蠻夷懂什麼”。



印裔不糾結,大家集體集體西化,出去了死活要賴在米國,海歸率很低。

日裔也不糾結,口音不好無所謂,反正學幾年技術就回國,才不想和白人融入什麼的。

現在不是流行“內卷”這個詞嗎?尤其是留學生群體,其實我也搞不明白這個詞的準確用法,複製個定義:

“內卷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留學生用這個詞,大概形容的是文化對個人發展的束縛。一個華裔如果一味西化,就會被“崇洋媚外”的魔咒籠罩,就會在心理上踩剎車,他們怎麼能幹的過沒有西化糾結的印度人?

我們的孩子不缺乏教育,可以說,華裔教育如果打90分,印裔只能打75。阻礙華裔在海外升職的,是別的原因。

在無數星星的光芒下,世間的一切也不過是螞蟻的煩惱。如何扮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歡迎關注,每天帶您討論幾個心理學的小問題。

京城少年


哈哈哈,笑掉大牙了!

印度人就是會吹牛,美國人吃那一套,實際上是典型的蛀蟲文化,那些用了印度高管的公司,問題都是越來越多的。

反觀華人,學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技,公司完蛋了根本不愁出路。

還有一點,美國人懼怕華人,華人發展有明顯的天花板。


東海西漠南熱北寒


【人魚薇沫】印裔人才在美碾壓華裔,未經考查,未有數據證明,也未有新聞,題主是哪兒聽來的?只聽說印度在管理層面做的的確不錯,是因為本土環境惡劣,各種生存能力較強,比較吃苦,面對艱難問題也比較靈活,但並不能證明什麼 。

中國孩子缺什麼教育,並非專業人士,以個人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1.缺乏自律能力

現在的孩子上學在學校,放學去學習班,需要別人看管才能認真完成作業。

我的外侄女高三,父母從小疏於管理,沒有打下良好的學習習慣,只考上了三流的高中,校園內的女孩只知道打扮、談戀愛。

哥哥怕她學壞,天天眼皮不眨的看著她寫作業、學習,在這樣嚴格的看管下,她在這個破學校倒是拿到了班級第二的成績。

如果早10年前就這麼努力,肯定不止上這麼一個高中,但前提是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缺乏創造力

孩子在課本上學的東西一是一,二是二,想要舉一反三,缺乏能力。

創造力需要大量的知識獲取之後轉化,現在學校提倡多讀課外書,還安排了好多課外書的要求。

但是隻是讀,並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通過我和寶寶讀書的過程,我覺得還需要啟發,需要把知識系統化。

如何去做,就是不停的提問,不停的讓孩子思考。

大腦不是用來死記硬背,是用來思考理解的,而這個過程需要有人引導。

就算是我現在學習寫作,也需要我做語文老師的妹妹不停矯正、指引,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下去。

3.缺乏觀察力

觀察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寫作中、探索中都至觀重要。

越是注意到一件事情的細小之處,越能引起思考,引起對某個學科的重視性。


德國著名內科醫生約翰·舍萊恩不但有著高超的醫術,他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同樣受人稱頌。在一次實習課上,他給大學生們講述:“作為一個醫生應該具備兩種品質:第一,不苛求清潔;第二,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一些老醫生在診斷糖尿病時,往往親口嘗一嘗病人尿液的味道。”說完,舍萊恩給同學們進行了示範——把一根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小杯子裡,然後伸到嘴裡舔了舔。做完這個動作,舍萊恩問學生們:“誰來試一遍?”一名勤奮的學生照樣嚐了嚐尿液的味道。舍萊恩搖搖頭對他說:“同學,您的確不是潔癖,這很好,但是,你沒有觀察力。您並沒有發現,剛才我把中指浸入小杯子裡,而舔的卻是無名指。”

所以觀察力是很重要的。

其實孩子的教育還缺乏很多東西,所以很多家教極好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能開拓眼界、增長更多學校內見不到的知識。


沒有能力給孩子這樣教育的家長,也可以通過自己學習,再傳授給孩子去提高。我就是這樣做的。


我是人魚薇沫,如果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致力於自我提升,寫作知識,城市觀察等。


人魚薇沫談成長


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最缺的就是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獨立思考創新意識

關於獨立生存能力,在國外孩子十八歲之後就已經擺脫父母的照顧,自己獨立生存了,他們能夠自己賺錢,自己供用自己去讀書。並且他們有完全獨立的能力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是在中國,十八歲不給家庭父母要錢的孩子基本沒有,很多孩子都大學畢業了還在靠家庭養活著,有一點小事情就要靠家人去解決。再加上中國人固有的思想,對自己的下一代甚是疼愛,在老家有那麼一句俗語:“即使你長到五十歲,在父母眼裡你依舊是一個孩子”,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中國人的教育制度還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我們課堂上會講解一定的知識點,考試的時候根據課堂上的講解去給學生出題,答案都是唯一的,以這種標準去判斷學生成績的好壞,我覺得就具有一定的弊端。導致孩子會缺失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國外,考試的答案永遠沒有唯一的,只要你說出自己的看法,理由充分,就是正確答案。這也是為什麼國外人說中國“複製技術強”的主要原因。

教育是一個人的未來,更是一個國家各民族的未來,所以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星期久


大多數現代國家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教育莘莘學子成為有人類良知和豐富知識的自然人,日後可以從容面對人生和社會,有所作為。因此,自由的思想活躍一直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眾所周知,包含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內容的自由的思想活躍是人類自強不息,與時俱進,不斷創造發明的唯一源泉和不竭動力。


草民879


這本身是個仰人鼻息的問題何必拿出來說!是想說給人打工比不過印度就是客觀上自己能力不行嗎?也不看看美國和西方對我們民族整體是個什麼態度就開始了妄自菲薄!

我們是需要整個西方的認可才有價值嗎?沒必要!完全可以不睬他們。

但是該學習的虛心學習,看人家臉色的事還是少點吧。

西方人還是奉行力量的,沒人會尊重會舔的人,不管他多會舔!尤其是已經有力量的人還去舔那就是賤骨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