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前言

唐朝从武德年间开始便将目光转向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中亚和东亚统治体系。相继在各大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了都护府制度,都护府统辖着成百上千的羁縻府州,都护府长官直接听命于中央,各羁縻府州在有一定自治权的情况下,在大政方针也要听命于都护府。

唐玄宗王朝的疆域扩张统治战略最早在唐太宗玄宗在位期间已经展现显露无遗,远征高丽,平定不分东西南北突厥、薛延陀等诸多北方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在此时唐朝的政治势力也逐渐走向扩张并达到东北亚地区,中亚地区,在唐太宗王朝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下,众多其他少数民族自治政权也得到尽相应的归附,唐朝的王朝也因此发展成为了一个天朝上国。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安西都护府城墙遗址

唐朝便开始效仿汉朝政策的同时不断改进,在各大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其中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当属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两大都护府的设立是唐王朝强盛的标志,也是各大少数民族势力愿意归附唐朝统治的重要表现。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保护着唐朝与西域、中亚各国进行货物贸易、经济来往的河西走廊。

《旧唐书》记载:"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国,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管瀚海、天山、伊吾三军"。

唐朝对于西域问题的重视丝毫不亚于对中原核心地区统治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西域以及河西走廊本身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两大都护府设置在西域的重要隘口。在稳定西域各族势力和各大军事重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绸之路在唐王朝时期重获新生并且带动了东亚与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本文将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机构等方面来分析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思想。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北庭都护府

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立缘由及其职能演变

贞观五年,伊吾县原城主李玄率领七州城民归附,唐朝的中央政府决定在该城县治所在地伊吾设立了西伊州。贞观十五年,唐朝与蒙古突厥的外交关系不断发生破裂,双方当年激战正酣,远在中国西域中部地区的高昌麴氏突厥王国开始追随唐朝突厥向唐军之地进攻,最终被唐军突厥击败,便于该国之地重新设置了西州,同年在高昌之地成立安西都护府,负责原高昌旧地的环境治理。

在唐太宗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影响下,西域边疆地区各大小王国纷纷主动提出依附唐朝,唐朝分别设立四个重大军镇分别进行行政统辖,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以安西都护府军镇为行政中心的唐代西域边疆地区治理工作体系不断扩展,在同时治理和安置管辖西域地区诸民族小国,处理各国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和双边事务纠纷方面安西都护府已经发挥了突出了巨大的领导作用。

《旧唐书》载:"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爲長壽。改用九月爲社,大酺七日。并州改置北都。冬十月,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鎮"。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龟兹城

高宗时期平定了贺鲁,在其旧地设立了相应的都护府并统辖着大量的羁縻府州。显庆三年将安西都护府的地位升为大都护府,龟兹城成为其新的行政中心,安西都护府级别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重视。突厥势力在与唐军的不断交战中自身也损耗极大,不断向西迁移。唐高宗即位之后,实现了完全消灭西突厥势力的目标。

突厥势力的解除,唐朝随之统一西域,西域小国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且各有各的体系。简单的羁縻统治是难以使唐朝的势力在该地区实现长久有效的存在,只能是现象统治。为了实现对西域诸国的有效统治和治理,武则天设立了北庭都护府,负责天山以北广大区域的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大量羁縻府州,成为唐朝中央治理天山以北地区的核心机构。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西突厥势力范围

两大都护府的行政与军事系统的具体内容

安西、北庭都护府作为军政合一的西域管理机构,拥有着全方面的职能安排,在官员设置方面也是依据其主要职能进行的。最高长官为大都护,负责都护府负责的全面事务,具体到地方就是民族关系事务的处理,负责招抚地方各少数民族,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稳定等方面,任务繁重。

副都护负责协助大都护处理日常政务,同时下面还有与内地州府相似的基层治理机构和官员。两大都护府在建制和官员调配上具有内地与边疆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色彩,正是这种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行政体制的存在,各部门相互协助、相互制约,最大程度上稳定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河西走廊

既然两大都护府作为坐镇一方的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那么在其管理系统上也就分为两大管理系统。首先看行政系统,行政系统的建设是唐朝中央政府依据西域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的,西域地区面积广阔,西到帕米尔高原,东到河西走廊,对于范围如此之广的西域仅仅设置半自治形态的羁縻府州是远远不够的,在靠近内地区域如河西走廊,唐朝设置了同内地一样的州县制。

在军事管理系统方面,中央出于对西域地区的敏感程度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出发,进行了严密的军事部署和军事防御建设。两大都护府的军队总数不少于十万,这对于管控西域地区的治安和防御外面势力的入侵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在防御建设方面,不断修筑城墙和基础设施建设,冷兵器时代,军堡的修建一向成为国家对于防御地区主权的宣示和保卫。

《新唐书》记载:"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若盧龍軍一,東軍等守捉十一,曰平盧道。橫海、北平、高陽、十六"。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碎叶城

国家政令通过两大都护府在西域地区的实施

历代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聚集聚居区域的军事统治一般都认为是基于实行中央军政体制合一的经济管理体系,这就极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加剧了中央政府的国家财政开支压力。安西、北宋朝庭都城守护府时期就是如此,庞大的对外军队守备驻防和庞大财政支出,使得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愈发脆弱无力自行承担,便因此开始在西域地区时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开发屯田。

西域作为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角色,他们拥有着大量的商人和货物,因此商税的征发也是两大都护府财政来源的重要一部分。唐朝起初是不允许都护府在西域地区征收商税的,但是财政支出让唐朝也难以支撑,因此征收商税也就难以抑制了。中央的均田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行,虽然执行的不严格,但是也充分显示了都护府对于当地的统治力是到位的。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唐玄宗

对于西域地区实行过均田制的争议,从大量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可以得到解决。在信息沟通与交通运输方面,西域地区毕竟距离中原甚远,中央政令传达的效率和丝绸之路的修缮成为都护府重视的问题。为此,中央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大量的驿站作为通信渠道,这些驿站也成为丝绸之路上来往商人的栖息之地。

《旧唐书》记载:"贞观中,李靖破吐谷浑,侯君集平高昌,阿史那社尔开西域,置四镇。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眦"。

唐朝前期在军队建设上推行的是府兵制,发生战争时便跟随将领上阵杀敌,在没有战事时,便投身于屯田之中,进行农业劳作。充分将府兵制与均田制配合起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压力。两大都护府在沟通唐朝内地与西域地区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它们的存在是中央有效统治西域地区的重要基础。

唐为何设立都护府?“沟通经济,增加交流”,奠定其天朝上国地位

敦煌

评价

唐朝对与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可以说在中国历史时期的封建王朝中的比较出色的,唐朝统治者在注重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的同时,也注重边疆少数民族自身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唐朝统治者并非以绝对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来对边疆地区,尤其是西域地区进行高压统治,统治者注重的更是一种平衡治理,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事务的处理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唐王朝设立的两大都护府在主要官职选拔上,均要以中央任命为主,这体现了政府要求的是西域地区在大政方针上要与中央的意志相一致。在西域地方的治理奉行羁縻政策,即让少数民族首领来进行领导,而西域诸国之前饱受突厥势力的高压统治,如今唐朝给了他们极大的自主权。两大都护府的设置以及中央的重视,体现了王朝在西亚地区的扩张战略。

从中国封建时代历史逐步发展时代潮流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关系来看,当时中国推行的都护府制度是符合封建时代逐步发展的历史潮流。我国历史上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就是在不断推进融合文化发展,各少数民族不断文化融合、不断文化交流、不断融合发展才是它的主流。

当然唐王朝统治者在治理西域问题上也是有利有弊的。两大都护府的设置可以说对于巩固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此外,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推行的屯田制、驿站制以及府兵制等等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贸易是东西的经济、文化来往愈发密切并不断达到中国历史时期的顶峰。但是唐朝在治理西域地区也不乏强权色彩,羁縻府州制度始终是中央治理边疆地区的短板。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