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用來讀書和旅遊哪個好一點?

菲玩布渴


個人認為,這兩種方式收穫的是不一樣的,針對個人情況的需求不同,只能說哪一種方式更適合自己。比如你喜歡安靜,喜歡文字,就從讀書中享受快樂,如果你喜歡大自然,喜歡在路上,那旅行是絕佳之選,因此,看你的需求和喜好,沒有標準的哪一個更好。

兩種意義都不同,讀書,可以讓你豐富知識。旅行,可以讓你開闊眼界。個人比較喜歡旅行。因為會有很多風景很多東西都是你從未見過的東西。當然,讀書,你可以從書裡面讀出你從未見過的,那便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

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引發了討論:時間用來讀書和旅遊哪個更好一點?

其實古人早已經給出了答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不是一個先後關係,而是並列關係,讀書和旅行應該是同樣重要的。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少了學識的浸潤,沒有了刀光劍影,丹心汗青,它們只是一個個耳中熟悉又眼裡陌生的地名;故宮、避暑山莊、岱廟、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們才不是被時間風化的標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讀書,風景過眼就忘,就算踏破鐵鞋,又有什麼用處呢?

閱讀不僅僅會讓現實的旅行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能讓精神突破現實和身體的桎梏,來一場靈魂長足的旅行。

《小窗幽記》中有兩句詩: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哪怕是身處深山,閱讀也能讓精神插上翅膀,來一場跨越地域千萬裡,時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

在閱讀中可以去古羅馬鬥獸場看一場酣暢淋漓的角鬥,可以去古希臘聽智者們激動人心的演講,可以去三國時期探訪竹林七賢與他們一起飲酒作賦,也可以去宋朝汴京的市井感受那裡的繁華和熱鬧。前人的著述都是開啟一段精神旅行的大門,在這裡,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見任何人。

這就是閱讀的巨大魅力。

但是不去旅行,一味地讀書,也只是將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籠裡,孤獨地去想象。

莊子在 《知北遊》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卻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說話,如同攤開的一本書,等著人去用腳步,用切實的感官去閱讀。這些是文字之中無法體會的,也是別人的言語和文字無法傳達的。

就如同你不去紹興,不去嚐了硬得很的茴香豆,喝辣得很的雄黃酒,不去瞧白牆黑瓦,長凳和四角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哪怕寫得再真實,想象起來也覺得缺了一份真實和煙火氣。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看在時間中殘損的漢長城,不身處荒涼壯美的雅丹地貌,不去領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無法知道這裡既是故土又是他鄉的感受,就無法明白古代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偉大的壯舉。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內心聲音。我們眼前的景觀同腦子裡可能產生的想法間存在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觀點往往產生於陌生的所在。在流動景觀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頓的內心求索可以不斷深進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如果你不去故宮,不去用腳步丈量青磚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宮殿的雄偉和壯觀,就無法體會到古代帝王擁有的是多麼大的權利和財富,也無法去明白他們又被囚困於多麼大的孤獨之中,更無法理解有的帝王為了守住這權利和財富的兢兢業業,有的帝王為擺脫這孤獨而生的放縱和瘋狂。

清代文人張潮寫“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人生一直都是在閱讀,“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讀書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體的閱讀。二者同時進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總結的“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

在這樣一個求快的時代,讀書是慢的,旅行也是慢的,有些人不會去思考時間用來讀書和旅遊哪個更好一點,因為讀書和旅行都不在他們的選項之中。

他們認為讀書是效率低下的,讀了再多的書對自己追求的金錢和地位都是沒有裨益的。

但是正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曾經說過的,“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人生是自己的,無論世人追求的財富、權利或者其他都只不過是人生的附加物,真正的核心只有自己,試想,還有什麼能比認識到自己,成為自己,從而去追求不違心地為自己而活著還要更棒的事呢?

更重要的是讀書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自己更有氣質,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曾國藩也說過“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變化氣質。”

氣質,說起來是個玄乎的東西,其實就是內心深處的修養和才華,也切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談吐舉止上,讓人更有魅力和親和力。

同樣的,作為身體的閱讀,旅行也可以改變氣質。

如余光中所說: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裡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所謂見多識廣就是這個道理,所見識的多了自然就會心胸寬廣,豁達包容,最終得到的就是由內而外的氣質醇厚的魅力。

去看書吧,去旅行吧,也不要去糾結是該先走出家門,還是先翻開書,閱讀和旅行就像是人的雙腳,同時發力又交替進行,你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久,才能讓精神和身體都在路上。




蘇子和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旅行,兩者相比,我更喜歡讀書。讀書已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一天不看點,總感覺怪怪的,少了點什麼。由於我喜歡讀書,我女兒也跟著我喜歡上讀書,她每天晚上必須讀點書,她才睡得著。

現在讀書超方便,各種書都有,特別是電子書,超方便,想什麼時候讀就什麼時候。而旅行呢,出行前,你得準備旅行攻略、錢、時間……儀式感超重的,旅行,就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生活,享受的就是旅途帶來的苦與樂。對於我這種不喜歡遙遠路途的人不喜歡折騰的人,讀書更適合我。

讀書可以靜心,可以明智,可以知古今,可以知善惡……不過讀再多書,也要走出去看看,書中描述的都是別人腦袋裡產物,真實的世界還是靠自己去看看!


我是靜媽


關於時間用來讀書和旅遊哪個好一點,我認為不用做選擇題啊。

兩者可以兼顧,不衝突。

不是總說人生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嘛。

我們大部分時間幾乎都用於掙錢謀生活,花在了無休止的工作上了。

剩餘的時間還要忙一些生活中的瑣事,一天中留給自己所剩無幾的時間彌足珍貴。

這時候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肯定不用說,都花在看書上去了。

一 碎片化時間用來讀書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是個非常喜歡旅遊的人,每年都要選擇恰當的時間去到想去的地方。

可我平時的生活中除了工作生活,健身,沒有什麼別的愛好,就是讀書。

現在手機讀書要比從前方便,快捷。以前都讀書都紙質書,日常普及的就是報紙,雜誌。

即使再忙,晚上臨睡前也要翻一翻報紙,雜誌隨身攜帶,有點空閒也看幾頁。

現在想讀書更方便了,有空閒就手機上瀏覽新聞,關注頭條內容,靈感來了還隨時可以發個微頭條,和詩友對幾句詩。

有人說讀書無用,不喜讀書的人永遠感受不到讀書帶給自己的快樂。

那是內心不受外界變故的一種自由自在。喜歡三毛的那句: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在氣質裡,談吐上,胸襟的無涯裡。”

碎片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都花在讀書上了。

二 在合適的時間裡去旅遊

旅遊是件人生中最奢侈的事情,除了要金錢,還要大把的時間。

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經常束縛住我們一顆嚮往遠方的心。

那就先努力忙工作,努力打理好生活裡的一切。

一邊掙錢一邊攢時間,先給自己訂下一個遠方的夢想,試著去慢慢靠近它,最終實現它。

遠方很遠,其實又不遠,只要自己夠努力,夢想就會離自己越來越近。

在沒有辦法去遠行的日子裡,就可以用讀書來代替旅遊。

書中有顏如玉,有黃金屋,當然也有很多我們感興趣的東西。

自由自在地邀遊在讀書的小天地裡,每天給自已一個讀書的小空間。

我就是有將近二十年時間沒有辦法去旅遊,家庭,工作,孩子讓我沒有走出家門去遠方的機會。

但是從來沒有失去過去遠方的夢想,在那些懷揣著遠方夢的日日夜夜裡。

安靜地在屬於自己的碎片時間裡讀書。

如今,我已經有機會抽身出來,選擇合適的時間去想去的地方旅遊。

一年中總要去到很多地方,但一年有365天,不可能天天在遠方流浪。

不去遠方旅行的日子裡,用讀書去替代旅行了。

碎片的時間攢起來讀書,努力工作生活,然後遠行!

我們總是要在最恰當的時間裡做最想做的事,去到最想去的地方!

一邊讀書,一邊遠行!


林夕的月亮


讀書時認識已經被著成書的智慧思想,幫助建立自己思想,旅遊的所見所聞,有很多是沒有成書,書上沒有的,遠古大思想家哲學家中外大家,大部分都是周遊列國,旅行中吸收的知識與營養,改變自己的思想,讀書和旅行都很重要,祖先的智慧早就告訴人們,行萬里路,猶如讀幾年書,


邵啟光


我覺得用來讀書好一點,但是你一定要進行體悟,否則就跟沒有讀一樣。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千里路,一個讓你長知識,一個讓你長經歷。但是你記住這個背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沒有明確的指出來,那就是你增長的知識一定要轉化成你的智慧,這個過程叫做體悟,你增長的經歷一定要轉化成你的經驗,這個過程叫做反思。如果你漏掉了這兩個關鍵的步驟,那麼無論你是讀多少書,走多少路最終也是識不足則多慮,增長的只有年齡而已。

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現在已經有了網絡,計算機,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景點你都可以通過網絡在線查找到,所以行走那麼多路自己親身去體驗的效果已經大不如從前了,基本上如果一個人可以很大程度的做到體悟,坐在家裡就可以達到親身遊歷所帶來的見識增長。

所以綜合以上信息,我覺得將時間花費在讀書上面,只要你能夠進行大程度的體悟,這個獲得的價值相對比較高一些。


小文殊蘭


讀書和旅遊兩者之間無矛盾,且相輔相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閃營,立成鄄鄂。

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

歷代著名文人學者也是在讀書行路中獲取靈感和實踐研究。

李時珍徐霞客等都是在行路中獲取重大發現寫出宏偉著作。

文人墨客們也是通過遊歷獲取有真實生活的寫生素材。


大豐205065954


在旅行中讀書,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瘋行攝跡


我認為:內象性格的人選擇讀書的可能性較大;外象性格的人選擇旅遊的可能性較大。


勇敢的心287043798


讀書是豐富內心,旅行是增長社會經驗。都不錯。旅行千萬別跟團,跟團啥也看不到,一直跟著導遊跑。旅行自己走比較好。


淡水ZYY


沒有文化的旅行永遠是過客,沒有旅行補充的文化則是紙上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