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衣食住行都很好還不開心?

38AA


我個人的感覺,過得開不開心,真的和物質上的滿足與否沒有必然的聯繫。一個億萬富翁未必過得開心幸福,一個乞丐也可能過得很開心。

一個人是否覺得開心,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感受,它來自你自己“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很多人都有所瞭解吧,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後來又改成七個層次,你可以去搜索一下就可以瞭解到)。

你說的衣食住行都很好,可能只是滿足了你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如果你的心理需求也只在滿足溫飽這個層面,你這時就應該可以感覺到快樂啦。這個道理就和咱們前面說的乞丐也可以過得開心是一樣的,因為他們的心理需求的層次較低,只要能有的吃,他就開心了,甚至都不用達到“飽”。

你之所以不開心,就是因為在你的內心,一定還有其他的需求沒有滿足。下面我就把我能想到的幫你分析一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覺得,一個人如果一下幾種感覺缺失就很難快樂:

1、安全感。

安全感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需求,更多的來自心理層面。比如你在與父母、親友的交流中是否得到尊重,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對你的安全感造成影響。

2、控制感。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曾經說過,人剛出生時,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控制感,但隨著不斷的成長,控制感也在逐漸增加,直到某一時刻達到頂峰;但到了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控制感會慢慢的減弱,直到死亡的那一刻的到來而徹底消失。人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個循環中度過。

但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小,怕孩子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喜歡從小幫孩子設計好一切,不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這樣孩子即使長大,也可能沒有控制感。很多暈車的人,自己開車時不暈車,其實就是開車的時候有控制感,不開車的時候沒有控制感。這樣的人多數是控制感缺失的人。

3、自我存在感

自我存在感缺失的人,一般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師長關注不夠,長期忽視和否定孩子的感覺所留下的後果。

以上這幾種情況也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足以讓人生活得不開心了。

想要解決,最好的辦法是開啟終身學習的模式,不斷自我修煉,增強自信,你慢慢會快樂起來的。

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歡迎留下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我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歡迎關注。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討心理學和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心若花開


心情愉悅和物質滿足沒有必然的聯繫。

衣食住行都很好,是讓你沒有經濟上的憂愁。

但開心是精神上的滿足。

精神的滿足需要一個人心智的不斷成熟成長。

首先要發現自己內心匱乏,自己去慢慢滿足,就是把小時候沒有得到滿意的愛和慾望,不要到現在的生活中去“抓取”。

比如小時候沒有自己滿意的父愛,戀愛結婚就想讓伴侶如父如兄般的寵愛自己。

可是這種愛的補償源於很小時候,自己現在又說不清楚伴侶怎麼做,你就滿意了。

常常是你不斷的埋怨對的,對方開始還想改進,但發現怎麼改,你還是不滿意,最後索性躲你遠些。

這就形成了,不管物質生活多麼富足,但你的心裡還是無緣由的不開心。

我是覺心悅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相關話題關注我深聊。



覺心悅境


為什麼衣食住行都很好還不開心?一個辦法就能解決,先拋開你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去大涼山貧苦地區生活一年半載,空手去,不要帶財物。憑勞動謀生,你會明白什麼是開心,什麼最重要。

然後再回來生活,或許會有很深的體驗,這個辦法雖然簡單粗暴,絕對有用。

有時候開心錢是買不來的,人懂得了知足,三餐粗茶淡飯也很開心。

缺少智慧的人也會活得不快樂。同樣是過日子,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人活得有滋有味,溫馨快樂,有人活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區別在哪?

智慧!看似簡單的事,簡單的生活,處處需要智慧!


貓胖醬


一切煩惱皆來自 貪 嗔 痴 ,貪心生慾望,得不到即煩惱,情緒波動,控制不住,痴心妄想,離作死不遠了!

立志 好的志向,心靜不動,不生煩惱。



辛馨鋅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為什麼衣食住行都很還不開心?

那是因為現在人的物質生活比過去以前要好很多。在我們上學的那個年代,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飯吃,有地方住,還有就是💰要夠花到下月發工資的時候,父母一天到晚不在家,掙回來的錢好像永遠都花不到一個月。記得我們大院裡有一家人,他們家只要沒錢就去賣字畫,家裡有很多可以賣的東西,心裡很是羨慕啊。現在生活好了,物質基礎也有較大的提高,但人的慾望也都更強了。有一套房的想有兩套、三套甚至更多,錢也要掙的多,人的價值觀與父母他們那代人有了很大的不同。事想多了,心情也不好,所以夠吃夠用就行了,不要有太貪戀更多的東西,知足者常樂。你的心情也就慢慢的開心起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走走。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玲子姐的後現代生活


溫飽思淫慾,所以不開心


一句話答疑解惑


“空出”的時間太多了


過往飄逸


平安是福,健康是福!知足常樂!

人的慾望是永遠滿足不了的,明明很多男人自己的老婆很漂亮,但是他還會去外面搞小三,小四,小五。。。這是貪!女人也一樣,明明有很愛自己的男人卻還要給別人當小三,小四,小五!飽暖思淫慾!這是人的劣根性,沒辦法,誰貪我們不是聖人呢!唉!!!


一顆小小的大樹


衣食住行只是客觀問題,心靈上得到的同感,才會真的開心


pp忘憂草


因為人總是想要去追尋沒有擁有的東西,身於現實,卻有不甘心於現實,總想要有改變,卻不知從何做起。其實有很多時候只是庸人自擾而已,要學會去發現生活中那些細小快樂的事情去生活,就像這個世界是天堂。
有人說幸福的人大致相同,不幸的卻各有各的不幸。
其實不是這樣的,幸福的人大致沒有什麼幸福與否的概念在心裡糾纏,而不幸的人都是因為感覺,不知道,太多的不知道。
不滿足感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感到滿足。這種感覺不會分為由於缺少一個喜愛的包,或是沒有見到想見的人,因為不夠有錢,還是不夠有趣,不夠被呵護,不夠被讚賞。
當不夠的時候怎麼辦呢?去填補。我們就是被頭腦的“聰明”給戲弄了。
感到空虛的時候,是不空虛以外的時候,什麼時候我們不空虛,得到填補!不空虛的狀態有什麼表現?
我們想辦法逃離的空虛,其實就是用外物把注意力吸引住,這樣一來,為了避免感到空虛,我們沉浸在對外物的追逐中,超級累。一會覺得需要換個車,一會要換個工作,一會要學藝術,一會要減肥,一會要吃冷飲,一會要喝酒,要抽菸 ,要更多錢,要擴大公司規模,要消滅異己,要身份認同,不夠不夠,要整容,要長壽。
可惜,外物,只會增加精神的依賴,但大家不願意停下來識別這種遊戲規則。
那麼這個遊戲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這也是人類得以探索和經驗生命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追求本身並沒有錯,填補空虛也不是不可以,所以,當有10個人,100個人問,怎麼才能不感到空虛的時候,我仍然保持沉默,直到有人問,老師,為什麼我總是感到空虛?才是時候探討這個東西。
當需要一個包,你追求一個包,當一個包滿足不了的時候,你追求更多個包。
當你需要換一個髮型,你追求一個新發型帶給你的樂趣,當換了幾種都不滿意,你變得沮喪,自己總是不夠美的。
當你生病,你不會需要一個包,你需要的是健康舒適的呼吸。當你被困在深山無法洗澡,你也不會需要新的髮型,你只需要洗乾淨。
所以,當你需要擺脫空虛,你一定會變得更加空虛。因為空虛從來就不是能擺脫的,填補就是一種擺脫,一種逃避,那隻會讓空虛的感覺閾限變得很低,最後你發現自己時時刻刻都感到空虛,進而變成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現在,請你回到空虛的核心,站在那裡,不要逃離,不要抓取你身邊的一切外物,跟你的心和空虛在一起,然後調整你的呼吸,讓自己不需要藉助任何外物保持專注,這種自給自足的專注訓練,能夠徹底治療你的空虛感。

當你有意識的告訴自己,其實我什麼都不需要,我可以很好。然後帶著這種覺知,回到生活裡去迎接一切生活給予你的,不挑三揀四,不拒絕機遇,對自己和生活say y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