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後世亦稱“曹大家”。


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受人尊敬

古人對於女性的要求多如牛毛。《儀禮·喪服·傳》記載了對女性品行的種種導向性極強的規定,即“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堪稱是男性對於女性的最無理要求,卻被全社會女性所寬容接受,並得以大肆流傳。而《周禮》則提出“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進一步表達了男性對女性的苛求。

令人費解的是東漢女學問家班昭作的《女誡》七篇,它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連序在內不過1600多字,內容卻相當豐富,對女性的要求異常全面,並將“四德”做了註解:“幽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她認為女孩一生下來就要遭受與男孩迥然不同的待遇,睡在地上,拿紡輪做玩具。班昭認為這是婦人的常道。於妻子而言,丈夫是至尊至高的,是天的象徵,事夫如同孝子敬重父母、忠臣禮順君王一樣,根本不能有平等之念。所以,她極力鼓吹貞節觀念,推崇“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義”的原則,強調“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這樣,貞節就成了班昭高高舉起的大旗,從此揭開了大多數女性受苦受難的序幕。


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班昭是頗有才華的女性,她的這一怪異舉動被後世學者認作自卑所致。班昭的七條原則不惜丟棄人類普遍的感情內容,忍辱負重,不管男性的言行多麼荒誕和悖謬,女性也得忍受,曲不能爭,直不能訟,以一廂情願的貞順不招惹男性的忿怒,處心積慮地維持道義上的名分。

深受時人尊敬的班昭惟恐女子不守婦道,在《女誡》序言中申明瞭著書的本意。字裡行間所見到的都是女人的自卑。


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鄙人愚闇,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於今四十餘載矣。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勞,而今而後,乃知免耳。吾性疏頑,教導無素,恆恐子谷負辱清朝(《後漢書》引三輔《決錄注》雲:子谷即曹成子)。聖恩橫加,猥賜金紫,即授封關內侯事。實非鄙人庶幾之望也。男能自謀矣,吾不復以為憂也。但傷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他門,取羞宗族。吾今疾在沈滯,性命無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悵,閒作《女誡》七章,願諸女各寫一通,庶有補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


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擁有高文化修養的班昭尚且如此,真正“愚闇、不敏”不識字的婦女們有足夠的理由在自卑方面變本加厲了。

諫言太后

永初年間,太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以母喪為由,上書朝廷,請求退職。太后不打算批准,徵問班昭。班昭於是上疏說:“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堯舜之政,廣開言路,兼聽狂夫、村民之見。臣下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瀝膽,以報皇恩。


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臣聽聞最高尚的品德莫過於謙讓,所以歷代盛讚,神靈賜福。先賢伯夷、叔齊互讓國君,天下佩服他們的高風亮節;太伯讓位給季歷,孔子再三稱讚。因此他們美德盛傳,揚名於世。《論語》說:‘能用禮讓治國,從政還有什麼可為難呢?’由此可見,推讓的美德,影響深遠。

如今四位國舅堅守忠孝,主動辭官歸隱,如果以邊關未寧而拒絕,日後國舅或有微小過失,只怕謙讓之名不可復得,盡妾之愚見,陳言於此。妾自知言不足取,聊表蟲蟻之心,以報皇太后之恩。”太后聽從了班昭的建議,同意鄧騭等人的請求,於是鄧騭等人得以辭官還鄉。


為何稱班昭為“曹大家”


著書女誡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們又正當出嫁的年齡,班昭擔心她們不懂婦女禮儀,令未來的夫家失面子,辱沒了宗族,於閒暇時作《女誡》七章,以做勉勵,書成後,對宮內婦女的教育很有幫助。馬融讀後認為很好,讓自己的妻子、女兒學習。班昭丈夫曹世叔之妹曹豐生,也有才惠,對《七誡》不同意,寫書反駁,文辭也很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