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市的來龍去脈您知道嗎?

灤縣古稱灤州,位於唐山市東部,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據《遼史·地理志》載:本古黃洛城。灤河環繞……太祖以俘戶置灤州,從公元923年開始,她的轄域幾乎覆蓋了包括唐山在內的整個冀東南地區。1913年改灤州為灤縣,州、縣均因灤河得名。全縣現轄12個鎮、2個辦事處、506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總人口55萬人,總面積1028平方公里。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地區開放縣。

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是殷商時期中國最早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孤竹國所在地。遼天贊二年(公元923年)設州,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自秦至清,先後有18位帝王37次抵足灤州。是夷齊讓國、老馬識途的發生地,曾作為“關學東來”的推進之地;這裡爆發了辛亥灤州起義,被李大釗稱為“歷史的紀念地!”;這裡是張學良“東北易幟”的決策地;這裡有詹天佑設計修建的中華揚眉吐氣第一橋——灤河鐵路大橋;這裡是“冀東三枝花”灤州皮影、評劇和剪紙的發源地,其中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灤州皮影的創始人黃素志、評劇的創始人之一金開芳、評劇表演藝術家白玉霜都是灤縣人。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京津唐金三角地帶,距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在百公里左右。境內有京哈、京秦等五條鐵路,102、205國道和京沈高速、平青大公路穿越全境,山海關機場、三女河機場毗鄰東西,形成了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一小時可到達秦皇島、曹妃甸、唐山等地。縣內路網完善,以縣城為中心已形成了輻射各鎮的半小時交通圈。

資源豐富,物產豐饒。灤縣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井、第一件衛生陶瓷、第一家現代紡織廠、第一輛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第一座鐵路橋,史稱“津東工業、唯灤最盛”。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優質鐵礦、石灰岩、石英砂岩等20多種。建有亞洲最大的司家營鐵礦,二期建成後年可產鐵精粉近1000萬噸,納稅20億元。建有我國北方最大的水泥生產線——冀東水泥三線。是“中國花生之鄉”、全國油料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先後榮獲“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等稱號。“寶之福”系列農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甜瓜、番茄、黃瓜、西瓜、葡萄等12個農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環境優良,特色鮮明。全國唯一具備“三城一證”的縣城,是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全國文明城,在全國縣級政府中第一家通過了發展環境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後三次榮獲河北省“人居環境獎”。通過多年努力,鑄造出“投資到灤縣、事事都好辦”的環境品牌,被中國社科院等多家機構評為建國60週年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百強縣。

198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沿海地區開放縣。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多年躋身全省30強,2009年列第17位,城鎮化率達到39.7%,建成全省“標準化、規範化鄉鎮衛生院示範縣”,實現村村通公路,成功培育中趙村、研山新村、軍營村等7個省、市級新民居建設示範村,呈現出人心思進、安居樂業、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建制沿革

灤縣歷史悠久,早在2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已有人類在此生息。

唐虞時,為冀州幽州地,商為孤竹,周近山戎,秦漢屬右北平郡,隋屬盧龍,唐設石城、馬城二縣地,遼天贊二年(923年)設州,歷經金、元、明、清、中華民國諸代1935年淪為日偽統治區。

唐末出現了梁、唐、晉、漢、周相互取代的混亂局面,居於北方的契丹族,與戰亂中逃亡的漢人融合,日漸強盛。

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統一內部,建立了由契丹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混合的政權契丹國。

後粱貞明二年(916)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

後契丹南下,與後梁、晉王李克用、後唐及燕國皇帝劉守光爭奪平州(今盧龍),多次反覆。

天贊二年(923)春,阿保機命“太子元帥”耀庫濟攻克平州,阿保機在平州設軍鎮遼興軍,設節度使。是年,分平州地置灤州永安軍,仍屬平州遼興軍節度使,是為灤州建置之始。

大同元年(947),契丹改國號為遼。遼世宗時,擄後晉義豐縣(今安國)民,安置於灤州地區,因置。此時,灤州轄義豐、馬城(今灤南馬城)、石城(今東礦區開平)三縣。

遼保大二年(1122),金軍陷遼之南京(今北京)。封遼降將張覺知平州事,灤州歸金。

保大三年(1123)6月,金之南京(平州)留守張覺叛金投宋。宋緣唐建制(不知有灤州)改灤州屬縣馬城為安城州、石城為臨關。11月,金派兵攻平州,張覺逃走,張敦國據守平州。金指責北宋招降納叛,派人赴宋索要叛臣,北宋遂殺張覺與金和解。

保大四年(1124)6月,金復破平州,殺張敦固,平州復入金。宋金聯合時期,北宋兩次遣趙良嗣(本名馬植.後隨宋使童貫由遼歸宋,改名李良嗣。因獻聯金滅遼計,賜姓趙,因名趙良嗣)入金求平、營、灤三州地,金太祖以平、灤欲做邊鎮為由而拒絕。

公元1125(金天會三年、遼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北宋聯金滅遼。次年金滅北宋,統一中國北方。金將轄地分為路、府、州、縣,灤州屬中都路。嗣後,因地理位置險要,改灤州為節度使,轄義豐、石城、馬城、樂亭四縣及榛子鎮、新橋(今樂亭沿海區)二鎮。

宋、遼、金在中國北方角逐期間,灤州屬遼,199年,屬金,90年,名義上屬宋不過一年。

金崇慶二年(1213)灤州入蒙古。

太祖鐵本真十年(1215)改平州為興平府,轄灤州。同時任命金降將鮮卑仲吉(今卑家店人)為灤州節度使。

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蒙古撤義豐入灤州,次年再置義豐,裁石城入樂亭,隨之又將石城地入義豐。

至元四年(1267)撒馬城縣。此時,灤州領義豐、樂亭二縣。

宋端平元年(1234),南宋聯蒙滅金。宋鹹淳七年(1271),蒙古孛兒只斤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元至元十六年(1279)滅南宋,統一全國,分全國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國都所在地則稱中書省。)、道、路、州軍縣。

大德四年(1300),元改平灤路為永平路。灤州屬中書省永平路(中書省下不設道)。

明洪武元年(1368)秋九月,元分省參政崔文耀以永平路州縣降明,灤州隨歸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朝建立,分全國為省、府、州、縣,灤州屬京師省(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平府(治所在今盧龍)所轄。

洪武二年(1369)撤義豐入灤州。此時,灤州轄樂亭一縣。

明崇禎三年(1630),清兵攻取永平府,守將李際春降清。五月,清兵退走,明朝殺李際春。

崇禎十七年(1644),明遼東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崇禎帝自縊,明亡。

清康熙二年(1663),清兵滅南明。統一中國後,仍襲明制,將全國分為省、府、州、縣,京師省改稱直隸省。灤州屬直隸省永平府所轄。由於清之故地在東北,灤州地已失去邊鎮的意義,視同縣,不再轄縣。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初襲清制,灤州仍屬直隸省永平府。

民國二年(1913)裁撤府州,州改稱縣,灤州始稱灤縣。

民國三年(1914),省下設道為監察區,灤縣屬津海道(駐天津)此前屬渤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直隸省改稱河北省。

民國十九年(1930)道取消,只剩省、縣兩級。

民國三四年(1935)11月,日本侵略者唆使漢奸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冀東22縣,從此灤縣淪為日偽統治。抗日戰爭開始後,冀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豐灤遷聯合縣在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處誕生,中心在豐潤縣潘家峪一帶,隸屬於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冀東專署),轄境包括榛子鎮、楊柳莊地區。

1942年建遷灤盧聯合縣,其轄境北至遷安縣楊店子一帶,南至渤海,東至灤河,西至唐山,共千餘村莊,仍隸屬於冀東專署。

1943年7月第十三專署撤銷,建冀熱邊行署,轄五個專署,第四專署設置灤盧縣和豐灤縣。灤盧縣的區域,相當於除榛子鎮、楊柳莊地區以外的今灤縣境。因當時九百戶、油榨地區屬盧龍管轄,故名灤盧。

1945年1月,冀熱邊行署改建為冀熱遼行署,第四專署按行署統一序列,改為十七專署,灤盧縣隨之歸十七專署。

1945年12月9日,冀熱遼區黨委改建為冀東區黨委,

1946年4月,翼熱遼行署也改建為翼東區行署。冀東行署於 5月18目明令調整行政區劃,要求原則上恢復戰前舊縣治,因此,在原灤縣境撤豐灤聯合縣,建灤南辦事處,駐倴城;撤灤盧聯合縣,建灤北辦事處,駐張各莊;撤遷灤豐聯合縣,在原灤縣轄區建灤西辦事處,駐榛子鎮。

1946年7月各縣佐升格為縣政府,灤南、灤西分別單獨成建制,灤北改稱灤縣。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路南,

1947年1月當時的河北省政府169次委員會決議,在灤縣南部司集莊建灤寧縣,在豐潤的胥各莊建浭陽縣,將原屬灤縣之錢營、稻地、輝坨等地劃入。所謂灤寧縣與浭陽縣,由於解放區人民的堅決反對,成為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灤縣從遼建州直到抗日戰爭結束,行政區域無大變化。

1948年11月29日,縣城解放。

1949年3月26日,灤西縣併入灤縣,

1954年6月,灤南縣併入灤縣,

1958年11月21日,灤縣劃入唐山市為灤州區,

1959年6月23日復建灤縣。

1983年,實行市管縣制,灤縣隨隸於唐山市至今。

201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灤縣,設立縣級灤州市。以原灤縣的行政區域為灤州市的行政區域,灤州市人民政府駐灤河街道灤河西路3號。灤州市由河北省直轄,唐山市代管。[2]

灤州市的來龍去脈您知道嗎?

9張

灤縣圖冊

灤州市的來龍去脈您知道嗎?

9張

灤縣圖冊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日本侵略者唆使漢奸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冀東22縣,從此灤縣淪為日偽統治。抗日戰爭開始後,冀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豐灤遷聯合縣在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處誕生,中心在豐潤縣潘家峪一帶,隸屬於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冀東專署),轄境包括榛子鎮、楊柳莊地區。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建遷灤盧聯合縣,其轄境北至遷安縣楊店子一帶,南至渤海,東至灤河,西至唐山,共千餘村莊,仍隸屬於冀東專署。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第十三專署撤銷,建冀熱邊行署,轄五個專署,第四專署設置灤盧縣和豐灤縣。灤盧縣的區域,相當於除榛子鎮、楊柳莊地區以外的今灤縣境。因當時九百戶、油榨地區屬盧龍管轄,故名灤盧。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冀熱邊行署改建為冀熱遼行署,第四專署按行署統一序列,改為十七專署,灤盧縣隨之歸十七專署。12月9日,冀熱遼區黨委改建為冀東區黨委,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翼熱遼行署也改建為翼東區行署。冀東行署於 5月18目明令調整行政區劃,要求原則上恢復戰前舊縣治,因此,在原灤縣境撤豐灤聯合縣,建灤南辦事處,駐倴城;撤灤盧聯合縣,建灤北辦事處,駐張各莊;撤遷灤豐聯合縣,在原灤縣轄區建灤西辦事處,駐榛子鎮。7月,各縣佐升格為縣政府,灤南、灤西分別單獨成建制,灤北改稱灤縣。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路南,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當時的河北省政府169次委員會決議,在灤縣南部司集莊建灤寧縣,在豐潤的胥各莊建浭陽縣,將原屬灤縣之錢營、稻地、輝坨等地劃入。所謂灤寧縣與浭陽縣,由於解放區人民的堅決反對,成為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灤縣從遼建州直到抗日戰爭結束,行政區域無大變化。

2014年,河北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灤州鎮、響嘡鎮,設立灤城路街道、響嘡街道。

截至2018年,灤州市下轄共10鎮、4街道:榛子鎮、雷莊鎮、九百戶鎮、東安各莊鎮、楊柳莊鎮、油榨鎮、茨榆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王店子鎮和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城路街道、響嘡街道,504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