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時裝領域中,「Archive」是個詞頻極高的存在,像是當 Demna Gvasalia 入主 BALENCIAGA 後,便最先前往品牌檔案室,花上幾周時間,縱觀探索起了品牌過往的奧秘。對於大部分時裝屋的設計師而言,Archive 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所謂「Archive」,是個人或組織整個生命週期中的累積,是按照文化或歷史價值而挑選並長期保存的記錄。針對時尚這一隅,Fashion Archive 則是過去每一季由傑出設計師們所創作出標誌性單品的集合。它可以是一件 Vivienne Westwood 在早年間所設計的緊身胸衣、是 John Galliano 在 DIOR 時代將凡爾賽宮廷文化融入現代廓形的華麗傘裙、可以是 Phoebe Philo 在離開 Céline 前最後剪裁的那件羊絨外套,亦或是 1989 年 Martin Margiela 靈光一現下誕生的一雙 Tabi 短靴。待多年前所設計的作品,經過時間積澱具有了稀缺性與歷史意義,並最終被悉心歸類收藏,這便是我們今回想聊聊的 Fashion Archive。


是他最先意識到
Fashion Archive 這件事

在品牌內部,設計師們持續將 Fashion Archive 作為可自由使用的靈感來源,亦似像靈魂導師般的存在。Fashion Archive 的特殊作用之一是有助於保持時裝屋每季作品的連續性,比如像 DIOR、CHANEL 和 BALENCIAGA 這類有著悠久歷史的時裝品牌,當最初的創始人離開,不斷出現的後繼者們需要在為時裝屋添加自我風格的同時,又對品牌 DNA 保持一定敏感性,並在兩者間建立聯結。於是,Fashion Archive 持續為新任設計師提供著大量研究資料,並最終保障了設計的連續性。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Via Yves Saint Laurent

回溯遙遠的過往,設計師將服飾展現於天橋之上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出售,故而收集 Fashion Archive 起初在時尚領域曾是一個相當新穎且具顛覆性的概念。區別於大部分人的後知後覺,Yves Saint Laurent 正是首位意識到 Fashion Archive 價值及其必要性的設計師。他在 1964 年成立了自己的時裝屋後僅兩年,就主動保留下了自己製作的一件棕色蕾絲材質高級定製作品。事實上,Yves Saint Laurent 也是第一個為自己的品牌建立內部檔案庫的設計師,並最終為這個品牌保留住了近 3500 件個人作品,於現在而言,Yves Saint Laurent 顯然是有著先見之明的典範。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1977 年正在籌備 Archive 展覽的 Yves Saint Laurent | Via VOGUE

而直到 1980 年代,更多時尚品牌才逐漸意識到了對自家作品進行存檔這件事的重要性,這也是大多老牌時裝屋最初開啟品牌 Archive 工作的時代。就像 DIOR 的 Archive 便始於其在 1987 年間於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打造的 40 週年紀念展覽,而在這個品牌創立的前 40 年間,對於服飾作品的收藏工作實際上從未存在。大部分時裝屋的做法也與 DIOR 類似,在開展品牌檔案工作後的幾十年間,曾花費大量精力不斷從收藏家手中購買已售出的稀缺且標誌性服飾,並通過與博物館和多類客戶的合作中一點一滴地拼湊起了曾經「遺落」過的時尚歷史…


收藏 Fashion Archive 的秘密

無論是從設計師亦或從品牌角度來看,Archive 的收藏都有著巨大的益處,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品牌如何存放這些 Fashion Archive 的呢?

DIOR 管理 Fashion Archive 的部門被稱之為「Dior Heritage」,似也說明著 DIOR 將設計遺產定義為品牌本質的構想。在短片中,展現著 Archive 管理人員帶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用蠶絲纖維紙巾將一條 50 年代 DIOR 秋冬系列高定禮服包裝封存的過程。品牌創始人 Christian Dior 曾為品牌打造 New Look 系列,這一度為戰後時期的西方時尚定義出了包括 H 線,A 線和 Y 線在內的多種優雅輪廓,而在短片中被精心封存的這條 Christian Dior 本人執掌時期(1947-1957)的作品顯然是珍貴非常。

現如今,DIOR 共有十餘名管理人員一同維護著約 9,840 件服裝遺產、數千種配飾以及無數原始草圖。DIOR 的 Archive 儲藏室遵循著國際博物館理事會制定的嚴格保存準則:無日光、溼度保持在 45% 至 50%、溫度保持在 18 至 20 攝氏度。在儲藏室內部,使用著定製的儲藏盒、衣架,或是針對每種服裝的形狀進行單獨設計的人體模型,它們有著充足的懸掛空間,以保證不會收到任何外力擠壓。珠寶儲藏盒的設計帶有特製泡沫墊,以確保它們不會移位或被刮擦。文件、信件和設計草圖則被保存在儲藏盒中,並被精確歸檔標記。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Dior Heritage」儲藏室| Via DIOR

在短片中所出現的那些管理人員他們通常被稱為 Fashion archivist (時尚檔案管理員),在整個 Fashion Archive 系統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正是他們使用著博物館級別的技術,將時尚單品存儲、記錄並拍照,而在決定將某些作品添加到 Archive 之前,亦需要他們先確定作品的年份、價值、歷史背景及其社會相關性。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Marc Bohan 在 1967 年為 DIOR 繪製的設計草圖 | Via Artcurial

整理時裝檔案顯然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最初以市場營銷背景入職於 DIOR 的 Soizic Pfaff 女士,正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 DIOR 40 週年紀念展時接管並開啟了 DIOR 的 Archive 管理工作,作為現今 Dior Heritage 部門的負責人,Soizic Pfaff 女士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最初的 DIOR Archive 僅限於收購併存儲創始人 Christian Dior 的作品,而現在的 Dior Heritage,已為這個品牌製作出了涵蓋從 Yves Saint Laurent、Marc Bohan、Gianfranco Ferré、John Galliano 到 Raf Simons,幾乎每一位繼任者貢獻的一份完整檔案。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Soizic Pfaff | Via 《The New York Times》

如 Soizic Pfaff 女士所說,作為一名時尚檔案管理員也需要與品牌創意團隊通力合作,為其提供指引所有關於 Archive 的信息:「當時作為時裝屋創意總監的 John Galliano 可以通過檔案部門來查看特定的服飾系列、品牌新聞的撰寫者可以在這裡找到 DIOR 品牌關於藍色的研究報告,而一名產品經理則可以在此找到進行一個完整項目研究所需要的一切」。


對待 Archive 的多樣方式


像 DIOR 這類品牌對於打造 Archive 收藏確實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甚至還有一些品牌正在投入大量資源,以建立博物館的方式來收藏各類作品,比如 Yves Saint Laurent 就在近年來分別於巴黎和馬拉喀什開設了兩家博物館,用以珍藏其創始人的作品。而 GUCCI 博物館也早已在佛羅倫薩華麗開幕,儲存著自 Tom Ford 時代起的無數設計。這些博物館有助於幫助品牌講述背後的故事,並正在通過館中的回顧展來提高品牌知名度與忠誠度。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Via GUCCI Museum

與此同時,無論是像 DIOR 這樣專業的存儲部門還是博物館這樣龐大的項目,老牌時裝屋們為了長期保持織物的優良狀態、購買存儲設備以打造存放收藏品的理想環境,以及聘用內部檔案管理員所付出的代價都是極為昂貴的,不少品牌都需每年耗費數十萬或數百萬美元的費用,簡而言之,不容易也不便宜。而這對於不似老牌時裝屋那樣財力雄厚的設計師品牌來說,創建品牌 Archive 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比如早年間還未名聲大噪的設計鬼才 Alexander McQueen,就曾在大秀結束後把一整個系列的服飾都丟棄在了 King’s Cross Club 外的垃圾桶裡,只因為這位設計師在當時並沒有預算去租用儲物間儲藏這些作品,並最終讓這個知名的「被遺棄系列」了無蹤跡。所幸隨著品牌的壯大,有更多的 Alexander McQueen 作品仍得以保存。而與 Helmut Lang 相比起來,Alexander McQueen 的這個不知所蹤系列或許就顯得不那麼令人扼腕痛惜了,當 Helmut Lang 的同名品牌被 Prada Group 收購,設計師決意於 2005 年離開時尚界之後,他通過工業粉碎機銷燬了自己所儲存的多達 6,000 件 Archive,更可謂是決絕之至。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Gareth Pugh Archive | Via Yahoo

不似前輩設計師們的「叛逆」,千禧一代的設計師們倒是溫和了許多,越來越多獨立設計師們都意識到了在職業生涯早期儲存個人 Archive 的必要性,並對於個人作品存檔產生需求,讓一些專業的時尚檔案管理公司應運而生。這些公司正在為時裝設計師提供博物館品質的 Archive 管理和保存服務。如來自倫敦的設計師 Gareth Pugh,或是 Erdem 的設計師 Erdem Moralioglu 都是這類公司的顧客,他們將作品保存在工作室以外的外部存儲空間,並努力在沒有內部檔案管理人員幫助的情況下保留著自己的每一季設計。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Fashion Archive」究竟是怎麼回事?

Via DIOR

Fashion Archive,它們不僅僅是服裝本身,更體現著每一季的精神和作品背後的文化與技術,並以服裝的形式反映著設計師的個人願景。將這些服裝按照年代季度排列收藏放置,我們可以輕鬆地看到一個時尚演變的過程,並直觀地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趣對話,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時間膠囊」。

當每個品牌都夢想著創造出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時,價值的定義在 Fashion Archive 之上產生著與眾不同的定義,對於時裝品牌和設計師個人而言,Fashion Archive 並不是賺錢的捷徑,它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它需要時間的洗禮,但最終它們可以變得非常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