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朝能存在800年而其他朝代都不能?

逝去的歲月542


周朝只是看上去800年,但是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划水。

一個分封制下去,各個諸侯名義上歸附周朝,但其實有著極強的自主權。封地內的一切事物,基本都可以自己管,跟周天子關係不大。


就好比西歐的封建制度,一個法國一堆貴族,法王實際上也就管著巴黎周邊。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那麼大地方,一個封建制度搞得大夥連點國家觀念都沒有,一堆諸侯國天天你打我我打你,老百姓還咋過日子。

周朝也是一樣,周王室威風尚在的西周也就300來年,直接統轄面積越分越小,到最後也就管著關中鎬京那一片。反倒是諸侯國實力強盛,只是還沒什麼稱王稱霸的噱頭和機會。

等周平王一遷都,周王室頂著個王的名字,卻再沒有王的能力。諸侯國天天打架搞兼併戰,誰有能力誰就稱王稱霸,這樣的王朝,不過是名存實亡。


一個王朝存在200年,但是國家統一,生活大部分時間安定,國家有足夠的實力自衛。一個是分裂幾百年的王朝,看著存在時間長但是混亂不堪,不知道那天就被弄死了。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火器工坊


都別搶,我來答。

我國曆史確實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周朝以後,後世的大一統皇朝基本上都逃不出300年大限的循環怪圈,也就是說,這些古代的封建王朝在300年裡必然滅亡。

但是周朝很神奇,竟然靠著一個分封制維持了長達800年的統治,那為什麼反而是在皇帝權力更集中的大一統皇朝,這些帝王的統治反而不能長久維持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並不難察覺。


因分封制和郡縣制不同的制度特點導致的結果

①分封制的特點

《禮記·王制》中有這樣一句形容周天子地位,叫做“天子將出,類乎上帝”。這個比喻很形象,周天子雖然是上天在人間的兒子,但他在人間的地位也如同上帝一般,所以他是人間最尊寵的存在。

但周天子是憑藉他“類乎上帝”的地位和威嚴維持周朝800年的統治嗎?肯定不是這樣,畢竟在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都被欺負成什麼樣了。孔子用“禮崩樂壞”來形容周天子統治下社會秩序的崩潰,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來形容周天子的式微。

周朝之所以能夠存在800年,是由於分封制的權力構架決定的。

怎麼理解這句話?

分封制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是一個分散獨立的權力系統,雖然說周朝有宗法制度來維持周天子和各個諸侯的關係,但實際上宗法制度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強悍。劉邦分封自己的後代為王,不照樣發生了“七國之亂”,司馬炎同樣分封宗族為王,還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可見血緣並不是維護周朝統治的關鍵因素,其根本原因在於周朝的分封制下賦予了各個諸侯國高度獨立自治的權力。周天子代表的“大宗”是地位和禮制上的宗主國,其它諸侯都是“小宗”,都是周天子的藩屬國。

雙方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藩屬關係,這種藩屬關係表現為各個諸侯完全獨立於周王室以外,除了履行向周王室的進貢義務,以及響應周天子的號召,為周天子提供軍隊之外,這些藩屬國就不需要再對周王室履行其它義務了。

而周天子也沒有權力插手諸侯國內部的事務,也沒有權力任免諸侯國內部的官員。

正是由於這種高度獨立的權力構架,最大限度保證了周天子的統治,但實際上所謂的“統治”本身就難以成立。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下,諸侯和天子是完全兩個獨立,互不交接的閉環權力系統,

從這個閉環系統中我們可以看到,周天子並沒有權力插手諸侯國的內部政務,那麼這就最大限度保證了周天子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平衡。而維繫這種平衡的就是“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宗法制度”大家都知道是保證周天子萬世一系的統治,這個統治權力無論如何都不會落到其它小宗(諸侯)的手中,只會在大宗的宗族內部就行交接;

而禮樂制度是什麼呢?

《禮記·曲禮》中說: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王制》中說: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這些就是“禮”和“制”的表現,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的人都必須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你不能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到了周朝晚期,各個諸侯僭越禮制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這就是孔子說禮崩樂壞的依據。

譬如他在《論語·八佾》中就舉有例子說: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為按照禮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規格,也就是六十四人的舞隊。不管怎麼說,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只是為了配合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周天子的統治。但其根本能夠保證周朝存在800年的原因在於分封制下權力高度獨立的原因。


②郡縣制的特點

但是到了秦始皇建立郡縣制以後的大一統皇朝就不一樣了,諸侯們獨立的權力構架已經不復存在,連分封制也被廢除了。上文談到的獨立的閉環權力系統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連權力的構架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它的變化形式如下圖所展示: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下所謂的“權力閉環系統”已經不復存在,郡縣制下的權力構架變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三級分權制度。

皇帝不僅是名義,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全國政令通過皇帝發出,接著層層傳遞到底層官僚那裡。最高權力不再像分封制那樣是分散的、獨立的,而是高度集中的,那就是集權於中央和皇帝身上。

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集權模式,也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分權模式。它和分封制不同的地方在於,分封制把權力分配出去的時候,還賦予了諸侯高度獨立的自治權,正是這種自治權平衡了王室和諸侯之間可能出現的權力矛盾。

所以分封制下不會出現奪權的行為,諸侯不會向周天子奪權。但郡縣制下就不同了,權力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皇帝向下分配權力的時候,還限制了官僚們對權力的使用範圍,造成“權力來源於皇帝,也受制於皇帝"的現狀。

官僚們不再像諸侯們那樣可以高度獨立的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換言之那權力並不是他的,而是皇帝賦予的,皇帝隨時可以把它收回。但是分封制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權力一旦被給了諸侯,周天子自己也沒有權力再插手干預。

所以郡縣制就會帶來一個什麼情況呢?

那就是官僚和皇帝之間相互奪權,皇帝恨不得自己生殺予奪盡在我手,誰也沒有權力可以阻止他做任何事情。但是官僚們也不甘心皇帝大權獨攬,所以就不斷向皇帝奪權,一般表現為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爭奪。

所以大家會發現,大一統王朝會經常進行官制改革,這些改革的本質上都是對權力的重新分配,皇帝儘量想要多一些,讓官僚們儘量少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給他們權力,不然就辦不成事了。

不管是宋太祖趙匡胤進行的“差遣制”,還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乃至清朝“軍機處”,這些都是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剝奪官僚手中的權力。

因此大一統皇朝為什麼統治時間不能超過300年,其原因歸根結底就在於權力的分配出現了矛盾,皇帝要集權,但官僚們要求分權,這就是雙方之間的權力矛盾。

但是分封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諸侯們擁有高度獨立的權力閉環系統,不存在周天子要集權的行為,所以諸侯們也樂於維持現狀。

但郡縣制下不同了,權力構架出現了變化,官僚們也希望自己擁有更大的權力,以便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在每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皇朝初期我們就會看到皇帝是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而這時候的大一統皇朝也會維持穩定的局勢,但是隨著到了後期皇帝手中的權力慢慢流失到了官僚手中,乃至地方官員手中,就會造成所謂的專權和割據的現象。譬如最典型的“宦官干政”,就是因為權力流失到了宦官手中。

又譬如地方割據,如唐朝的各大節度使割據而治,這就是權力流失到了地方官員手中,中央的權力已經無法壓制地方的權力,自然也就不難怪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調動了。

譬如在分封制下諸侯國內部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如公卿士大夫奪權,著名的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些都是諸侯國內部的權力矛盾導致的。

但諸侯國和宗主國之間卻不會存在這種矛盾,因為兩者的權力是互不干涉的。

但是如果皇帝想要剝奪諸侯國的權力,那麼兩者就出現了權力矛盾。像“七國之亂”和“靖難之變”都是因為“削藩”導致的結果。

試想,如果周天子也來一出削藩的話,那麼周朝斷然不可能存在800年了。

當然了,每個大一統皇朝滅亡是很多種因素集合在一起導致的結果,出現問題的並不僅僅是權力。但如果要和周朝做比較的話,那麼其原因無疑是因為郡縣制下大一統皇朝的權力分配更加分散,但又高度集中的構架矛盾導致的結果。

而周朝的分封制由於沒有這種權力矛盾,所以能夠存在800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們對周天子沒有權力訴求,那麼自然就能保證政治穩定和平衡了。

而分封制瓦解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其權力出現了問題,而是周天子已經沒有了可以繼續分配的利益,周天子掌握的土地總共就這麼那麼大,分一點就少一點。

分到最後結果連周天子自己都沒有地方居住了,也就不難怪那些坐擁千里的諸侯想把它取而代之了。但只要設想,如果周天子擁有更加廣袤的資源可以分配,那麼周朝的存在時間還會更加長久。

此外我們還不能忽略“百家爭鳴”以後,各種權謀縱橫思想的出世,對於後世大一統王朝的政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思想的啟蒙讓人們對於權力產生了新的認識。

換言之,當一個獵人漸漸懂得各種捕獵的技巧和知識,那麼他又怎麼會面對山上的獵物保持無動於衷呢?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這就要看你和哪個朝代比?

夏朝存在470年,商朝存在554年,西漢存在210年,東漢存在195年,唐朝存在289年,北宋存在167年,南宋存在14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76年。



如果再往前推算的話,五帝時期有851年,三皇時期有300萬年,有點扯遠了......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朝代,一個朝代能夠統治的時間長短,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比如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原因,遠古時期,交通落後、人跡罕至,缺少交流,統治的時間自然會長。

但要說到周朝的統治時間,與其它朝代相比,也沒什麼不同。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西周存在275年,東周存在515年,西周與東周合起來是790年。



夏、商、週三朝,是實行分封制的奴隸制社會,與秦朝及秦之後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夏、商、週三朝嚴格說來,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聯盟制的部落聯盟,或者稱為國家聯盟,各個國家是相對獨立的諸侯國,有獨立的主權、獨立的司法、獨立的軍隊、獨立的外交。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社會,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禮制管理天下的朝代,周朝以分封制為基本制度,以禮制為管理制度,實行鬆散制的管理。



周朝初期的諸侯國與其說是“國”,還不如說是“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城中的,當然城外也有人,但那是野人,是自由民,不屬於諸侯國,基本上一個城池就是一個國家了,對於諸侯國來說,管理一個城池或者數個城池並不是太難的事。


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是藩屬國與宗主國的關係,諸侯國只需要按時向天子進貢以及服從天子對外的軍事行動等義務就行了,周朝對天下的統治是一種極其鬆散的統治,周朝不用管諸侯國的人事任免、外交等各項權利,周朝與其說是一個朝代,不如說是一個管理機構。



在整個西周275年的歷史中,周朝就經歷一個完整朝代從強到弱如同拋物線般的規律,換句話說,西周就已經相當於一個完整朝代的興衰。

西周從武王立國到成康之治,從國人暴動到宣王中興,從峰火戲諸侯到犬戎滅亡西周,完成了一個朝代正常的興衰史,西周之所以能夠維持275年,主要就是因為分封制給了諸侯們極大的自主性。



這種分封制類似於現在的承包制,對於諸侯們來說,是為自已幹事業,誰也用不著去推翻周天子的統治,那樣自已也失去了合法性,而且諸侯國眾多,誰也沒有強大到一家獨大,能夠吞併天下的地步,如果一家或幾家造反,其它諸侯國會制止,分封制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平衡,或者說國力平衡。

但是周朝從西周發展到了東周時期,情況開始發生,禮樂開始崩壞,周天子開始衰弱,諸侯國開始興盛。



東周與西周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控制力在東周時期,已經降到最低點,或者根本不存在了。周天子仍然存在,但是威嚴已不復存在,周天子名存實亡,或者只是一種傀儡和名義的存在,這個時候的周朝,與其說是周朝,不如說早已滅亡。

從周平王東遷之後,諸侯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主角,前有春秋五霸,後有戰國七雄,諸侯國空前強大,而東周朝廷艱難生存,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兼併和統一成為常態。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雖然加起來有515年,但這個時期東周對於天下的控制力基本為零,不能實行有效統治,這一段時期,很像曹操時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又有所不同。名義是周朝,實際上是群雄爭霸。

東周朝廷在秦秋戰國時期本來就非常弱小了,弱小到沒有人注意到東周朝廷的存在,哪怕如此,東周朝廷還在內鬥,東周朝廷為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2個公國,公元前256年秦國滅亡西周國,同年周赧王病死;公元前249年,秦國滅亡東周國,整個東周朝廷徹底滅亡。



總結下,周朝存了790年,其中西周275年,東周515年,嚴格說來,這個790年只真正存在275年,後面的515年只是一個過渡期,周朝不能實行有效管理,只算名義上的周朝,但是周朝又確實存在了790年,原因總結如下: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落後,發展水平慢,所以統治時間長;

2、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形成權力制衡關係,而禮制又維持了基本的禮法,所以統治時間長。



3、周朝是貴族政治,而貴族是周天子所封的諸侯,諸侯在自已的封國中,有著極大的自主性,相比後世的家天下朝代,周朝的諸侯國是相當獨立的,這符合私有制人的積極性最高的原則,而後世朝代的更換相當快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其它人不在乎,所以才會不斷有造反。

4、周朝的諸侯國太多了,兼併統一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從東周到秦統一天下,至少就用了五百多年,而後世朝代只要幹掉了中央政府就能建立政權,這在周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消滅所有的諸侯國才能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朝所謂八百年,要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西周(前1046-前770年)。

這一階段才是周王室有真正權威的時候,周武王聯合天下部落,又得野人幫助,推翻商紂王建立了西周,跟後代的三百年王朝類似。

這一階段,下面的諸侯國根本沒能力跟周王室硬剛,只有周王朝的“國人”能暴動。

第二個階段,東周建國到三家分晉,也就是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

這一階段諸侯國都承認周王室,給周王室一點面子,但是周王室沒什麼權威。

所以,春秋五霸輪番登場,主持天下大事。如果周王室有權威,還輪得到你春秋五霸主持天下事?我要這天子九鼎有何用?我要這鐵棒有何用?

第三個階段,三家分晉到周赧王時秦國滅東周,也就是戰國時期(前475-前256年)。

這一階段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根本不把周天子當個屁放,戰國七雄中,誰有實力,誰就可以隨意滅掉別的小國,周王室有時候也會被大國拿過來利用一下。

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國滅周王室,周朝所謂八百年基業徹底告別歷史。

所以,所謂周天子穩坐八百年江山,也只有西周那276年是穩當的,正好也沒超出歷代封建王朝三百年內必滅亡的歷史怪圈。

後面四五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完全是諸侯混戰,就像後代的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一樣。周王室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歷史上,改變換代,無非三種主流情況。

一是權臣篡位。

權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將,比如宋太祖黃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漢,可以是貴族大家族,比如司馬家族竄魏,北朝的八柱國、十二柱國。南北朝時代的王朝更迭,幾乎都是權臣篡位。

二是農民起義。

比如劉邦的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建立漢朝,比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三是外族入侵。

比如金滅北宋,比如蒙古滅南宋,比如滿清滅大明。

這三種情況,只要有人具備其一,就有條件改朝換代。

如果三具其二,必然會改朝換代。

明朝就是這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異族的進攻。面對內憂外患,如果沒有有雄才大略的人處理,明朝滅亡是必然的。

回過頭來,我們說說西周。

那麼,西周的滅亡是怎麼回事呢?

我告訴你們,西周只能是異族入侵滅亡,不會存在權臣篡位和農民起義。最後,西周確實滅亡於犬戎的入侵。

西周是分封制,分封到什麼程度呢?首先把國民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公侯伯才有土地。

然後分封土地,周天子佔地方圓千里,剩下的大大小小近百個諸侯國,最大的才方圓百里。

諸侯國的領地連周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謀朝篡位,就要有人有兵。這些諸侯國在人力財力方面,完全跟周天子沒法比。

而且西周時期,只有國人才能當兵,即都城內的平民,其他地方的都叫野人。能當兵的人數相對後來的全國皆兵,全民皆兵,少很多很多。

再一個,西周的周天子權威很強,諸侯國不敢隨便吞併別的小諸侯國佔領土地,沒法擴大規模,增強實力。除非周天子賞給你,比如秦國的土地,一開始就是賞給秦國的老祖宗的,後來他靠兼併才擴大領土的。

到了東周,周天子權威下降,下面的諸侯國隨意兼併,三家分晉以後,周天子就是個屁了,誰都能放,所以戰國時代兼併更加厲害,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趁著秦國和趙國對峙,跑到中原和魯西地區,一口氣就兼併了好幾個小國。

而周王室內部的權臣有沒有可能篡位呢?也不會。

因為周朝搞的是周召夾輔類似的統治方式,上邊是周天子,下面是周公召公兩大臣,三個權力源共同治國,由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西周的上層權力平衡是穩固的。

綜上所述,所謂周朝八百年江山,只有前面二百七十多年,跟後代的大一統王朝是一樣的,後面四五百年根本算不上週朝。


西堤君


周朝,西周東周共800多年

對中國文化最大的供獻

一個是建立了周易理論

一個是建立了周公之禮,

周公之禮是以婚姻制度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周易是

連山,歸藏,周易

連山就是把山連起來,用現代的說講,就是交通建設,

歸藏,就是將天地四時之寶歸而藏之,用現代的說法就是開礦,蓄水,蓄糧蓄牲畜,

周易,就是開貿易,

周易,有大周天,小周天

大周天60年,小周天12年,

建立周易曆法,

趨避自然災害,調節年景豐欠,

建立積儲制度,糧倉,

周代出現了國家糧倉,國庫,

周倉。

漢字周,上北下南,建圍戍,牆,牆後有士,士後有口,

一說有土有口

周代是婚姻制度的開始,

婚姻制度化,禮制化,

周公之禮,是婚姻家庭文化的建立與完備,

周禮使社會家庭人口繁衍走上正軌,

從制度文化上確立了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

孔子認為周公之禮的喪失是導致春秋社會動盪的重要原因,

周公之禮較好的解決了人慾與人口勞動力的平衡。

所謂男耕女織,相夫教子,開枝散葉福壽綿延,

十三學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談箜篌,十六誦詩書,

詩經,教人戀愛結婚。


星輝650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791年, 出現37個周王。周朝分東周和西周,西周靠的是逆天的氣運,東周靠無奈的“悠閒”。

西周逆天的氣運

周朝可謂是上天的寵兒,商朝和東夷都比周人強大許多倍,但是因它們河蚌相爭而便宜了周人。如果沒有商朝與東夷的死掐,周朝別說問鼎中原,就是自保都是難題。

1 ,周的崛起。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世代居於陝西的關中一帶,以遊牧為業。到商朝初期,周人已經放棄原本的遊牧,轉變為定居的農耕部族。

商朝做為農耕文明的老大,是不允許周人這個農耕部族獨立存在的,便舉兵西進。周人自知不敵,於是臣服周朝,成為商朝的分公司。

周人在軍事上有商朝的保護,還從商朝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文化,耕種水平因而大幅提升,迅速強盛起來。

2,建周與翦商。

(1),建周。

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時期,周部族進一步強大。古公亶父帶著周部族,遷徙到岐,打敗了四周的小部族,兵鋒強健。商王武乙見周部族強大,就封古公亶父為周公,命他建國。


建國後,四方歸附周人的小部族越來越多。古公亶父在實力擴充的基礎上,有了翦商的打算。

《詩經·閟宮》記述古公亶父:“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

自古公亶父起,周人開始了問鼎中原的奮鬥歷程。他的孫子周文王繼承他的遺志,見到姜子牙時就稱讚姜子牙是“太公”所期“望”的大才。

(2),翦商。

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在翦商的路上越走越遠。商朝為籠絡他,就給季歷封官,並嫁王室女子給他。季歷卻不買帳,商朝就殺了季歷。

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忠心耿耿”的臣服於商朝。他表面態度對商朝很恭順,商朝把他投入監獄都不反抗,但是姬昌暗中厲兵秣馬,並重用瞭解商朝的姜子牙。


姜子牙與姬昌對商朝周邊的部族或征服或聯盟,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二”。

姬昌的兒子姬發繼位後,周的機會來了。商朝紂王起傾國之力,終於征服了東夷,商軍抓回的東夷奴隸充斥著每一個角落。但是,商朝的勝利果實很苦澀。

商軍的主力要駐紮在東夷,防止東夷的反抗,造成內部空虛的局面。同時,戰爭嚴重的損耗,使得商朝內部紂王與大臣的矛盾重重。

公元前1046年,姬發、姜子牙乘機帶兵東出,突襲商朝。商朝主力來不及回撤,只好組織東夷奴隸軍迎戰。東夷奴隸軍痛恨商朝,在陣前倒戈,成了滅商的先鋒。


3,海晏河清。

商朝死掐東夷,不僅讓周朝成功取代了商朝 ,更讓周朝建立之初就海晏河清。

東夷被商朝征服,連自立都做不到。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商朝,在征服東夷的過程中也損耗過大,被周乘虛滅掉後完全沒有復國的能力。

這種周人獨大的局面,使得局勢安定平和,對周朝是很有利的。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帶著周軍主力伐楚慘敗,就是依靠中原安定的局面,順利度過了危機期,轉危為安。

楚人被商朝趕出中原後,在南方立穩腳跟並跟隨周人滅商。但是周朝對楚人冷眼相待,認為楚人是蠻夷。楚人因此不服周朝,多有不臣之心。雄心勃勃的周昭王,為解除楚國的威脅,帶兵三次進攻楚國。《竹書紀年》載:第一次,“伐荊楚,涉沙,遇大兕。”這是楚人使用大批犀牛衝擊周軍而獲勝。第二次,“天大翳,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這是楚人利用陰雨天氣,悄悄接近周軍突襲而獲勝。第三次,“昭王南征而不復。”周昭王,直接死在征戰途中。

直到公元前771年,因為周幽王的作死操作,造成犬戎幾乎盡佔關中土地的局面,周平王才無奈的東遷。

東周無奈的悠閒

西周有關中地區作為直轄地,有土地、人口,諸侯對周王室很是敬畏。

周王室東遷後,直轄地只有洛邑的一隅之地,沒有了組織軍隊的本錢,諸侯們對周王室的態度越來越惡劣。但是因為周王室只是象徵性的最高權力機關,對諸侯沒有任何的威脅。

周王室的洛邑沒有多少土地,諸侯們滅周得不到什麼,反而會在道德方面落下口實,成為天下公敵。所以諸侯們不願滅周,周朝也得以延續下去。

東周前期的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諸侯們對周王的態度已經很不好了,但是還能保持起碼的尊敬。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出兵中原。周王派王室成員姬滿前去慰問,楚莊王居然打聽九鼎的輕重,甚是無禮。姬滿怒斥楚莊王後,楚莊王向姬滿道歉並引兵撤退。

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隨著諸侯國的強大,周王室的象徵性作用已經不起作用了。實力最強的秦國,更是不把周王看在眼裡。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贏蕩帶兵到達洛邑,對鼎之輕重懶得問。直接帶著大力士烏獲、孟賁闖宮,比賽舉鼎。

公元前256年,因為周王出面組織六國軍隊伐秦,秦國大怒之下派兵攻殺周王。

從東周的楚王問鼎,到秦王舉鼎,再到秦軍滅周,周王肯定很憋屈,但是周王室又安然無恙的存在了300年,不能不謂之是奇蹟。(本文原創,圖片、資料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周代,是姜子牙締造的一個時代!

周朝,是周文王成立的一個王國。

周武王,是在前人鋪就的路上行走的路人。

他的身後,是如同世人一樣的種族延續。

論道者利世,姜子牙無人能超越!

論書傳世之長,唯獨周易為最久。

世人以眼目觀世,不知封神於何處。

以世之大治看,可知所封者為何神。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雞犬相聞…………

天下無失德者,世上不出造惡之人。

在上者,不錯至官逼民反。

在下者,不生篡位奪權之心。

天下妖邪無有,人心不受摧殘,安矣!

長治久安時,也是妖邪蓄力之機。

觀歷史周之末世,天下凌亂不可收拾。

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漢天下遺周之東西。

漢後天下又亂,正越久邪越盛,道之失也!

水性柔,積聚而力生。導而引之入於汪洋。

古之治世,求長治久安,終物極必反。

小禍解之,大禍難成,隱忍之善,養禍!

小不忍則亂大謀,其大謀必隱大禍。

陰陽相推,無時無刻不在,誰願單腿獨行?

紙難包火,幸也!鑄鐵包之,雷也!

求善若過反成貪念,俗世俗人順其自然。


鶴羽


翻開中國歷史,誰都可以發現,在漫長的五千年時間裡,大多是短暫王朝,唯獨周朝,周朝,周朝一枝獨秀,居然生存了800年之久。

中國最長的朝代是周朝,至建立到滅完歷經800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有二十五個朝代,最長的是800年,短的十幾年,那為什麼周朝可以活800年之久呢?

所謂的周朝我們應該分開來說,西周和東周兩個朝代。周朝的時間持續的非常久,西周和東周前後長達八百年,原因有很多:首先,全部功勞都是兩個個年輕的西周人武王和周公設計的制度。

權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將,比如宋太祖黃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漢,可以是貴族大家族,比如司馬家族竄魏,北朝的八柱國、十二柱國。南北朝時代的王朝更迭,幾乎都是權臣篡位。

比如劉邦的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建立漢朝,比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明朝就是這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異族的進攻。面對內憂外患,如果沒有有雄才大略的人處理,明朝滅亡是必然的。

由此一來,各諸侯之間形成了一種戰略均衡局面,大家實力相近,你幹不掉我我也幹不掉你,即便是有較強的諸侯國想要吞併一些弱小的諸侯國,周天子就會站出來號召其餘諸侯國征討,這就是周朝能夠延續800年之久的原因。


我來讀歷史



在封神榜中,我們可以知道,姜子牙渭水垂釣,周文王抬了姜子牙800步,於是才有了周朝800年江山。神話故事當然不可信,但為什麼周朝能延續800年江山呢?背後的原因很值得大家深思。



周武王伐紂在滅了商紂之後,可惜英年早逝。其子年幼,由其弟周公旦處理政事。這時的周朝剛剛建立,是一個新生的國家,很多事情都百廢待興。說起周公旦,這又是一個人,非常牛逼的人物。我們常說的周公解夢的周公,其實就是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輔佐周王伐紂。

周公攝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用血緣關係將家族和國家捆綁在一起,這在奴隸制社會,是一個偉大的創舉。賈誼評價周公,黃帝之後,孔子之前,與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正是由中共完善的這些制度,創造的禮法制度。可以說是周公這些劃時代的創舉,才造就了周朝800年江山。

所以我感覺,社會的穩定應該基於穩定合理的制度。


華亭一小兵


周朝分為西周、東周,兩個周朝加一起是八百年左右。實際上到戰國時期東周的周王室已經沒啥資產了,只剩下象徵性的洛邑一點地方。

那為啥周朝能延續這麼久?

第一,分封制,也就多聯合創始人制度,這讓一起的創業的兄弟們都不願意冒道德風險去攻打周王室的董事長。最多就是像鄭國借周王室的軍隊給自己打仗,這叫公車私用。

第二,當時分封的諸侯國實在太多,而且,實力不相上下,除了楚國資產最多外,其他諸侯都不具備吞併天下的實力。這種情況下,誰也不敢攻打老闆,那樣很容易成為其他諸侯攻打的藉口。各諸侯國更願意推舉周王室為自己正名。反正也不用交稅。

第三,周朝的禮制和文化挖掘做的比較好,周本是西部地區落後民族,卻吸取了商的所有先進的社會治理方法並加以創新。特別是魏國,首開法制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一下子在三家分晉後成為諸侯強國。

第四,大大小小諸侯國在外交軍事力量的博弈中拖延了幾百年,這就使得周朝國運具備八百年。其他朝代的權力過於集中,道德制高點又沒有類似的周天子那樣的董事長,沒落後全國資源和軍事力量容易為一人所利用,內部缺少均衡博弈,所以很難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