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用戶65969511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句話出自儒學大師馬一浮的《曠怡亭口占》。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富有人生哲理,下面具體進行解答:

一、句子出處及字面意思

馬一浮的《曠怡亭口占》,是一首充滿人生況味的五言律詩,原文如下:

流轉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臨皆曠士,喪亂有遺經。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長空送鳥印,留幻與人靈。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是:世事幾經流轉,幾乎都忘卻了現在是哪個時代,浩浩的江山之中,卻仍有曠怡亭矗立在原地。頻繁來這裡的,大多是一些心懷開闊、性格曠達之人,如若出現動亂,還會在這裡留下一些經詩作品。天廣地闊,人生如寄,經歷過人世間的跌宕沉浮,閱覽過滄海桑田的變化,當俯下身子低眉欣賞的瞬間,只見眼前草木蔥綠蓬勃,卻立刻讓人生出一股喜悅和憐惜之情。高高的天空裡劃過飛鳥的影子,卻把幻想留給抬頭望鳥兒的人。

而其中的“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之句,是這首詩中最具有哲理意味的一句。前半句寫天地之廣闊深遠,視角極其開放,思想也極豁達,後半句卻將鏡頭拉回,聚焦到眼前的小小草木上。大小之間的對比和錯位,讓人不得不探究人活於世,究竟該以怎樣的方式與之相處?

二、深層次意思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句,結合整首詩的意思,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深層次含義。分別是:

1、人生如寄,朝夕便去。就如這首詩前四句的言下之意,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處在某個時代裡,就像是滄海一粟,極其微小。人事沉浮,以至於有時候會讓人恍然覺得不知身在何時何地。好多人離去了,只留下一些細微的痕跡證明他曾來過,而那些山河草木,其實才是亙古不變的。

2、如若失意,不如淡然。後四句詩還傳達出這樣的意思:在人世間闖蕩捭闔,見證了世界之大和人生種種,只能算是一種經歷。每個人都會有感到迷茫、失意、灰心的時刻,那麼不妨嘗試著放下凡世的負累,去和草木親近,與田園對話,或許那樣,才能真正明白人活於世的真諦。

3、萬物苦朽,精神永存。這首詩裡,還表現出作者這樣一種認識:人生匆匆,許多事都轉瞬即逝,在歲月的深河裡,連影子都不留下,人事代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一些曠達之士的獨特精神,他們的高尚追求,卻藉助亭子、詩作等物件,而傳播得更悠遠,被他人所熟知。所以,只有精神追求才是至高無上,留給後世也才是最有價值的。

三、結語

作者馬一浮是現代新儒學的早期代表之一,大多作品都會融入哲學、文學甚至佛學的意蘊,所以讀起來讓人感覺意味深長。包括這篇詩作也是,初看似是寫景懷古,深層裡寫的,卻是人生的種種況味和無盡感慨。


顧南安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這句話出自儒學大師馬一浮的《礦一亭口占》意思是即便是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見草木生髮,春風又綠,依然能夠生出喜悅之情。

現實生活中的磨難誰都多多少少經歷過,純淨自然的心靈也有許多人嚮往,但並非誰都能夠注意到門前的小草今天又長了一對新葉,鄉下的瓦房頂上滿是好看的瓦松。

我感覺是,雖知道天命循環,仍然憐愛幼小的生命,就像,即使我有通天之神,跳出三界,可是看到身旁一株努力向上色小草,還是忍不住露出笑容。

我吃過所有美食,還是會對著一串街邊的糖葫蘆垂涎





認修知行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語出儒學大師馬一浮《曠怡亭口占》[1],意思是即便是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髮,春風又綠,依然能夠生出喜悅之情。

詩句解釋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多麼溫柔的一句話呀!

即便是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髮,春風又綠,依然能夠生出憐憫之情。草木之枯榮於我之人生有何增益?春秋之輪換於我之富貴能添幾何?生活之重擔已令人不堪負,又有何心力去關心草木是否變青、春花是否再發?不知什麼時候,我們的意識被周遭的聲音裹挾著前進,情趣被“務求成功”的價值湮沒,“情懷”二字,抵不過一紙房產證的份量。即便我十分喜歡這份“草木之心”,但不敢輕易去評價其價值和意義。這份對草木的憐憫太過沉重,有關人生之樂趣與價值,出發於宇宙觀和美學觀。


奇正國學


看到了天地之大,奧妙無窮,難以參透,領悟到生命的渺小與無奈,面對廣博的宇宙,人就是一草,面對永恆的規律,人無力改變什麼,但無需氣餒,依然要對生活、生命充滿熱望。就像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執著的熱愛它。哪怕一路荊棘,也要認真地走下去。


靜待花開love


舉一個例子:“雖高居廟堂,卻也知民間疾苦”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這句話是別人形容汪曾祺的。ps:張佳瑋在一個回答中這樣描寫汪曾祺:“骨子裡,江浙讀書人其實都是汪先生這樣的。不求顯貴,不想刻薄人,只想平靜溫柔的享受生活,享受生活裡的美好事物。汪先生骨子裡,還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喜歡規矩,他喜歡自然純淨。”你理解中什麼是“草木青”呢?如果是指經受磨礪後純淨自然的生活和心態,那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麼?

不諳世事的滿腔熱血是廉價的,洞察了世間艱苦醜惡之後依舊堅持的理想主義才有真正的價值。

單純懵懂之時的善良是幸運的,被人傷害遭人欺辱之後依然願意熱情善良,才是可貴的。


自強不息sy


乾為天,坤為地,天地之大,什麼樣的人都有,唯獨自然真性情的人最可貴。


紫木雲杉


即便是經歷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髮,春風又綠,依然能夠生出憐憫之情。


咬文嚼字的文藝女青年


橫眉冷對千夫指,伏身甘為孺子牛。意味有點近似。


默玄吟雷


出自馬一浮先生《曠怡亭口占》,意思是具備了很高智慧的同時不忘悲天憫人的情懷。


古道書院


該句出自馬一浮《曠怡亭口占》,原文如下:

流轉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臨皆曠士,喪亂有遺經。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長空送鳥印,留幻與人靈。

作者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馬一浮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或“新儒家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學原教授。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曾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作者人生的大部分時光處於新舊交替、兵荒馬亂的動盪時期,歷經民族危難,目睹百姓困苦。作者出身名門望族、官宦之家,從小接受傳統儒家教育,與絕大部分古代文人一樣,胸懷家國天下、黎民百姓。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字面意思是已經明白了世界之龐大與複雜,但是卻仍然沒有拋棄對細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歡。

有很多人,一旦身處高位,習慣大場面後,往往就不屑於日常的小事了。認為自己懂這麼多,影響力這麼大,就失去了對草木,甚至人的同情與關愛。開始做壞事,傷害別人。大奸大惡,往往如此,就是所謂的“非厚德不能載物”。

而有些人卻不同,即使身居廟堂之上,但基本的人性絲毫無損。兩種人根本的差別是什麼?其實就是“敬畏之心”。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脫自然與自身的束縛。所以,對自然,對人性,當有敬畏之心。

作者作為大學者、大思想家,立在時代前端,但始終對普通百姓心存憐愛,力圖以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喚醒民眾心智。“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是作者對自己保持初心的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