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人海茫茫,我們也是生活的一個棋子,如何能跳出牢籠,沾到些許星光,來指引我們的人生呢?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新冠病毒的疫情最早是武漢感染人數較多,接著蔓延到全國。等到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歐美國家反而成為了重災區。大家每天都關注著疫情狀況,當然也觀看了不少奇葩事情。

比如"毒王"郭偉鵬事件,在疫情期間,不好好在家隔離,反而7天內跑了2萬公里,坐了6趟飛機,外加兩趟高鐵。導致一人確診,千人隔離。受到全國人民的口誅筆伐。探究人的內心,我想這不是他故意想要去感染病毒,並帶著病毒7日遊的。如果他知道自己出門會感染病毒,肯定也不會去冒險的。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我的一位外籍同事Sam,一直在中國工作。中國疫情發生後,在小區裡和我們一樣,每天自我隔離。可能這樣的隔離對他來說很無聊。2月底的時候,他選擇了購買機票回到了國外。打算3月份中國疫情結束了,再回來。結果現在國外疫情發展的更為嚴重,甚至已經關閉了國境。根本無法短期回到中國。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一個決策做了,不僅成本損失了好多,結果反而更糟糕了。為什麼大部分人都隨波逐流,亦步亦趨。

我們普通人可以提前擁有一些預知能力,幫我們做出英明的決策嗎?要想知道答案,我們先去分析人的想法,人為什麼會隨波逐流,有從眾心理?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我們看一下什麼事從眾心理。百科中這樣說:

從眾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從眾心理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回觀一下我們個人和周圍的生活,從眾的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了。孩子3歲了,別的孩子上幼兒園了,我們也要上。該上小學初中了,大家都想讓孩子上重點學校,所以我們也要去搶學位。該填志願上大學了,好多報計算機專業的,將來IT行業好就業,我也報吧。25歲了,想著該結婚了,因為同齡人都結婚了。結完婚,該要娃了,因為別人都要娃。40歲時在公司裡遇到一個新項目,需要內部選一個項目負責人,年輕的領導也故意點撥了一下自己,有意交給我們做項目負責人。我們思量再三,還是婉拒了好意。嘴上說,不行了,年紀大了,沒有衝勁,頭腦和知識都不如年輕人靈活,還是讓給年輕同事吧。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商業營銷中心,也大量運用了從眾心理。比如淘寶網商品有購買量,評價數量。我一般網購,在挑選商家時,不會超過10秒,一般是奔購買量最多的商家,評價比較高的商品直接下單購買。因為這樣更節約精力和時間,更安全。有很多人已經替我試用過了。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人天生具有模仿性,這在人類學習方面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模仿,我們學會了語言,學到了知識,學成了各項技能。模仿好人好事,學做聖賢,我們的社會也變得更加文明。

可以說,從眾的心理,幫助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幫助我們做更正確的人生決定,我們沒有理由不偷點懶進行從眾的。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人為什麼愛偷懶,在腦科學上,也有理論支持,這和大腦皮層的功能有關。人的大腦重量一般佔體重的2%,但是卻要消耗大約20%的人體能量。當人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去分析解決問題時,耗能更高。

所以大腦一般會自動避免做高耗能的事情,實在避免不了的事情,也寧願選擇在焦慮中拖延,直到截止時間的到來。大腦更喜歡按照已經形成習慣去做事,這樣不用過多思考,機械性的去運作。耗能低,效率高。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但是一味的按從眾心理,按照固有的思維去做事,我們也可能變成烏合之眾。在許多人生抉擇當口,做了最耗費成本的決定,使我們走了很多彎路。

人海茫茫,我們也是生活的一個棋子,如何能跳出牢籠,沾到些許星光,來指引我們的人生呢?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我們來看疫情中這個故事。

武漢“封城”幾天後,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來自意大利的副教授莎拉(Sara Platto),估算風險4次,拒絕撤回國,選擇留下來。當時,她的意大利尚無一例確診,母親得知她的決定非常生氣,曾試圖要求意大利外交部強制女兒回國。

在面對採訪時,她是這樣說的:

我對冠狀病毒並不陌生,但在做決定之前當然還是需要蒐集新冠肺炎的所有信息。我通過朋友聯繫到意大利一位病毒學家,開始做風險評估。我考慮的信息包括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傳播方式、症狀、重症與輕症的比例、重症與輕症的患者在不同年齡層的分佈。綜合考慮之後,我決定留在武漢。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從這個故事中,我提取一個信息,莎拉通過多次,大量信息為依據的前提下,評估風險,進而做出決策。事實也證明了,她的抉擇是對的,待在中國反而比去意大利更為安全穩妥。

這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也是西方學者在研究事物時長柄持的一種思維。面對紛繁的,毫無頭緒的,沒有明確方向和答案的情況下,不依靠主觀經驗判斷。在各樣信息基礎上,分析問題。不斷的發問,自我反覆辯證,從而找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普通人可以借用思維導圖,幫助自己分析解決問題。思維導圖不必花哨。在白紙上寫上自己面臨的問題,並儘可能的寫出和問題相關的因數、變量等。寫出問題可能發展的方向,並將各種因數自由連接。

經過各種推導,選擇最可行的,效果最好的方案去實行。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盲目決定帶來的成本損失。

即使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路徑和方案不是最優,也可以即使糾正,按照預先思考的次要方案去做。


疫情感悟-普通人能擁有一些提前預知的能力嗎?


面對重大問題,我們沒有神的預知能力,但是普通人可以不盲從,剋制自己的從眾心態。通過思維推導,做更理性的判斷。及時止損,是提高風險預知能力的最好的預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