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都做了什麼?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演教之區。康熙中期,大清國蒸蒸日上,但邊患依然不斷,而各民族之間依然存在很深的衝突,康熙帝深知漢、滿、蒙、藏等族都信仰佛教,藉助五臺山是內地喇嘛教盛行之所;於是,他就把五臺山佛教當成了懷柔蒙、藏等民族的工具,五次至五臺山瞻謁文殊聖像,並曾令蒙古大喇蔡格根配同其一同臨幸五臺山,以顯示其對喇嘛教的尊崇,藉以感化蒙、藏人民,進而達到安定統一的目的。

康熙首次巡幸五臺山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由皇太子胤礽隨駕。自皇宮起程,途徑房山琉璃河、淶水縣、易縣、滿城、唐縣、王快鎮,由龍泉關到達五臺山,駐蹕菩薩頂,並下令為太皇太后延壽舉行道場。

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都做了什麼?

在返京途中,在長城嶺,射死一隻老虎,於是下令將老虎掛在臺麓寺作為紀念。山西巡撫穆爾賽為了邀功取寵,同時也是因為皇帝為當地人民打虎除害,於是就立碑記載,病多次邀請康熙再度駕臨,並請康熙降旨,賜此地名為射虎川,所以此地就成了康熙之後四次臨幸五臺山的必經之路。

康熙第二次巡幸五臺山

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康熙皇帝恭奉皇祖母太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再次巡幸五臺山,並下令禁止護駕人員殺生,遵守佛教戒律。康熙先一步先抵達菩薩頂,皇祖母的到來親自做準備工作。而後,返回龍泉關往迎皇祖母一行。

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都做了什麼?

因為途徑阜平康長城嶺一帶地勢險惡,康熙隨即建議皇祖母停止前往,但是太皇太后是虔誠的佛教徒,執意前往,康熙只好傳旨護衛太監小心侍奉。但是當太皇太后一行抵達長城嶺時,她發現路途確實艱險,隨即令康熙代為祭祀,自己返回京城。康熙只好帶領侍衛再次返回菩薩頂,替皇祖母朝拜各寺,病令恩賞沿途貧民百性。

康熙第三次巡幸五臺山

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在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隨同下。途徑良鄉、涿州、淶水縣、易縣、滿城縣、順平、曲陽、龍泉關抵達五臺山,並再次駐蹕菩薩頂,參拜文殊菩薩,而後返回保定府,乘船返回京城暢春園。

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都做了什麼?

康熙每次抵達五臺山後,會率領隨侍人員參拜五臺各寺,並且賦詩賜匾,對各寺的住持僧人予以賞賜,並且還專門設置兵丁維護五臺山的治安。

康熙第四次巡幸五臺山

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隨駕,由暢春園起程。經過良鄉、房山、淶水縣、易縣、滿城、曲陽、駐蹕射虎川。這時康熙見到了當地的請求赦免賦稅錢糧的貧苦百姓,讓他深深體會到了尋常百姓的疾苦。同樣,他再次駐蹕菩薩頂,參拜完各寺之後,再次回到射虎川,然後親自巡了子牙河河工,再由保定乘舟返回京城暢春園。

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都做了什麼?

這也是雍正皇帝唯一次朝拜五臺山,雍正本身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雍正也為此做了諸多詩歌以示紀念。但是雍正繼位後,比較勤政,沒有像父親這樣勞師動眾的四處遊玩,他執政期間從未賴過五臺山,但是這並不能影響其對佛教的痴迷,曾自號“圓明居士”。

康熙第五次巡幸五臺山

康熙四十九年,在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祀、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隨駕下,康熙開始了第五次西巡五臺山。行程與前幾次幾乎沒有太大區別,依舊途徑射虎川駐蹕菩薩頂。參拜完各寺之後,返回京城。

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都做了什麼?

康熙每次到五臺山必會參拜文殊菩薩,做法事,而且賞賜大量金銀,同時諱下令修葺一些年久失修的寺院,並親自題寫匾額;同時多次賦詩,彰顯其對貧苦百姓的體恤,他在巡幸途中,曾兩次巡視河工,下令一定要把子牙河治理好,普濟眾生。

康熙帝以推崇佛教作為懷柔蒙藏、消除民族矛盾、加強安定統一的輔助手段。以儒家的仁、禮、智、信解釋佛家的六波羅蜜。他五次巡幸五臺,恩賞金銀,目的就是勸導百姓行善積德,不要造反,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使大清國祚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