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寫論文?核心期刊10年主編詳解論文寫作路數!

從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到作為研究人員,幾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過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在讀書期間,導師一般是交給學生專業知識和獲得專業知識的方法,而不會教給學生寫好論文的方法,從事研究之後,大多數人又忙於寫論文,給予發表論文,而不會去考慮撰寫論文的方法。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必須要掌握好撰寫學術論文的方法。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成功與不成功之說,只要願意去做,最後必然成功。此話謬矣。沒有好的選題,即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結果都是無用的廢話。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那麼,什麼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意識。

一 指研究的目標取向

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研究的目標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從選題來看就可以知道該問題研究的狀況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如果選題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而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那麼就意味著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說前人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沒有深入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二 指研究的具體範圍

成功的選題應該是範圍具體,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於沉迷於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了價值和品位。特別是有的細節並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但由於研究者的視野太小,沒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別是做歷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這樣的毛病。

三 質疑學術問題,有爭鳴性

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或者說是真理,但時間和條件都變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一定要敢於質疑,但質疑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便懷疑。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的懷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的。總之,選題是很講究技巧的。

選題實際上是積累後的第一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前提。在選題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題目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內容表達出來。

這裡也有幾個講究

一是題目不宜太長,太長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題目要求精煉、簡潔,要力求達到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這就必須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過兩個,論文到底研究什麼就非常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釋概念,實質性的內容就被沖淡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題目如果引起歧義,或者模糊不清,那麼論文在寫作時很可能出現跑題現象。

02 文獻梳理和文獻的使用

對於任何與中國或中國消費者有關聯的人來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於使用文獻。

梳理文獻的目的是什麼?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於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於: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

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瞭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內研究的現狀,而且還有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對某一具體問題洋洋灑灑地寫下去,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重複的東西。這樣的論文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便發出來,也僅僅是作為工作量或評職稱的成果而已,並不代表它對學術有什麼貢獻。在學術論文中,開頭就直奔主題的論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曲。論文的貴也在曲。而這種曲是通過對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現出來的。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

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這個巨人不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對該學術問題作出了貢獻的前人。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我們同樣會陷入盲目自大的學風,以為別人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水平,從而最終也會陷入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只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著研究的缺陷。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覆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佔據了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宣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其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權威學者,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會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嫻熟的技術。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夠把握的了。

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為文獻而文獻,也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看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實際上就是假文獻。一般的審讀者可能不會認真看文獻,但作為編者,特別是主編第一眼就是要把握好文獻關,決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上魚目混珠。

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於張冠李戴,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於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這種情況非常嚴重。

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迴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甚至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報紙上發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來。這種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釣譽之心。

因此,使用文獻是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

因此,使用文獻時

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比方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沒有去讀他們的著作,而是從別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過來。同時由於沒有弄清楚究竟是馬克思的觀點還是恩格斯的觀點,可能會弄錯了。這樣就成為學術笑話了。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別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這在學術界是有公案的。張冠李戴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引用觀點時是一個學者,但註釋文獻時卻是另一名學者。這表明,作者根本沒有讀過被引觀點的學者,而是從註釋文獻歸屬作者的論文中看到了這句話,同時又不願意花時間去查對,所以也是一種張冠李戴的情形。

切勿用網絡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絡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會說,網絡文獻、報紙文獻表明論文是最新的觀點。但是,網絡文獻和報紙文獻並非是學術觀點,也並非是經過嚴格論爭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絡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絡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絡上發佈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絡文獻完全可以用。

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內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對於任何與中國或中國消費者有關聯的人來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於使用文獻。

梳理文獻的目的是什麼?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於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於: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

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瞭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內研究的現狀,而且還有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對某一具體問題洋洋灑灑地寫下去,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重複的東西。這樣的論文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便發出來,也僅僅是作為工作量或評職稱的成果而已,並不代表它對學術有什麼貢獻。在學術論文中,開頭就直奔主題的論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曲。論文的貴也在曲。而這種曲是通過對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現出來的。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

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這個巨人不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對該學術問題作出了貢獻的前人。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我們同樣會陷入盲目自大的學風,以為別人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水平,從而最終也會陷入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只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著研究的缺陷。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覆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佔據了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宣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其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權威學者,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會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嫻熟的技術。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夠把握的了。

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為文獻而文獻,也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看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實際上就是假文獻。一般的審讀者可能不會認真看文獻,但作為編者,特別是主編第一眼就是要把握好文獻關,決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上魚目混珠。

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於張冠李戴

,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於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這種情況非常嚴重。

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迴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甚至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報紙上發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來。這種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釣譽之心。

因此,使用文獻是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

因此,使用文獻時

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比方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沒有去讀他們的著作,而是從別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過來。同時由於沒有弄清楚究竟是馬克思的觀點還是恩格斯的觀點,可能會弄錯了。這樣就成為學術笑話了。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別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這在學術界是有公案的。張冠李戴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引用觀點時是一個學者,但註釋文獻時卻是另一名學者。這表明,作者根本沒有讀過被引觀點的學者,而是從註釋文獻歸屬作者的論文中看到了這句話,同時又不願意花時間去查對,所以也是一種張冠李戴的情形。

切勿用網絡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絡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會說,網絡文獻、報紙文獻表明論文是最新的觀點。但是,網絡文獻和報紙文獻並非是學術觀點,也並非是經過嚴格論爭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絡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絡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絡上發佈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絡文獻完全可以用。

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內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03 論證邏輯

研究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論證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然而,當前眾多的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的,因而論文就缺乏深度。論爭的邏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這只是一種臆想,論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現實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論證邏輯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最後才知道洋蔥中心究竟是什麼。而平面性的論證邏輯缺乏新奇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麼內容了,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奇。好的論文,同樣要給讀者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二 縝密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論證真縝密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也體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專業基礎紮實的,其邏輯思維能力肯定要強。相反,沒有紮實的專業根基,那麼其論證肯定是碎片化的。因為,他掌握的專業知識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論證邏輯。

三 科學性,而不是宣傳性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然而,當今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缺乏這樣的精神,做歷史研究的不願泡圖書館、檔案館,做現實研究的不願做田野調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並且先預設一個價值立場,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的立場或觀點。殊不知,同樣的材料和數據可以證實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

04 論文修正與查證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究的一種態度。如今大多數人不願意修改,也不願意查證文獻和材料。這顯然缺乏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和嚴謹性。

一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對文章的總體結構在進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如虎頭蛇尾;或者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關係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討論)。

其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其三,對文句進行斟酌,看錶達是否存在問題。

其四,對文獻進行查證,是否存在著文獻的錯誤。

其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的錯誤。

其六,對註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差錯,

其一,在正常情況下,編輯部提修改意見就意味著此文有可能經過修改後達到發表的水平。而沒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沒有人脈的情況下,編輯部不會對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見。其二,編輯部看問題一般視野要寬一些,看問題的視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見,作者儘可能滿足編輯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編輯部的修改意見確實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闡述自己的觀點,編輯部認為說的有道理的話,一般也會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為編輯部可以刁難,多次的來往只能會使論文更加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後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是多餘的,編輯部也會反覆推敲的。

05 論文的結尾

論文的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揭示學術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因而,結尾一定要有氣勢,氣勢磅礴的結尾,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其一,論文根本就沒有結尾,當論證完畢後,論文就嘎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其二,沒有對前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而是離開前面的研究談體會,因而沒有體現結束語的作用。

其三,對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談,沒有集中到觀點上來,從而顯得太平淡。

其四,太簡單,有結尾與沒有結尾沒有什麼區別,這樣的結尾就沒有意義。

一個好的結尾

這裡也有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夠從宏觀上對論文進行觀點性的總結。

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者證偽,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雲流水之氣。前面的論證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筆,但在結尾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來歸納和抽象論文的要義。

是結尾除了歸納觀點外,也可以對該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